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离式隧道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05824发布日期:2020-05-29 12:30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离式隧道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支护,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分离式隧道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隧道的安全问题主要有施工期间出现的裂缝以及变形,如不加以控制修缮,会对隧道的整个结构的安全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在对隧道的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支护结构对隧道进行支护,然后对裂缝以及变形处进行修正。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隧道支护结构仍旧存在一些缺点,如其为了方便进行支撑,一般会设置轨道滑移升降式定型化操作监控平台,这样虽然可以进行有效支撑,但是由于轨道滑移升降式定型化操作监控平台整体体积较大,在隧道中设置时,会对隧道造成堵塞,进而对工作人员以及设备的通过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实际使用效果不够理想。

因此,发明一种分离式隧道支护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在有效对隧道进行支撑的同时,还不会对隧道进行堵塞,可以使得工作人员以及设备较为方便的通过,实际使用效果更加理想的分离式隧道支护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分离式隧道支护结构,包括前支护机构与后支护机构,所述后支护机构位于前支护机构背面;

所述前支护机构包括前底板,所述前底板顶部四角均固定设置有第一气缸,四个所述第一气缸顶端固定连接有前顶板,一侧两个所述第一气缸侧面以及另一侧两个所述第一气缸侧面均固定设置有侧边板,所述侧边板顶部中心固定设置有侧边支护组件;

所述后支护机构包括后底板,所述后底板位于前底板背面,所述后底板中部固定设置有四个第二气缸,四个所述第二气缸呈正四边形分布,四个所述第二气缸顶部固定连接有后顶板,所述后顶板两侧均固定设置有l形限位板以及后顶板顶部滑动设置有滑动板,所述滑动板位于l形限位板之间,所述滑动板顶部一端固定设置有推杆以及滑动板顶部另一端固定设置有顶部支护组件;

所述第二气缸两侧与第一气缸之间形成移动通道。

上述的一种分离式隧道支护结构中,所述前底板两侧与后底板两侧均固定设置有连接块,一侧所述前底板侧面的连接块与一侧所述后底板侧面的连接块上以及另一侧所述前底板侧面的连接块与另一侧所述后底板侧面的连接块上均贯穿设置有连接螺钉,所述连接螺钉外侧螺纹连接有螺母。

上述的一种分离式隧道支护结构中,所述侧边支护组件与顶部支护组件均包括活动连接件,所述侧边支护组件中的活动连接件固定设置于侧边板顶部中心,所述顶部支护组件中的活动连接件固定设置于滑动板顶部中心。

上述的一种分离式隧道支护结构中,所述活动连接件顶端固定设置有第三气缸,所述第三气缸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浮动接头,所述浮动接头顶端固定连接有支护板。

上述的一种分离式隧道支护结构中,所述前底板远离后底板的一端与后底板远离前底板的一端均固定设置有倾斜导流板。

上述的一种分离式隧道支护结构中,所述前底板底部四角与后底板底部四角均固定设置有移动轮,所述移动轮底部设置有导轨。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后,具体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时通过利用前支护机构与后支护机构,以便于利用前支护机构中的侧边支护组件与后支护机构中的顶部支护组件相配合,对隧道内壁进行支撑,同时前支护机构与后支护机构之间可以形成供工作人员与设备通过的移动通道,进而在有效对隧道进行支撑的同时,还不会对隧道进行堵塞,可以使得工作人员以及设备较为方便的通过,实际使用效果更加理想;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有倾斜导流板,以便于当设备需要推动时,可以利用倾斜导流板对设备进行导向,进而使得原先处于地面上的设备可以较为方便的滑动到前底板与后底板顶部,避免需要将设备抬起,进而使得设备的通过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边支护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中:1、前支护机构;2、后支护机构;3、前底板;4、第一气缸;5、前顶板;6、侧边板;7、侧边支护组件;8、后底板;9、第二气缸;10、后顶板;11、l形限位板;12、滑动板;13、推杆;14、顶部支护组件;15、移动通道;16、连接块;17、连接螺钉;18、活动连接件;19、第三气缸;20、浮动接头;21、支护板;22、倾斜导流板;23、移动轮;24、导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3所示的一种分离式隧道支护结构,如图1所示,同时参考图2,包括分离设置的前支护机构1与后支护机构2,后支护机构2位于前支护机构1背面,前支护机构1包括前底板3,前底板3顶部四角均固定设置第一气缸4,四个第一气缸4顶端固定连接有前顶板5,一侧两个第一气缸4侧面以及另一侧两个第一气缸4侧面均固定设置侧边板6,侧边板6顶部中心固定设置用于对隧道两侧壁进行支护的侧边支护组件7,后支护机构2包括后底板8,后底板8位于前底板3背面。

