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回转体和工程机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50845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上部回转体和工程机械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搭载于液压挖掘机、起重机等工程机械的包括上框架的上部回转体,以及具有该上部回转体工程机械。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众所周知的工程机械包括下部行走体、以及搭载于下部行走体的上部回转体。上部回转体包括回转自如地支撑于下部行走体的上框架、以及分别设置于上框架的附属装置、驾驶室、机械室及配重等。附属装置包括可移位地安装于上框架的动臂及斗杆。动臂及斗杆由液压致动器驱动。另外,附属装置设置在上框架前部。另一方面,在上框架后部设置有重量大的配重,以与因附属装置而产生在上框架前部的负荷保持前后方向的平衡。具体而言,上框架包括底板,其支撑于下部行走体;以及一对纵板,其以在左右方向上相向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竖立设置在底板上。一对纵板作为稳定支撑附属装置及配重的强度部件发挥功能。具体而言,在各纵板前部安装附属装置,且在各纵板后部安装配重。在此,在从上部回转体的回转中心至各纵板的各距离相异时,配重的重心偏向作用于各纵板中的一者。由此,一旦在工程机械行走时或进行挖掘作业时等在配重产生振动,则产生配重向左右方向的大幅振动即所谓的摇摆振动。例如,日本专 利公开公报特开2006-328764号(以下,称作“专利文献”)中公开一种可减轻配重的摇摆振动的工程机械。具体而言,专利文献所记载的工程机械包括中间部分被折弯的纵板,以使得左右纵板的后侧的间隔大于前侧的间隔。图9概略性地表示从斜下方仰视专利文献所记载的上框架(回转框架)101的状态。上框架包括安装部102,其设置于纵板且用于安装附属装置;以及回转轴承103,其将上框架101与未图示的下部行走体连接成能够回转。安装部102从俯视方向观察位于回转轴承103的内侧。因此,即使因附属装置的动作而导致对安装部102施加的负荷大幅变化,也能由下部行走体切实地承受该负荷。因此,能稳定支撑附属装置。另一方面,有些工程机械的结构中附属装置的安装部突出于上框架的前方而设置在回转轴承的外侧位置。此时,上框架的前部因施加至安装部的负荷的变动而易于以回转轴承为支点向上下方向摇动。因此,附属装置的支撑有可能变得不稳定。特别是,在如专利文献所记载的上框架那样纵板在左右方向上大幅折弯时,纵板易于以让该折弯部分展开的方式向前后方向变形。因此,易于产生上框架的所述摇动,附属装置的支撑变得更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稳定支撑附属装置的上部回转体及具有该上部回转体的工程机械。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上部回转体,其能回转地设置于工程机械的下部行走体,并且包括上框架,具有通过回转轴承能回转地支撑于所述下部行走体的底板、以在左右方向上相向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竖立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第一纵板及第二纵板、以及固定于所述底板且构成所述上框架的周缘部的一部分的侧框,其中所述第一纵板及第二纵板分别在比所述回转轴承靠前侧的部位具有支撑部;以及附属装置,能起伏地支撑于所述第一纵板及第二纵板的支撑部,其中,所述第一纵板具有折弯部,该折弯部从俯视方向观察是使该第一纵板在所述支撑部的后方向与所述第二纵板相反的一侧折弯而凸起的部分,所述上部回转体还包括第一连结部件,该第一连结部件连结所述侧框与所述第一纵板,以抑制所述第一纵板向让所述折弯部接近所述第二纵板的方向变形。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工程机械,其包括所述上部回转体及下部行走体,该下部行走体通过回转轴承将所述上部回转体支撑成能够回转。根据本发明,即使在附属装置的支撑部位于回转轴承前方且纵板折弯的状态下,也能有效地抑制纵板变形从而稳定支撑附属装置。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压挖掘机的侧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液压挖掘机的上框架的概略俯视图。