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载机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55366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装载机摆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程机械零部件,具体涉及装载机的摆架。
背景技术
装载机的摆架通常通过铸造方法一次性铸造成型。但是一次性铸造成型方法生产摆架,由于摆架自身较大,因而其所用的铸造设备的体积较大,成本较高,生产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造容易,造价成本较低的装载机摆架。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装载机摆架,其结构特点是包括侧板、外支板、内支板、主加强板和侧部加强板;所述的侧板有前侧板和后侧板共2块,各侧板整体呈长方形板体,沿左右向铅垂
设置;所述的外支板有2块,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不同分为左外支板和右外支板;各外支板均为设有左右向中央孔的平面状折弯板,且各外支板沿前后向铅垂设置;各外支板均由前板段、中间板段和后板段依次相连构成,且前板段按照前低后高的方式沿前后向铅垂设置,中间板段按照前后等高的方式沿前后向铅垂设置,后板段按照前高后低的方式沿前后向铅垂设置;所述的内支板有2块,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不同分为左内支板和右内支板;各内支板均为设有左右向中央孔的异形板状折弯件;各内支板均由前板段、中间板段和后板段依次相连构成;左内支板的前板段按照前低后高以及前右后左的方向倾斜设置,中间板段按照前后等高的方式沿前后向铅垂设置,后板段按照前高后低以及前左后右的方向倾斜设置;右内支板的前板段按照前低后高以及前左后右的方向倾斜设置,中间板段按照前后等高的方式沿前后向铅垂设置,后板段按照前高后低以及前右后左的方向倾斜设置;所述的主加强板有2块,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不同分为前主加强板和后主加强板;各主加强板为整体呈梯形的平面板,且其长边的底边的一侧设有弧形缺口 ;前主加强板按照前低后高的方式倾斜设置,且其设有弧形缺口的一侧倾斜朝上;后主加强板按照前高后低的方式倾斜设置,且其也是设有弧形缺口的一侧倾斜朝上;所述的侧部加强板有4块,按照所处的前后左右位置不同分为左前侧部加强板、左后侧部加强板、右前侧部加强板和右后侧部加强板;各侧部加强板俯视呈直角梯形;左前侧部加强板的长边侧面朝向前方、斜腰侧面朝向右后方,直腰侧面朝向左方;左后侧部加强板的长边侧面朝向后方、斜腰侧面朝向右前方,直腰侧面朝向左方;右前侧部加强板的长边侧面朝向前方、斜腰侧面朝向左后方,直腰侧面朝向右方;右后侧部加强板的长边侧面朝向后方、斜腰侧面朝向左前方,直腰侧面朝向右方;所述的左外支板的前端面、左内支板的前端面、右内支板的前端面以及右外支板的前端面焊接固定在前侧板的后端面上;左外支板的后端面、左内支板的后端面、右内支板的后端面以及右外支板的后端面焊接固定在后侧板的前端面上;左前侧部加强板的直腰侧面、长边侧面和斜腰侧面分别焊接固定在左外支板的前板段的右端面、前侧板的后端面以及左内支板的前板段的左端面上;左后侧部加强板的直腰侧面、长边侧面和斜腰侧面分别焊接固定在左外支板的后板段的右端面、后侧板的前端面以及左内支板的后板段的左端面上;右前侧部加强板的直腰侧面、长边侧面以及斜腰侧面分别焊接固定在右外支板的前板段的左端面、前侧板的后端面以及右内支板的前板段的右端面上;右后侧部加强板的直腰侧面、长边侧面和斜腰侧面分别焊接固定在右外支板的后板段的左端面、后侧板的前端面以及右内支板的后板段的右端面上;前主加强板的左端面和右端面分别焊接固定在左内支板的前板段的右端面以及右内支板的前板段的左端面上;后主加强板的左端面和右端面分别焊接固定在左内支板的后板段的右端面以及右内支板的后板段的左端面上。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1)制造成本较低。(2)经济效益较好。
