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铲运机及其双支撑摆动架和后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14993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井下铲运机及其双支撑摆动架和后车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井下运输设备及其组件,具体涉及一种井下铲运机、一种井下铲运机双支承摆动架和一种井下铲运机后车机架。
背景技术
井下铲运机的工作环境及工作条件非常恶劣,为了使井下铲运机适应采场路面不平的情况,增加机器在装矿或运输工作中的稳定性,都设计有称为摆动架的摆动机构。摆动架是保证前车后架在一定角度内作相对摆动的机构。摆动架设置在后桥上,称为后桥摆动架。这种摆动架的特点是后车架通过摆动架的回转轴装置与摆动架铰接,并使后车架与后桥之间保证有足够的摆动空间,使机器在不平路面通过时,后桥通过摆动架能够相对后机架摆动,而后机架在后桥摆动时仍能保持正常位置。当铲运机在平坦的路面上铲矿或运输时,由于四个车轮子同时着地,这时摆动架不工作。当铲运机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铲矿或运输时,后桥左轮着地,右轮腾空,左轮此时受到地面对它的作用力并延伸到摆动架上,加上后车架作用在后桥上的重力作用在摆动架上,使得摆动架产生一个力矩,这个力矩使得摆动架绕着摆动架回转轴转动,并且带动后桥右轮着地。同样后桥右轮着地,左轮腾空时,通过摆动架后桥左轮也能着地,所以通过后桥摆动架可保持前、后桥车轮始终着地。因此,有了摆动架的井下铲运机,在不平的路面上行驶时,两侧车轮可以保证能同时接触地面,改善车轮的附着条件,充分利用整机的黏着重量,增大牵引力和铲斗的插入力。因为井下的工作空间较小,现有的铲运机为了空间的利用率一般采用后驱动桥的摆动架设计是单支承结构,这种设计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但是单支承摆架还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由于后桥摆动架的摆动回转轴是悬臂地安装在后纵向座孔内,受力不均勻,易造成回转轴磨损或轴承过早失效,造成摆动架损坏。(2 )同样由于悬臂的原因,摆动架显得强度不够,固定螺母易松动,使用时易出现断裂。(3 )摆动架工艺性不好,焊接造成的内应力及变形,使得加工精度不易保证。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消除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点,提供一种井下铲运机双支承摆动架、一种井下铲运机后车机架和一种使用了井下铲运机双支承摆动架和井下铲运机后车机架的井下铲运机。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井下铲运机双支承摆动架,包括前轴套、前支承板、前护板、上固定板、前下固定座板、后下固定座板、加强板、后支承板、后护板、后轴套,前支承板和后支承板通过上固定板连接,前护板和前轴套设置在前支承板外侧,与前支承板连接;后护板设置在后支承板外侧,与后支承板连接,后轴套设置在后支承板内侧,与后支承板连接,前轴套轴心与后轴套轴心在同一轴线上;前下固定座板连接前支承板内侧底部,后下固定座板连接后支承板内侧底部;加强板连接上固定板底部。[000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井下铲运机后车架,包括机身、前上支承板、前下支承板、桥板、桥板加强板、后支承架,桥板前部连接前上支承板,桥板后部连接后支承架,桥板底部连接桥板加强板,机身固定连接桥板、前上支承板和后支承架,前下支承板与机身通过螺栓连接,前上支承板与前下支承板为分体式结构,前上支承板与前下支承板的组合部设有轴孔, 后支承架上设置有轴套。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井下铲运机,该井下铲运机使用上述的井下铲运机双支承摆动架,该井下双支承摆动架通过上述井下铲运机后车架与井下铲运机连接。优选的,所述井下铲运机的双支承摆动架的前轴套与井下铲运机后车架的轴孔连接,组成第一转动副;所述井下铲运机的后轴套与井下铲运机后车架的轴套通过台阶轴连接,组成第二转动副。优选的,所述第一转动副和第二转动副都设有润滑油加注孔。优选的,所述井下铲运机双支承摆动架的前下固定座板与前支承板的连接部设有前筋板,后下固定座板连接后支承板的连接部设有后筋板。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井下铲运机使用了井下铲运机双支承摆动架,井下双支承摆动架通过井下铲运机后车架与井下铲运机连接后,改变了摆动架受力情况,由原悬臂梁受力变为第一转动副和第二转动副的前、后二支承点受力,因而受力情况比悬臂受力要好很多, 解决了单支承结构的摆动架设计问题带来的井下铲运机的故障率高的问题,是故改进后的井下铲运机双支承摆动架在使用寿命上得到很大提高。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井下铲运机双支承摆动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部剖视图;图3本实用新型的为一种井下铲运机后车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井下铲运机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 一前轴套、2—前支承板、3—前护板、4一上固定板、5—前下固定座板、6— 后下固定座板、7—加强板、8—后支承板、9 一后护板、10—后轴套、11一机身、12—前上支承板、13—前下支承板、14 一桥板、15—桥板加强板、16—后支承架、17—轴孔、18—轴套、19 一台阶轴、20—润滑油加注孔、21—前筋板、22—后筋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井下铲运机双支承摆动架,包括前轴套1、前支承板2、前护板3、两个上固定板4、两个前下固定座板5、两个后下固定座板6、两个加强板7、后支承板 8、后护板9、后轴套10,前支承板2的侧部和后支承板8的侧部通过两个上固定板4连接, 前护板3和前轴套1设置在前支承板2外侧,与前支承板2连接;后护板9设置在后支承板 8外侧,与后支承板8连接,后轴套10设置在后支承板8内侧,与后支承板8连接,前轴套1 轴心与后轴套10轴心在同一轴线上;两个前下固定座板5连接前支承板2内侧底部,分别与上固定板4对应,前下固定座板5与前支承板2的连接部设有前筋板21,两个后下固定座板6连接后支承板8内侧底部,分别与上固定板4对应,后下固定座板6连接后支承板8的连接部设有后筋板22 ;加强板7连接上固定板4底部。