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土墙构造以及可进行栽植的挡土墙的构筑方法

文档序号:5345895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挡土墙构造以及可进行栽植的挡土墙的构筑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挡土墙构造以及可进行栽植的挡土墙的构造方法,具体来说涉及一种防止客土材料的冲刷、流失,并具有动植物等的养殖空间以及小动物等的移动空间的挡土墙构造,和在栽植同时构筑挡土墙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作为挡土墙结构的一个形态如专利文献I所示。即,在专利文献I 中公开了一种挡土墙模块,其具有前后壁和连接两前后壁的连接体,在上下表面具有开口状的本体注入空间。将多个挡土墙模块按层堆砌成阶梯状,且使下层挡土墙模块的上表面前部开口与外部连通,构成挡土墙。之后,在这些挡土墙模块的本体注入空间的内部,在上表面前部开口而与外部连通的前部的空间中填充客土材料,利用自然植被进行绿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I :(日本专利)特开平8-120693号公报发明内容
但是,上述挡土墙构造有不能起到护岸挡土墙的功能。当河流水量增加时,侵入客土区域的河水对客土造成冲刷,进而由于被冲刷的客土的流失造成本体注入空间内的本体注入材料流失,最坏的情形是可能导致挡土墙崩溃。尝试了各种对策试图解决上述问题,但是只是使施工繁杂,而并不能防止客土材料的冲刷、流失。
本发明有鉴于上述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防止本体注入材料及客土材料冲刷、流失,并具有动植物等的生长空间以及小动物等的移动空间的挡土墙构造,以及在栽植的同时构筑挡土墙的可栽植的挡土墙构筑方法。
本发明第I方面的的挡土墙构造的特征是,将在上面有开口部且在内部有本体注入空间的多个挡土墙模块堆砌成阶梯状,使位于下层的挡土墙模块的上面一部分与外部空间相邻,在与外部空间相邻的本体注入空间的上层部填入作为防冲刷材料的块状物,以使填充在本体注入空间内的本体注入材料不与外部空间相邻,由此防止本体注入材料被冲刷。
在该挡土墙构造中,将例如鹅卵石或者混凝土碎块作为防冲刷材料的块状物填入本体注入空间的上层部,由此使本体注入材料不与外部空间相邻。因此,可以在河流涨水时,利用作为防冲刷材料的块状物防止本体注入材料被冲刷。
本发明第2方面的挡土墙构造的特征是,在上述第I方面的发明中,块状物的最大径尺寸比与外部空间相邻的挡土墙模块的开口部的一部分的前后宽度大,由此防止块状物通过开口部流失到外部。
根据该挡土墙构造,通过使块状物的最大径尺寸比与外部空间相邻的挡土墙模块的开口部的一部分的前后宽度大,防止在河流涨水时,块状物通过开口部流失到外部。通过以不易流失到河水中的尺寸的块状物,来以层状覆盖与外部相邻的本体注入空间的上层部,从而可在河流涨水时,防止本体注入材料被河流的流水冲刷。其结果是,可利用填入上层部的块状物,稳定地防止下层部的本体注入材料被冲刷。这里所说的块状物的最大径尺寸是指一块状物的最长轴的长度(最长径尺寸或最大尺寸)。
本发明第3方面的挡土墙构造的特征是,在上述第2方面的发明中,作为本体注入材料,使用具有保水性可用于客土材料的粒径材料。
根据该挡土墙构造,通过在与外部空间相邻的本体注入空间的上层部中填入作为防冲刷材料的块状物,可使由粒径材料填充的本体注入空间免于被冲刷。而且,粒径材料具有保水性起到客土材料的功能。换句话说,通过在作为挡土墙担负重要功能的本体注入材料中使用具有保水性、排水性的粒径材料,不但使粒径材料可以作为本体注入材料的功能起到作用,也可以同时作为客土材料的功能而起到作用。即,可以将担负本体注入材料的功能的粒径材料作为客土材料的代替材料的功能来起作用。其结果,挡土墙模块成为具有栽植块的养育机能的高附加值的护岸块。
本发明第4方面的挡土墙构造的特征是,在上述第I 3方面的发明中,在本体注入空间的上层部填入多个块状物而形成间隙,作为连通外部空间与填充有本体注入材料的空间的弯曲连通路。
