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井筒浇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9680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一种井筒浇筑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井筒浇筑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立井井筒浇筑装置。



背景技术:

井筒一般指采矿、修建长隧道和地下铁道时开凿的联系地面和地下巷道的通道,根据井田开拓方式的不同,井筒分为立井、斜井和平硐。

目前,煤矿立井井筒施工时,一般会在井上口安装有封口盘,封口盘是在立井、暗立井施工期间,在井上口安装的便于人员工作和防止坠物的封盖,封口盘上一般设有至少一个井盖门,井盖门是井筒的安全通道,是井筒的安全门,混凝土浇筑时,主要采用两种方式进行浇筑,其中,第一种浇筑方式具体为:把底卸式吊桶(运送混凝土的专用设备)放在闭合的井盖门上,在井口安装混凝土搅拌设备,通常混凝土搅拌机设备都较高,因此,在混凝土搅拌机出料口和底卸式吊桶之间安装溜槽,混凝土通过溜槽进入底卸式吊桶内,通过底卸式吊桶将混凝土运送到井内进行浇筑;第二浇筑方式具体为:将井口混凝土搅拌站设置的较高,在井盖门和搅拌机出料口之间铺设轨道,平板车放在轨道上,底卸式吊桶放在平板车上,浇筑时,平板车位于出料口之下,混凝土通过出料口放入底卸式吊桶,待底卸式吊桶放满时,采用人工推移的方式将平板车移动到井盖门上,再将底卸式吊桶挂在钩头上送入井下工作面。

然而,采用第一种浇筑方式时,由于底卸式吊桶较高,通常需要人工用铲子推送的方式将混凝土推送到底卸式吊桶内,这样施工效率较低,而采用第二种浇筑方式时,由于需要来回推动平板车,所以投入人员较多,而且工人劳动强度较大,同时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井筒浇筑装置,解决了现有井筒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时施工效率较低且劳动强度较大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井筒浇筑装置,包括:

设置在井口且带有井盖门的封口盘、用于盛装混凝土的吊桶以及用于输送所述吊桶的提升机,其中,所述吊桶位于所述井盖门朝向所述井口内的一侧,且所述井盖门上设有可供所述混凝土进入所述吊桶的下料孔。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中,可选的,所述下料孔上覆盖有可转动的孔盖,所述孔盖用于关闭或打开所述下料孔。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中,可选的,所述孔盖包括:第一孔盖单元和第二孔盖单元,且所述第一孔盖单元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孔盖单元的第一端均与所述井盖门铰接,所述第一孔盖单元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二孔盖单元的第二端分别绕着各自的第一端转动以使所述下料孔关闭或打开。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中,可选的,所述吊桶的顶端外沿设有可与所述提升机连接的罐帘;

所述吊桶的顶端开口上设有顶开部,所述顶开部用于在所述吊桶朝向井盖门移动时将所述第一孔盖单元和所述第二孔盖单元顶开以使所述下料孔处于打开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中,可选的,所述顶开部与所述第一孔盖单元和所述第二孔盖单元接触处设有滚轮;

所述第一孔盖单元和所述第二孔盖单元上设有与所述滚轮对应的滑槽。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中,可选的,还包括:圆形溜灰管,所述圆形溜灰管可拆卸地穿设在所述下料孔上,所述圆形溜灰管用于将所述混凝土输送到所述吊桶中。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中,可选的,所述井盖门包括第一井盖门单元和第二井盖门单元,所述第一井盖门单元和所述第二井盖门单元的一端均与所述封口盘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井盖门单元以及所述第二井盖门单元的另一端上均开设有缺口,且所述第一井盖门单元上的缺口与所述第二井盖门单元上的缺口围成所述下料孔;

所述第一孔盖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井盖门单元铰接;

所述第二孔盖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井盖门单元铰接。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中,可选的,所述吊桶为底卸式吊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中,可选的,所述第一孔盖单元和第二孔盖单元为厚度为8mm的钢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井筒浇筑装置,通过包括带有井盖门的封口盘、用于盛装混凝土的吊桶以及用于输送所述吊桶的提升机,且所述吊桶位于所述井盖门朝向所述井口内的一侧,且所述井盖门上设有可供所述混凝土进入所述吊桶的下料孔,这样搅拌机出料口与吊桶桶口的垂直落差更大,混凝土更容易流到吊桶中,从而避免了采用人工推送方式将混凝土装入吊桶的问题,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极大地提高了输送效率,同时,由于吊桶位于井盖门之下,和井盖门并不接触,当吊桶到位后,只需将井盖门合上直接放灰即可,操作过程简单且不易造成井盖门的损坏,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井筒浇筑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混凝土浇筑时施工效率较低且工人劳动强度较大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井筒浇筑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井筒浇筑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井筒浇筑装置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井筒浇筑装置中吊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施例提供的井筒浇筑装置用于对井筒的井壁进行混凝土浇筑,本申请主要用于对立井的井筒进行浇筑。

