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射流风机智能安全运行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46719发布日期:2021-01-15 11:56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一种隧道射流风机智能安全运行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隧道射流风机智能安全运行系统。



背景技术:

公路、铁路隧道内顶部均设有若干通风和消防的射流风机,射流风机的出风方向均为相同,射流风机长期运行中,可能会因为紧固螺丝松动而产生下垂式移位;也会因外部环境高温使内部轴承温度过高,轴承油脂熔化变薄而流淌出,导致轴承的寿命大大缩短,甚至直接轴承烧毁射流风机卡死导致射流风机的电机烧毁;也会因固态异物进入工作时射流风机内导致旋转的风叶扭曲,导致若干片风叶旋转时的动平衡被破坏,导致射流风机振动大幅增加、抖动和空气噪音。前三种情况都会使的隧道内的射流风机不能安全运行,所以,常规的方式为深夜车流量较少的时候进行人工逐台检查隧道内射流风机的安全运行状态和射流风机已经存在影响安全运行的隐患。类似的定时定期的原始巡查方式很难做到能及时的发现并解决射流风机出现的故障和影响安全运行的隐患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隧道射流风机智能安全运行系统,包含与外部的远程监控室联网的智能安全运行系统以及与智能安全运行系统设数据线条连接信号且信号传输的信号接收终端、温度接收终端和振动接受终端,信号接终端与外部的若干数量的激光探测装置设数据线信号连通,激光探测装置包含激光发射仪和光信号接收仪各一件分别设置在同向安装的一组若干台射流风机上端,激光发射仪发射的激光光束a与光信号接收仪的光感应块c位置对应,射流风机内设温升传感器检测射流风机的电机轴承温升,射流风机外设振动传感器检测射流风机的振动,若干组射流风机有同一套信号接收终端、温度接收终端和振动接受终端监控且有智能安全运行系统控制安全运行,本实用新型为数据化网络化控制,智能化运行,实时检测隧道内射流风机的松动、轴承温度和运行振动状态并通过大数据上传实行自动控制运行及远程报警,保障隧道内的射流风机的安全运行。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隧道射流风机智能安全运行系统,包含与外部的远程监控室联网的智能安全运行系统以及与智能安全运行系统设数据线条连接信号且信号传输的信号接收终端、温度接收终端和振动接受终端,所述信号接终端与外部的若干数量的激光探测装置设数据线信号连通,所述激光探测装置包含激光发射仪和光信号接收仪各一件,射流风机一外壳顶部设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一侧安装激光发射仪,连接座的另一侧安装光信号接收仪;

所述温度接收终端与外部若干数量的温升传感器设数据线信号连通且传输,所述温升传感器设置在射流风机一的轴承座一内且贴住相对应安装的轴承外壳;

所述振动接受终端与外部若干数量的振动传感器设数据线信号连通且传输,所述振动传感器设置在射流风机一的筒体外且贴住固定。

若干台风向一致的射流风机一并联设置时,第一台射流风机一激光探测装置的激光发射仪发射的激光光束投射在相邻的第二台射流风机一顶部安装的光信号接收仪的感应区c,第二台射流风机一激光探测装置的激光发射仪发射的激光光束投射在相邻的第三台射流风机一顶部安装的光信号接收仪的感应区c,依次类推。

进一步设置,所述信号接收终端内的芯片及处理系统能处理若干套激光探测装置。

进一步设置,所述温度接收终端能接收每一台射流风机上安装的温升传感器反馈的数据。

进一步设置,所述振动接受终端能接收每一台射流风机上安装的温升传感器反馈的信号数据。

进一步设置,所述智能安全运行系统能同步接受并处理信号接收终端、温度接收终端和振动接受终端反馈的信号和数据储存、与预设参数对比并发出相对应的命令,且把相关的数据同步传送外部联网的远程监控室。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为数据化网络化控制,智能化运行,实时检测隧道内射流风机的松动、轴承温度和运行振动状态并通过大数据上传实行自动控制运行及远程报警,保障隧道内的射流风机的安全运行。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隧道射流风机智能安全运行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与射流风机的连接和集成的示意图;

图3为一组两台射流风机一并联时的激光光束与光信号接收仪的激光光束发射和接收示意图;

图4为一组若干台射流风机一并联时的激光光束与光信号接收仪的激光光束发射和接收示意图;

图中:射流风机一1、轴承座一11、温升传感器3、振动传感器4、激光发射仪5、光信号接收仪51、连接座53。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一种隧道射流风机智能安全运行系统,包含与外部的远程监控室联网的智能安全运行系统以及与智能安全运行系统设数据线条连接信号且信号传输的信号接收终端、温度接收终端和振动接受终端,信号接终端与外部的若干数量的激光探测装置设数据线信号连通,激光探测装置包含激光发射仪5和光信号接收仪51各一件,射流风机一1外壳顶部设连接座53,连接座53的一侧安装激光发射仪5,连接座53的另一侧安装光信号接收仪51;温度接收终端与外部若干数量的温升传感器3设数据线信号连通且传输,所述温升传感器3设置在射流风机一1的轴承座一11内且贴住相对应安装的轴承外壳;振动接受终端与外部若干数量的振动传感器4设数据线信号连通且传输,振动传感器4设置在射流风机一1的筒体外且贴住固定,本实用新型为数据化网络化控制,智能化运行,实时检测隧道内射流风机的松动、轴承温度和运行振动状态并通过大数据上传实行自动控制运行及远程报警,保障隧道内的射流风机的安全运行。

