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薄膜电镀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62173发布日期:2019-06-19 01:55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一种柔性薄膜电镀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薄膜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柔性薄膜电镀装置。



背景技术:

在使用薄膜电镀装置对柔性薄膜进行电镀加工的过程中,需在电镀液中对柔性薄膜进行电镀,并在隔水的环境下将薄膜从电镀液中导出,然而由于设计上的不足导致传统的电镀装置存在密封不严、易刮伤柔性薄膜表层、柔性薄膜易褶皱或变形等问题,从而大幅降低了薄膜产品的良品率,不利于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因而,现有的薄膜电镀装置存在生产效率不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柔性薄膜电镀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薄膜电镀装置存在的生产效率不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柔性薄膜电镀装置,其中,所述装置包括:

薄膜电镀装置以及与薄膜电镀装置平行设置的吹气转轴装置;

所述薄膜电镀装置包括张力控制装置、电镀极柱装置、电镀液盒、设置在电镀液盒两侧的水闸装置;

所述吹气转轴装置包括卷筒支架、固定设置在卷筒支架中的吹气轴、固定设置在吹气轴右侧的第一垂直转轴和第二垂直转轴以及固定设置在卷筒支架右端的薄膜感应器;所述吹气轴表面设置有通孔;所述吹气轴下端设置有导管;所述吹气轴下侧固定设置第一水平转轴;

所述电镀极柱装置包括底座,设置在底座上的第一电镀轮组,设置在底座上的第二电镀轮组;用于为电镀极柱装置进行供电的第一整流器、第二整流器、第三整流器和第四整流器;所述第一电镀轮组包括垂直设置在底座上的第一主导电极柱,以及设置在第一主导电极柱一侧的第一导电溶液盒;所述第一导电溶液盒内部设置有与第一主导电极柱平行的第一副导电极柱,所述第一导电溶液盒靠近第一主导电极柱一侧的盒臂上设置有第一凹形开孔;所述第一电镀轮组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导电溶液盒内部、紧贴第一副导电极柱一侧的第一胶刮;所述第二电镀轮组包括垂直设置在底座上的第二主导电极柱,以及设置在第二主导电极柱一侧的第二导电溶液盒;所述第二导电溶液盒内部设置有与第二主导电极柱平行的第二副导电极柱,所述第二导电溶液盒靠近第二主导电极柱一侧的盒臂上设置有第二凹形开孔;所述第二电镀轮组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导电溶液盒内部、紧贴第二副导电极柱一侧的第二胶刮;所述第一主导电极柱同时与第一整流器的阴极和第二整流器的阳极相连,所述第二主导电极柱同时与第三整流器的阴极和第四整流器的阳极相连;所述第一副导电极柱与第二整流器的阴极相连,所述第二副导电极柱与第四整流器的阴极相连;

所述张力控制装置包括气缸支架以及固定设置在气缸支架上的气缸、传动轴支架以及设置在传动轴支架上的主传动轴和被动轴、马达支架以及设置在马达支架上的调速马达;所述主传动轴上端套设有第一皮带轮,所述调速马达上端设置有与调速马达进行转动连接的第二皮带轮,所述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外侧套设有皮带;所述传动轴支架上侧设置有与马达支架固定连接的上支撑板,所述传动轴支架下侧设置有下支撑板,所述上支撑板上设置有与主传动轴进行转动连接的转速感应装置;所述传动轴支架一侧设置有连杆,所述连杆通过铰链与气缸相连接;所述速度感应装置与调速马达相连;所述转速感应装置包括与主传动轴固定连接的齿板、与齿板通过旋钮齿轮相连接的速度感应器;所述张力控制装置还包括用于对薄膜进行拉动的主动拉膜轴,以及与主动拉膜轴相连及的主动拉膜马达;