图3是图2所示的上框架的概略立体图。图4是沿图2的IV-1V线的剖视图。图5是图2所示的上框架的从下方观察时的概略立体图。图6是用于说明支撑部的摇动的液压挖掘机的概略侧视图。图7是用于说明第一连结部件的功能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的概略图。图9是以往的工程机械的上框架的概略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加以具体化的一例,并不具有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的性质。图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压挖掘机I (工程机械的一例)。液压挖掘机I包括履带式的下部行走体2以及设置于下部行走体2的上部回转体3,该上部回转体3能绕回转轴A进行回转。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压挖掘机I包括为进行沙土等的推出作业而设置在下部行走体2前部的推土铲(dozer) 2a。另外,下面使用从就坐在驾驶室6的驾驶席上的操作员观察的方向来进行说明。各图中,适当地显示表示前后、上下及左右方向的箭头。上部回转体3包括支撑于下部行走体2的上框架5,以及分别设置在上框架5上的驾驶室6、机械室7、配重8、附属装置9、发动机11 (参照图2)及回转马达12 (参照图2)。附属装置9安装在上框架5的前部。具体而言,附属装置9包括动臂9a,其具有能起伏地安装于上框架5的一端部;斗杆%,其具有能摇动地安装于动臂9a的另一端部的一端部;以及铲斗9c,能摇动地安装于斗杆9b的另一端部。另外,附属装置9还包括使动臂9a相对于上框架5起伏的液压缸9d ;使斗杆9b相对于动臂9a摇动的液压缸9e ;以及使铲斗9c相对于斗杆9b摇动的液压缸9f。通过对各液压缸9d至9f供给液压油或从各液压缸9d至9f排放液压油,附属装置9进行移位。驾驶室6设置在上框架5的前部且附属装置9的左侧。配重8与因附属装置9产生在上框架5前部的负荷保持前后方向的平衡。具体而言,配重8设置在上框架5的后部。本实施方式中,配重8兼作机械室7的后部护罩。亦如图2及图3所示,机械室7设置于上框架5的右前部至后部的范围内。在机械室7中以密集状态设置有各种装置及燃料箱。例如,发动机11以使其驱动轴沿着左右方向的状态设置在上框架5的后部。另外,回转马达12设置在上框架5的回转轴A附近。上框架5是在结构上强化了强度和刚性的支撑部件。另外,上框架5从俯视方向观察实质上形成为矩形。具体而言,上框架5包括底板21,其能回转地支撑于下部行走体2 ;回转轴承30,其设置在底板21的下表面;左右一对纵板22 (也称作右纵板22R、左纵板22L),其以在左右方向上相向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竖立设置在底板21上;前框24及左右一对侧框25 (也称右侧框25R、左侧框25L),其分别构成上框架5周缘的一部分;多个梁23,其连接各纵板22与各侧框25 ;加强部件26,其连结各纵板22之间;以及第一连结部件40,其设置在左纵板22L与左侧框25L之间。此外,方便起见,对各图中所示的上框架5的结构加以简化。底板21构成上框架5的底面。具体而言,底板21是实质上设置在水平方向上且具有比较大的厚度的金属板。各纵板22在左右方向上分开。该状态下,各纵板22的下端部焊接在底板21的上面。各纵板22是具有比较大的厚度的金属板。另外,各纵板22分别在比后述的回转轴承30靠前方的部分设置有用于支撑附属装置9的支撑部22a。具体而言,各纵板22包括支撑部22a,其突出于前框24的前方;以及梁部22b,其从支撑部22a向后方延伸。各支撑部22a被形成为高于梁部22b。具体而言,各支撑部22a从侧视方向观察被形成为梯形或者三角形。另外,左右支撑部22a相互平行地设置。附属装置9在各支撑部22a之间安装于各支撑部22a。具体而言,插通形成在两个支撑部22a上的轴孔的两个销分别将动臂9a及液压缸9d支撑成能够绕轴转动。各梁部22b形成为实质上相同高度的带板状。另一方面,左右各梁部22b的俯视形状因为回转马达12及发动机11等设备的配置关系而互不相同。具体而言,右纵板22R(第二纵板的一例)的梁部22b从前端呈大致直线状地延伸至后端。详细而言,右纵板22R的梁部22b包括从支撑部22a延伸至前框24后方的位置的前部;随着从该前部朝向后方而稍向右倾斜的倾斜部分;以及从该倾斜部分的后端向后方延伸的部分。另一方面,左纵板22L (第一纵板的一例)的梁部22b在中途的两个部位上向左右方向大幅折弯。