图1是本实用新型井筒浇筑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井筒浇筑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井筒浇筑装置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井筒浇筑装置中吊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井筒浇筑装置包括:设置在井口且带有井盖门30的封口盘10,其中,井盖门30具体可以设置在封口盘10的中间且井盖门30在封口盘10上可以转动,通过井盖门30在转动实现井筒的关闭或打开,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盛装混凝土的吊桶20以及用于输送吊桶20的提升机(未示出),其中,吊桶20位于井盖门30朝向井口内的一侧,即吊桶20在输送混凝土过程中一直处于封口盘10之下,且为了实现将搅拌站的混凝土输送到吊桶20中,本实施例中,在井盖门30上设有可供混凝土进入吊桶20的下料孔50,即本实施例中,吊桶20通过提升机的作用一直处于井盖门30之下,混凝土通过下料孔50输送到吊桶20中,这样,装灰时,只需将吊桶20在提升机的作用下提升到靠近下料孔50,具体可以在装灰时将吊桶20的上桶沿位于封口盘10以下5-30cm,然后混凝土通过下料孔50进入到吊桶20中。

本实施例中,该井筒浇筑装置浇筑混凝土时具体为:首先将井盖门30打开,然后通过提升机将吊桶20下放到封口盘10之下,并调整吊桶20的水平位置,接着关闭井盖门30,并从井盖门30的下料孔50下放混凝土,当吊桶20混凝土装满时,提升机将装满混凝土的吊桶20运输到井下,完成混凝土的下放过程。

本实施例中,由于吊桶20在输送混凝土过程中一直处于井盖门30之下,这样搅拌机出料口与吊桶20桶口的垂直落差更大,混凝土更容易流到吊桶20中,从而避免了采用人工推送方式将混凝土装入吊桶20的问题,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极大地提高了输送效率。

同时,本实施例中,由于吊桶20位于井盖门30之下,和井盖门30并不接触,当吊桶20到位后,只需将井盖门30合上直接放灰即可,灰满后打开井盖门30提升机直接下放,然而现有技术中,底卸式吊桶20是放在封口盘10的井盖门30上的,在吊桶20满载时,若提升钢丝绳较松,井盖门30受力极大,极易造成井盖门30的损坏,施工过程中需经常更换井盖门30,因此,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吊桶20位于井盖门30之下时省去了吊桶20下放至井盖门30上以及吊桶20提升到井盖门30能打开位置这两个过程,操作过程简单快捷。

其中,本实施例中,吊桶20与提升机之间具体通过钢丝绳连接,因此,井盖门30上开设有可供钢丝绳穿过的通孔。

其中,本实施例中,吊桶20具体为底卸式吊桶。

因此,本实施例中,通过包括带有井盖门30的封口盘10、用于盛装混凝土的吊桶20以及用于输送吊桶20的提升机,且吊桶20位于井盖门30朝向井口内的一侧,且井盖门30上设有可供混凝土进入吊桶20的下料孔50,这样搅拌机出料口与吊桶20桶口的垂直落差更大,混凝土更容易流到吊桶20中,从而避免了采用人工推送方式将混凝土装入吊桶20的问题,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极大地提高了输送效率,同时,由于吊桶20位于井盖门30之下,和井盖门30并不接触,当吊桶20到位后,只需将井盖门30合上直接放灰即可,操作过程简单且不易造成井盖门30的损坏,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井筒浇筑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混凝土浇筑时施工效率较低且工人劳动强度较大的技术问题。

其中,由于井盖门30上设有下料孔50,为了保证浇筑过程中井盖门30上下料孔50的安全,本实施例中,下料孔50上覆盖有可转动的孔盖40,孔盖40用于关闭或打开下料孔50,即需要向吊桶20内输送混凝土时,转动孔盖40使下料孔50打开,当混凝土输送结束时,转动孔盖40将下料孔50关闭,其中,孔盖40的打开或关闭具体可以通过人为方式进行转动,或者也可以通过在吊桶20上设置相应的结构以便吊桶20向上提升时将孔盖40顶开,其中,本实施例中,孔盖40转动时,可以为水平旋转,也可以为垂直翻转,具体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本实施例中不加以限制。

其中,如图1-3,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孔盖40包括:第一孔盖单元41和第二孔盖单元42,且第一孔盖单元41的第一端(与井盖门30连接的一端)以及第二孔盖单元42的第一端(与井盖门30连接的一端)均与井盖门30铰接,第一孔盖单元41的第二端(与第一端相对的一端)以及第二孔盖单元42的第二端分别绕着各自的第一端转动以使下料孔50关闭或打开,即本实施例中,第一孔盖单元41的第二端绕着第一孔盖单元41的第一端转动,第二孔盖单元42的第二端绕着第二孔盖单元42的第一端转动,通过两个孔盖40单元合上来实现下料孔50的关闭,通过两个孔盖40单元打开实现下料孔50的打开,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孔盖单元41和第二孔盖单元42合上时需能将下料孔50完全覆盖住,且第一孔盖单元41和第二孔盖单元42与井盖门30之间具体通过复位铰链进行连接。