所述水闸装置装置包括设置在水闸装置外侧表面的支撑板、设置在支撑板上的左支撑块和右支撑块;所述左支撑块及右支撑块上均设置有螺孔;设置在左支撑块与右支撑块之间的水闸盒;所述水闸盒通过螺母与左支撑块及右支撑块相连接;所述水闸盒包括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三转轴、第四转轴和挡水胶片固定板,所述第二转轴与水闸盒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挡水胶片和第二挡水胶片,所述第一转轴与水闸盒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三挡水胶片,所述第一转轴与挡水胶片固定板之间设置有第四挡水胶片;设置在支撑板与水闸盒之间的水囊装置;所述水囊装置中间设置有长条形通孔;所述水囊装置通过第一水囊压板和第二水囊压板固定在支撑板上。

所述的柔性薄膜电镀装置,其中,所述装置可由多个纵向排列薄膜电镀装置以及一个与薄膜电镀装置平行设置吹气转轴装置组成。

所述的柔性薄膜电镀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水平转轴上侧固定设置有第二水平转轴、第三水平转轴和第四水平转轴。

所述的柔性薄膜电镀装置,其中,所述吹气轴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5°。

所述的柔性薄膜电镀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水平转轴后侧固定设置有第一导向轴及第二导向轴。

所述的柔性薄膜电镀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导向轴下侧设置有放料卷。

所述的柔性薄膜电镀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导电溶液盒还包括用于对第一副导电极柱及第二副导电极柱进行驱动的极柱驱动电机。

所述的柔性薄膜电镀装置,其中,所述水闸盒上端设置有调节气缸;所述调节气缸通过连接杆与挡水胶片固定板相连接。

所述的柔性薄膜电镀装置,其中,所述水囊装置下端设置有用于对水囊装置进行密封的密封条。

所述的柔性薄膜电镀装置,其中,所述密封条与设置在支撑板上的卡块相卡合。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柔性薄膜电镀装置,通过吹气转轴装置将竖直运动的薄膜调整为水平运动,从而确保装置在工作的过程中所导出的薄膜不会发生褶皱变形,通过水闸装置将薄膜从电镀液盒中导出并保持使装置保持密封状态,避免装置工作过程中发生漏液,提高了对薄膜进行导出的效率,进而大幅提高了装置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柔性薄膜电镀装置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柔性薄膜电镀装置的局部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柔性薄膜电镀装置的局部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柔性薄膜电镀装置的局部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柔性薄膜电镀装置的局部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柔性薄膜电镀装置的局部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柔性薄膜电镀装置的局部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柔性薄膜电镀装置的局部结构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柔性薄膜电镀装置的局部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柔性薄膜电镀装置的局部结构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柔性薄膜电镀装置的局部结构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柔性薄膜电镀装置的局部结构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柔性薄膜电镀装置的局部结构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柔性薄膜电镀装置的局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柔性薄膜电镀装置,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图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柔性薄膜电镀装置的结构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柔性薄膜电镀装置的局部结构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柔性薄膜电镀装置的局部结构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柔性薄膜电镀装置的局部结构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柔性薄膜电镀装置的局部结构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柔性薄膜电镀装置的局部结构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柔性薄膜电镀装置的局部电路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柔性薄膜电镀装置的局部结构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柔性薄膜电镀装置的局部电路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柔性薄膜电镀装置的局部结构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柔性薄膜电镀装置的局部结构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柔性薄膜电镀装置的局部结构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柔性薄膜电镀装置的局部结构图;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柔性薄膜电镀装置的局部结构图。如图所示,一种柔性薄膜电镀装置,其中,所述装置包括:薄膜电镀装置1以及与薄膜电镀装置1平行设置的吹气转轴装置2;所述薄膜电镀装置1包括张力控制装置3、电镀极柱装置4、电镀液盒5、设置在电镀液盒5两侧的水闸装置6。

薄膜7依次通过张力控制装置3、电镀极柱装置4、电镀液盒5、吹气转轴装置2完成电镀过程。吹气转轴装置用于将竖直运动的薄膜调整为水平运动,水闸装置用于将薄膜从电镀液盒中导出的过程中保持密封状态,避免装置工作过程中发生漏液。

