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金属锅体之构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74903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金属锅体之构造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双金属锅体之构造装置,属炊事用具。
按,先行所知,电磁炉的问世乃是炊事用具的一大革新,但对于电磁炉的使用,尚局限于煮汤或火锅,无法发挥其最大的功用!问题在于配合使用于电磁炉的锅体必须能够导磁,目前所知最佳、最常见的导磁材料是铁,所以均以铁材锅置于电磁炉感磁加热,但是铁材本身导热性不佳,如果锅体很大,则在锅子的中心与周围的温差很大,如


图1所示,线圈(1)设于锅体(2)中央,若中央锅体(2)之温度为120℃,传到锅体(2)周边的温度只剩下60℃,造成在锅体(2)中间的菜可能已经烧焦了而旁边菜却还没热,这种温差效应使其使用效果很差若是直接于锅体(2)将线圈(1)范围加大,不仅制作困难而且成本高;目前市面上有一种锅体,系在不锈钢锅内面以焊接方式接合铝,以铝的优良热传性解决上述温差效应,但是铝和不锈钢是两种不同材质,收缩率不同,使用后热涨冷缩容易于接合处产生分裂,影响锅体使用寿命,而且将不锈钢和铝二种材质熔接时,必须在高温、高压下进行,制作不易又耗成本,再者铝易生有毒物,危害健康,所以该种锅体未能推广使用。
本实用新型之主要目的,系在提供一种双金属锅体之构造装置,不仅导磁性能好,且能提高热传导性,降低锅体的温差效应,加工制造容易。
本实用新型一种双金属锅体之构造装置,系由铁、镍、钢等具导磁性材质形成锅体底层,而另一具有较佳导热性之材质诸如铜、银、金等形成锅体之内层所组成;锅体底层以模具加压成形呈预定形状,再将此底层做为模具置入导热性较佳材质之电铸液施行电铸过程,使两种金属结合而成一锅体,使锅体之外部能导磁而内部吸热快传导快,降低温差效应。
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说明于后图2系本实用新型之平面示意图。
图3系本实用新型之温差状态示意图。
请配合参阅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双金属锅体之构造装置(10),主要为一常见之锅体形状,而有二层,其中锅体底层(11)系由铁、镍、钢等较具优良导磁性的材料构成,可用常见的一些加工方法制成,而其中锅体内层(12)系以传热性较佳之材料诸如银、铜、金等构成,底部具有线圈(13),籍由导磁性材料构成的锅体底层(11)置放于电磁炉上时,得提供能导磁生热之功用,而锅体内层(12)以优良传热性之材料构成,使能迅速吸热并将热传导至整个锅体,因材质本身的特性,请参阅图3-A所示,此时如果锅底之温度为100℃的话,锅边之温度为98℃,温差只有2℃,而若倒入水或放入蔬菜后,锅底之温度降为65℃,锅边之温度也只降至63℃,温差仍只有2℃,如图3-B所示,解决了习用电磁炉用锅热传差、温度梯度明显,倒入水或食物吸热变慢,无法展现大火快炒的缺点,具有热传快、温差效应小之优点。
然而将二种金属结合成一体之方法有多种,可以制成二板,加压加热并以通过二压力轮挤压粘结成一板,再行配合模具压制呈锅体状,或以特殊焊接方法将二板合成一板……等等,上述之方法都存在有必须加压加热,以及挤制的加工动作,不但会残留热应力以及加工应力,影响两种金属之结合度,且容易因热涨冷缩而致使二者分裂,而本实用新型之双金属锅体构造装置(10),以铁和铜为例(铁为磁性材料中最具代表性,价格便宜,而铜之导热适中,价格亦较便宜于其他),先将以铁以模具加压成锅体状,再以此作为模具,置入铜电铸液中,则铜析出后将电着于铁材上方,形成锅体内层,此种方法之能量供给方式属电气化学的方法,而且在低温低压下进行,内部无残留应力,材质安定,二种金属之结合强,不怕热涨冷缩即生分裂,又能发挥出双金属之双种功效。更因此,能配合控温器之装设(不论在锅底或锅边上)提供更佳使用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一种双金属锅体之构造装置,其优点是锅体外部导磁性能好,内层吸热快、热传导迅速,锅体温差效应小,结构简单,工艺性好。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列附图
图1系习用锅体之平面示意图。
图2系本实用新型之平面示意图。
图3系本实用新型之温差状态示意图。
权利要求1.一种双金属锅体之构造装置,其特征在于系由具导磁性材质形成锅体底层,而另一具有较佳导热性之材质形成锅体之内层所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双金属锅体之构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导磁性材质是铁、镍、钢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双金属锅体之构造装置,其特征在于较佳导热性之材质是铜、银、金等。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系提供一种双金属锅体之构造装置,由铁、镍、钢等具导磁性材质形成锅体底层,而另一具有较佳导热性之材质诸如铜、银、金等形成之内层所组成;锅体底层以模具加压成型呈预定形状,再将此底层作为模具置入导热性较佳材质之电铸液施行电铸过程,使两种金属结合而成一锅体,使锅体之外部能导磁而内部吸热传导快,降低温差效应。结构简单,工艺性好。
文档编号C25D1/02GK2175767SQ9324266
公开日1994年8月31日 申请日期1993年10月28日 优先权日1993年10月28日
发明者胡龙江 申请人:胡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