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砂管柱及采油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05871发布日期:2020-09-04 13:32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防砂管柱及采油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田采油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砂管柱及采油系统。



背景技术:

石油开采过程中油气从储层流入井底,采油工程是指把油气在油井中从井底举升到井口的整个过程的工艺技术。当地层的能量充足时,油气的上升可以依靠地层的能量自喷,而当地层的能量不充足时,油气的上升就必须依靠一些人工增补的能量举出。其中,电泵作为一种人工举升方式被广泛应用。

但是,在石油开采过程中,会因为地层出砂而导致电泵的频繁卡泵,严重时则会直接导致电泵故障,因此,在作业工程中,需要人工频繁地检修电泵,严重制约了油井的正常生产。目前,为了解决因地层出砂而导致的电泵故障,通常采用在电泵500底部悬挂筛管000(如图1所示)的方法来限制砂砾进入电泵。

然而,在电泵底部悬挂筛管的方法只能应用于地层出砂较为轻微的区域,在地层出砂较为严重的区域,砂砾还是能进入电泵内部,若不频繁清理,极易导致电泵故障。此外,频繁洗井和检修电泵需要进行重复的压井作业,而压井作业极易使油层受到污染,严重时还会把油层堵死,导致油层不出油,从而影响整个石油开采工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砂管柱及采油系统,用以解决现有防砂管柱防砂效果差导致电泵故障影响生产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防砂管柱,包括:套管以及位于所述套管内的油管和沉砂管;

所述沉砂管连接在所述油管的末端,所述沉砂管上设置有连通所述沉砂管内外壁的第一筛孔,所述沉砂管的底部具有用于容纳沉砂的储砂部。

在另一种可以实现的实施例中,所述防砂管柱还包括第一防砂筛管;

所述第一防砂筛管连接在所述套管的内壁上且位于所述沉砂管的下部,所述第一防砂筛管上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防砂筛管内外壁的第二筛孔。

可选地,防砂管柱还包括封隔器以及电泵;

所述封隔器套设在所述油管外侧,用于封隔所述油管和所述套管之间的油套环空,所述封隔器设置在所述沉砂管的上方,所述电泵位于所述封隔器的上方,且所述电泵和所述油管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所述防砂管柱还包括:丢手工具;

所述丢手工具连接在所述电泵和所述油管之间,且所述丢手工具位于所述封隔器的上方,所述丢手工具和所述电泵、所述油管均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所述防砂管柱还包括:第二防砂筛管,所述第二防砂筛管连接在所述电泵和所述丢手工具之间,所述第二防砂筛管和所述电泵、所述丢手工具均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所述沉砂管与所述油管焊接;或者所述沉砂管与所述油管螺纹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筛孔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筛孔的尺寸。

可选地,所述第一防砂筛管通过悬挂机构悬挂连接在所述套管内。

可选地,所述封隔器与所述套管打压膨胀密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砂管柱,通过完井初步的防砂作用将油气中大颗粒砂石阻挡在产层中,油气在上行过程中通过沉砂管上的第一筛孔将极大部分砂砾阻挡在沉砂管之外,含有极小砂砾的油气进入沉砂管继续通过油管向上流动,部分砂砾由于重力作用下沉至沉砂管底部的储砂部之中。两级防砂使得油气中几乎所有砂砾都被过滤,从而减小了电泵由于进砂而发生卡泵的风险。另外,清砂作业时可取出沉砂管进行清理,避免了捞砂带来的作业时间长、作业费用高等问题。本实施例还设置有第一防砂筛管和第二防砂筛管,在两层防砂的基础上再增加多级防砂功能,提高防砂精度,进一步减小电泵由于进砂而发生卡泵的风险。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采油系统,包括:采油树和如上实施例提供的防砂管柱。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采油系统,通过完井初步的防砂作用将油气中大颗粒砂石阻挡在产层中,油气在上行过程中通过沉砂管上的第一筛孔将极大部分砂砾阻挡在沉砂管之外,含有极小砂砾的油气进入沉砂管继续通过油管向上流动,部分砂砾由于重力作用下沉至沉砂管底部的储砂部之中。两级防砂使得油气中几乎所有砂砾都被过滤,从而减小了电泵由于进砂而发生卡泵的风险。另外,清砂作业时可取出沉砂管进行清理,避免了捞砂带来的作业时间长、作业费用高等问题。本实施例还设置有第一防砂筛管和第二防砂筛管,在两层防砂的基础上再增加多级防砂功能,提高防砂精度,进一步减小电泵由于进砂而发生卡泵的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取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防砂管柱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砂管柱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砂管柱的电泵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基础上洗井时的防砂管柱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防砂管柱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基础上洗井时的防砂管柱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套管;