所述吹气转轴装置2包括卷筒支架21、固定设置在卷筒支架21中的吹气轴211、固定设置在吹气轴211右侧的第一垂直转轴212和第二垂直转轴213以及固定设置在卷筒支架21右端的薄膜感应器214;所述吹气轴211表面设置有通孔2111;所述吹气轴211下端设置有导管215;所述吹气轴211下侧固定设置第一水平转轴221。吹气轴固定在卷筒支架上无法转动,通过导管输入气体至导吹气轴内部,并通过均匀设置在吹气轴表面的通孔排出气体在吹气轴表面产生气膜,通过所产生气膜使薄膜7从吹气轴表面划过而不与吹气轴产生接触,从而可以再吹气轴不转动的情况下将水平方向的薄膜调整为竖直方向,避免刮伤薄膜表层,大幅提高了薄膜加工过程中产品的良品率。第二垂直转轴通过电机驱动进行转动,将薄膜从吹气轴中拉出,薄膜感应器用于对所拉出的薄膜进行感应。

在更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水平转轴221上侧固定设置有第二水平转轴222、第三水平转轴223和第四水平转轴224。所述吹气轴211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5°。为确保吹气轴能够更好地将水平方向的薄膜调整为竖直方向,需将吹气轴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设置为45°。

在更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水平转轴221后侧固定设置有第一导向轴225及第二导向轴226。在更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向轴226下侧设置有放料卷227。具体的,放料卷通过皮带与驱动电机相连,驱动电机通过皮带带动放料卷转动将放料卷上的薄膜导出。薄膜从放料卷中导出,依次绕过第二导向轴、第一导向轴、第四水平转轴、第三水平转轴、第二水平转轴、第一水平转轴、吹气轴、第二垂直转轴及第一垂直转轴。其中,第一垂直转轴、第一水平转轴、第二水平转轴、第三水平转轴、第四水平转轴、第一导向轴及第二导向轴均通过薄膜的带动而被动转动。

在更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通孔2111的孔径为0.1-5mm。为将气体输入至吹气轴内部并通过通孔排出气体以在吹气轴表面产生气膜,使薄膜从吹气轴表面更加顺畅地划过,需合理设置通孔的孔径,具体的,可设置通孔的孔径为0.1-5mm。在较佳的实施例中可设置通孔的孔径为0.1-2mm。

所述张力控制装置3包括气缸支架31以及固定设置在气缸支架31上的气缸311、传动轴支架32以及设置在传动轴支架32上的主传动轴321和被动轴322、马达支架33以及设置在马达支架33上的调速马达331;所述主传动轴321上端套设有第一皮带轮3211,所述调速马达311上端设置有与调速马达311进行转动连接的第二皮带轮3311,所述第一皮带轮3211和第二皮带轮3311外侧套设有皮带34;所述传动轴支架32上侧设置有与马达支架33固定连接的上支撑板323,所述传动轴支架32下侧设置有下支撑板324,所述上支撑板323上设置有与主传动轴321进行转动连接的转速感应装置3231;所述传动轴支架32一侧设置有连杆325,所述连杆325通过铰链3251与气缸311相连接;所述速度感应装置3231与调速马达311相连;所述转速感应装置3231包括与主传动轴321固定连接的齿板3232、与齿板3232通过旋钮齿轮3233相连接的速度感应器3234;所述张力控制装置3还包括用于对薄膜进行拉动的主动拉膜轴35,以及与主动拉膜轴35相连及的主动拉膜马达。

通过调整气缸的压力,使气缸对传动轴支架上所设置的主传动轴和被动轴施加相应的压力,以对薄膜所承受的张力进行控制。通过调速马达带动皮带旋转并进一步带动主传动轴旋转以对薄膜进行输送,薄膜7依次绕过主传动轴和被动轴。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被固定,传动轴支架可在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之间左右摇动。速度感应装置用于对薄膜的运动速度进行感应。通过齿板带动旋转齿轮旋转,进而通过速度感应器对齿轮的旋转速度进行感应,以通过主传动轴的旋转获取薄膜的运动速度。薄膜7依次绕过主传动轴、被动轴和主动拉膜轴,通过主动拉膜轴的旋转以产生拉力将薄膜拉动,通过速度感应装置获取薄膜的运动速度,并将通过获取得到的薄膜运动速度发送至调速马达,以通过调速马达控制主传动轴的旋转速度与薄膜的运动速度相匹配。