具体而言,左纵板22L的梁部22b包括前部,其从支撑部22a延伸至前框24后方的位置;倾斜部(折弯前部的一例)32,其从所述前部的后端部起,沿越朝向后方越离开右纵板22R的方向延伸;以及平行部(折弯后部的一例)33,其从倾斜部32起与右纵板22R实质上平行地(向后方)延伸。即,在左纵板22L的梁部22b具有形成在倾斜部32之前的前折弯部34和形成在倾斜部32之后的后折弯部35。后折弯部35从俯视方向观察是使左纵板22L在支撑部22a的后方向与右纵板22R相反的一侧折弯而凸起的部分。并且,平行部33从后折弯部35向后延伸,且倾斜部32从后折弯部35起沿越朝向前方越接近右纵板22R的方向延伸。前折弯部34是左纵板22L中从俯视方向观察向右侧折弯而凸起(成为突出状态)的部分。另一方面,后折弯部35是左纵板22L中从俯视方向观察向左侧(与右纵板22R相反的一侧)折弯而凸起的部分。左纵板22L的倾斜部32在后折弯部35相对于平行部33以倾斜角度9折弯。本实施方式中,倾斜角度9至少设定成20°以上。加强板26为提高各纵板22的刚性而连结各纵板22之间。具体而言,加强板26包括第三连结部件26a,其架设在各支撑部22a的前端部的内侧面之间;以及第二连结部件26b,其在从各支撑部22a的后端部至梁部22b的前端部的范围内架设在各纵板22之间。第二连结部件26b抑制左纵板22L向让后折弯部35接近右纵板22R的方向及让后折弯部35离开右纵板22R的方向变形。具体而言,第二连结部件26b连结左纵板22L的倾斜部32及其前方范围与右纵板22R。另外,第二连结部件26b的下表面焊接在各纵板22的上面。此外,后折弯部35设置在比第二连结部件26b靠后方的位置。前框24及左右侧框25分别构成上框架5周缘部的一部分。具体而言,前框24构成上框架5前缘部的一部分。各侧框25分别构成上框架5的左右框。各框24、25是金属板加工品。前框24包括左右一对前框片24a。各前框片24a分别从左右纵板22 (梁部22b的前端部)的外侧面在左右方向上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延伸。左右侧框25分别在各纵板22的外侧位置以实质上相互平行的方式沿前后方向延伸。另外,各侧框25的前端部分别结合(固定)于前框24。具体而言,右侧框25R的前端部结合于右侧的前框片24a的右端部。而左侧框25L的前端部结合于左侧的前框片24a的左端部。另一方面,各侧框25的后端分别通过梁23结合(固定)于底板21。即,各侧框25通过前框24及梁23而与底板21 —体化。另外,各侧框25具有高刚性。具体而言,左右侧框25如图4所示具有D字型闭合剖面。即,各侧框25分别由具有周壁的管状部件构成,该周壁围绕沿各侧框25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轴的全周。此外,前框24及各侧框25被形成为高于各框24、25内的梁部22b。通过将各框24、25形成为高于梁部22b,能在梁部22b上方形成用于布设电线或软管等的间隙。多个梁23是具有比较高的刚性的部件。另外,各梁23为强化上框架5的结构而架设在各纵板22与各侧框25之间。具体而言,在左右纵板22的内侧面之间架设有由厚度较厚的金属板形成的梁23。另外,在右纵板22R与右侧框25R之间架设通过折弯金属板而形成的梁23。此外,在左纵板22L与左侧框25L之间架发如上所述由具有比较大的厚度的金属板构成的梁23。此外,虽省略图示,但在各梁23上直接或间接地安装有用于将各种设备支撑在上框架5上的支架。图5是上框架5的从下方观察时的概略立体图。回转轴承30用于将底板21支撑于下部行走体2,使得该底板21能够以回转轴A为中心进行回转。具体而言,回转轴承30设置在底板21的下表面的前部。上框架5中位于回转轴承30的内侧的部分沿回转轴A的全周而从下方受到回转轴承30的支撑,所以刚性极高。因此,被施加变动较大的负荷的附属装置9通常被支撑在回转轴承30的内侧或其附近位置。此时,能在上框架5上稳定支撑附属装置9。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压挖掘机I中,支撑附属装置9的支撑部22a向回转轴承30的前方离开而设置。因此,如图6中实线及虚线所示,支撑部22a(上框架5的前部)有可能因来自附属装置9的负荷的变化而以回转轴承30为支点向上下方向摇动。特别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压挖掘机I中,作为支撑附属装置9的强度部件的左纵板22L在左右方向上大幅折弯。因此,如图7中虚线所示,左纵板22L的上部有可能变形成后折弯部35向前后方向(后折弯部35接近右纵板22R的方向)展开。因此,支撑部22a更易于向上下方向摇动。于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压挖掘机I包括第一连结部件40,其在左纵板22L与左侧框25L之间固定于左侧框25L及左纵板22L。