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镀夹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68657发布日期:2019-09-25 00:41阅读:473来源:国知局
电镀夹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PCB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镀夹子。



背景技术:

印刷电路板(PCB)电镀是将PCB浸在金属盐的溶液中作为阴极,金属板作为阳极,接直流电源后,在PCB上沉积出所需的镀层。主要包括电镀铜、电镀锡、电镀镍和电镀金等,其中电镀铜是PCB制作中的一个重要工艺。在PCB电镀生产工序中,传统用于夹固PCB的电镀夹子结构复杂,主要部件非一体铸造成型,多通过螺栓连接成型,连接部位容易结晶,导致导电性能不好,产品镀铜效果不好,另外,传统电镀夹子在线路板越厚时所需要的操作力就越大,比较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电镀夹子,包括固定件和活动件,所述固定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位于所述固定件的端部,所述第二支撑杆上铰接有活动件,所述活动件的一端对应所述第一夹持部设置有第二夹持部,所述活动件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一支撑杆延伸,并超过所述第一支撑杆远离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侧的侧壁,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端铰接有把手,所述把手包括位于其与第一支撑杆的铰接处两侧的操作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端部与所述活动件的外表面相抵,所述活动件的内表面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件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

其中,本实用新型的材质为不锈钢,活动件通过固定销定位活动连接在第二支撑杆上,把手通过固定销定位活动连接在第一支撑杆上。

弹性件在本实用新型中始终处于被压缩状态,被压缩的弹性件推动活动件远离第二夹持部的一端抵在把手上的连接部,此时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相互接触;需要夹线路板时,扳动把手的操作部,将操作部朝外拉动,使把手沿其与第一支撑杆的铰接处转动,把手的连接部会将活动件远离夹持部的一端往内压,从而使得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分离,然后将线路板放置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之间,松开把手,弹性件的弹力会使活动件远离第二夹持部的一端被朝外顶,使得第一夹持部靠近第二夹持部,并在弹性件弹力的作用下夹紧线路板,其中,弹性件可以采用弹力较大的现有技术的弹性件。

本实用新型中的把手利用杠杆原理,操作部的长度长于连接部的长度,操作者使用较小的操作力即可打开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操作便捷,省时省力。

优选的, 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操作部的长度比为1:5-1:10。

优选的,所述活动件位于其铰接处左侧的部分的长度长于所述活动件位于其铰接处右侧的部分的长度。

活动件的结构利用杠杆原理,以其与第二支撑杆的铰接处为分界点,其左侧的长度长于其右侧的长度,活动件下端的弹性件往上推动活动件的左侧时,只需要较小的弹力就能使得活动件的右端的第二夹持部对于固定件上的第一夹持部具有较大的压力,使得本申请的电镀夹子对于线路板具有更大的夹持力,能更稳固地对线路板进行夹持。

优选的,所述固定件、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第一夹持部一体成型设置。

一体成型设置的固定件不具有容易在电镀时形成结晶的连接结构,其导电性能稳定,能有效提成线路板的电镀质量。

优选的,所述连接部的端部呈半球状。

半球状的连接部与活动件的摩擦更小,在扳动把手时更容易在活动件上滑动,能进一步地减小对于操作力的要求。

优选的,所述弹性件为弹簧。

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弹性系数较大的弹簧,以保证电镀夹子的夹持力够大。

优选的,所述第二夹持部的表面开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槽底的中部开设置有方形的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内设置有圆柱状的安装轴,所述安装轴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二安装槽的两相对侧壁上,所述第一安装槽内设置有夹持板,所述夹持板的顶端延伸出所述第二夹持部的表面,所述夹持板的下端固定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对应所述安装轴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套设于所述安装轴,并与所述安装轴可转动的配合。

其中安装轴与安装孔过渡配合,安装孔与安装轴之间的径向间隙极小,能防止连接块相对于安装轴的径向方向移动,从而保证夹持板的稳定性。

连接块与第二安装槽的侧壁以及槽底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以使连接臂能在第二安装槽能沿着安装轴的轴线具有一定的摆动空间;夹持板与第一安装槽的槽壁以及槽底具有一定的间隙,使得夹持板能沿着安装轴的轴线具有一定的摆动空间,从而保证夹持板在夹紧线路板时能完美地贴合在线路板的表面。

第二夹持部被弹性件驱动压向第一夹持部以夹持线路板时,第二夹持部的表面无法始终保持与第一夹持部的表面的平行,因而在夹不同厚度的线路板时,会导致第一夹持部或者第二夹持部与线路板的接触面积太小而导致压强过大进而损坏线路板,而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夹持部上的夹持板在接触线路板时,由于夹持板可以绕着安装轴摆动,因此夹持板可很好的贴合在线路板上,并在将线路板夹紧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之间后,能保持与第一夹持部的表面平行,即夹持板和第一夹持部均能与线路板完美的贴合,因此本实用新型与线路板的接触面积较大,能有效防止其夹坏线路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持部和夹持板的表面为粗糙面。

粗糙的表面能有效增加对于线路板的夹持稳定性。

下面结合上述技术方案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效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固定件、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第一夹持部一体成型设置,一体成型设置的结构不具有容易在电镀时形成结晶的连接结构,其导电性能稳定,能有效提成线路板的电镀质量;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把手利用杠杆原理,操作部的长度长于连接部的长度,操作者使用较小的操作力即可打开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操作便捷,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电镀夹子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电镀夹子夹紧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二夹持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二夹持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夹持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固定件,11-第一支撑杆,12-第二支撑杆,13-第一夹持部,2-活动件,21-第二夹持部,211-第一安装槽,212-第二安装槽,2121-安装轴,22-夹持板,221-连接块,2211-安装孔,31-操作部,32-连接部,4-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中所涉及的方位名词,如左右、上下、内外等均以附图1为准。

