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矿用可拆装式顶梁液压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98156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一种煤矿用可拆装式顶梁液压支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煤矿用可拆装式顶梁液压支架,包括可拆装式顶梁液压支架,所述可拆装式顶梁液压支架包括前顶梁、后顶梁、连接件、挡矸装置、前顶梁支柱和后顶梁支柱,所述前顶梁通过连接件与所述后顶梁相连接,前顶梁与前顶梁支柱相连接,后顶梁与后顶梁支柱相连接,所述挡矸装置安装在后顶梁的下部和后顶梁支柱的上部,所述前顶梁支柱和后顶梁支柱为液压驱动的支柱。本实用新型操作简便,结构设计优化,易于工人快速掌握和熟练使用,有效地解决了受自然地质条件限制而影响生产的煤矿的安全支护设备的运输和安装问题,对于安全开采和充分利用煤炭资源都提供了保障,利于提高相关矿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适合在各相关的领域推广应用。
【专利说明】一种煤矿用可拆装式顶梁液压支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矿支护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煤矿用可拆装式顶梁液压支架。
【背景技术】
[0002]煤矿开采,安全是首要任务,对此,各国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例如,在我国的《煤矿安全规程》规定:“采煤工作面必须按作业规程规定及时支护,严禁空顶作业,所有支架必须架设牢固”。而对于安全开采来说,首要的安全要求则是对采区顶板进行可靠的安全支护,否则,不得生产。目前,采用的顶梁的安全支护设备主要是综采液压支架、悬移液压支架和单体液压支柱。对于上述三种支护设备中的前两种为国内外所普遍选用,其优点是:自身都具有移动功能,且支护面积大、支护强度高、安全性能好。但是,这两种液压支架也共同存在问题:支架自身的体积和重量都比较大,相对于后者单体液压支柱都大得多得多,因而,在运输和安装方面都比较困难,即使是相对轻一些的悬移液压支架,在条件稍微差的区域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运输和安装受阻情况,从而也因此埋下了安全隐患,进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尤其是在工作面空间狭小、地压大、运输巷道高低不平、弯曲不直,巷道变形严重等条件较差的矿井,安全隐患普遍存在,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同时,因运输困难,有些支架会因受规格和重量的限制而无法运输,从而导致生产无法安全进行。此外,上述三种支护设备中的第三种即单体液压支柱是一种传统的支护设备,其支护方式的最大优点就是单体柱本身轻便,通常只有几十公斤,使用起来方便灵活,实用性强,运输也比较方便。但是,单体液压支柱也存在明显缺陷,表现在:全部需要人工操作,工人劳动强度特别大,重复工作非常频繁,又因工况环境通常比较恶劣而普遍存在安全隐患,其安全系数比前两种液压支架支护设备要低得多,所以,不适合在煤矿生产中普遍和长期采用。
[0003]因此,亟需针对井下巷道的运输条件、工作面安装条件等比较差的煤矿,研究开发出能够方便运输安装且能够高效保障生产作业安全的支护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煤矿用可拆装式顶梁液压支架,能够适应矿井运输条件,根据实际生产需要,选用不同规格的设备,进行运输安装,简便快捷,为安全开采提供可靠的支护设备保障。
[0005]本实用新型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煤矿用可拆装式顶梁液压支架,所述可拆装式顶梁液压支架包括前顶梁、后顶梁、连接件、挡矸装置、前顶梁支柱和后顶梁支柱,所述前顶梁通过连接件与所述后顶梁相连接,所述前顶梁与前顶梁支柱相连接,所述后顶梁与后顶梁支柱相连接,所述挡矸装置安装在所述后顶梁的下部和所述后顶梁支柱的上部,所述前顶梁支柱和后顶梁支柱为液压驱动的支柱。
[0006]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包括定位销、定位孔、连接螺栓和连接螺栓孔,所述定位孔和连接螺栓孔分别相对应配合设置在所述前顶梁和后顶梁的连接端面上,所述定位销通过定位孔连接所述前顶梁和后顶梁,所述连接螺栓通过连接螺栓孔连接所述前顶梁和后顶梁。
[0007]进一步地,在所述后顶梁的下方设置有托梁。
[0008]优选地,在所述前顶梁和后顶梁的各自连接端面上,所述定位孔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所述连接螺栓孔的数量为八个以上,所述定位孔和连接螺栓孔在每个连接端面上均对称分布。
[0009]在本实用新型中,对于所述前顶梁和后顶梁的连接处均不在可拆装式顶梁液压支架设备整体的应力集中点及其附近区域,具体地,根据力学计算分析,以确保可拆装式顶梁液压支架整体的安全支护的技术可靠性。
[0010]应用本实用新型煤矿用可拆装式顶梁液压支架时,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进行组装和拆卸,尤其是对于巷道条件较差的作业,能够将可拆装式顶梁液压支架设备以分解的结构进行运输,然后,在目标地点进行组装应用。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受自然地质条件的限制,对于只能在狭窄的空间里从事煤炭开采、运输局限性很大的矿井来说,大规格的整套设备无法运输,而确保安全生产又要求安全支护设备必须保证支架的支护面积和支护强度,本实用新型尤其适用在狭小运输巷道中实现有效运输大规格设备。