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氯酸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33057发布日期:2021-02-03 18:42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次氯酸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杀菌水产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次氯酸发生器。


背景技术:

[0002]
次氯酸水为酸性电解水,含有次氯酸分子(hclo),是一种ph为5.0-6.5的液体,这种次氯酸水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和快速杀灭微生物的作用。现有技术中的制备次氯酸水的系统自动化程度不高,电解过程中,水流量、电解液流量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所生成的次氯酸水不符合ph值的要求。
[0003]
以上背景技术内容的公开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及技术方案,其并不必然属于本专利申请的现有技术,在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上述内容在本专利申请的申请日已经公开的情况下,上述背景技术不应当用于评价本申请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次氯酸发生器。
[0005]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次氯酸发生器包括水槽、设于水槽内的一电解单元、为电解单元电解提供电力的电源、储水箱、储盐箱、次氯酸水储存箱及plc控制器;
[0006]
电解单元包括一箱体、设置在箱体内侧的多个阳电极、多个阴电极、多个第一隔膜及多个第二隔膜,阳电极与阴电极经由导线而电连接于电源,电解单元内部具有设置在多个第一隔膜与多个第二隔膜之间的电解液室,箱体顶部连接一注入管,注入管的上端贯通水槽的上部开口而向水槽的外部延伸,通过注入管向电解液室内注入食盐水;第一隔膜呈u形,每个第一隔膜将阳电极与电解液室分隔开并在第一隔膜内侧形成一阳极室,箱体开设多个与阳极室连通的透孔,第二隔膜呈倒u形,每个第二隔膜将阴电极与电解液室分隔开并在第二隔膜内侧形成一阴极室;
[0007]
储水箱的出水口依次通过第一抽液泵、第一输送管与水槽的进水口连接,第一输送管上设有第一电磁阀;储盐箱的出液口依次通过第二抽液泵、所述注入管与电解单元箱体的电解液进口连接,注入管上设有第二电磁阀;次氯酸水储存箱的进液口依次通过第三抽液泵、第三输送管与水槽的次氯酸水输出口连接,第三输送管上还设有第三电磁阀;
[0008]
水槽的内壁下部设有第一液位传感器,水槽的内壁上部设有第二液位传感器,电解单元箱体的内壁下部设有第三液位传感器,箱体的内壁上部设有第四液位传感器,水槽的次氯酸水输出口处设有ph值探测计;
[0009]
电源、第一液位传感器、第二液位传感器、第三液位传感器、第四液位传感器、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及ph值探测计均与plc控制器连接。
[0010]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阳电极设置在箱体内侧顶部,多个阴电极设置在箱体内侧底部,多个阳电极与多个阴电极彼此交错设置。
[0011]
进一步地,所述阴极室与一排出管连通。
[0012]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隔膜、第二隔膜采用含有聚偏氟乙烯与氧化钛的多孔质隔膜。
[0013]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次氯酸发生器控制方便和生产效率高,能够自动检测水槽中水位高度及电解单元箱体中食盐水的液位高度,并控制水流量和食盐水流量,并且能确保所生成的次氯酸水符合ph值的要求。
附图说明
[0014]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15]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次氯酸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次氯酸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7]
图中:水槽10;第一液位传感器12;第二液位传感器14;ph值探测计16;电解单元20;箱体21;第三液位传感器211;第四液位传感器212;阳电极22;阴电极23;第一隔膜24;第二隔膜25;电解液室26;阳极室27;阴极室28;排出管280;注入管29;透孔210;电源30;储水箱40;第一抽液泵41;第一输送管42;第一电磁阀43;过滤器44;储盐箱50;第二抽液泵51;第二电磁阀53;次氯酸水储存箱60;第三抽液泵61;第三输送管62;第三电磁阀63;止回阀64;流量计65;plc控制器70。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现在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0019]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次氯酸发生器,包括一水槽10、设于水槽10内的一电解单元20、为电解单元20电解提供电力的电源30、储水箱40、储盐箱50、次氯酸水储存箱60及plc控制器70。