具体而言,第一连结部件40连结左纵板22L中位于后折弯部35的后方且附近的部分与左侧框25L。即,第一连结部件40以与左纵板22L的平行部33实质上正交的姿势焊接于平行部33的前端部。第一连结部件40的右端部与左纵板22L的平行部33前端部的左侧面相互对接焊接。另一方面,第一连结部件40的左端部以与左侧框25L的右侧面实质上正交的姿势焊接于左侧框25L的周壁。另外,第一连结部件40由在前后方向上厚度较薄的金属板形成,且沿左右方向延伸以便抵抗左右方向的拉伸力。这样,通过由第一连结部件40连结左纵板22L与左侧框25L,能够抑制左纵板22L向让后折弯部35接近右纵板22R的方向变形。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由附属装置9施加的负荷主要如空心箭头所示作为拉伸力作用于左纵板22L的倾斜部22b。在此,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连结部件40及左侧框25L限制左纵板22L向右侧移动。因此,在连结左侧框25L与左纵板22L的第一连结部件40上,如实心箭头所示产生用于抵消所述拉伸力中的左右方向的成分的反作用力。由此,左纵板22L的变形通过第一连结部件40及左侧框25L阻止。因此,能有效地抑制支撑部22a的摇动。另一方面,在由附属装置9施加的负荷作为与图7所示的空心箭头相反方向的压缩力作用于倾斜部22b时,第一连结部件40及左侧框25L抑制左纵板22L向让后折弯部35离开右纵板22R的方向变形。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连结部件40及左侧框25L限制左纵板22L向左侧移动。因此,在第一连结部件40上产生用于抵消所述压缩力中的左右方向的成分的、与图7的实心箭头相反方向的反作用力。由此,左纵板22L的变形通过第一连结部件40及左侧框25L阻止。此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连结部件40是以防止左纵板22L的变形为目的而设置的。因此,第一连结部件40具有在左右方向上较强而在前后方向上较弱的结构。如此的第一连结部件40与被要求提高刚性的功能的梁23不同。因此,在第一连结部件40上不结合被施加较高的负荷的支架等。如果在左纵板22L的倾斜部32上结合第一连结部件40,则必须在倾斜面上结合(焊接)第一连结部件40。这样,不仅结合部分容易破损,而且在负荷作用于后折弯部35之前第一连结部件40被拉伸,不能有效地抑制左纵板22L的变形。另外,左纵板22L以后折弯部35为起点变形,因此第一连结部件40与左纵板22L的结合位置向后方离后折弯部35越远,变形的抑制效果越低。因此,最佳为在后折弯部35上结合第一连结部件40,但通过焊接等将第一连结部件40稳定结合于后折弯部35的曲面是困难的。因此,较为理想的是在从后折弯部35稍向后方离开的位置上结合第一连结部件40。由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连结部件40结合在后折弯部35的附近(平行部33的前端部)。如以上所说明,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撑附属装置9的支撑部22a设置在比回转轴承30靠前方。另外,左纵板22L在比支撑部22a靠后方的部位具有后折弯部35。因此,如果不设置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连结部件40,则因来自附属装置9的负荷而引起左纵板22L向让后折弯部35接近右纵板22R的方向(后折弯部35展开的方向)变形,并且上框架5的前部以回转轴承30为支点向上下方向摇动。这样,难以稳定支撑附属装置9。于是,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了连结左侧框25L与左纵板22L的第一连结部件40,以抑制左纵板22L向让后折弯部35接近右纵板22R的方向变形。因此,即使因从附属装置9对支撑部22a施加较大负荷而导致左纵板22L要向让后折弯部35展开的方向变形,也能通过第一连结部件40抑制左纵板22L的变形。特别是,上述实施方式中,左侧框25L具有高刚性以便在周围物体碰撞上框架5时能够抑制上框架5发生变形,并且将第一连结部件40连接于该具有高刚性的左侧框25L。因此,能通过该左侧框25L切实承受来自上框架5的负荷。并且,能通过抑制左纵板22L的变形而抑制底板21的前部以回转轴承30为支点向上下方向摇动。因此,能稳定支撑附属装置9。