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拆装式顶梁液压支架结构新颖,设计合理,操作简便,结构设计优化,易于工人快速掌握和熟练使用,有效地解决了受自然地质条件限制而影响生产的煤矿的安全支护设备的运输和安装问题,对于安全开采和充分利用煤炭资源都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有利于提高相关煤矿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适合在各相关的领域推广应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煤矿用可拆装式顶梁液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实用新型煤矿用可拆装式顶梁液压支架的连接端面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中所示:1_前顶梁;2_定位销;3_定位孔;4_后顶梁;5_托梁;6_挡矸装置;7-后顶梁支柱;8_连接螺栓;9_连接螺栓孔;10_前顶梁支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15]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煤矿用可拆装式顶梁液压支架,包括可拆装式顶梁液压支架,其中,所述可拆装式顶梁液压支架为可拆装式,所述可拆装式顶梁液压支架包括前顶梁1、后顶梁4、连接件、挡矸装置6、前顶梁支柱10和后顶梁支柱7,前顶梁I通过连接件与后顶梁4相连接,前顶梁I与前顶梁支柱10相连接,后顶梁4与后顶梁支柱7相连接,挡矸装置6安装在后顶梁4的下部和后顶梁支柱7的上部。
[0016]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前顶梁支柱10和后顶梁支柱7为液压驱动的支柱;为进一步保障顶梁支撑的安全保护作用,在后顶梁4的下方设置托梁5 ;为使前顶梁I和后顶梁4达到同一体化的顶梁结构的同样的支护效果,所述连接件包括定位销2、定位孔3、连接螺栓8和连接螺栓孔9,定位孔3和连接螺栓孔9分别相对应配合设置在前顶梁I和后顶梁4的连接端面上,定位销2通过定位孔3使其两端分别深入到前顶梁I和后顶梁4中,从而实现定位连接前顶梁I和后顶梁4 ;连接螺栓8通过连接螺栓孔9紧固连接前顶梁I和后顶梁4,既实现良好的定位也实现了连接的稳固;优选地,在所述前顶梁I和后顶梁4的各自连接端面上,所述定位孔3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所述连接螺栓孔9的数量为八个以上,所述定位孔3和连接螺栓孔9在每个连接端面上均对称分布;通过此设置使定位和紧固连接均匀受力,进而充分保障前顶梁I和后顶梁4的组合为刚性稳固的支护设备整体。
[0017]在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中,对于所述前顶梁I和后顶梁4的连接处均不在应力集中点及其附近区域,具体地,根据力学计算分析,以确保可拆装式顶梁液压支架整体的安全支护。
[0018]应用本实用新型煤矿用可拆装式顶梁液压支架时,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进行组装和拆卸,尤其是对于巷道条件较差的作业,能够将可拆装式顶梁液压支架设备以分解的结构进行运输,然后,在目标地点进行组装应用。组装本实用新型时,首先将定位销2插入前顶梁I或后顶梁4的定位孔3内,然后将前顶梁I和后顶梁4的连接端面靠紧,将连接螺栓8插入连接螺栓孔9内并旋紧,使前顶梁I和后顶梁4成为一个刚性的整体顶梁;再将前顶梁I与前顶梁支柱10相连接,将后顶梁4与后顶梁支柱7相连接,将挡矸装置6安装在后顶梁4的下部和后顶梁支柱7的上部,安装完毕后,起吊顶梁,通过操作液压驱动的前顶梁支柱10和后顶梁支柱7,使前顶梁I和后顶梁4组成的刚性整体顶梁升起直至接触到作业空间的顶板处,并达到支架初撑力。本实用新型的应用,能够为运输条件差的煤矿提供可靠的安全支护设备,进而为其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保障。
[0019]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做出的对上述实施方式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或变更,都不会超出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煤矿用可拆装式顶梁液压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装式顶梁液压支架包括前顶梁、后顶梁、连接件、挡矸装置、前顶梁支柱和后顶梁支柱,所述前顶梁通过连接件与所述后顶梁相连接,所述前顶梁与前顶梁支柱相连接,所述后顶梁与后顶梁支柱相连接,所述挡矸装置安装在所述后顶梁的下部和所述后顶梁支柱的上部,所述前顶梁支柱和后顶梁支柱为液压驱动的支柱。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矿用可拆装式顶梁液压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定位销、定位孔、连接螺栓和连接螺栓孔,所述定位孔和连接螺栓孔分别相对应配合设置在所述前顶梁和后顶梁的连接端面上,所述定位销通过定位孔连接所述前顶梁和后顶梁,所述连接螺栓通过连接螺栓孔连接所述前顶梁和后顶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矿用可拆装式顶梁液压支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顶梁的下方设置有托梁。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煤矿用可拆装式顶梁液压支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顶梁和后顶梁的各自连接端面上,所述定位孔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所述连接螺栓孔的数量为八个以上,所述定位孔和连接螺栓孔在每个连接端面上均对称分布。
【文档编号】E21D23/04GK203499713SQ201320591629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4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24日
【发明者】王洪英, 陈志才, 徐兴强, 石洪起 申请人:北京诚田恒业煤矿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