所述电镀极柱装置4包括底座41,设置在底座41上的第一电镀轮组42,设置在底座41上的第二电镀轮组43;用于为电镀极柱装置4进行供电的第一整流器44、第二整流器45、第三整流器46和第四整流器47;所述第一电镀轮组42包括垂直设置在底座41上的第一主导电极柱421,以及设置在第一主导电极柱421一侧的第一导电溶液盒22;所述第一导电溶液盒22内部设置有与第一主导电极柱421平行的第一副导电极柱423,所述第一导电溶液盒422靠近第一主导电极柱421一侧的盒臂上设置有第一凹形开孔424;所述第一电镀轮组42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导电溶液盒422内部、紧贴第一副导电极柱423一侧的第一胶刮425;所述第二电镀轮组43包括垂直设置在底座41上的第二主导电极柱431,以及设置在第二主导电极柱431一侧的第二导电溶液盒432;所述第二导电溶液盒432内部设置有与第二主导电极柱431平行的第二副导电极柱433,所述第二导电溶液盒432靠近第二主导电极柱431一侧的盒臂上设置有第二凹形开孔434;所述第二电镀轮组43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导电溶液盒432内部、紧贴第二副导电极柱433一侧的第二胶刮435;所述第一主导电极柱431同时与第一整流器44的阴极441和第二整流器45的阳极451相连,所述第二主导电极柱431同时与第三整流器46的阴极461和第四整流器47的阳极471相连;所述第一副导电极柱423与第二整流器45的阴极452相连,所述第二副导电极柱433与第四整流器47的阴极472相连。其中,第一电镀轮组和第二电镀轮组用于放置薄膜7,第一整流器44和第二整流器45用于对第一电镀轮组进行供电,第三整流器46和第四整流器47用于对第二电镀轮组进行供电。

薄膜依次绕过第一主导电极柱和第二主导电极柱的表面,同时第一整流器的阳极与电镀液相连接。由于第一主导电极柱与第一整流器的阴极相连,则在薄膜表面与电镀液之间存在电压差,通过产生的电压差对薄膜进行电镀。第一导电溶液盒和第二导电溶液盒内部均盛装有导电溶液,第一导电溶液盒内部设置有第一副导电极柱,第一主导电极柱与第一副导电极柱之间存在间距,通过第一导电溶液盒沿第一凹形开孔向第一主导电极柱喷射导电溶液使第一主导电极柱与第一副导电极柱构成电连接,导电溶液可以是具有良好导电能力的液体物质,例如硫酸铜溶液。由于第一主导电极柱与第二整流器的阳极相连,第一副导电极柱与第二整流器的阴极相连,则第一主导电极柱与第一副导电极柱之间存在电压差,通过所产生的电压差将第一主导电极柱上的电镀物质吸附至第一副导电极柱上,同时通过紧贴设置在第一副导电极柱一侧的第一胶刮将第一副导电极柱上的电镀物质刮走,能够避免第一主导电极柱上堆积电镀物质,从而确保第一主导电极柱表面平整,能够大幅提高产品的品质。基于同样的工作原理,第二电镀轮组也能够取得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更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镀轮组和第二电镀轮组呈中心对称设置。由于第一电镀轮组中的第一主导电极柱和第二电镀轮组中的第二主导电极柱均为可转动的圆柱体,为使薄膜在沿第一主导电极柱和第二主导电极柱的表面运动的过程中阻力更低,可将第一电镀轮组和第二电镀轮组设置为中心对称结构。在更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导电极柱与第一副导电极柱之间的间距为0.1-10mm;所述第二主导电极柱与第二副导电极柱之间的间距为0.1-10mm。由于装置需要通过第一导电溶液盒沿第一凹形开孔向第一主导电极柱喷射导电溶液,以使第一主导电极柱与第一副导电极柱构成电连接,因此第一主导电极柱与第一副导电极柱之间的间距因合理设置,具体了,为使第一副导电极柱对第一主导电极柱上的电镀物质取得更加良好的吸附效果,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将第一主导电极柱与第一副导电极柱之间的间距设置为0.1-10mm,基于同样的原理,第二主导电极柱与第二副导电极柱之间的间距设置为0.1-10mm。

