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支撑的楔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14936阅读:33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钢支撑的楔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器件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钢支撑的楔子的技术。
背景技术
钢支撑作为一种支撑护壁构件,在深基坑围护结构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图4 所示,深基坑围护结构施工过程中使用钢支撑护壁时,先在基坑两侧土体M上设置围护墙 22 (桩),然后将钢支撑21的两端分别撑住基坑两侧土体M上的围护墙22 (桩)即可。如图1所示,钢支撑都由一直型支撑管3、一活络头1组成,活络头1活动安装在支撑管3的左(或右)端,其左(或右)端插入支撑管管腔,其右(或左)端从支撑管左(或右)端管口伸至支撑管外部,在活络头1上设有一上下贯通的直线形楔子槽2,楔子槽2的左(或右)端伸入支撑管的管腔内,右(或左)端从支撑管左(或右)端管口伸至支撑管外部;如图5 所示,现有钢支撑的楔子都由一个下端细上端粗的楔块34和多个方形垫块33组成,使用时先将支撑管3的右(或左)端抵住围护体,再向活络头1的楔子槽内依次置入方形垫块33, 并留下供楔块插入的空隙,然后将楔块34打入空隙中,在打入楔块过程中活络头朝向围护体移动,最后紧撑住围护体。现有钢支撑的楔子具有以下缺陷1)方形垫块置入楔子槽后容易从楔子槽内掉出,因此必须另外用物件从下方托住垫块,但是在打入楔块过程中托住垫块的物件很容易被震松掉落,使用很不方便;2)容易产生楔块或部分方形垫块未穿过楔子槽轴心现象,从而形成偏心受力,而且楔块与方形垫块之间的接触面积很小,容易导致楔子槽内的楔块及方形垫块受力不均衡,从而造成活络头歪斜,影响支撑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装过程中不会从楔子槽内掉出,且能有效避免活络头歪斜,保证支撑效果的钢支撑的楔子。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钢支撑的楔子,该楔子由多个垫块组成,所述钢支撑包括一直型支撑管、一活络头,所述活络头活动安装在支撑管的左端,其左端插入支撑管管腔,其右端从支撑管左端管口伸至支撑管外部,且在活络头上设有一供各垫块置入的左右槽向的直线形楔子槽,所述楔子槽上下贯通,其左端伸入支撑管的管腔内,其右端从支撑管左端管口伸至支撑管外部,其特征在于各垫块分成三类,分别为 A类垫块、B类垫块和C类垫块;所述A类垫块有至少一个,每个A类垫块的左右端面均为平面且垂直于楔子槽的槽线;所述B类垫块及C类垫块各有一个,且B类垫块位于C类垫块的左侧,B类垫块的左端面及C类垫块的右端面均为垂直于楔子槽槽线的平面,B类垫块的右端面与C类垫块的左端面相互楔合且均为倾斜于楔子槽槽线的斜平面;所述A、B类垫块的上部均固定有前后各一个限位挂耳,且每个垫块上的限位挂耳与该垫块下端之间的上下向间距均大于等于活络头上的楔子槽上下槽口之间的间距,每个垫块上的前限位挂耳前端与该垫块上的后限位挂耳后端之间的前后向间距大于活络头上的楔子槽的前后槽宽。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钢支撑的楔子,A、B类垫块通过限位挂耳挂置在活络头上,在安装过程中不会从楔子槽内掉出,而且能保证每个垫块均能穿过楔子槽轴心,能有效避免偏心受力,各垫块之间的接触面也相互贴合,能有效避免楔子槽内的垫块受力不均,从而有效避免活络头歪斜,保证支撑效果。

图1是钢支撑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钢支撑的楔子的使用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钢支撑的楔子中的A类垫块的右视图;图4是使用钢支撑护壁的示意图;图5是现有钢支撑的楔子的使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本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相似结构及其相似变化,均应列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钢支撑的楔子,该楔子由多个垫块组成,所述钢支撑包括一直型支撑管3、一活络头1,所述活络头1活动安装在支撑管3 