根据该挡土墙构造,通过在本体注入空间的上层部填入多个块状物形成的弯曲连通路的形状,可以根据在弯曲连通路内生长的树木(干茎)的成长而灵活应对并发生变形。 即,因树木(干茎)的成长而灵活变形。例如,在树木成长而干茎径变粗时,树干周围的弯曲连通路的间隙就会变小,最终树木的树的干部会将各个块状物向周围挤压而使得弯曲连通路渐渐地变形(径尺寸变大)。换句话说,由于弯曲连通路没有被固定,因此阻碍树木生长的可能性极低。相反,当由混凝土形成连通路时,由于孔径是不能变形的,因此有极高地可能性会阻碍树木的生长。
本发明第5方面的挡土墙构造的特征是,在上述第4方面的发明中,上面具有开口部且内部具有本体注入空间的挡土墙模块,至少具有连接前后壁的连结体,在本体注入空间的上部,与前壁的上部相对设置分隔体,分隔体和前壁上部之间形成防冲刷空间。
根据该挡土墙构造,当作为本体注入材料使用具有保水性的客土材料时,本体注入空间成为客土空间。将本体注入空间分隔为防冲刷空间和客土空间的分隔体,可以防止在分隔体的背后部充填在客土空间内的客土材料通过防冲刷空间的弯曲连通路被吸出到外部。(防止吸出的效果)。另外,由于不可能成为客土材料的单一粒径大小的碎石(例如 13mm 20mm)不会从弯曲连通路中被吸出,因此只要能排除掉施工上的不便就不是必须需要分隔体。
本发明第6方面的挡土墙构造的特征是,在上述第5方面的发明中,上层的挡土墙模块的前壁下端部,与设置于下一层的挡土墙模块内的分隔体上下重合配置,并且利用前壁下端部封闭防冲刷空间的开口上面的一部分。
根据该挡土墙构造,通过上层的挡土墙模块的前壁下端部将防冲刷空间的开口上表面的一部分封闭,通过使该用于部分封闭的前壁下端部的底面直接或者间接地覆盖在块状物的上面,从而可以确实地防止块状物的流失。其结果是,可以稳定地防止本体注入材料冲刷、流失。
本发明第7方面的挡土墙构造的特征是,在上述第5或第6方面的发明中,挡土墙的前壁是前低后高的后倾板状。
根据该挡土墙构造,由于挡土墙模块的前壁是前低后高的后倾板状,因此与开口上表面的前后的间隔,与现有技术中具有垂直状前壁的挡土墙模块相比,减小倾斜板状的前壁在平面投影上前后宽度的大小的量。因此,可以使防冲刷空间成为向上方宽度逐渐变窄的空间。其结果是,可以稳定地防止,因河流涨水,使得防冲刷空间内填入的多个块状物从防冲刷空间的开口上面冲出。另外,由于沿着倾斜板状的前壁的外表面流下雨水等,会通过开口上表面防冲刷空间内更加向客土空间内顺利且确实地流入,因此可以确保挡土墙模块内的植被功能良好。进而,由于堆砌在栽植后的挡土墙模块上方的上层挡土墙模块的前壁呈前低后高的倾斜状态,所以植物成长所必需的外部空间扩大,可以确保更广阔的植物成长空间。
本发明第8方面的挡土墙构造的特征是,在上述第5或第6方面的发明中,从防冲刷空间的开口上面流入的雨水等,经防冲刷空间依次流入本体注入空间,再流入下一层的挡土墙模块的本体注入空间。
根据该挡土墙构造,流入各个挡土墙模块的防冲刷空间内的雨水等,通过本体注入空间内一下一层的挡土墙模块的本体注入空间内一进而到下一层的挡土墙模块的本体注入空间内而进行排水。其结果是,可以确保本体注入空间内的客土具有良好的保水、排水、通气性,维持更加良好的植被功能。
本发明第9方面的可进行栽植的挡土墙的构筑方法中,是用于构筑上述第5 8 方面的挡土墙构造的可以进行栽植的挡土墙的构筑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将植物配置在挡土墙模块内的工序;在配置有植物的状态下,向客土空间内填充客土材料至规定的高度的工序;在客土材料上配置分隔体,形成防冲刷空间的工序;向空余的客土空间内填充客土材料的工序;作为防冲刷材料向防冲刷空间内填入多个块状物的工序。
根据该可进行栽植的挡土墙的构筑方法,在构筑挡土墙,并填充客土材料时,通过预先将栽植用的植物配置在挡土墙模块内,可以同时进行本体注入材料的填充作业和栽植作业。其结果是,可以大幅削减栽植所需的时间和成本。在这里,作为栽植用的植物,例如可以栽植细柱柳。
本发明第10方面的可进行栽植的挡土墙的构筑方法中,是用于构筑上述第5 8 方面的挡土墙构造的可以进行栽植的挡土墙的构筑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的工序向客土空间内填充客土材料至规定的高度的工序;将植物配置在挡土墙模块内的客土材料上的工序;在配置有了植物的状态下,向空余的客土空间内填充客土材料至规定的高度的工序;在客土材料上配置分隔体,形成防冲刷空间的工序;向空余的客土空间内填充客土材料的工序;作为防冲刷材料向防冲刷空间内填入多个块状物的工序。
