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回收复合式锚固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文档序号:5377003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回收复合式锚固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坑支护工程,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回收复合式锚固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工程建设中经常需对一些临时性设施进行锚固支护,如在城市建设中,一些临时性的开挖需要进行锚索支护,这些锚杆(索)的存在不仅对基础地下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另外还极大地影响了周边建筑物的后期建设;同时需要消耗大量的钢(筋)绞线、铸铁锚头以及水泥浆等材料。这些临时设施中的锚杆(索)通常是不能够回收的,在工程建设期间浪费大量物资,增加大量工程建设费用。若这些临时性的设施采用可回收复合式锚杆(索)进行支护,待工程完工后,可逐步将临时设施中的锚固装置进行拆除,以便对其中的钢(筋)绞线等材料进行回收利用,这样可降低建设费用,解决锚杆(索)回收的困难,同时也解决了锚杆(索)未回收对周边建筑物后期建设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回收复合式锚固装置及其施工方法,能够将锚固段完整的拆卸,可重复利用,节省了成本。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可回收复合式锚固装置,包括:自由段、锚固段和面板,所述自由段与锚固段通过面板连接,所述锚固段一端为固定端,所述固定端穿过面板一侧,并通过固定端盖与所述面板固定连接,所述自由段一端穿过面板另一侧并与面板固定连接,所述面板上固定设有液压千斤顶,所述液压千斤顶与所述固定端相接触。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面板上还设有一注浆孔,与所述注浆孔配合连接有注浆管。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注浆孔开设于面板中心。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面板上连接有2根自由段和2根锚固段。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自由段一端穿过面板通过点焊与面板固定连接。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自由段为无粘结钢绞线,锚固段为环保型材料。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端盖包括固定螺母与固定盖子,所述固定螺母将锚固段固定于面板上,所述固定盖子套设于所述固定螺母上。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可回收复合式锚固装置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装配锚固装置,将自由段的一端穿过面板并焊接固定,将锚固段的固定端穿过面板,并用固定端盖固定面板上;使面板上的液压千斤顶与固定端呈接触状态;
2)将装配完成后的锚固装置送入坡面上的锚孔内; 3)当锚固装置到达锚孔内的设定深度后,通过注浆孔进行注浆;
4)待锚固段土体达到一定强度后,对自由段进行张拉处理;
5)张拉处理完成后,对坡面上的锚孔进行封孔,并做记录;
6)当锚固装置使用完毕后,通过液压千斤顶顶断固定在面板上固定端,使锚固段与面板脱离;
7)在自由段上施加拉力,将自由段从锚孔内抽出,实现可回收。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步骤3)中的注浆压力为0.3-0.6MPa。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步骤5)中的封孔完成后,在延伸出锚孔的自由段外部包覆厚度不小于50mm的水泥砂浆保护层。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可回收复合式锚固装置及其施工方法利用特制螺母、盖子和焊接的方式使自由段和锚固段通过面板紧密连接,起到施加大吨位预应力作用;通过微型液压千斤顶顶断环保型材料使其与面板脱离,实现自由段和锚固段的可拆卸性,整套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而且自由段及面板等可以回收重复利用,具有很高的经济实用性。


图1是本发明的可回收复合式锚固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 图2是本发明的可回收复合式锚固装置侧视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锚固段,2、自由段,3、液压千斤顶,4、面板,5、注浆管,6、
固定端盖。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请参阅图1-图2,
一种可回收复合式锚固装置,包括:自由段、锚固段和面板,所述自由段与锚固段通过面板连接,所述自由段为无粘结钢绞线,锚固段为环保型材料。所述锚固段一端为固定端,所述固定端穿过面板一侧,并通过固定端盖与所述面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端盖包括特制固定螺母与特制固定盖子,所述特制固定螺母将锚固段固定于面板上,所述特制固定盖子套设于所述固定螺母上。所述自由段一端穿过面板另一侧并与通过点焊与面板固定连接,所述面板上固定设有液压千斤顶,所述液压千斤顶与锚固段的固定端相接触。所述面板上还设有一注浆孔,所述注浆孔开设于面板中心,与所述注浆孔配合连接有注浆管。在施工过程中注浆管通过面板中心孔来回缩进。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是所述面板上穿过2根自由段和2根锚固段,分别布设在注浆孔的两侧。锚固段穿过面板,通过特制螺母和盖子与面板连接;自由段穿过面板,通过点焊与面板连接。所述自由段为无粘结钢绞线,即为钢筋,在钢筋外包高密度聚乙烯挤塑成型的塑料管,该塑料管与钢筋之间采用防锈、防腐润滑油脂涂层。该结构可以避免自由段与预留孔道之间的粘结力,有利于钢筋的滑动。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可回收复合式锚固装置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I)装配锚固装置,将自由段的一端穿过面板并焊接固定,将锚固段的固定端穿过面板,用特制螺母拧紧,并盖上特制盖子,使面板上的液压千斤顶与固定端呈接触状态。2)将装配完成后的锚固装置送入坡面上的锚孔内,可以将锚固装置与钻头装置固定连接,在钻头装置钻锚索孔的同时,将锚固装置一同送入锚索孔内,方便快捷。3)当锚固装置到达锚孔内的设定深度后,通过注浆孔进行注浆,此时保证自由段在锚孔外预留了 50mm左右的长度,注浆压力为0.3-0.6MPa。4)待锚固段土体达到一定强度后,对自由段进行张拉处理;