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以左纵板22L为基准与右纵板22R相反侧的位置上设置有左侧框25L,并在该左侧框25L与左纵板22L之间,第一连结部件40固定于左侧框25L及左纵板22L上。由此,能将从附属装置9传递至左纵板22L的负荷中的左右方向的成分经由第一连结部件40切实地传递至左侧框25L及固定其的底板21上。因此,不仅能抑制左纵板22L向让后折弯部35接近右纵板22R的方向变形,还能抑制向让后折弯部35离开右纵板22R的方向变形。因此,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更稳定支撑附属装置9。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有效地抑制因来自附属装置9的负荷而导致左纵板22L变形。具体而言,从附属装置9对左纵板22L的支撑部22a施加的负荷主要作为对于左纵板22L的倾斜部32的拉伸力发挥作用。该拉伸力沿倾斜部32朝向斜前方。该拉伸力中的左右方向的成分使后折弯部35向接近右纵板22R的方向移动,因此必须由左侧框25L承受该左右方向的成分。在此,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连结部件40以与左纵板22L的平行部33实质上正交的姿势焊接于平行部33。由此,能在与所述拉伸力的左右方向的成分正交的左纵板22L (平行部33)的侧面上焊接第一连结部件40。因此,与在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倾斜部32的侧面上焊接第一连结部件40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针对拉伸力中左右方向的成分的焊接强度。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连结部件40焊接在平行部33的前端部。由此,能在紧靠后折弯部35的位置上限制左纵板22L的移动,因此能有效地抑制左纵板22L的变形。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连结部件40以与左纵板22L的平行部33实质上正交的姿势(即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姿势)固定于该平行部33。由此,能够由第一连结部件40的整体承受所述拉伸力的左右方向的成分。因此,可由能够抵抗左右方向的拉伸力的简单部件来构成第一连结部件40。具体而言,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可采用板材来作为第一连结部件40,且使该板材的厚度方向沿上框架5的前后方向配置。此外,在从附属装置9对左纵板22L施加的负荷作为对于左纵板22L的倾斜部32的压缩力(朝向斜后方的力)发挥作用时,也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上述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连结左纵板22L的倾斜部32与右纵板22R的第二连结部件26b。由此,能通过所述第一连结部件40保持左纵板22L的平行部33的位置,并且能通过第二连结部件26b保持左纵板22L的倾斜部32的位置。因此,能更有效地抑制左纵板22L的变形。上述实施方式中,左侧框25L由管状部件构成。由此,能提高左侧框25L的折弯强度。因此,能由左侧框25L更切实地承受来自附属装置9的负荷。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左侧框25L中与第一连结部件40连接的部分的高度尺寸大于左纵板22L中与第一连结部件40连接的部分的高度尺寸。由此,与左侧框25L的高度尺寸小于左纵板22L的高度尺寸的情况相比,能提高左侧框25L的折弯强度。因此,能由左侧框25L更切实地承受来自附属装置9的负荷。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工程机械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包含除此以外的各种结构。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板状的第一连结部件40,但也可如图8所示,采用连结左纵板22L的上部与左侧框25L的棒状的第一连结部件40。即,第一连结部件40至少结合(焊接)在左纵板22L的上部即可。如此一来,能抑制左纵板22L的变形。具体而言,左纵板22L的下部固定在底板21上,因此左纵板22L主要是其上部发生变形。