根据该可进行栽植的挡土墙的构筑方法,在栽植植物的茎的长度(丈)比挡土墙模块的前壁的高度短的情形下,通过预先向客土空间内填充客土材料到规定的高度再配置植物,可以提供高度较低的植物的栽植和生长环境。
本发明第11方面的可进行栽植的挡土墙的构筑方法中,是用于构筑上述第5 8 方面的挡土墙构造的可以进行栽植的挡土墙的构筑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的工序向客土空间内填充客土材料至规定的高度的工序;在客土材料上配置分隔体,形成防冲刷空间的工序;向空余的客土空间内填充客土材料的工序;将植物经过防冲刷空间插入挡土墙模块内的客土材料中的工序;作为防冲刷材料向防冲刷空间内填入多个块状物的工序。
根据该可进行栽植的挡土墙的构筑方法,即使栽植植物的茎的长度(丈)比挡土墙模块的前壁的高度短很多的情形下,也可以将栽植植物插入防冲刷空间的正下方的客土材料中,从而提供这些植物的栽植和生长环境。
本发明具有以下的效果。即,在将挡土墙构造用于护岸挡土墙时,可利用块状物防止因河流涨水使客土材料受到冲刷及发生流失。其结果是,结构简单并能够确实地防止客土材料的冲刷、流失。并且,通过填入块状物,可以确保动植物等的生物的养殖空间以及小动物等的移动空间,因此可以确实地进行挡土墙的绿化,得到良好的生物环境。此时,作为本体注入材料向本体注入空间内填充具有保水性的粒径材料,并在与外部空间相邻的本体注入空间的上层部中填入块状物。


图I是本发明的挡土墙的剖面侧视说明图。
图2是本发明的挡土墙的俯视说明图。
图3是植被用挡土墙模块的块本体的主视图。
图4是植被用挡土墙模块的块本体的后视图。
图5是植被用挡土墙模块的块本体的俯视图。
图6是植被用挡土墙模块的块本体的侧视图。
图7是植被用挡土墙模块的块本体的剖面侧视图。
图8是栽植施工说明图(I)。
图9是栽植施工说明图(2)。
图10是栽植施工说明图(3)。
附图标记说明
Al鱼巢用挡土墙模块
A2植被用挡土墙模块
B基础部
Y挡土墙
I块本体
4前壁
5后壁
6左侧壁
7右侧壁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I所示的Y是本发明的护岸用挡土墙,是将鱼巢用挡土墙模块Al和植被用挡土墙模块A2以阶梯状堆砌在基础部B上构筑而成。N是栽植于植被用挡土墙模块A2的植物, 在此为细柱柳。
如图I以及图2所示,挡土墙Y构筑为,在河床Kl的地面中配置基础部B,为了加固基础而铺设形成基础部B的一部分的最下级的鱼巢用挡土墙模块Al,在该挡土墙模块Al 之上,且平常水位以下的河流K2中以及河床Kl之下,阶梯状地堆砌一级或多级(本实施例是两级)鱼巢用挡土墙模块Al,再在其上阶梯状地堆砌多级的植被用挡土墙模块A2。在此, 各挡土墙模块Al、A2,在其上、下分别具有上、下方开口部12、13,且在内部具有本体注入空间SI (参照图7)。
堆砌挡土墙Y,使得位于下级的挡土墙模块A2的上面的一部分,即上方开口部12 的一部分,与作为外部空间的正上方空间S5相邻,并且在各个挡土墙模块A2内填充作为本体注入材料的粒径材料D2,而形成干式墙(空積A )的挡土墙。此时,在与正上方空间S5相邻的本体注入空间SI的上层部填入作为防冲刷材料的例如碎石或者鹅卵石或者混凝土碎块的块状物D1,填充在本体注入空间SI内的粒径材料D2不与正上方空间S5相邻。这里, 使块状物Dl的最大径尺寸比与外部空间上相邻的挡土墙模块A2的上面部分的前后宽度Wl 大,从而防止块状物Dl向外部流失。利用在水流作用下不会流失的块状物Dl以层状覆盖与正上方空间S5相邻的本体注入空间SI的上层部,由此能够防止在河流K2涨水时,粒径材料D2被河流K2的水流冲刷。
具体来说,如图I所示,鱼巢用挡土墙模块Al和植被用挡土墙模块A2具有共同形态的块本体I。鱼巢用挡土墙模块Al,可适当在块本体I的前壁4形成供水生动物进出的孔18从而提高鱼巢功能。植被用挡土墙模块A2,在块本体I的左、右壁6、7的上部之间呈架设状组装分隔体3,形成防冲刷空间S2。S卩,由分隔体3、与其前方相对的前壁4的上部、 和左、右壁6、7的上部所围成的上下面开口的空间,成为防冲刷空间S2。在防冲刷空间S2 中填入多个块状物Dl在多个相邻的块状物Dl之间形成间隙,成为连通正上方空间S5和被填充了粒径材料D2的空间(后述的客土空间S3)的弯曲连通路S4。
