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隧洞的压力钢管交叉安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38976发布日期:2018-07-27 20:58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隧洞的压力钢管交叉安装装置。



背景技术: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压力钢管进行安装,而对于压力钢管的交叉安装过程中,存在起吊对位难度大,操作难度大的问题,附属设备多,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且设备维护和维修的成本较高,在传统的压力钢管的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导致施工周期过长,无法与其他施工进度相匹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稳定性好,能够大大提高产品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有效降低施工成本和施工周期的用于隧洞的压力钢管交叉安装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隧洞的压力钢管交叉安装装置,包括:两对应设置的弧形抱箍,两弧形抱箍顶部设置有支撑台,两弧形抱箍之间设置有连接螺栓,两弧形抱箍上半段与压力钢管匹配对应贴合,两所述弧形抱箍的下半段设置有锥形孔;两对应设置的弧形锥台板,两所述弧形锥台板的外壁呈锥面结构,并与所述弧形抱箍的锥形孔相对应,所述弧形锥台板的内壁与压力钢管匹配对应贴合,两弧形锥台板之间设置有连接螺栓;和枢接设置在所述支撑台上的套管,所述套管上布设有多个防脱组件,所述防脱组件包括套筒、滑动设置在所述套筒内的T型顶杆、和设置在顶杆内端部与套筒之间的压缩弹簧,所述顶杆下端的其中一侧设置有斜面;其中,所述弧形抱箍和弧形锥台板之间设置动力组件,所述动力组件驱动弧形抱箍和弧形锥台板相对收紧动作。

所述动力组件为设置在弧形抱箍和弧形锥台板之间的动力推杆。

所述动力组件包括螺杆、和设置在螺杆的下端的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设置在弧形锥台板与端部的固紧螺母之间,且在固紧螺母与压缩弹簧之间设置有下撑板。

所述套筒顶部设置有调节螺栓,所述调节螺栓的内端部设置有驱动压缩弹簧的驱动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其通过抱箍的结构形式,再结合锥台与锥孔的配合结构,实现快速装配,稳定性好,在交叉压力钢管的安装过程中,起到稳定的支撑点,为压力钢管的对接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能够大大降低附属设备需求,有效缩短施工周期,使得其与其他施工工艺进行时间匹配,实现对整个工艺的优化,具有很大的市场价值和使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防脱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序号:100为弧形抱箍、101为支撑台、102为连接螺栓、200为弧形锥台板、300为套管、400为防脱组件、401为套筒、402为顶杆、403为压缩弹簧、404为斜面、405为调节螺栓、406为驱动板、500为螺杆、501为固紧螺母、502为下撑板、600为压力钢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说明。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隧洞的压力钢管交叉安装装置,包括两对应设置的弧形抱箍100、两对应设置的弧形锥台板200和枢接设置在所述支撑台上的套管300,两弧形抱箍100顶部设置有支撑台101,两弧形抱箍100之间设置有连接螺栓102,两弧形抱箍100上半段与压力钢管600匹配对应贴合,两所述弧形抱箍的下半段设置有锥形孔;两所述弧形锥台板200的外壁呈锥面结构,并与所述弧形抱箍100的锥形孔相对应,所述弧形锥台板200的内壁与压力钢管600匹配对应贴合,两弧形锥台板200之间设置有连接螺栓102;所述套管300上布设有多个防脱组件400,所述防脱组件400包括套筒401、滑动设置在所述套筒内的T型顶杆402、和设置在顶杆内端部与套筒之间的压缩弹簧403,所述顶杆402下端的其中一侧设置有斜面404;其中,所述弧形抱箍100和弧形锥台板200之间设置动力组件,所述动力组件驱动弧形抱箍和弧形锥台板相对收紧动作。

本实施例中的动力组件包括螺杆500、和设置在螺杆的下端的压缩弹簧403,所述压缩弹簧403设置在弧形锥台板与端部的固紧螺母之间,且在固紧螺母501与压缩弹簧之间设置有下撑板502。或者,所述动力组件为设置在弧形抱箍和弧形锥台板之间的动力推杆。

所述套筒顶部设置有调节螺栓405,所述调节螺栓的内端部设置有驱动压缩弹簧的驱动板406。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其通过抱箍的结构形式,再结合锥台与锥孔的配合结构,实现快速装配,稳定性好,在交叉压力钢管的安装过程中,起到稳定的支撑点,为压力钢管的对接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能够大大降低附属设备需求,有效缩短施工周期,使得其与其他施工工艺进行时间匹配,实现对整个工艺的优化,具有很大的市场价值和使用价值。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内。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