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浇混凝土筒板联桩、成桩装置及其成桩工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27919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现浇混凝土筒板联桩、成桩装置及其成桩工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现浇混凝土筒板联桩、成桩装置及其成桩工法,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现浇混凝土大直径有筋的筒板联桩结构、成桩装置及其成桩工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建设平稳快速发展,尤其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众所周知,土地资源是保证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日益紧张,向海涂要土地,已成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共识,另外房屋建设的基坑围护及地基处理数量也急剧增加,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在以往的围涂造地工程中的堆石围提法,需要大量开采和使用石料,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且因围提结构断面大、浪费大量土地,另外采用钻孔灌注桩作为主要的抗弯构件以及采用普通的增强体组成复合地基,钻孔灌注桩在长期的施工中产生大量的泥浆,以往的技术具有环境污染大、 施工周期长、工程造价高等缺点。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1684650A,公开了一种大直径现浇混凝土薄壁齿形筒桩、成桩装置以及成桩工法,该发明利用专用机械设备在地基中形成大直径齿形筒孔,然后在筒孔中配置钢筋并就地灌注混凝土而成型的薄壁齿形筒桩,该齿形筒桩单桩承载力高,但是密排筒桩 的整体抗水平推力和抗侧滑移能力稍弱。中国专利公告号CN1200178C,公开了一种筒桩和板桩联体施工方法及其专用的设备,施工中利用带有插入件和受插件的筒桩成孔器和板桩成桩器相继衔接沉至设计深度的土层中,再往筒桩成孔器中灌注混凝土并上拔完成筒桩,继续将筒桩成孔器和板桩成桩器衔接下层后,再灌注并上拔板桩成桩器,完成板桩,板桩和所述的筒桩构成联体,以此类推重复构成筒桩板桩联体墙,该施工方法由于筒桩和板桩需分别操作,繁琐复杂,且板桩与筒桩同等深度,用料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筒桩和板桩联结一体且板桩的深度小于筒桩的筒板联桩,而且可以一次施工成型,加快工程进度,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施工繁琐和用料多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筒板联桩方案是一种现浇混凝土筒板联桩,包括竖立的筒状筒桩,所述筒桩的单侧或双侧设有板桩,所述板桩为竖立的长方体结构,所述筒桩和板桩为交错布置,该板桩的中心面与筒桩的轴线在同一平面上,所述板桩位于筒桩外柱面的上侧,所述板桩的深度小于筒桩的深度。在施工时,先在场地打入一个单侧或双侧带有板桩的成桩装置,浇筑混凝土起桩后,在混凝土尚未凝固的情况下,在上述板桩的外侧重合一部分再次打入成桩装置,这样就可以切掉第一个板桩外侧粘结有泥土的混凝土桩体边缘的一小部分,确保两次成桩能完全连接成为一体,即形成筒板联桩,提高了整体筒桩基础的强度。本实用新型把筒桩侧面板桩的深度减小,因此减少了用料,降低了施工难度,节省了成本。作为优选,所述筒桩和板桩的竖直方向的交接边处设有倒角。增设倒角能够增加筒板联桩整体的强度。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筒桩和板桩能够一次成型、板桩深度小于筒桩深度的成桩装置,以解决施工过程过于繁琐、用料多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成桩装置方案是一种成桩装置,包括竖立的同心双管结构的筒桩成桩器以及竖立的板桩成桩器,所述筒桩成桩器的底部设有第一桩尖,该第一桩尖为底部呈尖状的环形体,所述板桩成桩器的底部设有第二桩尖,所述板桩成桩器是横截面为U型的板体,该板桩成桩器的自由开口端与筒桩成桩器外管柱面的上侧固定连接,该板桩成桩器的中心面与筒桩成桩器的轴线在同一平面内,该板桩成桩器的高度小于筒桩成桩器的高度。