向鱼巢用挡土墙模块Al的本体注入空间SI内填充作为本体注入材料的例如最小径尺寸为50mm 200mm的鹅卵石的块状物Dl,并且向这些鱼巢用挡土墙模块Al的后侧填充相同的块状物Dl作为后侧注入材料。被填充的块状物互相之间形成的间隙,被作为鱼或者甲壳类的生存空间来使用。
在植被用挡土墙模块A2的防冲刷空间S2内填入块状物Dl。作为块状物D1,适合使用例如最小径尺寸为50mm 150mm的鹅卵石。最小径尺寸小于50mm的块状物Dl容易流失,防冲刷性能差,因此不适宜使用。最小径尺寸大于150mm的块状物D1,其所形成的弯曲连通路S4的孔径大,存在粒径材料D2通过弯曲连通路S4吸出到外部的可能,所以不适宜使用。
在植被用挡土墙模块A2的本体注入空间SI内,除去防冲刷空间S2,填充作为本体注入材料的粒径材料D2。即,作为本体注入材料,使用具有保水性起到客土材料功能的粒径材料D2,例如适宜使用最小径尺寸为l/16mm 40mm的碎石。另外,向挡土墙模块A2的背后部作为背后部注入材料填充同样的粒径材料D2。在这里,由于最小径尺寸大于40mm的粒径材料D2的保水性极小,因此不适宜使用。另外,若最小径尺寸或粒径小于l/16mm则成为所谓的泥(粘土和粉沙),不适合于植被。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基础部B和承载在其上的最下层的挡土墙模块Al之间,设置基础部用防滑体23,通过基础部用防滑体23防止最下层的挡土墙模块Al滑动。另外,在该挡土墙模块Al与堆砌于其上的挡土墙模块Al之间,设置边界部用防滑体30,通过边界部用防滑体30强化上层的挡土墙模块Al的滑动阻力。同样的,堆砌在其上的各挡土墙模块 AUAl之间,各挡土墙模块A1、A2之间,以及各挡土墙模块A2、A2之间分别设置边界部用防滑体30,通过各边界部用防滑体30强化上层的挡土墙模块Al以及挡土墙模块A2的滑动阻力。
以下,为了便于说明,首先对块本体I的结构进行说明,然后再说明具有防滑结构的挡土墙Y的结构和构筑方法。
[块本体I的结构]
如图3 图7所示,块本体1,由四边形板状的前、后壁4、5和左、右壁6、7形成上、 下面开口的四边形筒状,后壁5比前壁4的高度的一半低。
块本体I的下端面形成为用于水平堆砌的水平面,前壁4形成横向长条四边形,前壁4相对于块本体I的下端面设置前低后高的后倾状的斜度Θ。在本实施例中,前壁4由大致同一厚度的板构成,外表面为2分斜度(垂直高度水平距离=1:0. 2)。使后壁5与前壁4大致平行,呈前低后高的后倾状。
左、右壁6、7从前壁5的前侧表面下端到垂直向上方竖起的假想线位置为止形成与前壁4同一高度的前部顶表面6a、7a,并且在假想线位置形成大致垂直的后端面6b、7b。 大致垂直的后端面6b、7b的下端与后壁5的上端面配置在同一高度的位置,在该同一高度的位置形成与后壁5连接的后部顶表面6c、7c。通过形成这样的结构,在后壁5的上方,由大致垂直的后端面6b、7b和后部顶表面6c、7c形成切口状的阶梯凹部6d、7d。
如图4、6以及图7所示,在块本体I的左、右壁6、7的内侧面的前上部位置,作为上方和内侧的开口支持部的阶梯嵌合用凹部16、17形成从侧面看呈倒梯形的形状。两个阶梯嵌合用凹部16、17,使得在左右方向延伸的形成为横向长条四边形的分隔体3的左右侧端部可从上方自由拔插地嵌合,而横架在分隔体3上。分隔体3在本体注入空间SI的上部, 与前壁4的上部,在前后位置上大致平行地相对配置。分隔体3的上表面与块本体I的上面形成一个平面。分隔体3的上表面,与堆砌于上一层的块本体I的前壁4的下端面呈上下重合状态而抵接。这样,防止上一层的块本体I内的粒径材料D2,掉落、流入到下层块本体I的防冲刷空间S2内。
