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空间框架式集气下烟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08430发布日期:2019-01-05 09:11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大空间框架式集气下烟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烟道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大空间框架式集气下烟道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铝电解槽集气烟道系统分上烟道与下烟道两种结构形式,传统下烟道结构无法维持槽膛内的负压均匀,使烟道系统的集气效果严重失衡,槽上局部出现冒烟冒料的现象,导致电解车间天窗的氟化物排放量超标;且大量烟气集中在槽膛内的下部通道,需要绕过多个打壳气缸和下料桶,导致气体流速过大和流通路径过长,烟道内易形成粉料堆积,增大了烟道阻力。上烟道结构的系统阻力小,集气效果较好,但不能对槽上部结构进行隔热保护,导致槽上部结构温度偏高,各零部件如气缸、绝缘垫等易老化,且由于结构复杂,使得槽上部各零部件安装和检修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大空间框架式集气下烟道结构,目的是实现槽膛内均匀集气,降低了大梁高度,增加了大梁强度,降低了电解厂房高度,节省了土建投资。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大空间框架式集气下烟道结构,将集气下烟道分成2-10段,每段分烟道设独立的支烟管单独集气,汇合于汇总烟腔,汇总烟腔与总排烟管连通,集气下烟道设在水平罩板的底部,每个支烟管组成箱体焊接于水平罩板上方,大梁底部焊接于在支烟管的顶部。

集气下烟道分成四段,支烟管为第一支烟管、第二支烟管、第三支烟管和第四支烟管四个,每个支烟管通过烟管连接到汇总烟腔。

四个支烟管构成框架结构。

集气下烟道内相邻分烟道之间无隔板。

在集气下烟道上沿长度方向开集气孔。

四个支烟管与汇总烟腔的距离从大到小依次为第一支烟管、第二支烟管、第三支烟管和第四支烟管,第一支烟管到汇总烟腔之间的烟管设在第三支烟管到汇总烟腔之间的烟管的外侧,第二支烟管到汇总烟腔之间的烟管设在第四支烟管到汇总烟腔之间的烟管的外侧。

集气下烟道分成五段,第五段分烟道在汇总烟腔的底部开口。

本发明的优点效果:通过独立的多段框架式下烟道集气,充分利用水平罩板以上空间,把支烟管做成箱体,简化了下烟道结构,把烟气从槽膛内吸出通过独立的支烟管汇合于总排烟管,从而避免所有烟气在槽膛下部通道中流动,降低了烟道阻力,提高电解槽的密闭效率,解决槽上冒烟问题,可达到等量吸风和提高集气效率的作用;且由于下烟道隔热的作用,避免了槽上部温度过高和各零部件老化过快的问题;同时,本发明中的支烟管箱体增大了上部结构对水平罩板的受力面积,有效降低了水平罩板与大梁之间的接触强度和挠度,有利于降低大梁高度,进而降低厂房高度,节省了土建投资。本发明提高了烟道的集气效果,增大了大梁与水平罩板的接触面积,增加了大梁强度,可有效降低大梁高度,同时降低电解厂房高度,节省了土建投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四段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2的a-a剖示图。

图4为图2的b-b剖示图。

图5为图2的c-c剖示图。

图6为图2的d-d剖示图。

图中:1、集气下烟道;3、总排烟管;6、集气孔;9、第四支烟管;10、第三支烟管;11、第二支烟管;12、第一支烟管;13、水平罩板;14、大梁;15、汇总烟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例来阐述本专利,但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不受实施例所限。

实施例1

如图所示大空间框架式集气下烟道结构,将集气下烟道1分成2-10段,每段分烟道设独立的支烟管单独集气,汇合于汇总烟腔15,汇总烟腔15与总排烟管3连通,集气下烟道1设在水平罩板13的底部,每个支烟管焊接于水平罩板13上方,大梁14底部焊接于在支烟管的顶部。

集气下烟道1分成四段,支烟管为第一支烟管12、第二支烟管11、第三支烟管10和第四支烟管9四个,每个支烟管通过烟管连接到汇总烟腔15。

四个支烟管构成框架结构。

集气下烟道1内相邻分烟道之间无隔板。

在集气下烟道1上沿长度方向开集气孔6。

四个支烟管与汇总烟腔15的距离从大到小依次为第一支烟管、第二支烟管、第三支烟管和第四支烟管。第一支烟管到汇总烟腔之间的烟管设在第三支烟管到汇总烟腔之间的烟管的外侧,第二支烟管到汇总烟腔之间的烟管设在第四支烟管到汇总烟腔之间的烟管的外侧

实施例2

集气下烟道1分成五段,第五段分烟道在汇总烟腔15的底部开口。其它同实施例1。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烟道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大空间框架式集气下烟道结构。大空间框架式集气下烟道结构,将集气下烟道分成2‑10段,每段分烟道设独立的支烟管单独集气,汇合于汇总烟腔,汇总烟腔与总排烟管连通,集气下烟道设在水平罩板的底部,每个支烟管焊接于水平罩板上方,大梁底部焊接于支烟管的顶部。本发明提高了烟道的集气效果,增大了大梁与水平罩板的接触面积,增加了大梁强度,可有效降低大梁高度,同时降低电解厂房高度,节省了土建投资。

技术研发人员:王富强;周东方;刘雅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6.13
技术公布日:2019.01.0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