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出砂油井双通道沉砂尾管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14487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出砂油井双通道沉砂尾管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工业中出砂油井所用的双通道沉砂尾管柱。
背景技术
随着油井采油强度的提高,尤其是对于处在中后期开采的油田,地层出砂日趋严重,出砂油井不断增多。同时为了满足对油层掺水解盐的工艺要求,泵抽管柱所使用的泵下尾管的进液口要求紧邻油层上边界。传统的泵抽管柱所用泵下尾管结构为油管底部连接筛管或绕丝筛管,筛管或绕丝筛管底部连接丝堵。这种管柱虽然具有组装方便、满足掺水解盐要求、通用性较好的特点,但由于筛管进液口在管柱最底端,就达不到使含砂油液进入泵口前在尾管内实现一定程度砂粒沉降的效果。即,当部分砂粒沉积在尾管底部丝堵以上筛管附近后,在下一个上冲程吸液过程中,由筛管进入尾管中的油液将再次冲击搅动起这部分沉积砂,最终含砂量较大的油液被吸入抽油泵内,加重抽油泵的负担,导致砂磨、砂卡、砂堵泵的程度加剧。即传统尾管结构无法起到沉降砂粒的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出砂油井双通道沉砂尾管柱,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使泵下尾管既能满足掺水解盐的要求,又可以起到砂粒沉降的作用,降低砂害,延长油井免修期,提高油田开发效益。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出砂油井双通道沉砂尾管柱,其特征在于它由双通接头、内管接箍、内管、十字叉扶正接箍、排液管、锥形丝堵、 油管短节、油管接箍、变扣接箍、外管短节、外管接箍、外管和丝堵组成;其中双通接头包括外侧管体和中心管,外侧管体对向两侧均布与中心管内腔直接连通的进液孔;中心管通过内管接箍与内管连接,内管通过十字叉扶正接箍与排液管连接,排液管顶端连接锥形丝堵; 外管底端通过外管接箍与外侧管体连接,外管顶端通过外管接箍与外管短节底端连接;外管短节顶端通过变扣接箍和油管接箍与油管短节连接;所述的排液管上设有定向排液孔。按上述方案,所述的定向排液孔在排液管上对向均布,且定向排液孔沿排液管内壁切向向下。按上述方案,所述的外管和内管的通径比为1. 85。按上述方案,本沉砂尾管柱为单级或两级,第一级的外管长度为9. 6米;内管长度为9. 2米。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1、液流由双通接头上的进液孔流入中心管,被吸入内管后从内管上侧的排液孔排出,由于外管通径较大,使液流速度降低,重质相砂粒沉降落入沉砂环腔中,降低了含砂浓度的液流进入泵口。由于底部双通接头进液孔直通双通接头中心管,所以沉降在外管与内管之间环空中的砂粒将不会在进液过程中被液流冲击搅动起来,达到“进液-沉砂”互不干扰的效果。[0010]2、由于内管较传统尾管通径小,所以其进液流速高,液流携砂能力强,砂粒在内管中不易沉降,使内管不易堵塞。3、排液管上对向均布的定向排液孔中心轴线方向为沿排液管内壁切向向下一定角度,这样使排液管排出的液流流速为旋转向下方向,更有利于砂粒的向下沉降。4、通过设计外管和内管的通径比例以及两者长度,可以调整此双通道沉砂尾管柱的环空沉砂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由双通接头1、内管接箍 2、内管3、十字叉扶正接箍4、排液管5、锥形丝堵6、油管短节7、油管接箍8、变扣接箍9、外管短节10、外管接箍11、外管12和丝堵13组成;其中双通接头1包括外侧管体和中心管, 外侧管体对向两侧均布与中心管1-2内腔直接连通的进液孔1-1,进液孔1-1与外侧管体和中心管中间的内腔相隔离;中心管1-2通过内管接箍2与内管3连接,内管3通过十字叉扶正接箍4与排液管5连接,排液管5顶端连接锥形丝堵6 ;外管12底端通过外管接箍11与外侧管体连接,外管12顶端通过外管接箍11与外管短节10底端连接;外管短节10顶端通过变扣接箍9和油管接箍8与油管短节7连接;所述的排液管5上设有定向排液孔5-1。