[0020]
电解单元20包括一矩形箱体21、设置在箱体21内侧的多个阳电极22、多个阴电极23、多个第一隔膜24及多个第二隔膜25。水槽10内预先填充有水,电解单元20浸渍在水槽10的水中,箱体21配置于水面下方。
[0021]
多个阳电极22设置在箱体21内侧顶部,多个阴电极23设置在箱体21内侧底部,多个阳电极22与多个阴电极23彼此交错设置。阳电极22与阴电极23经由导线而电连接于电源30。
[0022]
电解单元20内部具有设置在多个第一隔膜24与多个第二隔膜25之间的电解液室26,电解液室26内预先填充有作为电解液的食盐水。箱体21顶部连接一注入管29,注入管29与电解液室26连通,注入管29的上端贯通水槽10的上部开口而向水槽10的外部延伸,通过注入管29向电解液室26注入食盐水。
[0023]
第一隔膜24呈u形,每个第一隔膜24将阳电极22与电解液室26分隔开,并在第一隔膜24内侧形成一阳极室27;箱体21开设多个与阳极室27连通的透孔210。第二隔膜25呈倒u形,每个第二隔膜25将阴电极23与电解液室26分隔开,并在第二隔膜25内侧形成一阴极室28,阴极室28内预先填充有水。阴极室28与一排出管280连通,用于将在阴极室28产生的气体排出,阴极室28内的其它副产物也能够从排出管280排出。第一隔膜24、第二隔膜25采用含有优异化学耐性的聚偏氟乙烯(polyvinylidene difuoride:pvdf)与氧化钛的多孔质隔
膜。
[0024]
储水箱40的出水口依次通过第一抽液泵41、第一输送管42与水槽10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一输送管42上还设有第一电磁阀43。储盐箱50的出液口依次通过第二抽液泵51、所述注入管29与电解单元20箱体21的电解液进口连接;注入管29上还设有第二电磁阀53。次氯酸水储存箱60的进液口依次通过第三抽液泵61、第三输送管62与水槽10的次氯酸水输出口连接;所述第三输送管62上还设有第三电磁阀63。
[0025]
水槽10的内壁下部设有第一液位传感器12,水槽10的内壁上部设有第二液位传感器14。电解单元20箱体21的内壁下部设有第三液位传感器211,箱体21的内壁上部设有第四液位传感器212。水槽10的次氯酸水输出口处设有ph值探测计16,ph值探测计16用于探测次氯酸水输出口处溶液的ph值。
[0026]
电源30、第一液位传感器12、第二液位传感器14、第三液位传感器211、第四液位传感器212、第一电磁阀43、第二电磁阀53 及ph值探测计16均与plc控制器70连接。
[0027]
第一液位传感器12和第二液位传感器14能够自动检测水槽10中的水位高度并将信号发送到plc控制器70,由plc控制器70控制第一电磁阀43打开或关闭,从而控制水流量。第三液位传感器211和第四液位传感器212能够自动检测电解单元20箱体21中的水位高度并将信号发送到plc控制器70,由plc控制器70控制第二电磁阀53打开或关闭,从而控制食盐水的流量。ph值探测计16将检测的次氯酸水的ph值发送到plc控制器70,plc控制器70根据ph值探测计16检测的结果控制第三电磁阀63的打开或关闭,保证从次氯酸水输出口处流出的次氯酸水的ph值均能达标。
[0028]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从电源30向阳电极22及阴电极23通入电流,从电解液室26经由第一隔膜24扩散到阳电极22的氯离子在阳电极22被夺走电子而成为氯气,氯气通过透孔210扩散到水槽10的水中,然后,该氯气与水反应,产生次氯酸;仅需向电解液室26填充一次饱和食盐水,就能够将水槽10内的水转变为次氯酸水。在生成次氯酸水的同时,在阴极室28中,水被阴电极23分解而产生氢气与氢氧离子,氢氧离子与经由第二隔膜25从电解液室26向阴电极23扩散的钠离子一起产生氢氧化钠,氢气及其它副产物经由排出管280向外排出。
[0029]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次氯酸发生器控制方便和生产效率高,能够自动检测水槽10中水位高度及电解单元20箱体21中食盐水的液位高度,并控制水流量和食盐水流量,并且能确保所生成的次氯酸水符合ph值的要求。本实用新型的次氯酸发生器所生成的次氯酸水的ph值为5.0-6.5,所生成的次氯酸水的有效氯浓度为10-40ppm,该水体参数能够有效保证消毒效果和作业效率。
[0030]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次氯酸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第二实施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第二实施例的次氯酸发生器还包括过滤器44、止回阀64及流量计65;过滤器44连接在自来水供给设备与储水箱40之间,通过该过滤器44对自来水进行过滤;止回阀64及流量计65通过管道连接于次氯酸水储存箱60的出液口,流量计65的下游连接出水终端,次氯酸水储存箱60中的次氯酸水经由止回阀64和流量计65输送至出水终端处,以供用户取用;止回阀64和流量计65均与plc控制器70连接,流量计65能够实时监测出水终端处输出的次氯酸水量并将信号发送到plc控制器70,由plc控制器70控制止回阀64打开或关闭,从而控制次氯酸水流量。
[0031]
以上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凡未涉及到的说明属于本领域的公知技术,可
参考公知技术加以实施。
[0032]
以上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