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压锚杆桩反力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60672阅读:10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静压锚杆桩反力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中桩基加固设备,具体的说涉及一种静压锚杆桩沉桩技术中的反力装置。
背景技术
静压锚杆预制桩施工方法是将锚杆技术和静压预制桩技术两者结合起来。它利用建筑结构的自重,先在钢筋混凝土基础中埋设锚杆,借助锚杆的反力,通过反力架用千斤顶将预制桩逐段压入基础预先开凿或预留的桩孔和地基土层中。在我国长江一带土质属于长江三角洲冲击层,基本上是饱和的软粘土层,在以往静压锚杆桩的施工实践中,用于基础托换和纠偏作用的静压桩一般只进入第7层土,以第七层土作为桩尖持力层。目前施工的静压锚杆桩的反力装置是在两个立柱上方安装反力梁,反力梁的下方设置千斤顶,立柱的下端通过锚杆与基础相连,这种传统的反力装置与基础仅有两个接触面,承受的压桩反力小,因而压桩深度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静压锚杆桩反力装置,以克服现有的静压锚杆桩压桩深度小,压桩力小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静压锚杆桩反力装置,包括立杆、反力梁、千斤顶,反力梁固定在立杆上,千斤顶安装在反力梁下方,其特征是还包括拉杆、压杆、大梁,立杆固定在大梁上,压杆一端与大梁采用绞接形式连接;拉杆一端与立杆顶端连接另一端与大梁连接,拉杆与立杆、大梁所有接点采用绞接形式连接。
立杆、拉杆长度可调,所述大梁的两端设有安装锚杆的底座。
拉杆以及压杆的数量均是4根,大梁的数量均是2根。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拉、压杆相结合的桩架形式,压桩施工时桩架与地面基础之间共有八个接触面,因而可以承受较强的压桩反力,压桩时的强大反力传到两边的上,因而能够使锚杆静压桩压入第9层土下5~6米,总长度将达到63米,桩极限压力达到近700吨,克服了传统的锚杆静压桩压桩深度小,压桩力小的缺陷,而且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合理,工艺简便、可操作性强、工期短且造价低、便于移位等优点,适应不同施工环境需要,尤其适应城市建筑物密集,打桩机械活动范围受到限制的施工环境。


图1传统的静压锚杆桩反力架结构示意图图2静压锚杆桩反力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静压锚杆桩反力装置使用状态平面示意图图4图2中A-A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2、图3、图4,本实用新型静压锚杆桩反力装置包括立杆1、拉杆2、压杆3、大梁4、千斤顶5、反力梁8,立杆固定在大梁上,压杆的两端分别与大梁4和基础7采用绞接形式连接;拉杆一端与立杆顶端连接另一端与大梁连接,拉杆与立杆、大梁所有接点采用绞接形式连接,反力梁固定在立杆上,千斤顶安装在反力梁下方。立杆、拉杆长度可调,大梁的两端设有安装锚杆6的底座,大梁4与基础7之间通过抗拔锚杆6连接。
拉杆以及压杆的数量均是4根,大梁的数量均是2根。
通过此反力装置,充分利用压杆、拉杆的共同受力,再通过千斤顶将钢管桩逐节压入土层基础内。由于立杆、拉杆的长度可调,可以根据压桩反力的大小,对整个反力装置的高度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的施工条件。
使用时,根据设计桩位,先在基础两侧埋设一定数量的抗拔锚杆,随后组装压桩反力架,通过调节装置使桩架与桩对中、垂直,然后开启千斤顶进行压桩。整个压桩反力装置与土层基础的接触点有8个,能将巨大的压桩反力均衡传递至土层基础。例如在每个接触点种植10根φ32钢筋作为锚杆,通过对整个压桩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从钢管桩入土深度与压力之间的变化曲线图可以看出,穿透第7层土时压力峰值可达到620吨,进入第9层时,最大压力值达到了690吨,其压桩深度与压桩力远远大于传统的锚杆静压桩反力装置。
权利要求1.一种静压锚杆桩反力装置,包括立杆、反力梁、千斤顶,反力梁固定在立杆上,千斤顶安装在反力梁下方,其特征是还包括拉杆、压杆、大梁,立杆固定在大梁上,压杆一端与大梁采用绞接形式连接;拉杆一端与立杆顶端连接另一端与大梁连接,拉杆与立杆、大梁所有接点采用绞接形式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压锚杆桩反力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立杆立杆、拉杆长度可调,所述大梁的两端设有安装锚杆的底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压锚杆桩反力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拉杆以及压杆的数量均是4根,大梁的数量均是2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静压锚杆桩反力装置,包括立杆、反力梁、千斤顶,反力梁固定在立杆上,千斤顶安装在反力梁下方,还包括拉杆、压杆、大梁,立杆固定在大梁上,压杆一端与大梁采用绞接形式连接;拉杆一端与立杆顶端连接另一端与大梁连接,拉杆与立杆、大梁所有接点采用绞接形式连接。本实用新型克服了传统的锚杆静压桩压桩深度小,压桩力小的缺陷,具有结构合理,工艺简便、可操作性强、工期短且造价低、便于移位等优点,适应不同施工环境需要,尤其适应城市建筑物密集,打桩机械活动范围受到限制的施工环境。
文档编号E02D7/20GK2704617SQ20042002305
公开日2005年6月15日 申请日期2004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2004年5月25日
发明者朱灵平 申请人:上海市第二建筑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