板桩在满足设计要求和安全度的条件下,不需要和筒桩达到同等深度, 这样就节省了原材料,筒桩成桩器与板桩成桩器固定连接,施工的时候方便筒桩和板桩一次成型,缩短施工周期。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桩尖为水平放置且尖角向下的三棱柱状体,该第二桩尖的一个端面与筒桩成桩器的外柱面适配且无缝贴合。第二桩尖为混凝土预制件或拼装而成的结构件,其上表面与板桩成桩器的下端面适配,第二桩尖和第一桩尖的底部均设计成尖形,这样在成桩装置沉入土中的过程中,能够减小阻力,排土更加快速方便,在拔起成桩装置的时候,该第二桩尖和上述第一桩尖均会受泥土和混凝土的挤压而自动脱离成桩装置,并与浇灌的混凝土一起形成桩体。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桩尖包括水平放置且尖角向下的三棱柱状体,该三棱柱状体的两个端面分别连接有两个三棱锥台体,这两个三棱锥台体面积较小的端面与三棱柱状体的两个端面大小相同且分别固定连接,所述两个三棱锥台体和三棱柱状体的顶面在同一个水平面内,所述其中一个三棱锥状体的面积较大的端面与筒桩成桩器的外柱面适配且无缝贴合,所述板桩成桩器横截面的轮廓与第二桩尖顶面的轮廓一致。桩尖为混凝土预制件或拼装而成的结构件,由于板桩成桩器的下端面与第二桩尖的顶面相配合,所以板桩成桩器横截面的轮廓与第二桩尖顶面的轮廓一致,第二桩尖和第一桩尖的底部均设计成尖形,这样在成桩装置沉入土中的过程中,能够减小阻力,排土更加快速方便,在拔起成桩装置的时候,该第二桩尖和上述第一桩尖均会受泥土和混凝土的挤压而自动脱离成桩装置,并与浇灌的混凝土一起形成桩体,并且脱离下来的第二桩尖会刮掉上升过程当中的成桩装置外管柱面上附着的泥土,从而避免了筒桩和板桩之间掺杂进泥土。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桩尖包括两块条形板以及位于两块条形板一边的水平放置且尖角向下的三棱锥台体,所述两块条形板的上端面分别与板桩成桩器底部两个相对的端面铰接,所述两块条形板的下端搭靠在一起形成纵截面为V型的结构,所述两块条形板的同一侧端面均与三棱锥台体面积较小的一个端面适配且无缝贴合,所述两块条形板的另一侧端面均与板桩成桩器的远离筒桩成桩器的侧面无缝贴合,所述三棱锥台体面积较大的一个端面与筒桩成桩器的外柱面适配且无缝贴合,所述板桩成桩器横截面的轮廓与第二桩尖顶面的轮廓一致。三棱锥台体为混凝土预制件或拼装而成的结构件,整个第二桩尖的底部成尖形,这样在成桩装置沉入土中的过程中,能够减小阻力,排土更加快速方便,在拔起成桩装置的时候,三棱锥台体会受泥土和混凝土的挤压而自动脱离成桩装置,并与浇灌的混凝土一起形成桩体,而两块条形板由于上端铰接,受到混凝土的挤压会向两侧打开,随成桩装置一起上升,并且脱离下来的三棱锥台体会刮掉上升过程当中的成桩装置外管柱面上附着的泥土,从而避免了筒桩和板桩之间掺杂进泥土。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桩尖包括两块条形板,所述两块条形板的上端面分别与板桩成桩器底部两个相对的端面铰接,所述两块条形板的下端搭靠在一起形成纵截面为V型的结构,所述两块条形板的同一侧端面与筒桩成桩器的外柱面适配且无缝贴合,所述两块条形板的另一侧端面均与板桩成桩器的远离筒桩成桩器的侧面无缝贴合,在所述筒桩成桩器的外管柱面下侧设有向上的台阶状凸起,该凸起对应地位于板桩成桩器的正下方。这样的尖形结构在成桩装置沉入土中的过程中,能够减小阻力,排土更加容易、快速,在拔起成桩装置的时候,两块条形板由于上端铰接,受到混凝土的挤压会向两侧打开,随成桩装置一起上升,因为在拔起筒桩成桩器的时候,会把泥土带到筒桩成桩器和板桩成桩器的接合处,影响混凝土的融合,所以在筒桩成桩器柱面下侧设有凸起,能够把筒桩和板桩接合处的泥土刮掉带出地面。

作为优选,所述板桩成桩器为两个,所述两个板桩成桩器对称地位于筒桩成桩器的两侧,相应地每个板桩成桩器的底部均设有第二桩尖。带有左右两个对称的板桩成桩器的结构,在拔起成桩装置的时候,成桩装置的受力能够更加均衡,不易发生偏移。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实现上述现浇混凝土筒板联桩的成桩工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成桩工法方案是一种现浇混凝土筒板联桩的成桩工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在成桩装置的底部配上桩尖,成桩装置的顶部利用夹持器与振动锤固定连接;
②将成桩装置竖立置于施工位置并在振动锤上施压,使成桩装置沉至设计深度的土
层;
③松开双层钢管顶部的夹持器,移开振动锤,向夹层中放入钢筋笼,落下振动锤重新夹紧双层钢管;如果是形成素混凝土筒板联桩,则跳过第③步直接进行第4步;