如图3所示一种井下铲运机后车架,包括机身11、前上支承板12、前下支承板13、 桥板14、桥板加强板15、后支承架16,桥板14前部连接前上支承板12,桥板14后部连接后支承架16,桥板14底部连接桥板加强板15,机身11固定连接桥板14、前上支承板12和后支承架16,前下支承板13与机身11通过螺栓连接,前上支承板12与前下支承板13为分体式结构,前上支承板12与前下支承板13的组合部设有轴孔17,所述后支承架16上设置有轴套18。如图4所示一种井下铲运机使用上述的井下铲运机双支承摆动架,该井下双支承摆动架通过上述井下铲运机后车架与井下铲运机连接,井下铲运机双支承摆动架的前轴套 1与井下铲运机后车架的轴孔17连接,组成第一转动副;所述井下铲运机的后轴套10与井下铲运机后车架的轴套18通过台阶轴19连接,组成第二转动副,第一转动副和第二转动副都设有润滑油加注孔2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井下铲运机使用了井下铲运机双支承摆动架,井下双支承摆动架通过井下铲运机后车架与井下铲运机连接后,改变了摆动架受力情况,由原悬臂梁受力变为第一转动副和第二转动副的前、后二支承点受力,因而受力情况比悬臂受力要好很多, 解决了单支承结构的摆动架设计问题带来的井下铲运机的故障率高的问题,是故改进后的井下铲运机双支承摆动架在使用寿命上得到很大提高。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启示下,作为本领域的公知常识,还可以做出其它等同变型和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井下铲运机双支承摆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井下铲运机双支承摆动架,包括前轴套、前支承板、前护板、上固定板、前下固定座板、后下固定座板、加强板、后支承板、后护板、后轴套,所述前支承板和后支承板通过上固定板连接,前护板和前轴套设置在前支承板外侧,与前支承板连接;后护板设置在后支承板外侧,与后支承板连接,后轴套设置在后支承板内侧,与后支承板连接,前轴套轴心与后轴套轴心在同一轴线上;前下固定座板连接前支承板内侧底部,后下固定座板连接后支承板内侧底部;加强板连接上固定板底部。
2.一种井下铲运机后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井下铲运机后车架包括机身、前上支承板、前下支承板、桥板、桥板加强板、后支承架,桥板前部连接前上支承板,桥板后部连接后支承架,桥板底部连接桥板加强板,机身固定连接桥板、前上支承板和后支承架,前下支承板与机身通过螺栓连接,前上支承板与前下支承板为分体式结构,前上支承板与前下支承板的组合部设有轴孔,所述后支承架上设置有轴套。
3.一种井下铲运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井下铲运机使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铲运机双支承摆动架,所述井下双支承摆动架通过如权利要求2所述井下铲运机后车架与井下铲运机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井下铲运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井下铲运机双支承摆动架的前轴套与井下铲运机后车架的轴孔连接,组成第一转动副;所述井下铲运机的后轴套与井下铲运机后车架的轴套通过台阶轴连接,组成第二转动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井下铲运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副和第二转动副都设有润滑油加注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井下铲运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井下铲运机双支承摆动架的前下固定座板与前支承板的连接部设有前筋板,后下固定座板连接后支承板的连接部设有后筋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井下铲运机双支承摆动架,前支承板和后支承板通过上固定板连接,前护板和前轴套设置在前支承板外侧,后护板设置在后支承板外侧,后轴套设置在后支承板内侧,前轴套轴心与后轴套轴心在同一轴线上;一种井下铲运机后车架,桥板连接前上支承板、后支承架和桥板加强板,机身连接桥板、前上支承板和后支承架,前上支承板与前下支承板的组合部设有轴孔,后支承架上设置轴套;一种井下铲运机,井下双支承摆动架通过井下铲运机后车架与井下铲运机连接,改变摆动架受力情况,由悬臂梁受力变为前、后二支承点受力,解决了单支承结构的摆动架设计带来的井下铲运机的高故障率问题,使井下铲运机及其双支承摆动架和后车架延长了使用寿命。
文档编号E21F13/00GK202202892SQ201120200520
公开日2012年4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15日
发明者刘新龙, 杨翰元, 赵建喜, 郭俊杰 申请人:金川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