在本体注入空间SI内,在其前侧上部位置形成上述防冲刷空间S2,该防冲刷空间 S2的上下宽度由分隔体3的上下宽度H所决定。向防冲刷空间S2内填入块状物D1,并向空余的本体注入空间SI内填充粒径材料D2。在本实施例中,对于空余的本体注入空间SI, 通过向其内部填充作为客土材料并具有保水性的粒径材料D2,从而形成客土空间S3。在这里,形成防冲刷空间S2的分隔体3与前壁4的内侧面上端边缘部之间的前后宽度W2,是块状物Dl的最小径尺寸的2倍 4倍。分隔体3的上下宽度H是块状物Dl的最小径尺寸的 2倍 4倍。这样,在防冲刷空间S2的内,尽量在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填入多个块状物 D1,而实现防冲刷空间S2中的防冲刷效果,并确保弯曲连通路S4的延伸长度以及数量,由此确保动植物等的生物的养殖空间以及小动物等的移动空间从而创造了良好的生物环境。
将本体注入空间SI分隔为防冲刷空间S2和客土空间S3的分隔体3,防止在分隔体3的背后部充填在客土空间S3内的客土材料通过防冲刷空间S2的弯曲连通路S4被吸出到外部(吸出防止效果)。另外,对于不能作为客土材料的单一粒度碎石(例如13mm 20mm),不会被吸出至弯曲连通路内,因此若能排除掉施工上的不便,则分隔体3不是必须的。即,本实施例中,由于本体注入材料采用具有保水性的细的粒径材料(1_以下的比例是50%以上)的客土材料,因此配置了分隔体3,但是在不使用客土材料,而使用IOmm以上的粒径材料作为本体注入材料时,不必配置分隔体3。在不配置分隔体3时,根据填入防冲刷空间S2内的块状物Dl层的厚度来决定防冲刷空间S2的上下尺寸。防冲刷空间S2的前后尺寸,最少是从下层的块本体I的前壁4的内侧表面上端边缘部到设置在上一层的块本体I的前壁4的内侧表面下端边缘部的位置为止。这样,就可以防止上一层的块本体I内的粒径材料D2掉落、流入到下层的块本体I的防冲刷空间S2内。
如图I以及图2所示,将块本体I沿背后地面堆砌成阶梯状而构筑挡土墙Y时,下层的块本体I的前壁4的内侧表面上端边缘部,与堆砌于上层的块本体I的前壁4的外侧表面下端边缘部之间隔开有规定的间隔W1,通过使下层的块本体I的上方开口部12前部部分开放,而形成开放部14。这里,使开放部14的间隔Wl是,比填入防冲刷空间S2内的块状物Dl的最大径尺寸小的间隔,使块状物Dl不会通过开放部14流失。
此时,由于各块本体I的前壁4为具有斜度Θ的前低后高的后倾状,因此可将开放部14的前后的间隔Wl设定为,比现有的具有垂直状前壁的挡土墙模块,减小了具有斜度 Θ的前壁4在平面投影中前后宽度W3 (参照图7)的量。
其结果是,可以使防冲刷空间S2成为向上方宽度逐渐变窄的空间。因此,可以防止因河流K2涨水,导致填入防冲刷空间S2内的多个块状物Dl通过开放部14向块本体I 的外部冲出。
另外,具有斜度Θ的前壁4,可使雨水等顺利且稳定地沿其外表面流下,并通过开放部14流入防冲刷空间S2内。而且,流入各个块本体I的防冲刷空间S2内的雨水等,再流入客土空间S3内一下一层的块本体I的客土空间S3内一进而达到下一层的块本体I的客土空间S3内,而依次流入到最下层的块本体I的客土空间S3内。其结果是,可以确保客土空间S3内的客土具有良好的保水、排水、通气性,维持更加良好的植被功能。
配置在上一层的块本体I的前壁4的下端表面部,承载于下层的块本体I的分隔体3上,并且部分封闭防冲刷空间S2的开放部14。即,分隔体3和前壁4的内面上端边缘部之间的前后宽度W2>开放部14的前后的间隔W1。开放部14的前后间隔Wl〈块状物Dl 的最大径尺寸。
根据如上构成,利用上层的块本体I的前壁4的下端前边缘部4a部分封闭将防冲刷空间S2的开口上面,可以利用该部分封闭的前壁4的下端部的底面直接或者间接覆盖块状物的上面。其结果是,在河流K2涨水时,可利用配置于上一层的块本体I的前壁4的下端前边缘部4a,更稳定地防止填入防冲刷空间S2内的块状物Dl从开放部14被冲出到块本体I的外部。可以稳定地防止本体注入材料的冲刷、流失。
如图5以及图6所示,左、右侧壁6、7的外侧面的前部,向外侧方向突出且上下方向延伸形成作为左右间隔保持片的接合部8、9。在各接合部8、9的前侧和后侧,分别形成锥形面8a、8b、9a、9b。而且,在各接合部8、9的前端部的下部,形成前后方向和外侧和下方开口的连通部形成凹部8c、9c。
如图2所示,可以使多个块本体I、I配置为,在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同一直线上连接状态,此时,使左侧的块本体I的接合部9和右侧的块本体I的接合部8接合成对接状态。