因此,如图8所示,通过由第一连结部件40连结左纵板22L的至少上部与左侧框25L,能抑制左纵板22L的变形。另外,第一连结部件40的横截面形状也可从圆形、矩形等中适当地选择。即,第一连结部件40的横截面形状可从 具有能抑制左纵板22L的变形的拉伸强度的横截面形状中选择。第一连结部件40也可具有能发挥梁功能的刚性。例如,第一连结部件40的横截面形状可设成L字形或U字形。另外,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连结部件40以与左侧框25L及左纵板22L的平行部33实质上正交的状态固定于该左侧框25L及平行部33。然而,第一连结部件40也可以相对于左侧框25L及左纵板22L倾斜的状态固定于该左侧框25L及左纵板22L。例如,第一连结部件40也可以与倾斜部32大致平行地延伸的状态固定于左侧框25L及左纵板22L。此外,纵板22的结构也可左右反过来。另外,不仅在左纵板22L上,也可在右纵板22R上形成折弯部。当在两个纵板22上都形成有折弯部时,也可在右纵板22R与右侧框25R之间设置第一连结部件40。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工程机械并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液压挖掘机I。例如,在附属装置9向左右方向摇动自如地被支撑于支撑部22a的液压挖掘机(所谓摇动型液压挖掘机)中也可采用所述结构。此外,在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中主要包含具有下述结构的发明。S卩,本发明提供一种上部回转体,其能回转地设置于工程机械的下部行走体,并且包括上框架,具有通过回转轴承能回转地支撑于所述下部行走体的底板、以在左右方向上相向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竖立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第一纵板及第二纵板、以及固定于所述底板且构成所述上框架的周缘部的一部分的侧框,其中所述第一纵板及第二纵板分别在比所述回转轴承靠前侧的部位具有支撑部;以及附属装置,能起伏地支撑于所述第一纵板及第二纵板的支撑部,其中,所述第一纵板具有折弯部,该折弯部从俯视方向观察是使该第一纵板在所述支撑部的后方向与所述第二纵板相反的一侧折弯而凸起的部分,所述上部回转体还包括第一连结部件,该第一连结部件连结所述侧框与所述第一纵板,以抑制所述第一纵板向让所述折弯部接近所述第二纵板的方向变形。本发明中,第一纵板具有在所述支撑部的后方使该第一纵板向与第二纵板相反的一侧折弯而凸起的折弯部。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上部回转体包括连结侧框与第一纵板的第一连结部件,以抑制第一纵板从俯视方向观察向让折弯部接近第二纵板的方向变形。本发明所涉及的上部回转体中,支撑附属装置的支撑部设置在比回转轴承靠前方。另外,第一纵板在比支撑部靠后方的部位具有折弯部。因此,如果不设置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一连结部件时,则因来自附属装置的负荷而导致第一纵板向让折弯部接近第二纵板的方向(折弯部展开的方向)变形,并且上框架的前部以回转轴承为支点向上下方向摇动。这样,难以稳定支撑附属装置。于是,本发明中,设置了连结侧框与第一纵板的第一连结部件,以抑制第一纵板向让折弯部接近第二纵板的方向变形。因此,即使因从附属装置对支撑部施加较大的负荷而导致第一纵板要向让折弯部展开的方向变形,也能通过第一连结部件抑制第一纵板的变形。特别是,本发明中,侧框具有高刚性以便在周围物体碰撞上框架时能够抑制上框架发生变形,并且将第一连结部件连接于该具有高刚性的侧框。因此,能由该侧框切实承受来自上框架的负荷。并且,能通过抑制第一纵板的变形而抑制底板的前部以回转轴承为支点向上下方向摇动。因此,能稳定支撑附属装置。所述上部回转体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侧框以所述第一纵板为基准设置在与所述第二纵板相反侧的位置,所述第一连结部件在所述第一纵板与所述侧框之间固定于所述侧框及所述第一纵板。该结构中,在以所述第一纵板为基准与所述第二纵板相反侧的位置上设置有侧框,并在该侧框与第一纵板之间,第一连结部件固定于侧框及第一纵板。由此,能将从附属装置传递至第一纵板的负荷中左右方向的成分经由第一连结部件切实地传递至侧框及固定其的底板上。因此,不仅能抑制第一纵板向让折弯部接近第二纵板的方向变形,还能抑制向让折弯部离开第二纵板的方向变形。因此,根据所述结构,能更稳定支撑附属装置。