④向双层钢管夹层之间预灌部分混凝土,之后边灌注边振动上拔成桩装置,即形成连接为一体的筒桩和板桩;
进一步,在所述步骤④之后执行步骤(A)将拔出的成桩装置装上新的封口装置或者采用另外准备好的桩尖,把成桩装置与之前做好的板桩衔接定位,以成桩装置切削掉之前形成的板桩边缘一部分为准,然后沉入设计深度土层;在步骤(A)后再重复步骤③、步骤④, 直至形成设计长度的筒板联桩。本发明现浇混凝土筒板联桩的有益效果是筒桩和板桩做为一体,提高了整个桩基基础的强度,由于板桩的深度小于筒桩的深度,减少了用料,降低了施工难度,节省了成本。本发明成桩装置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筒桩成桩器与板桩成桩器连接为一体, 施工时能够筒桩和板桩一次成型,加快了施工周期,在满足安全度和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减小板桩的高度,从而减少了原料、降低了成本。本发明成桩工法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筒桩成桩器与板桩成桩器连接为一体的成桩装置,施工时能够筒桩和板桩一次成型,加快了施工周期,降低了成本。


图1为实施例1中现浇混凝土筒板联桩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成桩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3为第一桩尖的俯视图; 图4为第一桩尖的剖视图; 图5为第二桩尖的俯视图; 图6为图5的右侧视图7为本发明筒板联桩的成桩工法的一种流程示意图8为本发明筒板联桩的一种衔接方式示意图9为实施例2中成桩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10为实施例3中现浇混凝土筒板联桩的一种结构示意图11为实施例3中成桩装置的一种结构的俯视图12为实施例4中现浇混凝土筒板联桩的一种结构示意图13为实施例4中成桩装置的一种结构的俯视图14为在筒桩的双侧均具有板桩的筒板联桩的简略示意图15为在筒桩成桩器的双侧均具有板桩成桩器的成桩装置的简略示意图16为本发明筒板联桩的成桩工法的另一种流程示意图17为本发明筒板联桩的另一种衔接方式示意图。图中标号分别为101.筒桩102.板桩201.筒桩成桩器202.板桩成桩器203. 第一桩尖204.第二桩尖205.条形板206.凸起303.夹持器304.振动器。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描述。实施例1
如图ι所示,一种现浇混凝土筒板联桩,包括筒桩101和板桩102,筒桩101和板桩102 均为混凝土浇灌而成,内设有钢筋,筒桩101为竖立的筒状结构,板桩102为竖立的长方体结构,在筒桩101的单侧具有板桩102,筒桩101和板桩102交错布置,板桩102位于筒桩 101的径向,由于板桩102的深度越深则受力面积越大,板桩102的侧向受力越大,所以板桩102在满足设计要求和安全度的条件下,不需要和筒桩101达到同等深度,因此板桩102 的深度较筒桩101的深度要浅,板桩102的侧面与相邻的筒桩101的柱面上侧连接,且板桩 102的顶面与筒桩101的顶面平齐,多个筒桩101之间互相平行,多个板桩102共面,这样既满足了整体的稳定性和抗侧向力矩能力,同时节省了材料、缩短了工期、降低了造价,并降低了沉桩挤土效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如图2所示,一种用于制造筒板联桩的成桩装置,包括筒桩成桩器201,筒桩成桩器201为同心设置、等长的双层管状结构,在筒桩成桩器201外管柱面的上侧焊接有竖直方向的板桩成桩器202,板桩成桩器202是横截面为U型的板体,板桩成桩器202的自由开口端焊接在筒桩成桩器201外管柱面的上侧,板桩成桩器202的中心面与筒桩成桩器201的轴线在同一平面内,板桩成桩器202的高度小于筒桩成桩器201的高度,板桩成桩器202的顶面与筒桩成桩器201的顶面平齐,在筒桩成桩器201的底部装有第一桩尖203,第一桩尖203的结构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桩尖203为底部呈尖形的环形体,在第一桩尖203的环形顶面上具有一体成型的环形凸台,该环形凸台的宽度与筒桩成桩器201的双管之间的夹层宽度相适配,在板桩成桩器202的底部装有第二桩尖204,第二桩尖204的结构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桩尖204为水平放置的三棱柱状体的结构,其一棱角朝下,第二桩尖204的顶面上具有一体成型的块状凸台,该块状凸台的宽度和板桩成桩器202的两块相对板面之间的距离相同,其整体轮廓刚好嵌入板桩成桩器202与筒桩成桩器201围成的轮廓空间内, 上述第一桩尖203和第二桩尖204桩尖均为混凝土预制件或拼装而成的结构件。一种实现筒板联桩的成桩工法,其流程如图7所示,图中从左至右的四个状态分别表示以下四个步骤
