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泥浆护壁旋挖钻孔桩的扩径钻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24524发布日期:2020-05-06 22:33阅读:82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泥浆护壁旋挖钻孔桩的扩径钻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泥浆护壁旋挖钻孔桩的扩径钻头。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采用的旋挖钻孔扩径钻头如图1所示,它是由钻头连接块、上下横梁、上下扩臂、滑动套和滑动杆及支撑盘组成,钻头连接块与旋挖钻机的钻杆连接,当钻杆下压时上梁推动扩臂下移,使上下扩臂的中间绞轴向两侧移动,扩臂张开,当钻杆旋转时扩臂可切削孔壁扩径。滑动套和滑动杆起到支撑和传扭矩作用。支承盘的作用是为扩径钻头提供反力。

该钻头有以下明显的缺点:

1.由于上下两个扩臂的三个轴销在一条直线上,无初始角,当钻杆下压扩臂时,扩臂水平方向的分力小,在硬土中不易扩径,需要较大的旋挖钻杆的轴向压力。

2.每一种规格的钻头,只能用于同一种规格的的孔径,不能实现能实现一机(钻)多用,钻头的利用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泥浆护壁旋挖钻孔桩的扩径钻头,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泥浆护壁旋挖钻孔桩的扩径钻头,其特征在于,包括钻头连接块、上固定板、两个上扩臂、两个下扩臂、下固定板、滑动套、滑动杆以及支撑盘,所述上固定板固定连接于钻头连接块下方,所述滑动套固定连接于上固定板下方,滑动杆同轴滑动连接于滑动套内部下方,所述支撑盘位于下固定板的下方,支撑盘与滑动杆同轴分布并且支撑盘和固定板之间可相对转动,所述上扩臂和下扩臂均呈l型结构,位于上固定板左右两侧的两个上扩臂与上固定板铰接相连,铰接点均位于滑动杆所在的轴线上,两下扩臂分别铰接连接于两个上扩臂的下方,两上扩臂和两下扩臂组成口字形结构,并且两下扩臂的下部与下固定板铰接相连,下扩臂与下固定板铰接点靠近滑杆所在的轴线。

优选的,所述下固定板下方固定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与滑动杆同轴分布,并且支撑盘与转轴同轴转动相连,并且所述转轴外径与注浆管外径相同。

优选的,位于下固定板左侧的下扩臂呈l形结构分布,位于下固定板右侧的下扩臂沿滑动杆轴线方向镜像分布,两个上扩臂则沿上下扩臂铰接点镜像对称分布于两下扩臂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采用l型扩臂设计,将上部两个l型扩臂的上绞点重合,使下部两个l型扩臂的绞点向中轴线靠近,能够形成较大的初始角,大大提高了钻头的扩孔张力,适用于在硬土层中扩径;

2、l型扩臂方便更换,能实现多孔径扩径施工,实现一机(钻)多用,提高钻头的利用率;

3、在桩端底部留有等孔径的桩尾,方便桩底后注浆管的安装,增强了后注浆效果,桩端承载力提高明显;

4、钻头两翼设计结构简单,扩径原理明确,易于操作,不用辅助设备,只借助旋挖钻机钻杆强大的扭矩和钻压力,可实现切削原理扩径,扩底直径由钻杆下行距离来监控扩径尺寸、效果可靠、扩径形状规则,工效高、速度快易于大面积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旋扩钻头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钻头连接块,2-上固定板,3-滑动套,4-滑动杆,5-第一上扩臂,6-第二上扩臂,7-第一下扩臂,8-第二下扩臂,9-下固定板,10-支撑盘,11-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2所示的用于泥浆护壁旋挖钻孔桩的扩径钻头,主要包括钻头连接块1、上固定板2、滑动套3、滑动杆4、上扩臂5和6、下扩臂7和8、下固定板9、转轴11、支撑盘10,具体的,钻头连接块1、上固定板2、滑动套3、滑动杆4、下固定板9、转轴11、支撑盘10自上而下分布,上固定板2固定连接于钻头连接块1的下方,滑动套3固定连接于上固定板2中部下方,滑动杆4同轴滑动连接于滑动套3的内部,滑动杆4与下固定板9之间固定连接,下固定板9下方焊接有转轴11,并且转轴11与滑动杆4同轴分布,转轴11下端与支撑盘10之间同轴转动相连,所述支撑盘10通过与转轴11之间的转动连接从而和装置整体进行相对的转动,其中,上扩臂包括分别铰接于上固定板2左右两侧的第一上扩臂5和第二上扩臂6,第一上扩臂5和第二上扩臂6与上固定板2的铰接点重合,均位于上固定板2的正中间,即滑动套3和滑动杆4所在的轴线上,下扩臂则包括分别铰接于下固定板2左右两侧的第一下扩臂7和第二下扩臂8,第一下扩臂7和第二下扩臂8与下固定板9的铰接点靠近滑动杆4所在的轴线。

