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往复运动转换为圆周运动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33480阅读:9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往复运动转换为圆周运动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往复运动转换为圆周运动的装置。
往复运动转换为圆周运动的机构在工业及交通运输中应用很广,该机构运动中存在有“死点”,这时作用力方向和力臂重合,力矩为零,力做了无用功,而在力的作用方向与力臂成90°角时,力矩最大;因此,除力的作用方向与力臂成90°角时外,都存在有做无用功的情况。例如,自行车中轴上的链轮及脚蹬,骑车时,只有在脚蹬处于水平位置时,作用力和脚蹬臂(即大腿)垂直,力矩最大,而在上、下两极端位置,力的作用方向和脚蹬臂重合,力矩为零,通常称为“死点”,在“死点”和脚蹬臂处于水平位置之间无用功逐渐减少,所以几乎都存在着无用功,只是程度不同。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不足而设计一种由伞齿轮、棘轮棘爪机构等主要件组成的往复运动转换为圆周运动的装置,避开“死点”及无用功较大处,使效率大幅度提高。
本实用新型内容,左、右两伞齿轮装于纵轴上并可相对转动,横向两伞齿轮装于横轴上并可相对转动,纵轴与横轴互相垂直交叉,左、右两伞齿轮各分别与横向两伞齿轮啮合;左、右两伞齿轮与套筒间分别设有棘轮棘爪机构,左、右伞齿轮后部各设有受力杆,套筒的右端设有输出运动的传动轮。
本实用新型优点,通过伞齿轮机构及装于套筒左右两端的两受力杆,使受力杆处于力矩较大的位置,一个受力杆施力完毕时,另一受力杆又处于力矩较大位置,所以效率大幅度提高。


图1为本实用新型剖视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分解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左、右两伞齿轮1、6装于纵轴2上并可相对转动,纵轴2和横轴5互相垂直交叉,横轴由纵轴2的孔中穿过,左、右两伞齿轮1、6分别与横向两伞齿轮3、4啮合,伞齿轮1(6)中部设有棘爪13并与设在套筒7上的内棘轮啮合,伞齿轮1(6)的后部设有受力杆10(11),套筒7上设有两个内棘轮12,以分别与齿轮1(6)上的棘爪13啮合;套筒7的右端设传动轮,本实施例中为链轮;设于伞齿轮1(6)两端的受力杆10(11)间的夹角调成90°,分别位于水平面的上、下方各45°角,当使受力杆(脚蹬臂)11向下转动90°角,伞齿轮6上的棘爪通过与其啮合的棘轮12带动套筒7上的链轮将运动传出,另一方面伞齿轮6通过伞齿轮3、4将运动传给伞齿轮1,伞齿轮1反转,其棘轮棘爪机构打滑,最后使受力杆(脚蹬臂)10处于水平面上45°角这一力矩较大位置,准备好再次向下转动;这样,链轮即可做完全的圆周转动,两受力杆都工作在力矩较大的范围,效率大幅度地得到提高。套筒7装在壳体8里,纵轴2经连接件9与壳体8固定。
权利要求1.一种往复运动转换为圆周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左、右两伞齿轮装于纵轴上并可相对转动,横向两伞齿轮装于横轴上并可相对转动,纵轴与横轴互相垂直交叉,左、右两伞齿轮各分别与横向两伞齿轮啮合;左、右两伞齿轮与套筒间分别设有棘轮棘爪机构,左、右两伞齿轮后部各设有受力杆,套筒的右端设有输出运动的传动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往复运动转化为圆周运动装置。左、右两伞齿轮装于纵轴上并可相对转动,伞齿轮装于横轴上并可相对转动,纵轴与横轴互相垂直交叉,左、右两伞齿轮各分别与横向两伞齿轮啮合;左、右两伞齿轮与套筒间分别设有棘轮棘爪机构,左、右伞齿轮后部各设有受力杆。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工作中两受力杆交替处于力矩较大位置,大幅度地提高了效率。
文档编号F03G5/00GK2225552SQ95217778
公开日1996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1995年7月28日 优先权日1995年7月28日
发明者蒋华林 申请人:蒋华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