所述上部回转体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第一纵板包括折弯后部,从所述折弯部向后方延伸;以及折弯前部,从所述折弯部起,沿越朝向前方越接近所述第二纵板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结部件以与所述第一纵板的折弯后部正交的姿势焊接于所述折弯后部的前端部。根据该结构,能有效地抑制因来自附属装置的负荷导致第一纵板变形。具体而言,从附属装置对第一纵板的支撑部施加的负荷主要作为对于第一纵板的折弯前部的拉伸力发挥作用。该拉伸力沿折弯前部朝向斜前方。该拉伸力中的左右方向的成分使折弯部向接近第二纵板的方向移动,因此必须由侧框承受该左右方向的成分。在此,所述结构中,第一连结部件以与第一纵板的折弯后部正交的姿势焊接于折弯后部。由此,能在与所述拉伸力的左右方向的成分正交的第一纵板(折弯后部)的侧面上焊接第一连结部件。因此,与在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折弯前部的侧面上焊接第一连结部件的情况相比,能提高针对拉伸力中左右方向的成分的焊接强度。另外,所述结构中,第一连结部件焊接在折弯后部的前端部。由此,能在紧靠折弯部的位置限制第一纵板的移动,因此能有效地抑制第一纵板的变形。在所述结构中,正交的姿势是指完全正交的姿势(具体而言,第一连结部件正垂直于第一纵板的折弯后部的姿势)之外,与在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折弯前部的侧面上焊接第一连结部件的情况相比,能提高针对拉伸力中左右方向的成分的焊接强度为前提,还包括实质上正交的姿势(具体而言,第一连结部件实质上垂直于第一纵板的折弯后部的姿势)。而且,在所述结构中,第一连结部件以与第一纵板的折弯后部正交的姿势(即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姿势)固定于该第一纵板的折弯后部。由此,能够由第一连结部件的整体承受所述拉伸力的左右方向的成分。因此,可由能够抵抗左右方向的拉伸力的简单部件来构成第一连结部件。具体而言,可采用板材来作为第一连结部件,此时使该板材的厚度方向沿上框架的前后方向配置。此外,在从附属装置对第一纵板施加的负荷作为对于第一纵板的折弯前部的压缩力(向斜后方的力)发挥作用时,也能获得同样的效果。所述上部回转体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第二连结部件,该第二连结部件连结所述第一纵板的折弯前部与所述第二纵板,以抑制所述第一纵板向让所述折弯部接近所述第二纵板的方向及让所述折弯部离开所述第二纵板的方向变形。该结构中,还包括连结第一纵板的折弯前部与第二纵板的第二连结部件。由此,能通过所述第一连结部件保持第一纵板的折弯后部的位置,并且通过第二连结部件保持第一纵板的折弯前部的位置。因此,能更有效地抑制第一纵板的变形。所述上部回转体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侧框由具有周壁的管状部件构成,该周壁围绕沿该侧框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轴的全周,所述第一连结部件固定于所述侧框的周壁。该结构中,侧框由管状部件构成。由此,能提高侧框的折弯强度。因此,能由侧框更切实地承受来自附属装置的负荷。所述上部回转体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侧框中与所述第一连结部件连接的部分的高度尺寸大于所述第一纵板中与所述第一连结部件连接的部分的高度尺寸。该结构中,侧框的高度尺寸大于第一纵板的高度尺寸。由此,与侧框的高度尺寸小于第一纵板的高度尺寸的情况相比,能提高侧框的折弯强度。因此,能由侧框更切实地承受来自附属装置的负荷。所述上部回转体中,所述第一连结部件固定于所述第一纵板的至少上部即可。根据所述结构,能抑制第一纵板的变形。具体而言,第一纵板的下部固定于底板,因此第一纵板主要是其上部发生变形。因此,如所述结构般,能通过由第一连结部件连结第一纵板的至少上部与侧框而抑制第一纵板的变形。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工程机械,其包括所述上部回转体及下部行走体,该下部行走体通过回转轴承将所述上部回转体支撑成能够回转。
权利要求