其中,本实施例中,第一孔盖单元41和第二孔盖单元42具体使用厚度为8mm的钢板制作而成,这样保证了孔盖40具有一定的强度,在使用过程中不易损坏。

其中,为了方便提升机与吊桶20连接,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吊桶20的顶端外沿设有可与提升机连接的罐帘21,提升机在提升过程中,通过绳索挂钩钩住罐帘21实现对吊桶20的升降。

其中,为了进一步降低工作强度,避免采用人为方式打开孔盖40,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具体为,在吊桶20的顶端开口上设有顶开部22,顶开部22用于在吊桶20朝向井盖门30移动时将第一孔盖单元41和第二孔盖单元42顶开以使下料孔50处于打开状态,本实施例中,顶开部22的结构可以如图4中所示为方形框,且方形框的大小需能保证方形框从下料孔50伸出且能将第一孔盖单元41和第二孔盖单元42完全撑开,其中,顶开部22的形状还可以为其他形状,只能该顶开部22在吊桶20向上移动时能将第一孔盖单元41和第二孔盖单元42顶开即可,其中,本实施例中,顶开部22在吊桶20的桶口上设置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至少一个,如图4所示,顶开部22设置的数量为2个。

本实施例汇总,通过设置顶开部22,实现了在吊桶20向上提升过程中自动将孔盖40打开的目的,避免人为打开孔盖40而造成输送效率低下的问题。

进一步的,当孔盖40通过顶开部22顶开时,由于顶开部22与孔盖40之间存在摩擦,易造成孔盖40的磨损,本实施例中,为了降低对孔盖40的磨损,具体的,如图3和4所示,在顶开部22与第一孔盖单元41和第二孔盖单元42接触处设有滚轮23,即在顶开部22朝向第一孔盖单元41和第二孔盖单元42的两端顶部处设有滚轮23,相应的,第一孔盖单元41和第二孔盖单元42上设有与滚轮23对应的滑槽(未示出),这样吊桶20朝向封口盘10移动时,顶开部22的滚轮23在第一孔盖单元41和第二孔盖单元42的滑槽中滑动以将第一孔盖单元41和第二孔盖单元42顶开,由于顶开部22与第一孔盖单元41和第二孔盖单元42之间通过滑轮方式移动,大大降低了顶开部22与孔盖40之间的摩擦,从而不易造成孔盖40单元的磨损。

其中,混凝土通过下料孔50进入吊桶20中时,为了方便混凝土顺利进入到吊桶20中,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圆形溜灰管(未示出),圆形溜灰管可拆卸地穿设在下料孔50上,圆形溜灰管用于将混凝土输送到吊桶20中,即圆形溜灰管一端与混凝土出料口相连,另一端穿过下料孔50朝向吊桶20桶口,混凝土通过圆形溜灰管进入吊桶20中,由于本实施例中,混凝土出料口与吊桶20之间的垂直落差较大,所以通过混凝土通过圆形溜灰管可以顺利下放到吊桶20中,其中,本实施例中,当需要混凝土时,将圆形溜灰管放置在下料孔50上,装灰完成时,可以将圆形溜灰管移走,即圆形溜灰管为可移动的,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溜灰管为现有的一种设备,因此其结构具体参考现有技术中,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其中,由于实施例中,吊桶20始终位于封口盘10之下,因此浇筑时,需要首先打开井盖门30将吊桶20下放到封口盘10之下,然后再关闭井盖门30,为了在关闭井盖门30时吊桶20与提升机之间的钢丝绳不受影响,本实施例,如图1所示,具体的,井盖门30包括第一井盖门单元31和第二井盖门单元32,第一井盖门单元31和第二井盖门单元32的一端均与封口盘10转动连接,第一井盖门单元31以及第二井盖门单元32的另一端上均开设有缺口,且第一井盖门单元31上的缺口与第二井盖门单元32上的缺口围成下料孔50,即第一井盖门单元31和第二井盖门单元32合上后各自的缺口形成下料孔50,为了实现下料孔50的关闭和打开,第一孔盖单元41的第一端与第一井盖门单元31铰接;第二孔盖单元42的第一端与第二井盖门单元32铰接,第一孔盖单元41和第二孔盖单元42分别将第一井盖门单元31和第二井盖门单元32上的缺口进行覆盖,相应的,第一井盖门单元31和第二井盖门单元32的另一端上还分别设有与钢丝绳半径相同的半圆孔,这样第一井盖门单元31和第二井盖门单元32合上后,形成了下料孔50和绳索孔,且下料孔50关闭时,第一孔盖单元41和第二孔盖单元42依靠铰链的闭合力均贴合在第一井盖门单元31和第二井盖门单元32上,需要打开下料孔50时,第一孔盖单元41和第二孔盖单元42被顶开。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