①在成桩装置的底部配上桩尖,成桩装置的顶部利用夹持器303与振动锤304固定连
接;
②将成桩装置竖立置于施工位置并在振动锤304上施压,使成桩装置沉至设计深度的土层;
③松开双层钢管顶部的夹持器303,移开振动锤304,向夹层中放入钢筋笼,落下振动锤重新夹紧双层钢管;
④向双层钢管夹层之间预灌部分混凝土,之后边灌注边振动上拔成桩装置,即形成连接为一体的筒桩101和板桩102 ;
进一步,在所述步骤④之后执行步骤(A)将拔出的成桩装置装上新的桩尖或者采用另外准备好的成桩装置,把成桩装置与之前做好的板桩102衔接定位,以成桩装置切削掉之前形成的板桩102边缘一部分为准,然后沉入设计深度土层;在步骤(A)后再重复步骤(3)、 步骤(4 ),直至形成设计长度的筒板联桩。施工时,先在筒桩成桩器201的底部配上第一桩尖203,使第一桩尖203的环形凸台嵌入筒桩成桩器201的双管的夹层中,然后在板桩成桩器202的底部配上第二桩尖204, 使第二桩尖204的块状凸台嵌入板桩成桩器202与筒桩成桩器201围成的轮廓内,之后把成桩装置的顶部利用夹持器303与振动锤304固定连接,将成桩装置竖立置于施工位置并在振动锤304上施压,使成桩装置沉至设计深度的土层,松开双层钢管顶部的夹持器303, 移开振动锤304,向夹层中放入钢筋笼,落下振动锤304重新夹紧双层钢管,向双层钢管夹层之间预灌部分混凝土,之后边灌注边振动上拔成桩装置,第一桩尖203和第二桩尖204脱落,且与灌入的混凝土形成连接为一体的桩体,并且脱离下来的第二桩尖204会刮掉上升过程当中的成桩装置外管柱面上附着的泥土,从而避免了筒桩和板桩之间掺杂进泥土,如果是形成素混凝土筒板联桩,则直接灌入混凝土,不需要放入钢筋笼,之后将拔出的成桩装置装上新的桩尖或者采用另外准备好的成桩装置,把成桩装置与之前做好的板桩102 —侧衔接定位,为了保证两次成桩融合的过程中避免掺杂进泥土,在定位时以成桩装置切削掉部分板桩102边缘为准,其衔接方式如图8所示,图中的竖直方向的虚线表示重合部分,在混凝土尚未凝固的情况下,再次沉入设计深度土层,这样重复施工,就可形成设计长度的筒板联桩。实施例2
本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中的成桩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9所示,第二桩尖204不是三棱柱状体,而是装有两块条形板205,两块条形板205的上端面分别与板桩成桩器202底部的两个相对的端面铰接,板桩成桩器202底部的另一个端面成向下的V型,两块条形板205的自由端与该V型端面搭靠在一起形成向下的三棱柱状体的机构,其结构如图8所示,两块条形板205靠近筒桩成桩器201的一端与筒桩成桩器201的外管柱面相适配且无缝贴合,此外在筒桩成桩器201外柱面下侧焊接有向上的台阶状凸起206,其纵截面类似L 型,该凸起206对应地位于板桩成桩器202的正下方,凸起206的宽度大于板桩成桩器的厚度,因为在拔起筒桩成桩器201的时候,会把泥土带到筒桩和板桩的接合处,影响筒桩和板桩的融合,所以在筒桩成桩器201外柱面的下侧设置凸起206,能够把筒桩和板桩接合处的泥土刮掉带出地面。使用中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板桩成桩器202底部的条形板205在沉入过程中,受到泥土的挤压,处于搭靠闭合状态,泥土向两侧排开,不会进入成桩空间,而在拔起的过程中,则由于混凝土的挤压而处于打开状态,这样就可顺利成桩。实施例3
本实施例3与实施例1中的现浇混凝土筒板联桩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0所示,为了增加强度,筒桩101和板桩102的竖直方向的交接边处设有倒角,并且只在板桩102的单侧设有倒角。本实施例3与实施例1中的成桩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1所示,第二桩尖204 不是三棱柱状体,而是包括两块条形板205以及位于两块条形板205 —边的水平放置的且尖角向下的三棱锥台体,这两块条形板205的上端面分别与板桩成桩器202底部两个相对的端面铰接,两块条形板205的下端搭靠在一起形成纵截面为V型的结构,两块条形板205 的同一侧端面均与三棱锥台体的面积较小的一个端面无缝贴合,两块条形板205的另一侧端面均与板桩成桩器202的远离筒桩成桩器201的侧面无缝贴合,三棱锥状体面积较大的一个端面与筒桩成桩器201的外柱面相适配且无缝贴合,板桩成桩器202横截面的轮廓与第二桩尖204顶面的轮廓一致,在三棱锥台体的顶面上具有一体成型的凸台,该凸台的宽度能够嵌入板桩成桩器202的两个表面的夹层内。使用中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板桩成桩器202底部的条形板在沉入过程中, 受到泥土的挤压,处于搭靠闭合状态,泥土向两侧排开,不会进入成桩空间,在拔起的过程中,则由于混凝土的挤压而处于打开状态,而三棱锥台体则由于混凝土的挤压脱离,并和灌入的混凝土一起形成桩体,并且脱离下来的三棱锥台体会刮掉上升过程当中的成桩装置外管柱面上附着的泥土,从而避免了筒桩和板桩之间掺杂进泥土。实施例4