图I为本实用新型装载机摆架的主视图;图2为图I的俯视图;图3为图I的左视图;图4为装载机摆架预制部件之一的侧板示意图;图5为装载机摆架预制部件之一的外支板示意图,其中图5-1为左侧外支板示意图;图5-2为右侧外支板示意图;图6为装载机摆架预制部件之一的内支板示意图;图7为装载机摆架预制部件之一的主加强板示意图;图8为装载机摆架预制部件之一的侧部加强板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装载机摆架的专用拼装模具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的俯视图;图11为图10的A-A向剖视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装载机摆架的专用拼装模具上的部件V形铁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2的俯视图;图14为本实用新型装载机摆架的专用拼装模具上的部件之一的内支板定位架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实用新型装载机摆架的专用拼装模具上的部件之一的紧固榫头的结构示意图。上述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含义如下主模架1,基座10,上侧板10-1,四周边框板10-2,主支架11,左支架11a,右支架11b,V形铁12,安装通孔12-1,直角架13,左前直角架13a,左后直角架13b,右前直角架13c,右后直角架13d,底板13-1、竖板13-2、斜向支撑板13-3、支头螺栓13-4,侧板定位架14,左前侧板定位架14a,左后侧板定位架14b,右前侧板定位架14c,右后侧板定位架14d,底板14-1,竖板14-2,限位板14-3,内直角架15,左前内直角架15a,左后内直角架15b,右前内直角架15c,右后内直角架15d,底板15-1,竖板15-2,斜向支撑板15-3,紧固定位架16,左侧紧固定位架16a,右侧紧固定位架16b,底板16_1,竖板16_2,斜向支撑板16-3,定位轴2,紧固榫头3,左侧紧固榫头3a,右侧紧固榫头3b,前侧面31,后侧面32,斜面33,内支板定位架4,左侧板41,上侧板42,右侧板43,摆架5,侧板51,前侧板51a,后侧板51b,外支板52,左外支板52a,右外支板52b,中央孔52_1,前板段52_2,中间板段
52-3,后板段52-4,凸缘部位52-5,内支板53,左内支板53a,右内支板53b,中央孔53_1,前板段53_2,中间板段
53-3,后板段53-4,凸缘部位53-5,主加强板54,前主加强板54a,后主加强板54b,弧形缺口 54_1,侧部加强板55,左前侧部加强板55a,左后侧部加强板55b,右前侧部加强板55c,右后侧部加强板55d,长边侧面55-1,斜腰侧面55-2。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实施方式
中对方位进行描述时,以图I所示的上下左右方向为描述的上下左右方向,以图2中的上下方向为描述中的前后方向,也即以图I所朝向的方向为描述中的后方,以图I所背离的方向为描述中的前方。在描述中还以靠近模具中心的方向为内侧,以远离模具中心的方向为外侧。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实施例I)见图I至图3,本实施例的装载机摆架5的构件包括侧板51、外支板52、内支板53、中间加强板54和侧部加强板55,侧板51,外支板52,内支板53、主加强板54和侧部加强板55均为钢制一体件。见图4,侧板51有2块,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不同分为前侧板51a和后侧板51b。前侧板51a和后侧板51b的形状相对应,均整体呈长方形板体,沿左右向铅垂设置。见图5,外支板52有2块,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不同分为左外支板52a和右外支板52b。左外支板52a与右外支板52b相互间呈左右对称设置。各外支板52均为设有左右向中央孔52-1的平面状折弯板,且各外支板52沿前后向铅垂设置。各外支板52由均为平面板段的前板段52-2、中间板段52-3和后板段52-4依次相连构成,且前板段52_2按照前低后高的方式沿前后向铅垂设置,中间板段52-3按照前后等高的方式沿前后向铅垂设置,后板段52-4按照前高后低的方式沿前后向铅垂设置。另外,外支板52还在其中间板段52-3的左右向的内侧面上设有向左右向内侧凸出的凸缘部位52-5,该凸缘部位52-5围绕中央孔52-1设置。