200-油管;

300-沉砂管;

310-第一筛孔;

320-储砂部;

400-封隔器;

500-电泵;

510-电机;

520-保护器;

530-吸入口;

540-离心泵;

550-单流阀;

560-泄油阀;

600-丢手工具;

700-第二防砂筛管;

710-第三筛孔;

800-第一防砂筛管;

810-第二筛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参考附图并结合具体的实施例描述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砂管柱结构示意图,参考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砂管柱,包括:套管100以及位于套管100内的油管200和沉砂管300。沉砂管300连接在油管200的末端,沉砂管300上设置有连通沉砂管300内外壁的第一筛孔310,沉砂管的底部具有用于容纳沉砂的储砂部320。

具体地,沉砂管300的管壁上设置有连通沉砂管300内外壁的第一筛孔310,第一筛孔310用于将油气中的绝大部分的砂砾隔绝在沉砂管300之外。沉砂管300的底部封口形成容纳沉砂的储砂部320,油气中极少部分砂砾进入沉砂管300后受重力作用下沉至储砂部320中,清砂作业时可取出沉砂管300进行清理,避免了捞砂带来的作业时间长、作业费用高等问题。沉砂管300连接在油管200的末端,起到防砂和沉砂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国内外常见的完井方法包括:射孔完井、裸眼完井、衬管完井、砾石填充完井等。需要指出的是,完井方法是指油气井筒与油气层的连通方式,以及为实现这种连通方式所采用的井身结构、井口装置及有关技术措施。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防砂管柱适用于射孔完井,射孔本身具有一定的防砂能力,油气进入油套环空时经过了射孔的第一重筛砂,在通过沉砂管进入油管时经过第一筛孔的第二重筛砂,两重筛砂后只有少部分砂砾进入沉砂管,且可在进入沉砂管后受重力作用下沉至储砂部,因此可起到较佳的防砂和沉砂效果。

进一步地,防砂管柱还包括封隔器400以及电泵500;封隔器400套设在油管200外侧,用于封隔油管200和套管100之间的油套环空,封隔器400设置在沉砂管300的上方,电泵500位于封隔器400的上方,且电泵500与油管200可拆卸连接。

封隔器400是具有弹性的密封元件,能封隔各种尺寸管柱与井眼之间以及管柱之间环形空间,并隔绝产层,以控制产(注)液,保护套管的井下工具。

具体地,封隔器400套设在油管200的外侧一起下入并坐封于套管100内,用于封隔油管200和套管100之间的油套环空,并且封隔器400设置在沉砂管300的上方,隔绝产层,控制产出物和注入物的流动区域,保护套管以及套管内的工具。电泵500位于封隔器400的上方,封隔器400可以隔绝产层,减小产出液对电泵500的损害。电泵500与油管200可拆卸连接,在洗井时,将电泵500与油管200拆卸分离,然后从油套环空注水经电泵500至采油树输至回压管线进行清理,简化了洗井步骤,进而加快了采油进度。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砂管柱的电泵结构示意图,参考图3所示,电泵500主要包括:电机510、保护器520、吸入口530、离心泵540、单流阀550以及泄油阀560。其中,电机510用于驱动离心泵540;保护器520用于密封电机510,防止井液进入电机510;吸入口530用于将井液吸入离心泵540;离心泵540产生负压生成使产出液向上的吸力;离心泵540上部油管的第一端与离心泵540的出油端连接;离心泵540上部油管上安装有单流阀550和泄油阀560,单流阀550的作用是保持足够高的的回压使得泵在启动后能很快在额定点工作防止停泵后泵以上液体回落引起机组反转脱扣便于生产管柱验封;泄油阀560安装在单流阀550以上,它是检泵作业上提管柱时油管内流体的排放口以减轻修井机负荷和防止井液污染平台甲板和环境。