此时,由接合的接合部8、9和左侧的块本体I的右侧壁7和右侧的块本体I的左侧壁6,形成前方和上、下方向开口的前方空间S6。在接合后的接合部8、9处,根据连通部形成凹部8c、9c的形状,形成贯通前后方向的横向的连通路10,并且连通路10使前方空间 S6和后方的回填空间S7连通。
[挡土墙Y的结构以及构筑方法]
如图I以及图2所示,在基础地面的河床K1,形成凹部的在挡土墙设置方向延伸的凹条部19,在凹条部19内设置基础部B。在凹条部19的底部,铺设底部支撑材料,表面压实后形成底部层20。这里,作为底部支撑材料,使用内摩擦角与上述形成河床Kl的地面材料相同或比其大的粒径材料D2 (例如碎石)。配置在底部层20上的基础部用防滑体23形成为端面纵向长四边形且在挡土墙设置方向上延伸的板状。24、25是填充、压实粒径材料而形成的前、后部粒径材料层。作为粒径材料,使用混有砂子的砾石、碎石、鹅卵石、混凝土碎块等。
之后,在前、后部粒径材料层24、25上,放置作为最下层的挡土墙模块Al的块本体 1,在块本体I的前、后壁4、5之间,配置从前、后部粒径材料层24、25的上表面向上方凸出的所述基础部用防滑体23的上半部,在形成于块本体I的前壁4和基础部用防滑体23的上半部之间的空间中,填充作为约束层形成材料的块状物Dl形成前部约束层28,并且在形成于基础部用防滑体23的上半部和块本体I的后壁5之间的空间中,填充块状物Dl形成后部约束层29。在形成于块本体I和切削面J之间的回填空间S7内,填充作为回填材料的块状物Dl。
在上述构成的基础部B的最下层的挡土墙模块Al上,沿着作为背后部地面的河岸 K3的倾斜面阶梯状堆砌多层(本实施例是2层)鱼巢用挡土墙模块Al。在各个本体注入空间SI内以及背后部的回填空间S7内,填充作为本体注入材料或者回填材料的块状物Dl。
进而在其上,沿着作为背后部地面的河岸K3的倾斜面阶梯状堆砌多层(本实施例是3层)的植被用挡土墙模块A2。向各个防冲刷空间S2内填入块状物D1,并在空余的本体注入空间SI内以及背后部的回填空间S7内,填充作为本体注入材料或者回填材料的粒径材料D2。
在上下方向邻接的各个挡土墙模块Al、A2的边界部之间,分别配设边界部用防滑体30,强化各个挡土墙模块Al、A2的滑动阻力。
[栽植施工的工序说明]
下面,对在构筑挡土墙Y时,在植被用挡土墙模块A2栽植作为植物的细柱柳N的施工工序进行说明。在这里,本体注入材料为客土材料,使用具有保水性,可起到客土材料功能的的粒径材料。
图8是第一栽植工序说明图,具有以下的工序。
(I)如图8 (a)所示,在向客土空间S3内填充粒径材料D2之前,将细柱柳N斜着倚靠在前壁4或左、右壁6、7的工序。
(2)如图8 (b)所示,在配置了细柱柳N的状态下,向客土空间S3内以及回填空间 S7内填充作为客土材料的粒径材料D2到第一基准面LI的工序。在这里,第一基准面LI与左、右侧壁6、7的各个阶梯嵌合用凹部16、17的下端边缘部是同一基准面(同一地面高度)。
(3)如图8 (C)所示,在填充到第一基准面LI为止的粒径材料D2上的规定的位置配置分隔体3,形成防冲刷空间S2的工序。
(4)如图8 (c)所示,在形成于分隔体3的背后的空余的客土空间S3内以及回填空间S7内填充粒径材料D2到第二基准面L2的工序。在这里,第二基准面L2与前壁4的高度是同一基准面(同一地面高度)。
(5)如图8 (C)所示,向防冲刷空间S2内填入作为防冲刷材料的多个块状物Dl的工序。
(6)在分隔板3上以上下重合状态配置上层的块本体I的前壁4的下端部,并由前壁4的下端部部分封闭形成于下层的块本体I的防冲刷空间S2的开放部14,而将上层的块本体I堆砌为阶梯状的工序,由此使得填入防冲刷空间S2内的块状物Dl不会流失。
在上述第一栽植工序中,在构筑挡土墙Y,并填充客土材料时,只要预先将细柱柳 N配置在挡土墙模块A2内,就可以同时进行粒径材料D2的填充作业和栽植作业。其结果, 可以大幅削减栽植所需的时间和成本。
图9是第二栽植工序说明图,具有以下的工序。
(I)如图9 Ca)所示,在细柱柳N的茎的长度(丈)比挡土墙模块的前壁的高度短的情形下,预先向客土空间S3内以及回填空间S7内填充作为客土材料的粒径材料D2到第三基准面L3的工序。在这里,第三基准面L3是指,能够使细柱柳N的上部适当从块本体I 向上方伸出的基准面(必要的地上高度)。