见图6,内支板53有2 ik, 2块内支板53的形状相对应。2块内支板53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不同分为左内支板53a和右内支板53b。左内支板53a与右内支板53b相互间呈左右对称设置。各内支板53均为设有左右向中央孔53-1的异形板状折弯件。各内支板53由均为平面板段的前板段53-2、中间板段53-3和后板段53-4依次相连构成。左内支板53a的前板段53-2按照前低后高以及前右后左的方向倾斜设置,中间板段53_3按照前后等高的方式沿前后向铅垂设置,后板段52-4按照前高后低以及前左后右的方向倾斜设置。右内支板53b由于与左内支板53a呈左右对称设置,故其前板段53-2按照前低后高以及前左后右的方向倾斜设置,中间板段53-3按照前后等高的方式沿前后向铅垂设置,后板段52-4按照前高后低以及前右后左的方向倾斜设置。另外,内支板53还在其中间板段53-3的左右向的外侧面上设有向左右向外侧凸出的凸缘部位53-5,该凸缘部位53-5围绕中央孔53-1设置。见图7,主加强板54有2块,各主加强板54的形状相对应。2块主加强板54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不同分为前主加强板54a和后主加强板54b。前主加强板54a与后主加强板54b相互间呈前后对称设置。主加强板54为平面板。主加强板54整体呈梯形板,且其长边的底边的一侧设有弧形缺口 54-1。前主加强板54a按照前低后高的方式倾斜设置,且 其设有弧形缺口 54-1的一侧倾斜朝向后上方。后主加强板54b按照前高后低的方式倾斜设置,且其设有弧形缺口 54-1的一侧倾斜朝向前上方。见图8,侧部加强板55有4块,各侧部加强板55的形状相对应。4块侧部加强板55按照所处的左右和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左前侧部加强板55a、左后侧部加强板55b、右前侧部加强板55c和右后侧部加强板55d。各侧部加强板55的俯视呈直角梯形。左前侧部加强板55a的长边侧面55-1朝向前方、斜腰侧面55-2朝向右后方,直腰侧面55_3朝向左方;左后侧部加强板55b的长边侧面55-1朝向后方、斜腰侧面55-2朝向右前方,直腰侧面55-3朝向左方;右前侧部加强板55c的长边侧面55-1朝向前方、斜腰侧面55_2朝向左后方,直腰侧面55-3朝向右方;右后侧部加强板55d的长边侧面55-1朝向后方、斜腰侧面55-2朝向左前方,直腰侧面55-3朝向右方。见图9至图15,本实施例的装载机摆架的专用拼装模具包括由主模架I、定位轴2、紧固榫头3和内支板定位架4组成。主模架I包括基座10、主支架11、V形铁12、直角架13、侧板定位架14、内直角架15和紧固定位架16。基座10俯视呈方形,基座10的上端面水平设置。基座10由钢制的上侧板10-1从上方焊接固定在钢制的四周边框板10-2上而构成,上侧板10-1的上端面即为基座10的上端面。主支架11、直角架13、侧板定位架14、内直角架15和紧固定位架16均坐落并固定在基座10的上端面上,主支架11、侧板定位架14、内直角架15和紧固定位架16均为钢制一体件。主支架11有2个,各主支架11的形状相对应。2个主支架11分左右设置在基座10上,位于基座10的前后向的中部,且相对于经过基座10的前后向的中心线的铅垂面对称设置。2个主支架11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不同而称为左支架Ila和右支架lib。各主支架11由底板11-1和从上方焊接固定在底板11-1上的立柱11-2构成,底板11-1上均设有2个贯通上下的连接孔;立柱11-2由顶板和顶板由其四周边沿从上方焊接固定在作为柱体的四周边框板上而构成,立柱11-2的顶板的前部和后部上各设有I个开口向上的螺栓孔。由螺栓穿过底板的连接孔旋紧在基座10的顶板的相应的螺栓孔中,从而使得主支架11从上方可拆式固定连接在基座10上。V形铁12有2块,各V形铁12的形状相对应。2块V形铁12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而分为左侧V形铁12a和右侧V形铁12b。各V形铁12的V形槽开口向上且沿左右向设置。各V形铁12还在其前部和后部各设有I个与主支架11的螺栓孔相对应的上下贯通的安装通孔12-1。使用时2块V形铁12分别从上方可拆式固定安装在2个主支架11的上端上,且两者的V形槽沿左右向相对齐。