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线隧道与施工横通道交叉处主体结构施工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16364发布日期:2020-06-16 22:49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正线隧道与施工横通道交叉处主体结构施工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下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正线隧道与施工横通道交叉处主体结构施工系统。



背景技术:

在城市地铁矿山法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地理条件和施工条件限制,通常会采用先施作施工横通道再由施工横通道向两侧施作正线双线(左线、右线)隧道的方法(施工横通道通常为拱顶直墙双层导洞加设临时仰拱结构,一般只施作初支结构;正线隧道通常为标准马蹄型结构,包括初支结构和二衬),按此方法施工,在正线双线隧道与施工横通道的交叉处就呈现“双十字”交叉型。此交叉处结构较为复杂,导致此交叉处的正线隧道主体结构(二衬)施工难度较大且复杂,故在施工过程中总结整理形成本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正线隧道与施工横通道交叉处主体结构施工系统,具有安全、可靠、实用等优点,有效地解决了正线隧道与施工横通道“双十字”交叉处主体结构施工难题,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正线隧道与施工横通道交叉处主体结构施工系统,其包括:

第一砖墙,砌筑于右线隧道的左侧;

右线隧道二衬,包括右线隧道二衬底板、右线隧道二衬拱顶及侧墙,用素混凝土分段回填右线隧道二衬底板外轮廓与所述第一砖墙和横通道初支结构之间的空余地方,以及,右线隧道二衬拱顶及侧墙与所述第一砖墙和横通道初支结构之间的空余地方;

第一注浆花管,安装在右线隧道二衬拱顶及侧墙上方、施工横通道拱顶位置;

第二砖墙,砌筑于左线隧道的右侧并于顶部设有混凝土浇筑孔,用素土回填左线隧道和右线隧道之间的地方并分层夯实,直至距施工横通道拱顶一段距离处停止,用素混凝土回填所述第一砖墙和所述第二砖墙之间施工横通道拱顶剩余的空余地方;

第二注浆花管,安装在左线隧道和右线隧道洞门之间的施工横通道拱顶位置;

第三砖墙,砌筑于所述左线隧道的左侧;

左线隧道二衬,包括左线隧道二衬底板、左线隧道二衬拱顶及侧墙,用素混凝土分段回填左线隧道二衬底板与所述第二砖墙、第三砖墙及横通道初支结构之间的空余地方,以及,左线隧道二衬拱顶及侧墙与所述第二砖墙、第三砖墙和横通道初支结构之间的空余地方;

第三注浆花管,安装在左线隧道二衬拱顶及侧墙上方、施工横通道拱顶位置。

本实用新型施工系统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右线隧道二衬底板防水和所述左线隧道二衬底板防水包括土工布和塑料防水板,并设有保护层。

本实用新型施工系统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右线隧道二衬底板防水和左线隧道二衬底板防水留出足够甩搓长度,供搭接右线隧道二衬拱顶及侧墙防水和左线隧道二衬拱顶及侧墙防水。

本实用新型施工系统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右线隧道二衬拱顶及侧墙防水和所述左线隧道二衬拱顶及侧墙防水包括土工布和塑料防水板。

本实用新型施工系统的一些实施例中,用右线隧道二衬同标号素混凝土回填右线隧道二衬底板外轮廓与第一砖墙和横通道初支结构之间的空余地方,回填时支设右线隧道二衬内模板。

本实用新型施工系统的一些实施例中,用左线隧道二衬同标号素混凝土回填左线隧道二衬底板与第二砖墙、第三砖墙及横通道初支结构之间的空余地方,回填时支设左线隧道二衬内模板。

本实用新型施工系统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砖墙与施工横通道的封端墙沿右线隧道中线对称布置;所述第一砖墙与所述第二砖墙沿左线隧道洞门和右线隧道洞门之间的中线对称布置;所述第二砖墙与所述第三砖墙沿左线隧道中线对称布置。