(2)如图9 (a)所示,在向客土空间S3内填充粒径材料D2之前,将细柱柳N斜着倚靠在前壁4或左、右壁6、7的工序。
(3)如图9 (b)所示,在配置了细柱柳N的状态下,向空余的客土空间S3内以及回填空间S7内填充粒径材料D2到作为规定的高度的第一基准面LI的工序。
(4)如图9 (C)所示,将分隔体3配置于填充到第一基准面LI的粒径材料D2上的规定的位置,形成防冲刷空间S2的工序。
(5)如图9 (c)所示,在形成于分隔体3的背后的空余的客土空间S3内以及回填空间S7内填充粒径材料D2到第二基准面L2的工序。
(6)如图9 (C)所示,向防冲刷空间S2内填入作为防冲刷材料的多个块状物Dl的工序。
(7)在分隔板3上以上下重合状态配置上层的块本体I的前壁4的下端部,并由前壁4的下端部部分封闭形成于下层的块本体I的防冲刷空间S2的开放部14,而将上层的块本体I堆砌为阶梯状的工序,由此使得填入防冲刷空间S2内的块状物Dl不会流失。
在上述第二栽植工序中,在构筑挡土墙Y时,在培育的细柱柳N的茎的长度(丈)比块本体I的前壁4的高度短的情形下,通过预先向客土空间S3内填充粒径材料D2到规定的高度,从而可将细柱柳N配置在挡土墙模块A2内,就可以在栽植时使保留合适的茎长度 (丈),栽植简单。
图10是第三栽植工序说明图,包括以下工序。可在细柱柳N的茎的长度(丈)比挡土墙模块的前壁高度短很多的情形下采用该工序。
(I)如图10 Ca)所示,向客土空间S3内以及回填空间S7内填充作为客土材料的粒径材料D2到第一基准面LI的工序。
(2)如图10 Ca)所示,将分隔体3配置于填充到第一基准面LI的粒径材料D2上12的规定的位置,形成防冲刷空间S2的工序。
(3)如图10 (a)所示,在形成于分隔体3的背后的空余的客土空间S3内以及回填空间S7内填充粒径材料D2到第二基准面L2的工序。
(4)如图10 (b)所示,将细柱柳N的下端部插入到填充于客土空间S3内的粒径材料D2之中的工序。
(5)如图10 (C)所示,向防冲 刷空间S2内填入作为防冲刷材料的多个块状物Dl的工序。
(6)在分隔板3上以上下重合状态配置上层的块本体I的前壁4的下端部,并由前壁4的下端部部分封闭形成于下层的块本体I的防冲刷空间S2的开放部14,而将上层的块本体I堆砌为阶梯状的工序,由此使得填入防冲刷空间S2内的块状物Dl不会流失。
在上述第三栽植工序中,通过将要栽植的细柱柳N的下端部经防冲刷空间S2插入到挡土墙模块A2内的粒径材料D2之中,即使在细柱柳N的茎的长度(丈)比挡土墙模块的前壁的高度短很多的情形下,也可以简单地进行栽植。
在现有技术中,在完成挡土墙构筑作业之后才进行栽植作业。即,挡土墙构筑施工和栽植施工是分开进行的。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如上述第一 第三栽植工序那样,在填充客土材料时,预先将细柱柳N配置在挡土墙模块A2内,从而可以将粒径材料D2的填充作业和栽植作业作为一系列的作业同时进行。因此,使与挡土墙Y构筑作业完成同时,也完成栽植作业,可以大幅削减栽植作业所需的时间和成本。其结果是,可以提高挡土墙Y的构筑作业和栽植作业的效率。
另外,通过推迟配置栽植植物的工序的顺序,可以提供与植物长度相符的栽植环境,因此可栽植的范围扩大了。
在上述第一 第三栽植工序中,也可在填充了粒径材料D2后,根据需要适度压实粒径材料D2层(客土材料层)。
权利要求
1.一种挡土墙构造,其特征在于 将在上面有开口部且在内部有本体注入空间的多个挡土墙模块堆砌成阶梯状,使位于下层的挡土墙模块的上面一部分与外部空间相邻, 在与外部空间相邻的本体注入空间的上层部填入作为防冲刷材料的块状物,以使填充在本体注入空间内的本体注入材料不与外部空间相邻,由此防止本体注入材料被冲刷。