定位轴2的轴线沿左右向水平设置,定位轴2从上方向下搁置在2个V形铁12的V形槽中,且定位轴2的左右两端向左右伸出基座10外。直角架13有4个,各直角架13的形状相对应。各直角架13按照所处的左右和前后位置的不同而分为左前直角架13a、左后直角架13b、右前直角架13c和右后直角架13d,且左前直角架13a位于左支架Ila的前方,左后直角架13b位于左支架Ila的后方,右前直角架13c位于右支架Ilb的前方,右后直角架13d位于右支架Ilb的后方。各直角架13由 架主体和支头螺栓13-4组成。直角架13的架主体为钢制一体件,由底板13-1、竖板13-2和2块斜向支撑板13-3组成。其中,底板13-1水平设置,且直角架13由该底板13-1通过螺栓从上方可拆式固定安装于基座10上。竖板13-2沿前后向铅垂设置且从上方焊接固定在底板13-1的左右侧的一侧上,竖板13-2在其上部的前后向的中间位置设有贯通左右的螺孔。2块斜向支撑板13-3分前后设置,均焊接固定在底板13-1与竖板13-2之间,且2块斜向支撑板13-3的上端位于竖板13-2的螺孔的下方。支头螺栓13-4从左右向的外侧旋合在架主体的竖板13-2的螺孔中。左前直角架13a和左后直角架13b均按照斜向支撑板13-3在左、竖板13-2在右的方式设置,右前直角架13c和右后直角架13d则均按竖板13-2在左、斜向支撑板13-3在右的方式设置。内直角架15有4个,各内直角架15的形状相对应。各内直角架15按照所处的左右和前后位置的不同而分为左前内直角架15a、左后内直角架15b、右前内直角架15c和右后内直角架15d,且左前内直角架15a位于左前直角架13a的右侧,左后内直角架15b位于左后直角架13b的右侧,右前内直角架15c位于右前直角架13c的左侧,右后内直角架15d位于右后直角架13d的左侧。各内直角架15由水平设置的底板15-1、沿前后向铅垂设置且从上方焊接固定在底板15-1的左右侧的一侧的竖板15-2和2块分前后焊接固定在底板
15-1与竖板15-2之间的斜向支撑板15-3组成。各内直角架15由其底板15-1通过螺栓从上方可拆式固定安装于基座10上。各内直角架15由其竖板15-2按照与其相对应的直角架13的竖板13-2相对的方式设置,也即左前内直角架15a和左后内直角架15b均按照竖板15-2在左、斜向支撑板15-3在右的方式设置,右前内直角架15c和右后内直角架15d则均按斜向支撑板15-3在左、竖板15-2在右的方式设置。另外,左前内直角架15a与左前直角架13a之间的距离、左后内直角架15b与左后直角架13b之间的距离、右前内直角架15c与右前直角架13c之间的距离、以及右后内直角架15d与右后直角架13d之间的距离均相
坐寸o侧板定位架14有4个,各侧板定位架14的形状相对应。4个侧板定位架14分布在基座10的四个角部位偏中间处。各侧板定位架14按照所处的左右和前后位置的不同而分为左前侧板定位架14a、左后侧板定位架14b、右前侧板定位架14c和右后侧板定位架14d。各侧板定位架14由底板14-1、竖板14-2和限位板14_3组成。所述底板14_1水平设置,且侧板定位架14由该底板14-1通过螺栓从上方可拆式固定安装于基座10上;所述竖板14-2沿前后向铅垂设置且从上方焊接固定在底板14-1的左右侧的一侧上,也即底板14-1位于竖板14-2的左右侧的一侧;所述限位板14-3水平设置,从竖板14-2的左右侧的另一侧焊接固定在竖板14-2的上端部位上,且位于竖板14-2的前后向的外侧。左前侧板定位架14a和左后侧板定位架14b均按照底板14-1位于竖板14-2的左侧、限位板14_3位于竖板14-2的右侧的方式设置,且左前侧板定位架14a的限位板14-3位于竖板14_2的前部,左后侧板定位架14b的限位板14-3位于竖板14-2的后部;右前侧板定位架14c和右后侧板定位架14d均按照限位板14-3位于竖板14-2的左侧、底板14-1位于竖板14_2的右侧的方式设置,且右前侧板定位架14c的限位板14-3位于竖板14-2的前部,右后侧板定位架14d的限位板14-3位于竖板14-2的后部。左前侧板定位架14a和左后侧板定位架14b的竖板14-2的右端面与左支架Ila的右端面在同一平面上,右前侧板定位架14c和右后侧 板定位架14d的竖板14-2的左端面与右支架Ilb的左端面在同一平面上。紧固定位架16有2个,2个紧固定位架16的形状相同。2个紧固定位架16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称为左侧紧固定位架16a和右侧紧固定位架16b。左侧紧固定位架16a设置在基座10的上端面的后部边缘的左部;右侧紧固定位架16b设置在基座10的上端面的后部边缘的右部。