如图1-5,一种电镀夹子,包括固定件1和活动件2,所述固定件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支撑杆11、第二支撑杆12和第一夹持部13,所述第一夹持部13位于所述固定件1的端部,所述第二支撑杆12上铰接有活动件2,所述活动件2的一端对应所述第一夹持部13设置有第二夹持部21,所述活动件2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一支撑杆11延伸,并超过所述第一支撑杆11远离所述第二支撑杆12的一侧的侧壁,所述第一支撑杆11的顶端铰接有把手,所述把手包括位于其与第一支撑杆11的铰接处两侧的操作部31和连接部32,所述连接部32的端部与所述活动件2的外表面相抵,所述活动件2的内表面设置有弹性件4,所述弹性件4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件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弹性件4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11和第二支撑杆12之间。

其中,活动件2通过固定销定位活动连接在第二支撑杆12上,把手通过固定销定位活动连接在第一支撑杆11上。

弹性件4在本实用新型中始终处于被压缩状态,被压缩的弹性件4推动活动件2远离第二夹持部21的一端抵在把手上的连接部32,此时第一夹持部13与第二夹持部21相互接触;需要夹线路板时,扳动把手的操作部31,将操作部31朝外拉动,使把手沿其与第一支撑杆11的铰接处转动,把手的连接部32会将活动件2远离夹持部的一端往内压,从而使得第一夹持部13和第二夹持部21分离,然后将线路板放置在第一夹持部13和第二夹持部21之间,松开把手,弹性件4的弹力会使活动件2远离第二夹持部21的一端被朝外顶,使得第一夹持部13靠近第二夹持部21,并在弹性件4弹力的作用下夹紧线路板,其中,弹性件4可以采用弹力较大的现有技术的弹性件4。

本实用新型中的把手利用杠杆原理,操作部31的长度长于连接部32的长度,操作者使用较小的操作力即可打开第一夹持部13和第二夹持部21,操作便捷,省时省力。

其中一种实施例, 所述连接部32与所述操作部31的长度比为1:5。

其中一种实施例,所述连接部32与所述操作部31的长度比为1:7.5。

其中一种实施例,所述连接部32与所述操作部31的长度比为1:10。

其中一种实施例,所述活动件2位于其铰接处左侧的部分的长度长于所述活动件2位于其铰接处右侧的部分的长度。

活动件2的结构利用杠杆原理,以其与第二支撑杆12的铰接处为分界点,其左侧的长度长于其右侧的长度,活动件2下端的弹性件4往上推动活动件2的左侧时,只需要较小的弹力就能使得活动件2的右端的第二夹持部21对于固定件1上的第一夹持部13具有较大的压力,使得本申请的电镀夹子对于线路板具有更大的夹持力,能更稳固地对线路板进行夹持。

其中一种实施例,所述固定件1、第一支撑杆11、第二支撑杆12和第一夹持部13一体成型设置。

一体成型设置的固定件1不具有容易在电镀时形成结晶的连接结构,其导电性能稳定,能有效提成线路板的电镀质量。

其中一种实施例,所述连接部32的端部呈半球状。

半球状的连接部32与活动件2的摩擦更小,在扳动把手时更容易在活动件2上滑动,能进一步地减小对于操作力的要求。

其中一种实施例,所述弹性件4为弹簧。

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弹性系数较大的弹簧,以保证电镀夹子的夹持力够大。

其中一种实施例,所述第二夹持部21的表面开设有第一安装槽211,所述安装槽的槽底的中部开设置有方形的第二安装槽212,所述第二安装槽212内设置有圆柱状的安装轴2121,所述安装轴2121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二安装槽212的两相对侧壁上,所述第一安装槽211内设置有夹持板22,所述夹持板22的顶端延伸出所述第二夹持部21的表面,所述夹持板22的下端固定设置有连接块221,所述连接块221对应所述安装轴2121设置有安装孔2211,所述安装孔2211套设于所述安装轴2121,并与所述安装轴2121可转动的配合。

其中安装轴2121与安装孔2211过渡配合,安装孔2211与安装轴2121之间的径向间隙极小,能防止连接块221相对于安装轴2121的径向方向移动,从而保证夹持板22的稳定性。

连接块221与第二安装槽212的侧壁以及槽底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以使连接臂能在第二安装槽212能沿着安装轴2121的轴线具有一定的摆动空间;夹持板22与第一安装槽211的槽壁以及槽底具有一定的间隙,使得夹持板22能沿着安装轴2121的轴线具有一定的摆动空间,从而保证夹持板22在夹紧线路板时能完美地贴合在线路板的表面。

第二夹持部21被弹性件4驱动压向第一夹持部13以夹持线路板时,第二夹持部21的表面无法始终保持与第一夹持部13的表面的平行,因而在夹不同厚度的线路板时,会导致第一夹持部13或者第二夹持部21与线路板的接触面积太小而导致压强过大进而损坏线路板,而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夹持部21上的夹持板22在接触线路板时,由于夹持板22可以绕着安装轴2121摆动,因此夹持板22可很好的贴合在线路板上,并在将线路板夹紧在第一夹持部13和第二夹持部21之间后,能保持与第一夹持部13的表面平行,即夹持板22和第一夹持部13均能与线路板完美的贴合,因此本实用新型与线路板的接触面积较大,能有效防止其夹坏线路板。

其中一种实施例,所述第一夹持部13和夹持板22的表面为粗糙面。

粗糙的表面能有效增加对于线路板的夹持稳定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