本实施例4与实施例1中的现浇混凝土筒板联桩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2所示,为了增加强度,筒桩101和板桩102的竖直方向的交接边处设有倒角,并且在板桩102的双侧均设有倒角。本实施例4与实施例1中的成桩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3所示,第二桩尖204 不是三棱柱状体,而是包括水平放置的且尖角向下的三棱柱状体和两个三棱锥台体,这两个三棱锥台体面积较小的一个端面与三棱柱状体的两个端面大小相同且分别固定连接,这两个三棱锥台体和三棱柱状体的顶面在同一个水平面内,其中一个三棱锥台体的面积较大的端面与筒桩成桩器201的外柱面无缝贴合,另外一个三棱锥台体的面积较大的端面与板桩成桩器202的远离筒桩成桩器201的外表面平齐,板桩成桩器202横截面的轮廓与该第二桩尖204顶面的轮廓一致,在第二桩尖204的顶面上具有一体成型的凸台,该凸台的轮廓能够嵌入板桩成桩器202与筒桩成桩器201围成的轮廓空间内。此外在上述实施例1至4中的现浇混凝土筒板联桩可以设计成在筒桩101的双侧均具有板桩102,如图14所示,两个板桩102对称的设置在筒桩101柱面的两侧。相应的, 在上述实施例1至4中的成桩装置的板桩成桩器202可以设计成具有两个的结构,如图15 所示,两个板桩成桩器202对称的设置在筒桩成桩器201柱面的两侧,这样的结构不管是在沉入还是拔起成桩装置的时候,受力都更加均衡,不易发生偏移,可进一步提高成桩的质量,其成桩工法的流程图如图16所示,另外在施工时其衔接方式如图17所示,图中的竖直方向的虚线表示重合部分。上述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构思作优选举例说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或补充或等同替代,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现浇混凝土筒板联桩,包括竖立的筒状筒桩(101),其特征在于所述筒桩(101)的单侧或双侧设有板桩(102),所述板桩(102)为竖立的长方体结构,所述筒桩(101) 和板桩(102)为交错布置,该板桩(102)的中心面与筒桩(101)的轴线在同一平面上,所述板桩(102)位于筒桩(101)外柱面的上侧,所述板桩(102)的深度小于筒桩(101)的深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浇混凝土筒板联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筒桩(101)和板桩(102)的竖直方向的交接边处设有倒角。
3.—种制造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浇混凝土筒板联桩的成桩装置,包括竖立的同心双管结构的筒桩成桩器(201)以及竖立的板桩成桩器(202),其特征在于所述筒桩成桩器 (201)的底部设有第一桩尖(203),该第一桩尖(203)为底部呈尖状的环形体,所述板桩成桩器(202)的底部设有第二桩尖(204),所述板桩成桩器(202)是横截面为U型的板体,该板桩成桩器(202)的自由开口端与筒桩成桩器(201)外管柱面的上侧固定连接,该板桩成桩器(202)的中心面与筒桩成桩器(201)的轴线在同一平面内,该板桩成桩器(202)的高度小于筒桩成桩器(201)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桩尖(204)为水平放置且尖角向下的三棱柱状体,该第二桩尖(204)的一个端面与筒桩成桩器(201)的外柱面适配且无缝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桩尖(204)包括水平放置且尖角向下的三棱柱状体,该三棱柱状体的两个端面分别连接有两个三棱锥台体,这两个三棱锥台体面积较小的端面与三棱柱状体的两个端面大小相同且分别固定连接,所述两个三棱锥台体和三棱柱状体的顶面在同一个水平面内,所述其中一个三棱锥状体的面积较大的端面