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通风隧道的顶部竖井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14560发布日期:2019-01-22 23:07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自然通风隧道的顶部竖井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通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自然通风隧道在局部条件受限的路段的顶部竖井结构。



背景技术:

在隧道中,行驶的车辆会不断排放有害废气和烟尘,当排放的有害废气和烟尘浓度超过一定值时将对司乘人员带来危害,影响身体健康和行车安全,因此隧道内保持良好空气状态是行车安全的必要条件,而通风的目的是把隧道内有害气体或污染物降低至允许浓度以下,以保证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这是隧道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通风系统应具有排烟功能,能控制烟雾和热量的扩散,并为乘用人员、消防人员提供一定的新风量,以利人员疏散和灭火扑救。

在长大隧道中,特别是城市隧道,在路面有条件出通风井的情况下,可采用自然通风,火灾时,烟气从通风井处自然排出。自然通风方式无需设置通风设备及维护管理人员,初投资和运营管理费用低;隧道内污染物多点分散排放对周边环境影响小。

现有隧道规范中没有明确规定自然通风隧道的开孔率,因此参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自然排烟开孔2~5%”的要求,隧道沿线地面中央设分隔带布置通风竖井,通风孔净面积不小于隧道总建筑面积的5%。中央绿化带一般设于路中,出于景观考虑,两孔隧道交错布置通风竖井,单孔的相邻竖井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关于30m排烟半径的要求。同时,为避免相邻隧道相互影响,两孔隧道自然通风井前后错开间隔不小于10m布置;并且单孔隧道火灾时,相邻隧道交通管制。

然而总体上,路面有条件出通风井的隧道,也难免在路口等局部位置,无法出通风井,从而局部无法满足风口排烟的30m服务半径需求,此时需要通过性能化分析等手段进行防火安全性的验证,工程设计难度和复杂程度均会加大。

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解决上述技术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在于提供自然通风隧道的顶部竖井结构。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自然通风隧道的顶部竖井结构,包括左线隧道、右线隧道、左线车道、右线车道和排风隔离带,所述左线隧道和右线隧道均设置在地面下,所述左线车道和右线车道均设置在地面上,所述排风隔离带设置在左线车道与右线车道之间,所述左线隧道与右线隧道相连,所述排风隔离带设置有若干个间隔分布的左线通风孔和右线通风孔,所述左线隧道和右线隧道均通过风井连接排风隔离带,所述左线隧道的上端设置有左风口,所述左风口安装有左电动组合风阀,所述右线隧道的上端设置有右风口,所述右风口安装有右电动组合风阀。

优选地,所述左线车道和右线车道的左右两侧边均设置有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

优选地,所述左线通风孔与右线通风孔之间的间距不小于10m。

优选地,相邻两个所述左线通风孔之间的间距不大于60m,相邻两个所述右线通风孔之间的间距不大于60m。

优选地,所述排风隔离带的宽度为3.5m。

优选地,所述排风隔离带的总开孔有效面积不小于5%。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自然通风的方式,尤其适用于局部条件受限的路段,节省隧道建设和运营成本;解决无法设置绿化带和通风竖井的局部路段的排烟口间距问题;仅需控制风阀即能满足消防要求,投资节省,操作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自然通风隧道标准段顶部通风竖井布置示意图;

图2发明自然通风隧道标准段顶部通风竖井布置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局部条件受限路段顶部竖井风阀安装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近峒口过路口通风竖井布置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隧道中部过路口通风竖井布置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隧道内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自然通风隧道的顶部竖井结构,尤其是适用于局部条件受限的路段,包括左线隧道1、右线隧道2、左线车道5、右线车道6和排风隔离带3,所述左线隧道1和右线隧道2均设置在地面下,所述左线车道5和右线车道6均设置在地面上,所述排风隔离带3设置在左线车道5与右线车道6之间,所述左线隧道1与右线隧道2相连,所述排风隔离带3设置有若干个间隔分布的左线通风孔9和右线通风孔10,所述左线隧道1和右线隧道2均通过风井4连接排风隔离带3,所述左线隧道1的上端设置有左风口13,所述左风口13安装有左电动组合风阀11,所述右线隧道2的上端设置有右风口14,所述右风口14安装有右电动组合风阀12。

优选地,所述左线车道5和右线车道6的左右两侧边均设置有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7。

进一步的,所述左线通风孔9与右线通风孔10之间的间距不小于10m,相邻两个所述左线通风孔9之间的间距不大于60m,相邻两个所述右线通风孔10之间的间距不大于60m。

其中,所述排风隔离带3的宽度为3.5m,所述排风隔离带3的总开孔有效面积不小于5%。

本实用新型的自然通风隧道顶部竖井的设置方法,尤其适用于在局部条件受限的路段,隧道下穿近峒口的路口时,右风口的右电动组合风阀12常开,左电动组合风阀11常闭,排风隔离带3的风井供右线隧道正常和火灾工况使用。

当左线隧道发生火灾时,开启左电动组合风阀11,关闭右电动组合风阀12,排风隔离带3的风井供左电动组合风阀11使用,以满足左线相邻两个排烟口间距不大于60m的要求。

左风口13的左电动组合风阀11常开,右电动组合风阀12常闭,排风隔离带3的风井供左线隧道1正常和火灾工况使用。

当右线隧道2发生火灾时,开启右电动组合风阀12,关闭左电动组合风阀11,排风隔离带3的风井供右线隧道使用,以满足右线相邻两个排烟口间距不大于60m的要求。

进一步的,隧道下穿中部路口时,左电动组合风阀11常开,右电动组合风阀12常闭,排风隔离带3的风井供左线隧道1正常和火灾工况使用。

当右线隧道2发生火灾时,开启右电动组合风阀12,关闭左电动组合风阀11,排风隔离带3的风井供右线隧道2使用,以满足右线隧道2相邻两个排烟口间距不大于60m的要求。

右电动组合风阀11常开,左动组合风阀常闭,排风隔离带的风井供右线隧道正常和火灾工况使用。

当左线隧道1发生火灾时,开启左电动组合风阀11,关闭右电动组合风阀12,排风隔离带3的风井供左线隧道1使用,以满足左线隧道1的相邻两个排烟口间距不大于60m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采用自然通风的方式,节省隧道建设和运营成本;解决无法设置绿化带和通风竖井的局部路段的排烟口间距问题;仅需控制风阀即能满足消防要求,投资节省,操作简单。

如图3所示,隧道下穿某路口时,由于路口无法设置绿化带,相邻两自然通风井间距无法满足60m的要求。此时自然通风井双侧共用,在隧道左右线均设置风口,风口上方安装组合式风阀,通过风阀的切换来满足隧道左右线平时通风、火灾排烟的工况要求,绿化带中的自然通风井平时单线使用,另一侧发生火灾时切换风阀,自然排烟井由着火侧隧道使用,以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关于排烟距离的要求。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