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层沥青隔震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40331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叠层沥青隔震垫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隔震垫,是一种适用于村镇房屋的低造价隔震垫。
背景技术
隔震是减轻建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有效途径,在现有建筑隔震技术中,基础隔震应用最为普遍,而在基础隔震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一种橡胶隔震支座,它由钢板与橡胶片相互交替叠合构成,但橡胶隔震支座在村镇房屋的隔震应用中,存在以下问题1、价格较昂贵、成本高;2、村镇房屋构造一般较简单,而橡胶支座施工、安装工艺复杂;由此导致橡胶隔震支座难以在村镇建筑中推广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满足一定阻尼要求、造价低廉、适用于村镇房屋的低造价隔震垫。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隔震垫,包括浙青层和金属丝网片,金属丝网片和上下表面涂有胶粘剂层的浙青层相互交替叠合粘结,自下而上叠合顺序依次是浙青层、 金属丝网片、浙青层、金属丝网片,如此顺序叠合数层,最上层以浙青层结束,之后再在侧面周围加浙青保护层,从而形成一体。所述胶粘剂层是以涂覆形式被覆于浙青层表面的冷底子油。所述浙青层的浙青为市场上已有的SBS改性浙青或APP改性浙青。所述的金属丝网片为市场上已有的不锈钢或铜丝网片。本发明之叠层浙青隔震垫与己有的橡胶隔震支座相比,对村镇房屋具有以下优势叠层浙青隔震垫成本价一般为15 20元/m2,而橡胶隔震支座的报价在100元/ Hl2以上,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房屋,与采用橡胶隔震支座的房屋相比,整体至少能降到原造价的1/5,而且对于条形基础的房屋,使用时可在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全部铺设隔震垫, 一方面,由该隔震垫构成的地基基础为面支撑,如果局部损坏并不会影响整个建筑的安全, 另一方面,铺设安装工艺简单,进一步降低了造价,同时,使用过程中全部隔震垫埋置在土层中,温度变化小,对耐久性更有利。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之叠层浙青隔震垫的技术特征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 本发明叠层浙青隔震垫的结构示意图。图2 本发明叠层浙青隔震垫的俯视图。图3 实施例1叠层浙青隔震垫的滞回曲线。图4 实施例2叠层浙青隔震垫的滞回曲线。图中1、浙青层,2、金属丝网片,3、胶粘剂层,4、浙青保护层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 一种横截面为长方形的叠层浙青隔震垫,该隔震垫由带胶粘剂层3的浙青层1、金属丝网片2相互交替叠合粘结,自下而上叠合顺序依次是浙青层1、金属丝网片2、浙青层 1、金属丝网片2,如此叠合数层,最上层以浙青层1结束,之后再在侧面周围加浙青保护层 4,从而形成一体(参见图1、图幻。使用时,直接将其铺设在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所述浙青层1的浙青为SBS改性浙青,浙青层厚度3mm ;所述的金属丝网片2采用规格14X 14目数的不锈钢丝网片,金属丝网片厚度0. 5mm ;所述胶粘剂层3是以涂覆形式被覆于浙青层1上下表面的冷底子油;所述浙青保护层4厚度2mm。本实施例叠层浙青隔震垫共叠合13层,总高度为24mm。实施例2:一种横截面为长方形的叠层浙青隔震垫,该隔震垫由带胶粘剂层3的浙青层1、金属丝网片2相互交替叠合粘结,自下而上叠合顺序依次是浙青层1、金属丝网片2、浙青层 1、金属丝网片2,如此叠合数层,最上层以浙青层1结束,之后再在侧面周围加浙青保护层 4,从而形成一体(参见图1、图幻。使用时,直接将其铺设在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所述浙青层1的浙青为APP改性浙青,浙青层厚度3mm ;所述的金属丝网片2采用规格BWGM的铜丝网片,金属丝网片厚度Imm ;所述胶粘剂层3是以涂覆形式被覆于浙青层 1上下表面的冷底子油;所述浙青保护层4厚度2mm。本实施例叠层浙青隔震垫共叠合13 层,总高度为27_。上述两实施例叠层浙青隔震垫,在降低成本造价的同时,滞回性能稳定,阻尼比保持在0. 227 0. 394范围,具有较好的隔震耗能能力,图3所示为实施例1叠层浙青隔震垫的滞回曲线。图4所示为实施例2叠层浙青隔震垫的滞回曲线。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变换,所述叠层浙青隔震垫中的浙青层厚度、金属丝网片厚度以及叠合层数根据需要可以调整。
权利要求
1. 一种浙青隔震垫,包括浙青层和金属丝网片,其特征在于金属丝网片和上下表面涂有胶粘剂层的浙青层相互交替叠合粘结,自下而上叠合顺序依次是浙青层、金属丝网片、浙青层、金属丝网片,如此顺序叠合数层,最上层以浙青层结束,之后再在侧面周围加浙青保护层,从而形成一体。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叠层沥青隔震垫,是一种适用于村镇房屋的低造价隔震垫。该隔震垫包括沥青层和金属丝网片,金属丝网片和上下表面涂有胶粘剂层的沥青层相互交替叠合粘结,自下而上叠合顺序依次是沥青层、金属丝网片、沥青层、金属丝网片,如此叠合数层,最上层以沥青层结束,之后再在侧面周围加沥青保护层,从而形成一体。该隔震垫造价低,安装工艺简单,使用时铺设在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形成面支撑,如果局部损坏并不影响整个建筑的安全,同时具有较好的阻尼性能。
文档编号E02D31/08GK102304929SQ20111018227
公开日2012年1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30日
发明者曾德民, 杜志超, 田杰, 苏经宇, 郭风建 申请人:北京工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