各紧固定位架16由水平设置的底板16-1、沿左右向铅垂设置且从上方焊接固定在底板16-1的前侧的竖板16-2和焊接固定在底板16-1与竖板16-2之间的斜向支撑板16-3组成。各紧固定位架16由其底板16-1通过螺栓从上方可拆式固定安装于基座10上。紧固榫头3有2个,各紧固榫头3的形状相同。2个紧固榫头3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称为左侧紧固榫头3a和右侧紧固榫头3b。各紧固榫头3为钢制一体件,由一个长方体切割掉一个角而制得,俯视呈一个矩形与一个直角三角形的组合图形。紧固榫头3的前侧面31和后侧面32均沿左右向铅垂设置,且前侧面31的左右向的长度大于后侧面32的左右向的长度。紧固榫头3的斜面33朝向左后方或右后方的一方。也即左侧紧固榫头3a的斜面朝向左后方,右侧紧固榫头3b的斜面朝向右后方。内支板定位架4有2个,各内支板定位架4的形状相同。2个内支板定位架4按照使用时所处的位置不同,分为左内支板定位架和右内支板定位架。各内支板定位架4由左侧板41、上侧板42和右侧板43依次相连且相邻侧板以90度相连而构成,并且左侧板41与右侧板43相对设置。见图10及图11,当开始装配加工装载机摆架5时,将摆架5的前侧板51a置于基座10的上端面的前端部位上,且位于左前侧板定位架14a和右前侧板定位架14c之间。前侧板51a的前侧面的左端部位与左前侧板定位架14a的限位板14_3的后端面相接触,前侧板51a的左端部位的左端面与左前侧板定位架14a的竖板14_2的右端面相接触;前侧板51a的前侧面的右端部位与右前侧板定位架14b的限位板14-3的后端面相接触,前侧板51a的右端部位的右端面与右前侧板定位架14b的竖板14-2的左端面相接触。将摆架5的后侧板51b置于基座10的上端面的后端部位上,且位于左后侧板定位架14c和右后侧板定位架14d之间。后侧板51b的后侧面的左端部位与左后侧板定位架14c的限位板14-3的前端面相接触,后侧板51b的左端部位的左端面与左后侧板定位架14c的竖板14-2的右端面相接触;后侧板51b的后侧面的右端部位与右后侧板定位架14d的限位板14-3的前端面相接触,后侧板51b的右端部位的右端面与右后侧板定位架14d的竖板14-2的左端面相接触。将摆架5的左外支板52a置于基座10的上端面的左部位置上,且位于前侧板51a的左端与后侧板51b的左端之间,并且左外支板52a的前板段52-2的右端面位于左前内直角架15a的竖板15-2的左侧;左外支板52a的前板段52_2的左端面与连接在左前直角架13a的竖板13-2上的支头螺栓13-4相对;左外支 板52a的后板段52_4的右端面位于左后内直角架15b的竖板15-2的左侧;左外支板52a的后板段52_4的左端面与连接在左后直角架13b的竖板13-2上的支头螺栓13-4相对。将摆架5的右外支板52b置于基座10的上端面的右部位置上,且位于前侧板51a的右端与后侧板51b的右端之间,并且右外支板52b的前板段52-2的左端面位于右前内直角架15c的竖板15-2的右侧,右外支板52b的前板段52-2的右端面与连接在右前直角架13c的竖板13-2上的支头螺栓13-4相对;右外支板52b的后板段52_4的左端面位于右后内直角架15d的竖板15-2的左侧,右外支板52b的后板段52-4的右端面与连接在右后直角架13d的竖板13-2上的支头螺栓13-4相对。将摆架5的左内支板53a置于基座10的上端面的左部位置上,且位于前侧板51a的左部与后侧板51b的左部之间,并且位于左外支板52a的右侧,左内支板53a还由其前板段53-2位于左前内直角架15a的底板15-1的上方,由其后板段53_4位于左后内直角架15b的底板15-1的上方。将摆架5的右内支板53b置于基座10的上端面的右部位置上,且位于前侧板51a的右部与后侧板51b的右部之间,并且位于右外支板52b的左侧,右内支板53b还由其前板段53-2位于右前内直角架15c的底板15-1的上方,由其后板段53-4位于右后内直角架15d的底板15-1的上方。在起吊设备的帮助下,将定位轴2从右至左依次穿过右外支板52b的中央孔
52-1、右内支板53b的中央孔53-1、左内支板53a的中央孔53_1和左外支板52a的中央孔