在更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溶液盒422还包括用于对第一副导电极柱423及第二副导电极柱433进行驱动的极柱驱动电机49。为使第一胶刮能够顺利将第一副导电极柱上的电镀物质刮走,以及第二胶刮能够顺利将第二幅导电极柱上的电镀物质刮走,需设置对第一副导电极柱及第二副导电极柱进行驱动的极柱驱动电机以驱动第一副导电极柱及第二副导电极柱433进行匀速转动。

在更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形开孔的宽度为1-4mm;所述第二凹形开孔的宽度为1-4mm。由于装置需要通过第一导电溶液盒沿第一凹形开孔向第一主导电极柱喷射导电溶液以使第一主导电极柱与第一副导电极柱构成电连接,为了确保第一导电溶液盒内所喷射出的导电溶液能够取得更好的电连接效果,需合理设置第一凹形开孔的宽度。具体的,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可设置第一凹形开孔的宽度为1-4mm,同样,可设置二凹形开孔的宽度为1-4mm。

所述水闸装置装置6包括设置在水闸装置6装置外侧表面的支撑板61、设置在支撑板61上的左支撑块611和右支撑块612;所述左支撑块611及右支撑块612上均设置有螺孔;设置在左支撑块611与右支撑块612之间的水闸盒62;所述水闸盒62通过螺母与左支撑块611及右支撑块612相连接;所述水闸盒62包括第一转轴621、第二转轴622、第三转轴623、第四转轴624和挡水胶片固定板625,所述第二转轴622与水闸盒62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挡水胶片626和第二挡水胶片627,所述第一转轴621与水闸盒62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三挡水胶片628,所述第一转轴621与挡水胶片固定板625之间设置有第四挡水胶片629;设置在支撑板61与水闸盒62之间的水囊装置63;所述水囊装置63中间设置有长条形通孔633。通过螺母将水闸盒固定在支撑块上,水囊装置受到水闸盒与支撑块从两侧挤压而膨胀,使水闸盒与支撑板之间保持密封。薄膜7依次从水囊装置中间所设置的长条形通孔中间、第一转轴及第二转轴之间、第三转轴及第四转轴之间穿过,通过在第二转轴与水闸盒内壁之间设置第一挡水胶片及第二挡水胶片,并在第一转轴与水闸盒之间设置第三挡水胶片,在第一转轴与挡水胶片固定板之间设置第四挡水胶片,以实现在第一转轴及第二转轴旋转的过程中保持密封环境。水闸盒通过螺母与左支撑块及右支撑块相连接,由于两个螺母并不能将水闸盒与连接板之间的位置关系完全限定,因此可通过将螺母拧入左支撑块及右支撑块之后,对水闸盒在竖直方向的位置进行微调后再拧紧螺母,以方便对水闸盒的垂直度进行调整。

具体的,所述水囊装置63通过第一水囊压板631和第二水囊压板632固定在支撑板61上。第一水囊压板和第二水囊压板用于将柔性水囊固定在支撑板上,以使柔性水囊在受到挤压时不会发生位移。

在更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水闸盒62上端设置有调节气缸6201;所述调节气缸6201通过连接杆6202与挡水胶片固定板625相连接。通过调节气缸产生压力,使挡水胶片固定板上所设置的第四挡水胶片紧紧贴覆在第一转轴的表面,以提高装置整体的密封性。