第一下扩臂7呈l形结构分布,第二下扩臂8沿滑动杆4轴线镜像分布在滑动杆4的右侧,第一下扩臂7上端与第一上扩臂5下端铰接,第二下扩臂8上部与第二上扩臂6下端铰接,并且两组上下扩臂的铰接点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第一上扩臂5和第二上扩臂6沿着上下扩臂铰接点所在直线与第一下扩臂7和第二下扩臂8之间镜像分布,第一上扩臂5、第二上扩臂6、第一下扩臂7、第二下扩臂8之间形成口字形结构分布。

本装置在进行施工时,旋挖机钻杆下压之后滑动套3沿着滑动杆4向下滑动,上固定板2在滑动套3带动下向下移动,此时上扩臂与上固定板2之间发生转动,上扩臂与下扩臂同时外扩,然后驱动整体装置进行转动,使上下扩臂对孔壁进行切削。

利用本装置进行灌注桩施工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①旋挖完成直孔后,在需要扩径的位置换装扩径钻头;

②当钻头到达需扩径的土层深度时,旋挖机钻杆下压使扩径钻头的l型扩臂扩张,同时驱动钻杆旋转切削孔壁;

③观测旋挖钻杆垂直行程达到预设距离后,继续旋压3~5圈,将钻头提出钻孔;

④如果在桩孔底位置扩径,需换装清底筒钻,进行清底作业;

⑤经验收钻孔深度及孔底沉渣等符合要求后,安装钢筋笼和导管灌注混凝土成桩结束。

下面以具体施工项目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便于对整体方案进行更完整的了解:

济南万科时代之光a03地块项目位于济南市济阳区,规划32~34层高层建筑6栋。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拟建场地地层按其沉积年代及工程性质可分为10个大层及其亚层:上部的第2~5层为全新统(q4)冲积成因的粉土、粘性土、砂土,沉积年代较近,地基承载力相对较低,压缩性中等~较高,可作为一般建筑物的地基持力层;中部的第6~8层为冲洪积成因的粘性土、粉土、砂土,粘性土为可~硬塑,粉土、砂土为中密~密实,土的性质较好,压缩性中等;下部的第9~10层为冲洪积成因的粘性土、粉土、砂土,粘性土为可~硬塑,粉土、砂土为中密~密实,土的性质良好,压缩性中等~较低,可作为桩基持力层。

设计采用旋挖扩底后注浆新工法,桩长45m、桩径700mm,扩大头直径为1.4m,桩端持力层为第9层,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7900kn。2019年5月底完成试桩静载试验工作,试桩结果满足设计要求。在取得扩底后注浆试桩资料后,济南万科时代之光a03地块项目的6栋高层总桩数为1023根,全部采用本装置进行施工,旋扩钻头在使用时有较大的初始角,提高了钻头的扩孔张力,而且钻头两翼设计结构简单,扩径原理明确,易于操作,不用辅助设备,只借助旋挖钻机钻杆强大的扭矩和钻压力,可实现切削原理扩径,扩底直径由钻杆下行距离来监控扩径尺寸、效果可靠、扩径形状规则。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