52-1后,将该4块支板吊起,再将左侧V形铁12a放置在左支架Ila的立柱11_2的顶板的上端面上。由2个螺栓从上向下穿过左侧V形铁12a的相应的安装通孔后,旋紧在左支架Ila的立柱11-2的顶板的相应一个螺栓孔中,从而使得左侧V形铁12a固定在左支架Ila上;将右侧V形铁12b放置在右支架Ilb的上端面上。由2个螺栓从上向下穿过右侧V形铁12b的相应的安装通孔后,旋紧在右支架Ilb的相应的螺栓孔中,从而使得右侧V形铁12b可拆式固定在右支架Ilb上。然后,将定位轴2的左右两端置于左侧V形铁12a的V形槽和右侧V形铁的V形槽12b上,再对摆架5的4块支板进行定位。定位左外支板52a时,转动设置在左前直角架13a的竖板13_2上的支头螺栓13-4,使其尾端向右顶在左外支板52a的前板段52-2的左端面上,同时再转动设置在左后直角架13b的竖板13-2上的支头螺栓13-4,使其尾端向右顶在左外支板52a的后板段52_4的左端面上,同时再用木锤向右敲打左外支板52a的中间板段52-3,从而使得左外支板52a由其前板段52-2的右端面与左前内直角架15a的竖板15-2的左端面相接触,以及使得左外支板52a由其后板段52-4的右端面与左后内直角架15b的竖板15_2的左端面相接触。与上述定位左外支板52a的操作步骤相对应,定位右外支板52b时,转动设置在右前直角架13c的竖板13-2上的支头螺栓13-4,使其尾端向左顶在右外支板52b的前板段52-2的右端面上,同时再转动设置在右后直角架13d的竖板13-2上的支头螺栓13-4,使其尾端向左顶在右外支板52b的后板段52-4的右端面上,同时再用木锤向左敲打右外支板52b的中间板段52-3,从而使得右外支板52b由其前板段52_2的左端面与右前内直角架15c的竖板15-2的右端面相接触,以及使得右外支板52b由其后板段52-4的左端面与右后内直角架15d的竖板15-2的右端面相接触。定位左内支板53a时,则将左内支板定位架4按照左侧板41在左、右侧板43在右的方式放置在定位轴2的上方,且位于左外支板52a与左内支板53a之间,并使得左内支板定位架4的左侧板41的左端面与左外支板52a的中间板段52-3的右端面相接触,使得左内支板定位架4的右侧板43的右端面与左内支板53a的中间板段53_3的左端面相接触。 定位右内支板53b时,则将右内支板定位架4 (图I至图3中未画出)按照左侧板41在左、右侧板43在右的方式放置在定位轴2的上方,且位于右外支板52b与右内支板53b之间,并使得右内支板定位架4的右侧板41的右端面与左外支板52a的中间板段52-3的左端面相接触,使得左内支板定位架4的左侧板41的左端面与右内支板53b的中间板段53-3的右端面相接触。在进行上述的定位4块支板的操作后,再在2块内支板53的前板段53-2之间放入前主加强板54a,而在2块内支板53的后板段53_4之间放入后主加强板54b。其中,前主加强板54a按照前低后高的方式倾斜设置,且其设有弧形缺口 54-1的一侧倾斜朝向后上方,并且前主加强板54a的左端面与左内支板53a的前板段53_2的右端面相接触,前主加强板54a的右端面与右内支板53b的前板段53-2的左端面相接触。后主加强板54b按照前高后低的方式倾斜设置,且其设有弧形缺口 54-1的一侧倾斜朝向前上方,并且后主加强板54b的左端面与左内支板53a的后板段53-4的右端面相接触,后主加强板54b的右端面与右内支板53b的后板段53-4的左端面相接触。然后,再将4块侧部加强板55依次放置在相应的外支板52与内支板53的之间的相应部位上。其中,左前侧部加强板55a位于左外支板52a的前板段52_2与左内支板53a的前板段53-2之间,且左前侧部加强板55a的直腰侧面55_3与左外支板52a的前板段52_2的右端面相接触,左前侧部加强板55a的长边侧面55-1与前侧板51a的后端面相接触,左前侧部加强板55a的斜腰侧面55-2与左内支板53a的前板段53_2的左端面相接触。左后侧部加强板55b位于左外支板52a的后板段52_4与左内支板53a的后板段
53-4之间,且左后侧部加强板55b的直腰侧面55-3与左外支板52a的后板段52_4的右端面相接触,左后侧部加强板55b的长边侧面55-1与后侧板51b的前端面相接触,左后侧部加强板55b的斜腰侧面55-2与左内支板53a的后板段53_4的左端面相接触。右前侧部加强板55c位于右外支板52b的前板段52_2与右内支板53b的前板段
53-2之间,且右前侧部加强板55c的直腰侧面55-3与右外支板52b的前板段52_2的左端面相接触,右前侧部加强板55c的长边侧面55-1与前侧板51a的后端面相接触,右前侧部加强板55c的斜腰侧面55-2与右内支板53b的前板段53_2的右端面相接触。右后侧部加强板55d位于右外支板52b的后板段52_4与右内支板53b的后板段53-4之间,且右后侧部加强板55d的直腰侧面55-3与右外支板52b的后板段52_4的左端面相接触,右后侧部加强板55d的长边侧面55-1与后侧板51b的前端面相接触,右后侧部加强板55d的斜腰侧面55-2与右内支板53b的后板段53_4的右端面相接触。在进行了上述的将摆架5的各构件按相应位置摆放靠拢后,将左侧紧固榫头3a放置在基座10的上端面上,由左侧紧固榫头3a的左端头插入左侧紧固定位架16a的竖板