与筒桩成桩器(201)的外柱面适配且无缝贴合,所述板桩成桩器(202)横截面的轮廓与第二桩尖(204)顶面的轮廓一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桩尖(204)包括两块条形板(205)以及位于两块条形板(205)—边的水平放置且尖角向下的三棱锥台体,所述两块条形板(205)的上端面分别与板桩成桩器(202)底部两个相对的端面铰接,所述两块条形板(205)的下端搭靠在一起形成纵截面为V型的结构,所述两块条形板(205)的同一侧端面均与三棱锥台体面积较小的一个端面适配且无缝贴合,所述两块条形板(205)的另一侧端面均与板桩成桩器(202)的远离筒桩成桩器(201)的侧面无缝贴合,所述三棱锥台体面积较大的一个端面与筒桩成桩器(201)的外柱面适配且无缝贴合,所述板桩成桩器(202)横截面的轮廓与第二桩尖(204)顶面的轮廓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桩尖(204)包括两块条形板(205),所述两块条形板(205)的上端面分别与板桩成桩器(202)底部两个相对的端面铰接,所述两块条形板(205)的下端搭靠在一起形成纵截面为V型的结构,所述两块条形板 (205)的同一侧端面与筒桩成桩器(201)的外柱面适配且无缝贴合,所述两块条形板(205) 的另一侧端面均与板桩成桩器(202)的远离筒桩成桩器(201)的侧面无缝贴合,在所述筒桩成桩器(201)的外管柱面下侧设有向上的台阶状凸起(206),该凸起(206)对应地位于板桩成桩器(202)的正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现浇混凝土的成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桩成桩器(202 )为两个,所述两个板桩成桩器(202 )对称地位于筒桩成桩器(201)的两侧,相应地每个板桩成桩器(202 )的底部均设有第二桩尖(204 )。
9.一种实现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浇混凝土筒板联桩的成桩工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①在成桩装置的底部配上桩尖,成桩装置的顶部利用夹持器(303)与振动锤(304)固定连接; ②将成桩装置竖立置于施工位置并在振动锤(304)上施压,使成桩装置沉至设计深度的土层;③松开双层钢管顶部的夹持器(303),移开振动锤(304),向夹层中放入钢筋笼,落下振动锤(304)重新夹紧双层钢管;如果是形成素混凝土筒板联桩,则跳过第③步直接进行第4步;④向双层钢管夹层之间预灌部分混凝土,之后边灌注边振动上拔成桩装置,即形成连接为一体的筒桩(1)和板桩(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桩工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④之后执行步骤(A)将拔出的成桩装置装上新的桩尖或者采用另外准备好的成桩装置,把成桩装置与之前做好的板桩(102)衔接定位,以成桩装置切削掉之前形成的板桩(102)边缘一部分为准,沉入设计深度土层;在步骤(A)后再重复步骤③、步骤④,直至形成设计长度的筒板联桩。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现浇混凝土筒板联桩、成桩装置及其成桩工法,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筒桩和板桩联结一体且可以一次成型,加快工程进度的筒板联桩、成桩装置及其成桩工法。该现浇混凝土筒板联桩,包括竖立的筒状筒桩,该筒桩的单侧或双侧设有板桩,该板桩为竖立的长方体结构,所述筒桩和板桩为交错布置,该板桩的中心面与筒桩的轴线在同一平面上,该板桩位于筒桩外柱面的上侧,该板桩的深度小于筒桩的深度。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筒桩和板桩作为一体,提高了整个桩基基础的强度,由于板桩的深度小于筒桩的深度,减少了用料,节省了成本,可广泛应用于海洋、水利、道路桥梁、机场跑道、工业与民用建筑等地基工程。
文档编号E02D5/66GK102182176SQ201010596380
公开日2011年9月14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20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0日
发明者陈东曙, 陈健雄 申请人:陈健雄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