可选地,防砂管柱还包括:丢手工具600。丢手工具600连接在电泵500和油管200之间,且丢手工具600位于封隔器400的上方,丢手工具600和电泵500、油管200均可拆卸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丢手工具600与油管200连接好后,将封隔器400套设在油管200外侧,用另一根油管输送至设计井段,从油管加压,压力体进入封隔器400坐封工作腔,推动联接套向下移动,剪断剪钉,推动小锥体移动,撑开卡瓦锚定,在联接套移动的同时,释放锁块,使压缩套向上移动,挤压胶筒,密封油套环空,封隔器400坐封完毕。封隔器400坐封完毕后,继续加压,压力推动丢手活塞移动,剪断剪钉,使丢手锁紧筒移动,释放锁块,丢手工具600与封隔器400留在井内,实现丢手。

丢手工具600与油管200可拆卸连接,在清理沉砂管300时,可将油管200与丢手工具600拆卸分离,然后再对沉砂管300进行清理。丢手工具600与电泵500可拆卸连接,在洗井时,将电泵500与丢手工具600拆卸分离,然后从油套环空注水经电泵500至采油树输至回压管线进行清理,简化了洗井步骤,进而加快了采油进度。

进一步地,防砂管柱还包括:第二防砂筛管700,第二防砂筛管700连接在电泵500和丢手工具600之间,第二防砂筛管700和电泵500、丢手工具600均可拆卸连接。

具体地,第二防砂筛管700上设置有连通第二防砂筛管700内外壁的第三筛孔710,第三筛孔710的尺寸小于第一筛孔310的尺寸,在两层防砂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级防砂功能,提高防砂精度,减小电泵由于进砂而发生卡泵的风险。第二防砂筛管700与丢手工具600可拆卸连接,在洗井时,将第二防砂筛管700与丢手工具600拆卸分离,然后从油套环空注水经电泵500至采油树输至回压管线进行清理,简化了洗井步骤,进而加快了采油进度。

可选地,沉砂管300与油管200焊接;或者沉砂管300与油管200螺纹连接。

具体地,沉砂管300为顶部开口的瓶状结构,开口尺寸等于油管外径尺寸,将沉砂管300焊接在油管200的外壁上,增加沉砂管300与油管200的稳固性;或者,沉砂管300开口内壁和油管200外壁设置螺纹圈,将沉砂管300螺纹连接在油管200上,在清理沉砂管300时,方便沉砂管300取下,然后再对沉砂管300进行清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封隔器400与套管100打压膨胀密封。

可选地,封隔器400为皮碗封隔器。皮碗封隔器以其皮碗的金属骨架结构来提高封隔器的承压能力,密封是靠皮碗与套管内壁的过盈和井内压差来实现的,所以所需零部件少,加工组装方便,修井时可直接上提起出管柱,不需要附加其他动力设备。

下面对本实施例提供的防砂管柱工作原理进行详细说明:

电机510作用驱动离心泵540产生负压,使产层中的油气受到压力作用经过射孔完井的射孔,将大颗粒砂石阻挡在产层中,油气上行经过第一筛孔310进入沉砂管300,油气中极大部分砂砾不能通过第一筛孔310被格挡在沉砂管300之外,油气通过油管200继续向上流动,部分砂砾由于重力作用下沉至沉砂管300底部的储砂部320之中,含有极小砂砾的油气继续通过第二防砂筛管700流出至油套环空,由于第二防砂筛管700上设置的第三筛孔710的尺寸小于沉砂管300上设置的第一筛孔310的尺寸,油气中极小砂砾也被第三筛孔710阻挡在油管200内并受到重力作用下沉至沉砂管300底部的储砂部320之中,此时,油气中的砂砾几乎全部被过滤,可供生产,吸入口530将油套环空内可供生产的油气吸入经过离心泵540,通过油管举升至地面。

