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蓄能抽油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41853发布日期:2019-11-27 19:15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压蓄能抽油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面油田采油设备,特别是关于一种液压蓄能抽油机。



背景技术:

在地面油田采油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抽油机,其中最早的是具有百年发展历史的游梁式抽油机,该机型采用具有对称循环四杆机构或近似对称循环四杆机构,具有结构简单、运行可靠、操作维护方便等特点,但长冲程时,该机型平衡效果差、效率低、能耗大,不符合节能要求。随着很多油田逐渐进入开发的中后期,油井含水量不断上升,使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常规游梁抽油机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因此需要开发各种新型节能抽油机来满足降低成本、节能降耗的要求。因此,研制开发新型节能抽油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压蓄能抽油机,其能克服游梁式抽油机高能耗的问题,进一步降低液压类长冲程抽油机的能耗。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液压蓄能抽油机,其包括液缸、抽油机井架、过渡法兰、井口采油树、液压软管和液压站;所述过渡法兰与所述井口采油树通过螺栓固定,所述过渡法兰的外侧作为所述抽油机井架连接的基点;所述抽油机井架的下端面与所述过渡法兰连接,上端面与所述液缸连接;所述抽油机井架的架身上沿所述液缸的活塞杆长度方向设置有两个第一接近开关功能类传感器,两个所述第一接近开关功能类传感器分别位于所述活塞杆两端部位置的所述架身上;所述液缸的油口通过所述液压软管与所述液控房出口连接,用于为所述液缸提供动力;所述液控房放置在井场,作为1~25口井抽油机的动力源。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过渡法兰为内圆外方结构。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过渡法兰的内圆部分与所述井口采油树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外方部分周边设置有长圆孔作为所述抽油机井架连接的基点,以调整所述液缸中心与井口中心的同心度。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抽油机井架的下端面通过螺栓与所述过渡法兰的长圆孔连接。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抽油机井架的上端面设置有所述液缸,通过铅垂线或对中设备,微调所述液缸与所述井口采油树之间的同心度。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液缸的活塞杆末端安装有第二接近开关功能类传感器,与所述抽油机井架的机身上的两个所述第一接近开关功能类传感器形成闭环控制,作用于所述液控房里的换向阀组中的电磁阀,实现所述液缸的换向,完成抽油动作。

进一步,优选的,调节安装在所述抽油机井架的机身上的两个所述第一接近开关功能类传感器之间的垂直距离差,则能实现对所述液缸行程的调节。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液控房包括机泵组、换向阀组、蓄能器和定比增压缸;所述机泵组输出的高压油一路经管道传输至所述换向阀组,另一路经管道传输至所述定比增压缸的油端口;所述定比增压缸的气端口与所述蓄能器连接。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定比增压缸为双腔结构。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定比增压缸包括第一进/出口、第二进/出口、所述气端口和所述油端口;抽油杆上提时,所述蓄能器内蓄存的高压油经过所述气端口、第二进/出口对油液进行增压,然后油液经所述油端口压至所述液缸,与所述机泵组一起完成抽油杆的上提;抽油杆下放时,所述液缸有杆腔油内的油液口经过所述换向阀组的功能流入所述定比增压缸的第一进/出口、油端口,对所述蓄能器内的压缩气体进行压缩,实现回收重力势能。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通过液缸的往复运动配合类接近开关传感器来控制抽油杆的上提、下放行程,配以液控房内换向阀组、定比增压缸和蓄能器组来最大限度的回收抽油杆下放时所产生的位能,实现减小抽油机装机功率的目的,进而节能降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液控房布置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定比增压缸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压蓄能抽油机,其为可吸收利用抽油杆下放时产生的位能的一种节能液压修井机,为长冲程液压抽油机。本实用新型包括液缸4、抽油机井架3、过渡法兰1、井口采油树2、液压软管5和液压站6。过渡法兰1与井口采油树2通过螺栓固定,过渡法兰1的外侧作为抽油机井架3连接的基点。抽油机井架3下端面与过渡法兰1连接,上端面与液缸4连接;抽油机井架3的架身上沿液缸4的活塞杆长度方向设置有两个第一接近开关功能类传感器31、32,两个第一接近开关功能类传感器31、32分别位于活塞杆两端部位置的架身上。液缸4的油口通过液压软管5与液控房6出口连接,用于为液缸4提供动力;液控房6放置在井场,作为1~25口井抽油机的动力源。

上述实施例中,过渡法兰1为内圆外方结构,内圆部分与井口采油树2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外方部分周边设置有长圆孔作为抽油机井架3连接的基点,方便调整液缸4中心与井口中心的同心度。

上述各实施例中,抽油机井架3的下端面通过螺栓与过渡法兰1的长圆孔连接,抽油机井架3的上端面设置有液缸4,通过铅垂线或对中设备,微调液缸4与井口采油树2之间的同心度,保证两者间的同心,避免抽油杆和活塞杆的偏磨。

上述各实施例中,液缸4的活塞杆末端安装有第二接近开关功能类传感器41,与抽油机井架3的机身上的两个第一接近开关功能类传感器31、32形成闭环控制,作用于液控房6里的换向阀组62中的电磁阀,实现液缸4的换向,完成抽油动作。其中,调节安装在机身上的两个第一接近开关功能类传感器31、32之间的垂直距离差,即可调节液缸4的行程,进而控制本实用新型抽油机的冲程。

上述各实施例中,液缸4的有杆腔油口通过液压软管5与液控房6的出油口连接。

上述各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液控房6包括机泵组61、换向阀组62、蓄能器63和定比增压缸64。机泵组61输出的高压油一路经管道传输至换向阀组62,另一路经管道传输至定比增压缸64的油端口d;定比增压缸64的气端口a与蓄能器63连接。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定比增压缸64为双腔结构,其包括气端口a、第一进/出口b、第二进/出口c和油端口d。抽油杆上提时,蓄能器63内蓄存的高压油经过定比增压缸64的气端口a、第二进/出口c对油液进行增压,然后油液经油端口d压至液缸4,与机泵组61一起完成抽油杆的上提;当抽油杆下放时,液缸4有杆腔油内的油液口经过换向阀组62的功能流入定比增压缸64的第一进/出口b、油端口d,可对蓄能器63内的压缩气体进行压缩,达到回收重力势能的目的。

上述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结构、尺寸、设置位置及形状都是可以有所变化的,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凡根据本实用新型原理对个别部件进行的改进和等同变换,均不应排除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