同时,前底板3两侧与后底板8两侧均固定设置连接块16,一侧前底板3侧面的连接块16与一侧后底板8侧面的连接块16上以及另一侧前底板3侧面的连接块16与另一侧后底板8侧面的连接块16上均贯穿设置连接螺钉17,连接螺钉17外侧螺纹连接有螺母,以便于使得后底板8端部与前底板3端部贴合后,然后将连接螺钉17穿入到连接块16上后,再将螺母旋接在连接螺钉17外侧,进而完成前支护机构1与后支护机构2的连接。

另外,前底板3远离后底板8的一端与后底板8远离前底板3的一端均固定设置倾斜导流板22,以便于当设备需要推动时,可以利用倾斜导流板22对设备进行导向,进而使得原先处于地面上的设备可以较为方便的滑动到前底板3与后底板8顶部,避免需要将设备抬起,进而使得设备的通过更加方便。

如图2所示,后底板8中部固定设置四个第二气缸9,四个第二气缸9呈正四边形分布,四个第二气缸9顶部固定连接有后顶板10,后顶板10两侧均固定设置l形限位板11以及后顶板10顶部滑动设置滑动板12,滑动板12位于l形限位板11之间,滑动板12顶部一端固定设置推杆13以及滑动板12顶部另一端固定设置用于对隧道顶部进行支护的顶部支护组件14,第二气缸9两侧与第一气缸4之间形成移动通道15,以便于工作人员以及设备均可以通过移动通道15穿过本实用新型。

更为具体的,前底板3底部四角与后底板8底部四角均固定设置移动轮23,移动轮23底部设置导轨24,以便于利用导轨24配合移动轮23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移动。

如图3所示,侧边支护组件7与顶部支护组件14均包括活动连接件18,侧边支护组件7中的活动连接件18固定设置于侧边板6顶部中心,顶部支护组件14中的活动连接件18固定设置于滑动板12顶部中心,活动连接件18顶端固定设置第三气缸19,第三气缸19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浮动接头20,浮动接头20顶端固定连接有支护板21,以便于通过活动连接件18调整侧边支护组件7中支护板21的倾斜角度,并使侧边支护组件7与顶部支护组件14中的第三气缸19伸长,进而带动支护板21抵压在隧道内壁上。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实际使用时,首先将前支护机构1与后支护机构2先后推动到导轨24上,使得后底板8端部与前底板3端部贴合,然后将连接螺钉17穿入到连接块16上后,再将螺母旋接在连接螺钉17外侧,进而完成前支护机构1与后支护机构2的连接;

将本实用新型整体推动到隧道内部,当本实用新型移动到合适位置后,对推杆13进行推动,进而使得滑动板12带动顶部支护组件14移动到前顶板5顶部,使得两个侧边支护组件7与顶部支护组件14呈共线设置,然后通过活动连接件18调整侧边支护组件7中支护板21的倾斜角度,并使侧边支护组件7与顶部支护组件14中的第三气缸19伸长,进而带动支护板21抵压在隧道内壁上;

此时第二气缸9的两侧与第一气缸4之间形成移动通道15,工作人员以及设备均可以通过移动通道15穿过本实用新型。

以上所举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仅用来方便说明本实用新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提技术特征的范围内,利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技术内容所作出局部更动或修饰的等效实施例,并且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内容,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特征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