本实用新型施工系统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右线隧道二衬底板和所述左线隧道二衬底板的外轮廓标高在隧道轨顶标高以上300mm。

本实用新型施工系统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砖墙的顶部和所述第二砖墙的顶部预留混凝土浇筑孔,所述第一注浆花管、所述第三注浆花管分别安装于预留的所述混凝土浇筑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实施拆除施工横通道临时仰拱后利用砖砌墙分段封堵的施工方法的施工系统,具有安全、可靠、实用等优点,有效地解决了正线隧道与施工横通道“双十字”交叉处主体结构施工难题,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施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正线隧道与施工横通道交叉处主体结构施工系统的一种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正线隧道与施工横通道交叉处主体结构施工系统沿施工横通道纵向的整体的纵剖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正线隧道与施工横通道交叉处主体结构施工系统后沿施工横通道横向的正线隧道处纵剖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正线隧道与施工横通道交叉处主体结构施工系统后沿施工横通道横向的施工横通道处纵剖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目前,在正线隧道双线(左线、右线)施工中,通常会采用先施作施工横通道再由施工横通道向两侧施作正线双线(左线、右线)隧道的方法,施工横通道通常为拱顶直墙双层导洞加设临时仰拱结构,一般只施作初支结构;正线隧道通常为标准马蹄型结构,包括初支结构和二衬,按此方法施工,在正线双线隧道与施工横通道的交叉处就呈现“双十字”交叉型。此交叉处结构较为复杂,导致此交叉处的正线隧道主体结构(二衬)施工难度较大且复杂,故在施工过程中总结整理形成本方法。

针对此交叉处正线隧道主体结构(后面简称“二衬”)施工,首先提供了一种施工本实用新型施工系统的一种拆除施工横通道临时仰拱后利用砖砌墙分段封堵的施工方法。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首先参阅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正线隧道与施工横通道交叉处主体结构施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破除右线隧道范围内的临时仰拱,在右线隧道左侧砌筑第一砖墙;

步骤s2:处理右线隧道二衬底板的基面及防水;

步骤s3:用素混凝土回填右线隧道二衬底板外轮廓与第一砖墙和横通道初支结构之间的空余地方;

步骤s4:依次施作右线隧道二衬底板、右线隧道二衬拱顶及侧墙,再在施工横通道拱顶位置安装第一注浆花管;

步骤s5:用素混凝土回填右线隧道二衬拱顶及侧墙与第一砖墙和横通道初支结构之间的空余地方,再通过第一注浆花管注浆密实;

步骤s6:破除左线隧道洞门和右线隧道洞门之间以及左线隧道范围内的临时仰拱,在左线隧道的右侧砌筑第二砖墙并于顶部预留混凝土浇筑孔;

步骤s7:用素土回填左线隧道和右线隧道之间的地方并分层夯实,直至距施工横通道拱顶一段距离处停止,再在施工横通道拱顶位置安装第二注浆花管;

步骤s8:通过预留的混凝土浇筑孔用素混凝土回填第一砖墙和第二砖墙之间施工横通道拱顶剩余的空余地方,再通过第二注浆花管注浆密实;

步骤s9:在左线隧道的左侧砌筑第三砖墙;

步骤s10:处理左线隧道二衬底板的基面及防水;

步骤s11:用素混凝土回填左线隧道二衬底板与第二砖墙、第三砖墙及横通道初支结构之间的空余地方;

步骤s12:依次施作左线隧道二衬底板、左线隧道二衬拱顶及侧墙,再在施工横通道拱顶位置安装第三注浆花管;

步骤s13:用素混凝土回填左线隧道二衬拱顶及侧墙与第二砖墙、第三砖墙和横通道初支结构之间的空余地方,再通过第三注浆花管注浆密实。

其中,右线隧道相对于左线隧道临近于施工横通道的封端墙。第一砖墙11与施工横通道的封端墙沿右线隧道中线对称布置;第一砖墙11与第二砖墙12沿左线隧道洞门和右线隧道洞门之间的中线对称布置;第二砖墙12与第三砖墙13沿左线隧道中线对称布置。

