排气管路隔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9435阅读:4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排气管路隔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是关于排气管隔热装置,特别是关于内燃机和燃气轮机的排气管路隔热装置。
众所周知,为了改善动力装置机器间的工作环境与条件,尽量减少排气管路表面的热辐射强度,一般均在排气管路表面敷装隔热装置。美国专利US4031700公开的内燃机排气管的隔热装置(Heat insulating apparatus for exhaust pipe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采用耐高温的纤维材料包敷而成,为了防止松脱和油水的浸渍,在其外面再加装保护罩,这种隔热装置由于有保护罩将要受到管路空间条件的限制,对三维弯管和复杂外形的表面敷装困难,日本特许公开。昭53-45760发动机排气系统的隔热成形体(エンジン排气系の断热成形体)提出的方法,是采用硬质隔热层,在管壁与隔热层之间要为管壁的热膨胀予先留出适当间隙,对三维弯管与复杂外形的表面敷装,其实现的技术难度较大。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取上述隔热装置的优点,弃其不足,具有隔热效果好的排气管路隔热装置,它可以用做内燃机和燃气轮机的排气管路、排气集合器、涡轮蜗壳、消声器和排气净化装置外表面上敷装的隔热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表面坚固,而且具有耐油、耐水和耐擦抹的硬质表面。
本发明所涉及的高温排气管路隔热装置是由可在1000℃高温下长期工作的蓄热层,能承受管壁热膨胀的弹力层,浸沾过粘接剂的硅酸铝纤维毡包敷在弹力层外表面并经加温固化处理而成的硬质层,和采用玻璃纤维制品包裹在硬质层表面并涂刷水玻璃再经过常温固化而成的防护组合而成。
根据本发明的隔热装置,由于采用了弹力层,在工作期间弹力层能承受管壁热膨胀而向外施加的压力产生压缩变形,当停机后管壁冷缩时,利用弹力层本身具有的反弹力,自动恢复到初始状态。这种隔热装置不会因管壁的热胀冷缩的固有特性而受到影响,相对于留有热膨胀空间的隔热装置而言,本发明在敷装复杂外形和三维弯管的隔热装置方面,具有简单、可靠和工艺性好等优点,从而具有较宽的应用范围。
根据本发明的隔热装置,其防护层是采用玻璃纤维制品包裹在硬质层表面,然后涂刷水玻璃并经常温固化而成,实现了本发明的第二目的。
本发明的具体结构将由以下附图和实施例给以说明。
图1 三维弯管隔热装置总成示意图图2 圆形管道隔热装置横剖面图图3 矩形管道隔热装置横剖面图图4 排气总管隔热装置俯视原理图图5 三通弯管隔热装置纵剖原理图图6 涡轮蜗壳隔热装置横剖原理图图7 异形截面隔热装置横剖面图参照图1实施例,它是三维弯管隔热装置总成示意图。
蓄热层(1)是采用硅酸铝纤维毡,在常温下紧贴管壁(W)包敷而成;其厚度可根据需要而定,最佳厚度为3至20毫米。
弹力层(2)是采用具有弹力钢丝鎧装外皮的硅酸铝纤维绳索,紧紧缠绕在蓄热层(1)的外表面上呈螺旋形,相邻绳索的间距不小于5毫米。弹力层(2)的厚度δ与管径D、绳索的直径以及管壁的热膨胀量有关,其关系是δ=kD,k值在0.05至0.10范围之内。
硬质层(3)是采用浸沾过具有特殊性能的粘结剂的硅酸铝纤维毡,在常温下包敷在弹力层(2)的外表面上,然后在160至250℃温度范围的烘箱里,经过4至8小时的固化处理而成。硬质层(3)的厚度δ=5至20毫米。
防护层(4)是采用玻璃纤维制品,包裹在硬质层(3)的外表面上,然后涂刷水玻璃并在常温下固化而成。
图2至图7与图1的不同之处,仅在于被敷装对象的外形结构。这也就是根据本发明的隔热装置,具有较宽应用范围的体现。它可以在圆形管道、矩形管道、排气集合器、三通弯管、涡轮蜗壳及异形截面的外表面上敷装隔热装置。
上述的弹力层也可以敷装在管壁(W)和蓄热层之间,然后再敷装硬质层和防护层。这种的敷装顺序,也是完全有效的方法。
权利要求
1.由蓄热层、硬质层和防护层组成的用于排气管路的隔热装置,其特征是在蓄热层和硬质层之间,有一层弹力层。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隔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弹力层是采用具有弹力钢丝鎧装外皮的硅酸铝纤维绳索,缠绕在蓄热层的外表面而成,绳索呈螺旋形,相邻绳索的间距不小于5毫米。
3.根据权利要求
1和2所述的隔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弹力层的厚度δ与管径D、绳索的直径以及管壁的热膨胀量有关,其关系是δ=KD,k值在0.05至0.10范围之内。
专利摘要
本发明的排气管路隔热装置,是一种控制并降低管壁表面的辐射热的装置。在现有的隔热装置中,加上弹力层,用以承受管壁因热膨胀而向外施加的压力;停机后管壁冷缩时,利用弹力层本身具有的反弹力,自动恢复到初始状态。本发明的隔热装置,具有隔热效果好、简单、可靠和工艺性好等优点,从而扩大了应用范围。
文档编号F01N13/14GK85100676SQ85100676
公开日1985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1985年4月1日
发明者王亮 申请人:铁道部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