所述水囊装置63下端设置有用于对水囊装置63进行密封的密封条64。所述密封条64与设置在支撑板61上的卡块65相卡合。密封条卡合在支撑板的卡块上,以实现将柔性水囊更加牢固地固定在支撑板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柔性薄膜电镀装置,其中,所述装置包括:薄膜电镀装置以及与薄膜电镀装置平行设置的吹气转轴装置;所述薄膜电镀装置包括张力控制装置、电镀极柱装置、电镀液盒、设置在电镀液盒两侧的水闸装置;所述吹气转轴装置包括卷筒支架、固定设置在卷筒支架中的吹气轴、固定设置在吹气轴右侧的第一垂直转轴和第二垂直转轴以及固定设置在卷筒支架右端的薄膜感应器;所述吹气轴表面设置有通孔;所述吹气轴下端设置有导管;所述吹气轴下侧固定设置第一水平转轴;所述电镀极柱装置包括底座,设置在底座上的第一电镀轮组,设置在底座上的第二电镀轮组;用于为电镀极柱装置进行供电的第一整流器、第二整流器、第三整流器和第四整流器;所述第一电镀轮组包括垂直设置在底座上的第一主导电极柱,以及设置在第一主导电极柱一侧的第一导电溶液盒;所述第一导电溶液盒内部设置有与第一主导电极柱平行的第一副导电极柱,所述第一导电溶液盒靠近第一主导电极柱一侧的盒臂上设置有第一凹形开孔;所述第一电镀轮组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导电溶液盒内部、紧贴第一副导电极柱一侧的第一胶刮;所述第二电镀轮组包括垂直设置在底座上的第二主导电极柱,以及设置在第二主导电极柱一侧的第二导电溶液盒;所述第二导电溶液盒内部设置有与第二主导电极柱平行的第二副导电极柱,所述第二导电溶液盒靠近第二主导电极柱一侧的盒臂上设置有第二凹形开孔;所述第二电镀轮组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导电溶液盒内部、紧贴第二副导电极柱一侧的第二胶刮;所述第一主导电极柱同时与第一整流器的阴极和第二整流器的阳极相连,所述第二主导电极柱同时与第三整流器的阴极和第四整流器的阳极相连;所述第一副导电极柱与第二整流器的阴极相连,所述第二副导电极柱与第四整流器的阴极相连;所述张力控制装置包括气缸支架以及固定设置在气缸支架上的气缸、传动轴支架以及设置在传动轴支架上的主传动轴和被动轴、马达支架以及设置在马达支架上的调速马达;所述主传动轴上端套设有第一皮带轮,所述调速马达上端设置有与调速马达进行转动连接的第二皮带轮,所述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外侧套设有皮带;所述传动轴支架上侧设置有与马达支架固定连接的上支撑板,所述传动轴支架下侧设置有下支撑板,所述上支撑板上设置有与主传动轴进行转动连接的转速感应装置;所述传动轴支架一侧设置有连杆,所述连杆通过铰链与气缸相连接;所述速度感应装置与调速马达相连;所述转速感应装置包括与主传动轴固定连接的齿板、与齿板通过旋钮齿轮相连接的速度感应器;所述张力控制装置还包括用于对薄膜进行拉动的主动拉膜轴,以及与主动拉膜轴相连及的主动拉膜马达;所述水闸装置装置包括设置在水闸装置外侧表面的支撑板、设置在支撑板上的左支撑块和右支撑块;所述左支撑块及右支撑块上均设置有螺孔;设置在左支撑块与右支撑块之间的水闸盒;所述水闸盒通过螺母与左支撑块及右支撑块相连接;所述水闸盒包括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三转轴、第四转轴和挡水胶片固定板,所述第二转轴与水闸盒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挡水胶片和第二挡水胶片,所述第一转轴与水闸盒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三挡水胶片,所述第一转轴与挡水胶片固定板之间设置有第四挡水胶片;设置在支撑板与水闸盒之间的水囊装置;所述水囊装置中间设置有长条形通孔;所述水囊装置通过第一水囊压板和第二水囊压板固定在支撑板上。本实用新型的柔性薄膜电镀装置,通过吹气转轴装置将竖直运动的薄膜调整为水平运动,从而确保装置在工作的过程中所导出的薄膜不会发生褶皱变形,通过水闸装置将薄膜从电镀液盒中导出并保持使装置保持密封状态,避免装置工作过程中发生漏液,提高了对薄膜进行导出的效率,进而大幅提高了装置的生产效率。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