16-2的后端面与后侧板51b后端面之间,使得左侧紧固榫头3a的前侧面31与后侧板51b后端面相接触,以及使得左侧紧固榫头3a的斜面33与左侧紧固定位架16a的竖板16_2相接触。再用木榔头敲击左侧紧固榫头3a的右端,使得左侧紧固榫头3a向左内插而将后侧板51b向前压紧。与此同时,还将右侧紧固榫头3b放置在基座10的上端面上,由右侧紧固榫头3b的右端头插入右侧紧固定位架16b的竖板16-2的后端面与后侧板51b后端面之间,使得右侧紧固榫头3b的前侧面31与后侧板51b后端面相接触,以及使得右侧紧固榫头3b的斜面33与右侧紧固定位架16b的竖板16-2相接触。再用木榔头敲击右侧紧固榫头3b 的左端,使得右侧紧固榫头3b向右内插而将后侧板51b向前压紧。通过不断左右敲击左侧紧固榫头3a和右侧紧固榫头3b,使得摆架5的各部件紧密靠拢。然后,在各连接处实施焊接,从而完成了摆架5的拼装焊接固定。焊接时,依次将左外支板52a的前端面,左内支板53a的前端面、右内支板53b的前端面以及右外支板52b的前端面焊接固定在前侧板51a的后端面上,依次将左外支板52a的后端面,左内支板53a的后端面、右内支板53b的后端面以及右外支板52b的后端面焊接固定在后侧板51b的前端面上。再将左前侧部加强板55a的直腰侧面55_3、长边侧面55_1和斜腰侧面55_2依次焊接固定在左外支板52a的前板段52-2的右端面、前侧板51a的后端面以及左内支板53a的前板段53-2的左端面上。将左后侧部加强板55b的直腰侧面55-3、长边侧面55_1和斜腰侧面55-2依次焊接固定在左外支板52a的后板段52_4的右端面、后侧板51b的前端面以及左内支板53a的后板段53-4的左端面上。将右前侧部加强板55c的直腰侧面55_3、长边侧面55-1以及斜腰侧面55-2依次焊接固定在右外支板52b的前板段52_2的左端面、前侧板51a的后端面以及右内支板53b的前板段53-2的右端面上。将右后侧部加强板55d的直腰侧面55-3、长边侧面55-1和斜腰侧面55-2依次焊接固定在右外支板52b的后板段52-4的左端面、后侧板51b的前端面以及右内支板53b的后板段53-4的右端面上。再将前主加强板54a的左端面和右端面依次固定在左内支板53a的前板段53_2的右端面以及右内支板53b的前板段53-2的左端面上。将后主加强板54b的左端面和右端面依次固定在左内支板53a的后板段53-4的右端面以及右内支板53b的后板段53_4的左端面上。以上实施例及应用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的说明,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换和变化而得到相对应的等同的技术方案,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均应该归入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 一种装载机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侧板(51)、外支板(52)、内支板(53)、主加强板(54)和侧部加强板(55); 所述的侧板(51)有前侧板(51a)和后侧板(51b )共2块,各侧板(51)整体呈长方形板体,沿左右向铅垂设置; 所述的外支板(52)有2块,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不同分为左外支板(52a)和右外支板(52b);各外支板(52)均为设有左右向中央孔(52-1)的平面状折弯板,且各外支板(52)沿前后向铅垂设置;各外支板(52)均由前板段(52-2)、中间板段(52-3)和后板段(52_4)依次相连构成,且前板段(52-2)按照前低后高的方式沿前后向铅垂设置,中间板段(52-3)按照前后等高的方式沿前后向铅垂设置,后板段(52-4)按照前高后低的方式沿前后向铅垂设置; 