图4为图2基础上洗井时的防砂管柱结构示意图,参考图4所示,当需要洗井时,可使第二防砂筛管700与丢手工具600拆卸分离,然后从油套环空注水经电泵500至采油树输至回压管线进行清理,简化了洗井步骤,进而加快了采油进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砂管柱,通过完井初步的防砂作用将油气中大颗粒砂石阻挡在产层中,油气在上行过程中通过沉砂管上的第一筛孔将极大部分砂砾阻挡在沉砂管之外,含有极小砂砾的油气进入沉砂管继续通过油管向上流动,部分砂砾由于重力作用下沉至沉砂管底部的储砂部之中。两级防砂使得油气中几乎所有砂砾都被过滤,从而减小了电泵由于进砂而发生卡泵的风险。另外,清砂作业时可取出沉砂管进行清理,避免了捞砂带来的作业时间长、作业费用高等问题。本实施例还设置有第二防砂筛管,在两层防砂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级防砂功能,提高防砂精度,进一步减小电泵由于进砂而发生卡泵的风险。

实施例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防砂管柱结构示意图,参考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砂管柱,包括:套管100以及位于套管100内的油管200和沉砂管300。沉砂管300连接在油管200的末端,沉砂管300上设置有连通沉砂管300内外壁的第一筛孔310,沉砂管的底部具有用于容纳沉砂的储砂部320。

具体地,沉砂管300的管壁上设置有连通沉砂管300内外壁的第一筛孔310,第一筛孔310用于将油气中的绝大部分的砂砾隔绝在沉砂管300之外。沉砂管300的底部封口形成容纳沉砂的储砂部320,油气中极少部分砂砾进入沉砂管300后受重力作用下沉至储砂部320中,清砂作业时可取出沉砂管300进行清理,避免了捞砂带来的作业时间长、作业费用高等问题。沉砂管300连接在油管200的末端,起到防砂和沉砂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国内外常见的完井方法包括:射孔完井、裸眼完井、衬管完井、砾石填充完井等。本实施例为裸眼完井设计,其他完井方式也可适用。需要指出的是,完井方法是指油气井筒与油气层的连通方式,以及为实现这种连通方式所采用的井身结构、井口装置及有关技术措施。

进一步地,防砂管柱还包括第一防砂筛管800;第一防砂筛管800连接在套管100的内壁上且位于沉砂管300的下部,第一防砂筛管800上设置有连通第一防砂筛管800内外壁的第二筛孔810。

具体地,第一防砂筛管800连接在套管100的内壁上且位于沉砂管300的下部。当完井方式是裸眼完井时,第一防砂筛管800位于裸眼井段。第一防砂筛管800上设置有连通第一防砂筛管800内外壁的第二筛孔810。第二筛孔810用于将大颗粒砂石阻挡在产层中。

进一步地,防砂管柱还包括封隔器400以及电泵500;

封隔器400套设在油管200外侧,用于封隔油管200和套管100之间的油套环空,封隔器400设置在沉砂管300的上方,电泵500位于封隔器400的上方,且电泵500与油管200可拆卸连接。