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挡土墙构造,其特征在于, 块状物的最大径尺寸比与外部空间相邻的挡土墙模块的开口部的一部分的前后宽度大,由此防止块状物通过开口部流失到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挡土墙构造,其特征在于, 作为本体注入材料,使用具有保水性可用于客土材料的粒径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I 3中任一项所述的挡土墙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本体注入空间的上层部填入多个块状物而形成间隙,作为连通外部空间与填充有本体注入材料的空间的弯曲连通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挡土墙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面具有开口部且内部具有本体注入空间的挡土墙模块,至少具有连接前、后壁和两前、后壁的连结体, 在本体注入空间的上部,与前壁的上部相对设置分隔体,分隔体和前壁上部之间形成防冲刷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挡土墙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层的挡土墙模块的前壁下端部,与设置于下一层的挡土墙模块内的分隔体上下重合配置,并且利用前壁下端部封闭防冲刷空间的开口上面的一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挡土墙构造,其特征在于, 挡土墙的前壁呈前低后高的后倾板状。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挡土墙构造,其特征在于, 从防冲刷空间的开口上面流入的雨水等,经防冲刷空间依次流入本体注入空间,再流入下一层的挡土墙模块的本体注入空间。
9.一种构筑如权利要求5 8中任一项所述的挡土墙构造的可进行栽植的挡土墙的构筑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 将植物配置在挡土墙模块内的工序; 在配置有植物的状态下,向客土空间内填充客土材料至规定的高度的工序; 在客土材料上配置分隔体,形成防冲刷空间的工序; 向空余的客土空间内填充客土材料的工序; 作为防冲刷材料向防冲刷空间内填入多个块状物的工序。
10.一种构筑如权利要求5 8中任一项所述的挡土墙构造的可进行栽植的挡土墙的构筑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的工序 向客土空间内填充客土材料至规定的高度的工序; 将植物配置在挡土墙模块内的客土材料上的工序; 在配置有了植物的状态下,向空余的客土空间内填充客土材料至规定的高度的工序; 在客土材料上配置分隔体,形成防冲刷空间的工序;向空余的客土空间内填充客土材料的工序; 作为防冲刷材料向防冲刷空间内填入多个块状物的工序。
11.一种构筑如权利要求5 8中任一项所述的挡土墙构造的可进行栽植的挡土墙的构筑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的工序 向客土空间内填充客土材料至规定的高度的工序; 在客土材料上配置分隔体,形成防冲刷空间的工序; 向空余的客土空间内填充客土材料的工序; 将植物经过防冲刷空间插入挡土墙模块内的客土材料中的工序; 作为防冲刷材料向防冲刷空间内填入多个块状物的工序。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挡土墙构造,防止因河流涨水造成本体注入材料冲刷,将在上面有开口部且在内部有本体注入空间的多个挡土墙模块堆砌成阶梯状,使位于下层的挡土墙模块的上面一部分与外部空间相邻,在与外部空间相邻的本体注入空间的上层部填入作为防冲刷材料的块状物,以使填充在本体注入空间内的本体注入材料不与外部空间相邻,由此防止本体注入材料被冲刷。
文档编号E02D29/02GK102933771SQ20118002743
公开日2013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2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3日
发明者末松吉生, 岛谷幸宏 申请人:东荣商兴株式会社, 国立大学法人九州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