基于上述实施例的正线隧道与施工横通道交叉处主体结构施工方法,得到一种正线隧道与施工横通道交叉处主体结构施工系统,如图2~4所示,其主要包括:

第一砖墙11,砌筑于右线隧道的左侧。

右线隧道二衬30,包括右线隧道二衬底板、右线隧道二衬拱顶及侧墙,用素混凝土a(与正线隧道二衬同标号素混凝土)分段回填右线隧道二衬底板外轮廓与第一砖墙11和横通道初支结构20之间的空余地方,以及,右线隧道二衬拱顶及侧墙与第一砖墙11和横通道初支结构20之间的空余地方。

第一注浆花管141,安装在右线隧道二衬拱顶及侧墙上方、施工横通道拱顶位置,待回填素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再通过预埋注浆花管注水泥浆填补空隙。

第二砖墙12,砌筑于左线隧道40的右侧并于顶部设有混凝土浇筑孔120,用素土d回填左线隧道和右线隧道之间的地方并分层夯实,直至距施工横通道拱顶一段距离(1.5m)处停止,用素混凝土b(c15素混凝土)回填第一砖墙11和第二砖墙12之间施工横通道拱顶剩余的空余地方。

第二注浆花管142,安装在左线隧道和右线隧道洞门之间的施工横通道拱顶位置,待c15素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再通过预埋注浆花管注水泥浆填补空隙;

第三砖墙13,砌筑于左线隧道的左侧;

左线隧道二衬40,包括左线隧道二衬底板、左线隧道二衬拱顶及侧墙,用素混凝土c(与正线隧道二衬同标号素混凝土)分段回填左线隧道二衬底板与第二砖墙12、第三砖墙13及横通道初支结构20之间的空余地方,以及,左线隧道二衬拱顶及侧墙与第二砖墙12、第三砖墙13和横通道初支结构20之间的空余地方;

第三注浆花管143,安装在左线隧道二衬拱顶及侧墙上方、施工横通道拱顶位置,待回填素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再通过预埋注浆花管注水泥浆填补空隙。

下面结合图2~4对上述实施例的施工方法应用时的一具体操作步骤说明如下:

先破除右线隧道(临近施工横通道封端墙)范围内的临时仰拱10;

再在右线隧道左侧沿施工横通道结构自下而上砌第一砖墙11(砖墙位置与施工横通道封端墙沿右线隧道中线对称,自下而上直接砌到横通道顶部且顶部预留混凝土浇筑孔);

再处理右线隧道二衬底板的基面,基面处理完成后施作右线隧道二衬底板防水15(土工布+塑料防水板+保护层);

再用正线隧道二衬同标号素混凝土回填右线隧道二衬底板外轮廓与第一砖墙11和横通道初支结构20之间的空余地方(此步骤需支设内模板);

再依次施作右线隧道二衬底板(钢筋绑扎→模板支设(内模板)→混凝土浇筑→拆模、混凝土修面及养护);

再依次施作右线隧道二衬拱顶及侧墙(基面处理→防水敷设(土工布+塑料防水板)→钢筋绑扎→模板支设(内模板和外模板)→混凝土浇筑→拆模、混凝土修面及养护);

待右线隧道二衬拱顶及侧墙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再在施工横通道拱顶位置安装预埋注浆花管,注浆花管安装完成后用正线隧道二衬同标号素混凝土回填右线隧道二衬拱顶及侧墙与第一砖墙11和横通道初支结构20之间的空余地方,待回填素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再通过预埋注浆花管注水泥浆填补空隙;