封隔器400是具有弹性的密封元件,能封隔各种尺寸管柱与井眼之间以及管柱之间环形空间,并隔绝产层,以控制产(注)液,保护套管的井下工具。

具体地,封隔器400套设在油管200的外侧一起下入并坐封于套管100内,用于封隔油管200和套管100之间的油套环空,并且封隔器400设置在沉砂管300的上方,隔绝产层,控制产出物和注入物的流动区域,保护套管以及套管内的工具。电泵500位于封隔器400的上方,封隔器400可以隔绝产层,减小产出液对电泵500的损害。电泵500与油管200可拆卸连接,在洗井时,将电泵500与油管200拆卸分离,然后从油套环空注水经电泵500至采油树输至回压管线进行清理,简化了洗井步骤,进而加快了采油进度。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砂管柱的电泵结构示意图,参考图3所示,电泵500主要包括:电机510、保护器520、吸入口530、离心泵540、单流阀550以及泄油阀560。其中,电机510用于驱动离心泵540;保护器520用于密封电机510,防止井液进入电机510;吸入口530用于将井液吸入离心泵540;离心泵540产生负压生成使产出液向上的吸力;离心泵540上部油管的第一端与离心泵540的出油端连接;离心泵540上部油管上安装有单流阀550和泄油阀560,单流阀550的作用是保持足够高的的回压使得泵在启动后能很快在额定点工作防止停泵后泵以上液体回落引起机组反转脱扣便于生产管柱验封;泄油阀560安装在单流阀550以上,它是检泵作业上提管柱时油管内流体的排放口以减轻修井机负荷和防止井液污染平台甲板和环境。

可选地,防砂管柱还包括:丢手工具600。丢手工具600连接在电泵500和油管200之间,且丢手工具600位于封隔器400的上方,丢手工具600和电泵500、油管200均可拆卸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丢手工具600与油管200连接好后,将封隔器400套设在油管200外侧,用另一根油管输送至设计井段,从油管加压,压力体进入封隔器400坐封工作腔,推动联接套向下移动,剪断剪钉,推动小锥体移动,撑开卡瓦锚定,在联接套移动的同时,释放锁块,使压缩套向上移动,挤压胶筒,密封油套环空,封隔器400坐封完毕。封隔器400坐封完毕后,继续加压,压力推动丢手活塞移动,剪断剪钉,使丢手锁紧筒移动,释放锁块,丢手工具600与封隔器400留在井内,实现丢手。

丢手工具600与油管200可拆卸连接,在清理沉砂管300时,可将油管200与丢手工具600拆卸分离,然后再对沉砂管300进行清理。丢手工具600与电泵500可拆卸连接,在洗井时,将电泵500与丢手工具600拆卸分离,然后从油套环空注水经电泵500至采油树输至回压管线进行清理,简化了洗井步骤,进而加快了采油进度。

进一步地,防砂管柱还包括:第二防砂筛管700,第二防砂筛管700连接在电泵500和丢手工具600之间,第二防砂筛管700和电泵500、丢手工具600均可拆卸连接。

具体地,第二防砂筛管700上设置有连通第二防砂筛管700内外壁的第三筛孔710,第三筛孔710的尺寸小于第一筛孔310的尺寸,在两层防砂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级防砂功能,提高防砂精度,减小电泵由于进砂而发生卡泵的风险。第二防砂筛管700与丢手工具600可拆卸连接,在洗井时,将第二防砂筛管700与丢手工具600拆卸分离,然后从油套环空注水经电泵500至采油树输至回压管线进行清理,简化了洗井步骤,进而加快了采油进度。

可选地,沉砂管300与油管200焊接;或者沉砂管300与油管200螺纹连接。

具体地,沉砂管300为顶部开口的瓶状结构,开口尺寸等于油管外径尺寸,将沉砂管300焊接在油管200的外壁上,增加沉砂管300与油管200的稳固性;或者,沉砂管300开口内壁和油管200外壁设置螺纹圈,将沉砂管300螺纹连接在油管200上,在清理沉砂管300时,方便沉砂管300取下,然后再对沉砂管300进行清理。

值得说明的是,第一筛孔310的尺寸小于第二筛孔810的尺寸。

容易理解的是,当第二筛孔810的尺寸大于第一筛孔310的尺寸,第一筛孔310的尺寸大于第三筛孔的尺寸时,可实现多极防砂。

可选地,第一防砂筛管800通过悬挂机构悬挂连接在套管100内。

容易理解的是,悬挂机构可使第一防砂筛管800便于安装和拆卸。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封隔器400与套管100打压膨胀密封。

可选地,封隔器400为皮碗封隔器。皮碗封隔器以其皮碗的金属骨架结构来提高封隔器的承压能力,密封是靠皮碗与套管内壁的过盈和井内压差来实现的,所以所需零部件少,加工组装方便,修井时可直接上提起出管柱,不需要附加其他动力设备。