由于内管3较传统尾管通径小,所以其进液流速高,液流携砂能力强,砂粒在内管 3中不易沉降,使内管3不易堵塞。当液流由定向排液孔5-1排出,由于外管12通径较大, 使液流速度降低,重质相砂粒沉降落入沉砂环腔中,降低了含砂浓度的液流进入泵口。由于底部双通接头1进液孔1-1直通双通接头中心管1-2,所以沉降在外管12与内管3之间环空中的砂粒将不会在进液过程中被液流冲击搅动起来,达到“进液-沉砂”互不干扰的效果。排液管5上对向均布的定向排液孔5-1中心轴线方向为沿排液管5内壁切向向下一定角度,这样使排液管5排出的液流流速为旋转向下方向,更有利于砂粒的向下沉降。通过设计外管12和内管3的通径比例以及两者长度,可以调整此双通道沉砂尾管柱的环空沉砂量。通常外管和内管的通径比为1.85 ;单级管柱结构中,外管长度9. 6米;内管长度9. 2米,如果想要加大外管与内管之间的环空沉砂容量,则可以通过使用内外管短节和特制同心接箍组成二级或多级沉砂管柱,而排液管始终安装在内管最顶端,一般使用单级或两级该沉砂管柱即可起到良好沉砂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出砂油井双通道沉砂尾管柱,其特征在于它由双通接头(1)、内管接箍(2)、 内管(3)、十字叉扶正接箍(4)、排液管(5)、锥形丝堵(6)、油管短节(7)、油管接箍(8)、变扣接箍(9)、外管短节(10)、外管接箍(11)、外管(12)和丝堵(13)组成;其中双通接头(1) 包括外侧管体和中心管,外侧管体对向两侧均布与中心管(1-2)内腔直接连通的进液孔 (1-1);中心管(1-2)通过内管接箍(2)与内管(3)连接,内管(3)通过十字叉扶正接箍(4) 与排液管(5 )连接,排液管(5 )顶端连接锥形丝堵(6 );外管(12 )底端通过外管接箍(11)与外侧管体连接,外管(12)顶端通过外管接箍(11)与外管短节(10)底端连接;外管短节(10) 顶端通过变扣接箍(9)和油管接箍(8)与油管短节(7)连接;所述的排液管(5)上设有定向排液孔(5-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砂油井双通道沉砂尾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向排液孔(5-1)在排液管(5)上对向均布,且定向排液孔(5-1)沿排液管(5)内壁切向向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出砂油井双通道沉砂尾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管和内管的通径比为1.8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出砂油井双通道沉砂尾管柱,其特征在于本沉砂尾管柱为单级或两级,第一级的外管长度为9. 6米;内管长度为9. 2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出砂油井双通道沉砂尾管柱,由双通接头、内管接箍、内管、十字叉扶正接箍、排液管、锥形丝堵、油管短节、油管接箍、变扣接箍、外管短节、外管接箍、外管和丝堵组成;其中双通接头包括外侧管体和中心管,外侧管体对向两侧均布与中心管内腔直接连通的进液孔;中心管通过内管接箍与内管连接,内管通过十字叉扶正接箍与排液管连接,排液管顶端连接锥形丝堵;外管底端通过外管接箍与外侧管体连接,外管顶端通过外管接箍与外管短节底端连接;外管短节顶端通过变扣接箍和油管接箍与油管短节连接;所述的排液管上设有定向排液孔。由于内管较传统尾管通径小,所以进液流速高,液流携砂能力强,砂粒在内管中不易沉降,使内管不易堵塞。
文档编号E21B43/08GK202100244SQ201120179909
公开日2012年1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31日
发明者夏志刚, 张炜, 杨延红, 谢义华, 贺春, 邓卫东, 郑瑞波 申请人: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江汉采油厂,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