然后再破除左、右线隧道洞门之间及左线隧道影响范围内的施工横通道的临时仰拱10,在靠近左线隧道右侧砌第二砖墙12并用素土回填左、右线隧道之间的地方并分层夯实(砖墙位置与右线左侧的砖墙沿左右线洞门之间中线对称,此砖墙不直接砌到顶、砌筑时需与回填土方高度保持同步,回填土方边回填边夯实直至距横通道拱顶1.5m处停止,此时将该砖墙砌到横通道顶部并在顶部位置预留混凝土浇筑孔120),回填完土方之后在施工横通道拱顶位置安装预埋注浆花管,然后再通过预留的混凝土浇筑孔用c15素混凝土回填两砖墙之间横通道拱部剩余1.5m空余地方,待c15素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再通过预埋注浆花管注水泥浆填补空隙;

最后砌筑左线隧道左侧的第三砖墙(砖墙厚50cm,位置与左线右侧砖墙沿左线隧道中线对称,沿施工横通道结构自下而上直接砌到横通道顶部且顶部预留混凝土浇筑孔);

再处理左线隧道二衬底板的基面,基面处理完成后施作左线隧道二衬底板防水16(土工布+塑料防水板+保护层),然后用正线隧道二衬同标号素混凝土回填左线隧道二衬底板与两侧砖墙及横通道初支结构20之间的空余地方(此步骤需支设内模板);

再依次施作左线隧道二衬底板(钢筋绑扎→模板支设(内模板)→混凝土浇筑→拆模、混凝土修面及养护),再依次施作左线隧道二衬拱顶及侧墙(基面处理→防水敷设(土工布+塑料防水板)→钢筋绑扎→模板支设(内模板和外模板)→混凝土浇筑→拆模、混凝土修面及养护),待左线隧道二衬拱顶及侧墙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再在施工横通道拱顶位置安装预埋注浆花管,注浆花管安装完成后用正线隧道二衬同标号素混凝土回填右线隧道二衬拱顶及侧墙与第一、第二砖墙和横通道初支结构之间的空余地方,待回填素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再通过预埋注浆花管注水泥浆填补空隙。

本方法中左、右线隧道二衬结构包括防水、钢筋、混凝土;

本方法中第一砖墙11、第二砖墙12和第三砖墙13采用粘土砖和砌筑砂浆砌筑、厚500mm;

本方法中正线隧道双线(左线、右线)洞门之间的施工横通道采用夯实素土和c15素混凝土回填,并在施工横通道拱顶预埋注浆花管注水泥浆保证回填密实度。

本方法中正线隧道二衬防水由土工布和塑料防水板组成,施工时防水沿施工横通道仰拱、砖砌墙和施工横通道侧墙及拱顶四周敷设;在施作正线隧道二衬底板防水时需留出足够甩搓长度,保证其与拱顶及侧墙防水能有足够的搭接长度。

本方法中正线隧道二衬配筋与设计图纸中标准马蹄型断面的配筋相同,绑扎方法也相同;

本方法中正线隧道二衬外轮廓与施工横通道初支结构及砖砌墙之间用与设计图纸要求的二衬混凝土同标号素混凝土回填,同样在施工横通道拱顶预埋注浆花管注水泥浆保证回填密实度;正线隧道二衬底板混凝土(二衬内轮廓和二衬外轮廓之间)施工时需要支设内模板,而拱顶及侧墙混凝土施工时则需要支设内模板和外摸板;施工时先回填正线隧道二衬底板外轮廓与施工横通道初支结构及砖砌墙之间,再施作正线隧道二衬底板,再施作正线隧道二衬拱顶及侧墙,然后再回填正线隧道二衬拱顶及侧墙外轮廓与施工横通道初支结构及砖砌墙之间。

本方法中正线隧道二衬底板轮廓外回填与正线隧道二衬底板混凝土均需浇筑至轨顶标高以上300mm。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施工方法具有安全、可靠、实用等优点,有效地解决了正线隧道与施工横通道“双十字”交叉处主体结构施工难题,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