1.一种上部回转体,能回转地设置于工程机械的下部行走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框架,具有通过回转轴承能回转地支撑于所述下部行走体的底板、以在左右方向上相向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竖立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第一纵板及第二纵板、以及固定于所述底板且构成所述上框架的周缘部的一部分的侧框,其中所述第一纵板及第二纵板分别在比所述回转轴承靠前侧的部位具有支撑部;以及 附属装置,能起伏地支撑于所述第一纵板及第二纵板的支撑部,其中, 所述第一纵板具有折弯部,该折弯部从俯视方向观察是使该第一纵板在所述支撑部的后方向与所述第二纵板相反的一侧折弯而凸起的部分, 所述上部回转体还包括第一连结部件,该第一连结部件连结所述侧框与所述第一纵板,以抑制所述第一纵板向让所述折弯部接近所述第二纵板的方向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部回转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框以所述第一纵板为基准设置在与所述第二纵板相反侧的位置, 所述第一连结部件在所述第一纵板与所述侧框之间固定于所述侧框及所述第一纵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部回转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纵板还具有折弯后部,从所述折弯部向后方延伸;以及折弯前部,从所述折弯部起,沿越朝向前方越接近所述第二纵板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连结部件以与所述第一纵板的折弯后部正交的姿势焊接于所述折弯后部的前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部回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连结部件,连结所述第一纵板的折弯前部与所述第二纵板,以抑制所述第一纵板向让所述折弯部接近所述第二纵板的方向变形,且抑制所述第一纵板向让所述折弯部离开所述第二纵板的方向变形。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上部回转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框由具有周壁的管状部件构成,该周壁围绕沿该侧框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轴的全周, 所述第一连结部件固定于所述侧框的周壁。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上部回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框中与所述第一连结部件连接的部分的高度尺寸大于所述第一纵板中与所述第一连结部件连接的部分的高度尺寸。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上部回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结部件固定于所述第一纵板的至少上部。
8.—种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上部回转体;以及 下部行走体,通过回转轴承将所述上部回转体支撑成能够回转。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上部回转体和工程机械,所述上部回转体包括上框架,其具有通过回转轴承能回转地支撑于下部行走体的底板、以在左右方向上相向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竖立设置于底板的一对纵板、以及构成上框架周缘部的一部分的左侧框;以及附属装置,其能起伏地支撑于分别设置在各纵板中比回转轴承靠前侧的部位的支撑部。左纵板具有在支撑部的后方从俯视方向观察向与右纵板相反的一侧折弯而凸起的后折弯部,上部回转体还包括连结左侧框与左纵板的第一连结部件,以抑制左纵板向让后折弯部接近右纵板的方向变形。由此,即使支撑部位于回转轴承前方且纵板折弯的状态下,也能稳定支撑附属装置。
文档编号E02F9/08GK103046603SQ201210387530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2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14日
发明者后口明日香 申请人:神钢建设机械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