所述的内支板(53)有2块,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不同分为左内支板(53a)和右内支板(53b);各内支板(53)均为设有左右向中央孔(53-1)的异形板状折弯件;各内支板(53)均由前板段(53-2)、中间板段(53-3)和后板段(53-4)依次相连构成;左内支板(53a)的前板段(53-2)按照前低后高以及前右后左的方向倾斜设置,中间板段(53-3)按照前后等高的方式沿前后向铅垂设置,后板段(52-4)按照前高后低以及前左后右的方向倾斜设置;右内支板(53b)的前板段(53-2)按照前低后高以及前左后右的方向倾斜设置,中间板段(53-3)按照前后等高的方式沿前后向铅垂设置,后板段(52-4)按照前高后低以及前右后左的方向倾斜设置; 所述的主加强板(54)有2块,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不同分为前主加强板(54a)和后主加强板(54b);各主加强板(54)为整体呈梯形的平面板,且其长边的底边的一侧设有弧形缺口(54-1);前主加强板(54a)按照前低后高的方式倾斜设置,且其设有弧形缺口(54-1)的一侧倾斜朝上;后主加强板(54b)按照前高后低的方式倾斜设置,且其也是设有弧形缺口(54-1)的一侧倾斜朝上; 所述的侧部加强板(55)有4块,按照所处的前后左右位置不同分为左前侧部加强板(55a)、左后侧部加强板(55b)、右前侧部加强板(55c)和右后侧部加强板(55d);各侧部加强板(55)俯视呈直角梯形;左前侧部加强板(55a)的长边侧面(55-1)朝向前方、斜腰侧面(55-2)朝向右后方,直腰侧面(55-3)朝向左方;左后侧部加强板(55b)的长边侧面(55_1)朝向后方、斜腰侧面(55-2)朝向右前方,直腰侧面(55-3)朝向左方;右前侧部加强板(55c)的长边侧面(55-1)朝向前方、斜腰侧面(55-2)朝向左后方,直腰侧面(55-3)朝向右方;右后侧部加强板(55d)的长边侧面(55-1)朝向后方、斜腰侧面(55-2)朝向左前方,直腰侧面(55-3)朝向右方; 所述的左外支板(52a)的前端面、左内支板(53a)的前端面、右内支板(53b)的前端面以及右外支板(52b)的前端面焊接固定在前侧板(51a)的后端面上;左外支板(52a)的后端面、左内支板(53a)的后端面、右内支板(53b)的后端面以及右外支板(52b)的后端面焊接固定在后侧板(51b)的前端面上; 左前侧部加强板(55a)的直腰侧面(55-3)、长边侧面(55-1)和斜腰侧面(55_2)分别焊接固定在左外支板(52a)的前板段(52-2)的右端面、前侧板(51a)的后端面以及左内支板(53a)的前板段(53-2)的左端面上;左后侧部加强板(55b)的直腰侧面(55_3)、长边侧面(55-1)和斜腰侧面(55-2)分别焊接固定在左外支板(52a)的后板段(52_4)的右端面、后侧板(51b)的前端面以及左内支板(53a)的后板段(53-4)的左端面上;右前侧部加强板(55c)的直腰侧面(55-3)、长边侧面(55-1)以及斜腰侧面(55_2)分别焊接固定在右外支板(52b)的前板段(52-2)的左端面、前侧板(51a)的后端面以及右内支板(53b)的前板段(53-2)的右端面上;右后侧部加强板(55d)的直腰侧面(55-3)、长边侧面(55-1)和斜腰侧面(55-2)分别焊接固定在右外支板(52b)的后板段(52-4)的左端面、后侧板(51b)的前端面以及右内支板(53b)的后板段(53-4)的右端面上; 前主加强板(54a)的左端面和右端面分别焊接固定在左内支板(53a)的前板段(53_2)的右端面以及右内支板(53b)的前板段(53-2)的左端面上;后主加强板(54b)的左端面和右端面分别焊接固定在左内支板(53a)的后板段(53-4)的右端面以及右内支板(53b)的后板段(53-4)的左端面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装载机摆架,由两块侧板、两块外支板、两块内支板、两块主加强板和四块侧部加强板构成;侧板整体呈长方形板体,沿左右向铅垂设置;外支板为设有中央孔的平面状折弯板,内支板为设有中央孔的异形板状折弯件;主加强板为整体呈梯形的平面板,侧部加强板俯视呈直角梯形;各外支板、内支板的前后两端分别焊接在前后两块侧板上,主加强板分前后焊接在两个内支板中间,四块侧部加强板分布在由侧板、外支板构成的框架的四个角部且分别与相应的侧板、外支板和内支板焊接。本实用新型的装载机摆架造价成本较低,经济效益较好。
文档编号E02F9/00GK202492876SQ20122011060
公开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1日
发明者崔云霞 申请人:常州天盛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