的左端,其左端插入支撑管管腔,其右端从支撑管左端管口伸至支撑管外部,且在活络头1 上设有一供各垫块置入的左右槽向的直线形楔子槽2,所述楔子槽2上下贯通,其左端伸入支撑管3的管腔内,其右端从支撑管左端管口伸至支撑管外部,其特征在于各垫块分成三类,分别为A类垫块4、B类垫块5和C类垫块6 ;所述A类垫块4有至少一个,每个A类垫块4的左右端面均为平面且垂直于楔子槽2的槽线;所述B类垫块5及C类垫块6各有一个,且B类垫块5位于C类垫块6的左侧,B 类垫块5的左端面及C类垫块6的右端面均为垂直于楔子槽槽线的平面,B类垫块5的右端面与C类垫块6的左端面相互楔合且均为倾斜于楔子槽槽线的斜平面;所述A、B类垫块的上部均固定有前后各一个限位挂耳7,且每个垫块上的限位挂耳7与该垫块下端之间的上下向间距均大于等于活络头1上的楔子槽2上下槽口之间的间距,每个垫块上的前限位挂耳前端与该垫块上的后限位挂耳后端之间的前后向间距大于活络头1上的楔子槽2的前后槽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使用方法如下先将活络头1及支撑管3未设有活络头的一端分别抵住围护体8,再在活络头1的楔子槽2左部放入B类垫块5,在活络头1的楔子槽2右部从右至左依次放入至少一个A类垫块4 (本实施例中放有两个),并使B类垫块5的左端面抵住支撑管左端,使最右端的A类垫块4的右端面抵住楔子槽右端,其它A类垫块的右端面分别抵住右侧相邻A类垫块4的左端面,使A、B类垫块的下端均向下伸出楔子槽,并在B类垫块5与A类垫块4之间留存供C类垫块6挤入的空隙,此时A、B类垫块的限位挂耳7的挡阻下分别挂置在活络头1上,不会从楔子槽中掉出,然后再将C类垫块6的下端插入B类垫块5与A类垫块4之间的空隙中,并使其左端面紧贴B类垫块5的右端面,然后再由人工敲击C类垫块6上端,使C类垫块顺着B类垫块5的右端面斜向向下移动,并在移动过程中向左挤压A类垫块4、向右挤压 B类垫块5,从而推动活络头朝向围护体8移动,C类垫块6无法继续向下移动时即可使支撑管及活络头紧撑住围护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实际应用时,也可将B类垫块放置在A类垫块之间,并使B类垫块左右两侧的A类垫块分别抵住支撑管左端及楔子槽右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实际应用时也可以反转方向使用,实际应用时也可以将两个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楔子用在两端均有活络头的钢支撑上。
权利要求1. 一种钢支撑的楔子,该楔子由多个垫块组成,所述钢支撑包括一直型支撑管、一活络头,所述活络头活动安装在支撑管的左端,其左端插入支撑管管腔,其右端从支撑管左端管口伸至支撑管外部,且在活络头上设有一供各垫块置入的左右槽向的直线形楔子槽,所述楔子槽上下贯通,其左端伸入支撑管的管腔内,其右端从支撑管左端管口伸至支撑管外部, 其特征在于各垫块分成三类,分别为A类垫块、B类垫块和C类垫块;所述A类垫块有至少一个,每个A类垫块的左右端面均为平面且垂直于楔子槽的槽线.一入 ,所述B类垫块及C类垫块各有一个,且B类垫块位于C类垫块的左侧,B类垫块的左端面及C类垫块的右端面均为垂直于楔子槽槽线的平面,B类垫块的右端面与C类垫块的左端面相互楔合且均为倾斜于楔子槽槽线的斜平面;所述A、B类垫块的上部均固定有前后各一个限位挂耳,且每个垫块上的限位挂耳与该垫块下端之间的上下向间距均大于等于活络头上的楔子槽上下槽口之间的间距,每个垫块上的前限位挂耳前端与该垫块上的后限位挂耳后端之间的前后向间距大于活络头上的楔子槽的前后槽宽。
专利摘要一种钢支撑的楔子,涉及建筑器件技术领域,所解决的是提高支撑效果的技术问题。该楔子包括至少一个A类垫块、一个B类垫块和一个C类垫块;每个A类垫块的左右端面均为平面且垂直于楔子槽的槽线;所述B类垫块位于C类垫块的左侧,B类垫块的左端面及C类垫块的右端面均为垂直于楔子槽槽线的平面,B类垫块的右端面与C类垫块的左端面相互楔合且均为倾斜于楔子槽槽线的斜平面;所述A、B类垫块的上部均固定有前后各一个限位挂耳。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楔子,安装过程中不会从楔子槽内掉出,且能有效避免活络头歪斜。
文档编号E02D17/04GK202117062SQ201120199150
公开日2012年1月18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14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14日
发明者周红波, 潘杰, 王强, 韩银华 申请人:上海建科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