下面对本实施例提供的防砂管柱工作原理进行详细说明:

电机510作用驱动离心泵540产生负压,使产层中的油气受到压力作用进入第一防砂筛管800,油气中大颗粒砂石由于第二筛孔810的过滤作用被阻挡在产层中,油气继续上行经过第一筛孔310进入沉砂管300,油气中极大部分砂砾不能通过第一筛孔310被格挡在沉砂管300之外,油气通过油管200继续向上流动,部分砂砾由于重力作用下沉至沉砂管300底部的储砂部320之中,含有极小砂砾的油气继续通过第二防砂筛管500流出至油套环空,由于第二防砂筛管500上设置的第三筛孔510的尺寸小于沉砂管300上设置的第一筛孔310的尺寸,油气中极小砂砾也被第三筛孔510阻挡在油管200内并受到重力作用下沉至沉砂管300底部的储砂部320之中,此时,油气中的砂砾几乎全部被过滤,可供生产,吸入口530将油套环空内可供生产的油气吸入经过离心泵540,通过油管举升至地面。

图6为图5基础上洗井时的防砂管柱结构示意图,参考图5所示,当需要洗井时,可使第二防砂筛管500与丢手工具600拆卸分离,然后从油套环空注水经电泵500至采油树输至回压管线进行清理,简化了洗井步骤,进而加快了采油进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砂管柱,通过完井初步的防砂作用将油气中大颗粒砂石阻挡在产层中,油气在上行过程中通过沉砂管上的第一筛孔将极大部分砂砾阻挡在沉砂管之外,含有极小砂砾的油气进入沉砂管继续通过油管向上流动,部分砂砾由于重力作用下沉至沉砂管底部的储砂部之中。两级防砂使得油气中几乎所有砂砾都被过滤,从而减小了电泵由于进砂而发生卡泵的风险。另外,清砂作业时可取出沉砂管进行清理,避免了捞砂带来的作业时间长、作业费用高等问题。本实施例还设置有第一防砂筛管和第二防砂筛管,在两层防砂的基础上再增加多级防砂功能,提高防砂精度,进一步减小电泵由于进砂而发生卡泵的风险。

实施例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采油系统,包括:采油树和如上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提供的防砂管柱。

防砂管柱,包括:套管100以及位于套管100内的油管200和沉砂管300。沉砂管300连接在油管200的末端,沉砂管300上设置有连通沉砂管300内外壁的第一筛孔310,沉砂管的底部具有用于容纳沉砂的储砂部320。

具体地,沉砂管300的管壁上设置有连通沉砂管300内外壁的第一筛孔310,第一筛孔310用于将油气中的绝大部分的砂砾隔绝在沉砂管300之外。沉砂管300的底部封口形成容纳沉砂的储砂部320,油气中极少部分砂砾进入沉砂管300后受重力作用下沉至储砂部320中,清砂作业时可取出沉砂管300进行清理,避免了捞砂带来的作业时间长、作业费用高等问题。沉砂管300连接在油管200的末端,起到防砂和沉砂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砂管柱,通过完井初步的防砂作用将油气中大颗粒砂石阻挡在产层中,油气在上行过程中通过沉砂管上的第一筛孔将极大部分砂砾阻挡在沉砂管之外,含有极小砂砾的油气进入沉砂管继续通过油管向上流动,部分砂砾由于重力作用下沉至沉砂管底部的储砂部之中。两级防砂使得油气中几乎所有砂砾都被过滤,从而减小了电泵由于进砂而发生卡泵的风险。另外,清砂作业时可取出沉砂管进行清理,避免了捞砂带来的作业时间长、作业费用高等问题。本实施例还设置有第一防砂筛管和第二防砂筛管,在两层防砂的基础上再增加多级防砂功能,提高防砂精度,进一步减小电泵由于进砂而发生卡泵的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所使用的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顶端”、“底端”、“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轴向”、“周向”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位置或原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为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者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使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