下倾的锚孔,可将注浆管插至孔底,砂浆由孔底注入,空气由锚孔排出;自由度预应力首先预施加,使其拉直绷紧,然后再按照设计标准超张拉。在封孔前再进行一次补偿张拉。5)张拉处理完成后,对坡面上的锚孔进行封孔,并做记录;封孔完成后,在延伸出锚孔的锚固段外部包覆厚度不小于50mm的水泥砂浆保护层。6)当锚固装置使用完毕后,通过液压千斤顶顶断固定在面板上固定端,使锚固段与面板脱离。7)在自由段上施加拉力,将自由段从锚孔内抽出,实现可回收。本发明可回收复合式锚固装置及其施工方法利用特制螺母、盖子和焊接的方式使自由段和锚固段通过面板紧密连接,起到施加大吨位预应力作用;通过微型液压千斤顶顶断环保型材料使其与面板脱离,实现自由段和锚固段的可拆卸性,整套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而且自由段及面板等可以回收重复利用,具有很高的经济实用性。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可回收复合式锚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自由段、锚固段和面板,所述自由段与锚固段通过面板连接,所述锚固段一端为固定端,所述固定端穿过面板一侧,并通过固定端盖与所述面板固定连接,所述自由段一端穿过面板另一侧并与面板固定连接,所述面板上固定设有液压千斤顶,所述液压千斤顶与所述固定端相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回收复合式锚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上还设有一注浆孔,与所述注浆孔配合连接有注浆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回收复合式锚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孔开设于面板中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回收复合式锚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上连接有2根自由段和2根锚固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回收复合式锚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由段一端穿过面板通过点焊与面板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回收复合式锚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由段为无粘结钢绞线,锚固段为环保型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回收复合式锚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端盖包括固定螺母与固定盖子,所述固定螺母将锚固段固定于面板上,所述固定盖子套设于所述固定螺母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回收复合式锚固装置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装配锚固装置,将自由段的一端穿过面板并焊接固定,将锚固段的固定端穿过面板,并用固定端盖固定面板上;使面板上的液压千斤顶与固定端呈接触状态; 2)将装配完成后的锚固装置送入坡面上的锚孔内; 3)当锚固装置到达锚孔内的设定深度后,通过注浆孔进行注浆; 4)待锚固段土体达到一定强度后,对自由段进行张拉处理; 5)张拉处理完成后,对坡面上的锚孔进行封孔,并做记录; 6)当锚固装置使用完毕后,通过液压千斤顶顶断固定在面板上固定端,使锚固段与面板脱离; 7)在自由段上施加拉力,将自由段从锚孔内抽出,实现可回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回收复合式锚固装置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的注浆压力为0.3-0.6MPa。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回收复合式锚固装置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的封孔完成后,在延伸出锚孔的自由段外部包覆厚度不小于50mm的水泥砂浆保护层。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回收复合式锚固装置及其施工方法,锚固装置是自由段与锚固段通过面板连接,锚固段一端为固定端,固定端穿过面板一侧,并通过固定端盖与所述面板固定连接,自由段一端穿过面板另一侧并与面板固定连接,所述面板上固定设有液压千斤顶,所述液压千斤顶与所述固定端相接触;其施工方法是首先将装配好的锚固装置送入锚孔内;向锚固段注浆;再对自由段进行张拉处理;当锚固装置使用完毕后,通过微型液压千斤顶顶断复合材料使其与面板装置脱离,从而使自由段从锚孔中抽出。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利用面板和微型液压千斤顶的巧妙集合,既能够起到牢固连接作用,又能实现自由段的可拆卸和重复利用,具有很大的经济实用性。
文档编号E02D17/04GK103103983SQ201310030439
公开日2013年5月15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28日
发明者徐汉东, 陈红根, 符新军, 滕坤 申请人:江苏鼎达建筑新技术有限公司, 常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