应用中,如图4中所示,若干台风向一致的射流风机一1并联设置时,右侧第一台射流风机一1上端安装的激光发射仪5发射的激光光束a投射在中间相邻的第二台射流风机一1顶部安装的光信号接收仪51的感应区c,第二台射流风机一1激光探测装置的激光发射仪5发射的激光光束a投射在左侧相邻的第三台射流风机一1顶部安装的光信号接收仪51的感应区c,依次类推。

实际应用中,每组射流风机一1的并联安装数量根据隧道宽度和通风消防需求而设定,第一台射流风机一1上端安装的激光发射仪5与相邻的第二台并联安装的射流风机一1上端安装的光信号接收仪51位置对应,并且第一台射流风机一1上端安装的激光发射仪5发射的激光光束a投射在相邻的第二台并联安装的射流风机一1上端安装的光信号接收仪51的感应区c内;第二台射流风机一1上端安装的激光发射仪5与相邻的第三台并联安装的射流风机一1上端安装的光信号接收仪51位置对应,并且第二台射流风机一1上端安装的激光发射仪5发射的激光光束a投射在相邻的第三台并联安装的射流风机一1上端安装的光信号接收仪51的感应区c内;第三台射流风机一1上端安装的激光发射仪5与相邻的第四台并联安装的射流风机一1上端安装的光信号接收仪51位置对应,并且第三台射流风机一1上端安装的激光发射仪5发射的激光光束a投射在相邻的第四台并联安装的射流风机一1上端安装的光信号接收仪51的感应区c内;依次类推。

当任意一台射流风机一1因与隧道顶部固定的螺丝松动导致下沉时,激光发射仪5或光信号接收仪51中的其中一件也会同步下沉,会产生对应的激光发射仪5发射的激光光束a脱离对应的光信号接收仪51光感应块c的靶心位置,光信号接收仪51把信号反馈给信号接收终端内的芯片后且同步传送到智能安全运行系统,智能安全运行系统能及时与预设参数对比判断异常后发出射流风机停止运转的指令,并数据联网发送至远程监控室,便于技术处理故障,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射流风机安全运行,也同时能明确提供有安全运行隐患的一组或一台射流风机一1的位置。

实际应用中,如图3中所示,风向b一致且并联安装的二台射流风机一1为一组安装在隧道顶部,右侧的射流风机一1上端安装的激光发射仪5与左侧相邻安装的射流风机一1上端安装的光信号接收仪51位置对应,右侧安装的射流风机一1上端激光探测装置的激光发射仪5发射的激光光束a照射在左侧相邻安装的射流风机一1上端安装的光信号接收仪51的感应区c,当任意一台射流风机一1因与隧道顶部固定的螺丝松动导致下沉时,激光发射仪5或光信号接收仪51中的其中一件也会同步下沉,会产生激光发射仪5发射的激光光束a脱离光信号接收仪51光感应块c的靶心位置,光信号接收仪51把信号反馈给信号接收终端内的芯片后且同步传送到智能安全运行系统,智能安全运行系统能及时与预设参数对比判断异常后发出射流风机停止运转的指令,并数据联网发送至远程监控室,便于技术处理故障,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射流风机安全运行,也同时能明确提供有安全运行隐患的一组或一台射流风机一1的位置。

应用中,信号接收终端内的芯片及处理系统能处理若干套激光探测装置,架设隧道内分段落区域设有若干组射流风机,每组由若干台射流风机一1并联安装构成,信号接收终端能接受和处理所有的激光探测装置监控,隧道内设有二十组射流风机、四十组射流风机、六十组射流风机或若干组射流风机时,智能安全运行系统配设的一套信号接收终端均能处理且运行。

所述温度接收终端能接收每一台射流风机上安装的温升传感器3反馈的数据,振动接受终端能接收每一台射流风机上安装的温升传感器3反馈的信号数据,并把实时接收的数据发送智能安全运行系统终端。

智能安全运行系统为集成式智能化安全运行监控,能同步接受并处理信号接收终端、温度接收终端和振动接受终端反馈的信号和数据储存、与预设参数对比并发出相对应的命令,且把相关的数据同步传送外部联网的远程监控室。

本实用新型为数据化网络化控制,智能化模块化设置和运行,能实现实时检测隧道内射流风机的松动、电机和轴承温度、射流风机的运行时振动状态、自动调频射流风机的运作节能降耗等检测功能以及远程控制,并自动控制运行及远程报警,保障隧道内的射流风机的安全运行,延长了设备的寿命,便于检测和运营维护。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