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弹性流体注入泵静压供液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34471阅读:3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粘弹性流体注入泵静压供液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田三次采油注入技术,属于粘弹性流体注入泵静压供液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油田三次采油过程中,需要将2000--10000mg/l的来液为粘弹性聚合物溶液(如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在注入站稀释后注入到地下进行驱油,其中给注入泵供液是一个重要环节。由于聚合物水溶液是一种粘弹性非牛顿流体,使得对柱塞泵的供液与水或粘性流体有显著区别,现用的喂液泵至汇管分流方式存在如下缺陷2000--10000mg/L的聚合物水溶液通过一个转输泵给注入泵供液,由于来液管线较细,使得管线内的液体流速较高,加之聚合物弹性作用,流体在进入注入泵前,产生较大的拉伸力和法向应力差,该力在有分支流时才产生并与流速成正比;聚合物水溶液很容易形成气泡,来液又在密闭的管线或容器中,气泡直接进入注聚泵;加之柱塞泵的排量是脉动的,使拉伸力和法向应力差也是脉动的,因此泵入口压力也是波动的,造成泵振动大,泵入口端振动大于泵出口端振动,且管线前部的泵振动大而后部的泵的振动小,并容易形成谐振;另外也导致了泵效率较低,最终造成振动过大而容易损坏,使得泵的使用寿命大大减少。现场时常备用一到三台泵,成本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供液工艺容易造成振动过大而容易损坏泵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粘弹性流体注入泵静压供液工艺,该工艺供液充足、稳定,不容易造成泵及管线的振动,延长了注聚泵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粘弹性流体注入泵静压供液工艺是采用大直径来液汇管,使得汇管内的液体流速趋于零,且在汇管前端连通敞口容器,汇管另一端连通集气包,而汇管上连通若干与注聚泵相连的支管。
上述的注聚泵与支管之间可采用软管连接,汇管可为玻璃钢材质。
该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该工艺采用了大直径来液汇管,液体内产生的拉伸力与法向应力之差趋于零,且在汇管两端连通了敞口的容器和集气包,使得来液前消除了一些气泡,避免气泡直接进入汇管内,同时也使汇管内的气泡可通过集气包排除,消除了气体的影响,使得注聚泵效率高;加之在注聚泵与汇管之间采用软管连接,进入软管后不再有支管分流,因而不会再产生脉动的法向力和拉伸力,同时消除了注聚泵入口与系统之间振动产生的相互干扰,使得供液充足。


附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高架罐,2-汇管,3-集中包,4-支管,5-注聚泵,6-软管。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将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结合附图1所示,该粘弹性流体注入泵静压供液工艺采用了大直径来液汇管2,使得汇管2内的液体流速趋于零,按照粘弹性流体力学理论计算及实验所得数据表明,液体从汇管2通过软管6流入支管4时产生的拉伸力与法向应力之差也趋于零;且在汇管2前端连通敞口容器1,可以将液体内的气泡排除,在汇管2另一端连通集气包3,这样使得粘弹性聚合物液体从高架罐1直接流入汇管2中,没有支管,消除支管处的拉伸力和法向力,况且大部分聚合物溶液中的气泡可以从高架罐1上部排出;而汇管2上用软管6连通若干与注聚泵5相连的支管4,此时聚合物溶液流速趋于零后再依次进入软管6及支管4,使液体内部的拉伸力与法向应力差减小,聚合物溶液进入支管4时不产生脉动拉伸力和法向应力,供液正常;同时消除了注聚泵5入口与系统之间振动产生的相互干扰,系统稳定,使得注聚泵5效率高,汇管2不再开裂,使用寿命高。
大庆油田北-断西试验站共有二十口注入井,应用上述工艺后,柱塞泵由原来的运三备一甚至一备一工艺,变成现在的无在线备用泵,节省基建投资10万元左右,效益显著。以下是对其应用上述工艺与采用原有工艺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平均值对比情况

从以上表格中数据中可以看出,应用该工艺供液充足、稳定,不容易造成振动,可延长注聚泵的使用寿命,值得推广使用。
权利要求
1.一种涉及油田三次采油注入技术的粘弹性流体注入泵静压供液工艺,其特征在于采用大直径来液汇管(2),使得汇管(2)内的液体流速趋于零,且在汇管(2)前端连通敞口容器(1),汇管(2)另一端连通集气包(3),而汇管(2)上连通若干与注聚泵(5)相连的支管(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弹性流体注入泵静压供液工艺,其特征在于注聚泵(5)与支管(4)之间采用软管(6)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弹性流体注入泵静压供液工艺,其特征在于汇管(2)为玻璃钢材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油田三次采油注入技术的粘弹性流体注入泵静压供液工艺,主要解决了现有供液容易造成振动过大而容易损坏泵的问题。其特征在于高架罐(1)下连通端头有集气包(3)的汇管(2),而汇管(2)上连通若干与注聚泵(5)相连的支管(4)。由于该装置在注聚泵与汇管之间采用软管连接,消除了注聚泵入口与系统之间振动产生的相互干扰,使得供液充足;况且在汇管端头有集气包,可定期进行放气,消除了气体的影响,使得注聚泵效率高,使用寿命长。
文档编号E21B43/16GK1480629SQ03149679
公开日2004年3月10日 申请日期2003年8月6日 优先权日2003年8月6日
发明者王德民, 徐德刚, 宗大庆, 王树伦, 孙茂盛, 蒋新 申请人: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大庆石油管理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