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动力驱动的石油开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77816发布日期:2023-01-17 21:35阅读:38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合动力驱动的石油开采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石油开采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混合动力驱动的石油开采装置。


背景技术:

2.石油开采是石油利用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石油开采过程中,通常会使用开采装置将石油从油井内部抽送至地面上,开采装置主要时由电力驱动的电动机或者内燃机驱动的动力机进行抽油作业。
3.专利公告号为cn213039256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石油开采装置,包括一级传动装置、二级传动装置、滤水装置、开采装置、集油箱和机架,所述集油箱设于机架上且和机架固接,所述滤水装置设于机架上且和机架固接,所述一级传动装置设于滤水装置上,所述二级传动装置设于开采装置上,所述开采装置设于机架上且和机架固接。该实用新型属于石油开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石油开采装置;该实用新型采用组合式开采装置可以应对不同深度的油井,采油过程中加入滤水装置,能够分离出石油中的水分,有效解决了目前市场上石油开采装置采出石油杂质多、且自身结构复杂、维护不方便的问题。
4.但是目前石油开采装置存在以下问题:现有的石油开采装置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下对石油进行开采时,由于温度较低,因此石油往往具有较高的粘稠度,从而会导致采油管管壁易结蜡的现象,管壁结蜡严重时甚至会导致采油管堵塞,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混合动力驱动的石油开采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驱动的石油开采装置,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石油开采装置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下对石油进行开采时,由于温度较低,因此石油往往具有较高的粘稠度,从而会导致采油管管壁易结蜡的现象,管壁结蜡严重时甚至会导致采油管堵塞的问题。
6.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混合动力驱动的石油开采装置,包括采油管主体,采油管主体的内部转动安装有转杆,所述转杆通过外接电机驱动,所述转杆的外部固定有螺旋叶,所述螺旋叶的靠近采油管主体内壁的一侧设置有防结块装置,所述防结块装置包括中空壳和波浪圆槽环,所述波浪圆槽环固定在采油管主体的内壁顶部,所述中空壳嵌固在螺旋叶的靠近采油管主体内壁的一侧,所述中空壳靠近采油管主体内壁的一侧贯穿且滑动安装有齿块板,所述齿块板远离采油管主体内壁的一侧固定有齿块,且齿块贯穿中空壳远离采油管主体内壁一侧的内壁表面,所述齿块板齿块处固定有几形板,所述几形板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几形板均设置在中空壳远离采油管主体内壁的一侧的外壁表面,且若干个几形板均位于螺旋叶的间隙之间,所述几形板滑动安装在中空壳远离采油管主体内壁的一侧的外壁表面,所述齿块板的顶部固定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延伸至波浪圆槽环的内部,螺旋叶通过中空壳带动几形板对采油管主体内壁处粘附的结腊的石油进行刮除,从而避免了结腊的石油堵塞采油管主体的问题;同时中空壳带动固定
柱沿着波浪圆槽环内部移动,在波浪圆槽环的波浪圆槽限制下,使得固定柱通过齿块板推动几形板对采油管主体内壁处刮落的结腊的石油进行推动,从而促进了采油管主体中结腊的石油的排出。
7.优选的,所述采油管主体为外壁开设有保温隔层,所述采油管主体保温隔层内部设置有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加热器主体,所述加热器主体嵌固在采油管主体的外壁表面,所述加热器主体靠近采油管主体的一侧固定有加热管,所述加热管延伸至采油管主体保温隔层内部,所述加热器主体包括加热元件,加热器主体的加热元件设置在加热管内部,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滑环和抵触杆,所述滑环滑动安装在采油管主体保温隔层内部,所述滑环与采油管主体保温隔层内壁顶部之间设有弹簧,所述滑环的顶部固定有抵触柱,所述抵触柱贯穿且滑动安装在采油管主体保温隔层内壁顶部,所述抵触杆固定在转杆的顶部外壁表面,所述抵触柱的顶部位于抵触杆的运动轨迹上,加热器主体的加热元件对通过加热管对采油管主体保温隔层内部进行加热,从而避免了采油管主体处于温度较低的环境,导致石油易产生结腊的问题;同时转杆驱动抵触杆转动并推动抵触柱的顶部带动滑环对采油管主体保温隔层内部热气进行扇动,从而加快了采油管主体保温隔层内部热气流通的速度,从而提高了采油管主体对石油加热的效果。
8.优选的,所述采油管主体的顶部设置有余热利用装置,所述余热利用装置包括固定环,所述固定环通过架板固定安装在采油管主体的顶部外侧,所述固定环的顶部转动安装有半圆壳,所述半圆壳的内壁顶部固定有插杆,所述插杆贯穿且滑动安装在转杆的顶部,所述半圆壳的内壁顶部边缘处固定有斜叶,固定环和半圆壳会对加热器主体产生的余热进行格挡保存,从而使得余热对采油管主体的出油管处进行预加热,从而避免了采油管主体的出油管处温度较低,石油粘稠度较高,影响石油排出的效率的问题;同时转杆通过插杆带动半圆壳转动,半圆壳带动斜叶对固定环和半圆壳内存留的余热进行扇动,从而使得余热从采油管主体的出油管处排出,从而提高了余热对采油管主体的出油管加热的效率。
9.优选的,所述采油管主体的顶部一侧开设有出油管,所述采油管主体的出油管内部设置防粘壁装置,所述防粘壁装置包括半弧柱,所述半弧柱贯穿且滑动安装在采油管主体的出油管顶部,所述半弧柱与采油管主体的出油管外壁之间设有弹簧,所述半弧柱的顶部位于斜叶的运动轨迹上,所述半弧柱的底部固定有三角杆,所述三角杆与采油管主体的出油管内壁顶部接触,所述三角杆的左侧和右侧均固定有通槽弹板,所述通槽弹板靠近采油管主体的出油管内壁的一侧固定有三角块,斜叶通过推动半弧柱的顶部带动半弧柱推动三角杆向下移动,三角杆挤压通槽弹板发生形变,通槽弹板带动三角块对采油管主体的出油管处结腊的石油进行刮动,从而减少了采油管主体的出油管处堵塞的频率。
10.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驱动的石油开采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1.(1)、本发明通过防结块装置的设置,使得螺旋叶、中空壳和中空壳配合带动几形板对采油管主体内壁处粘附的结腊的石油进行刮除,从而避免了结腊的石油堵塞采油管主体的问题;同时中空壳、齿块板、固定柱和波浪圆槽环配合带动几形板对采油管主体内壁处刮落的结腊的石油进行推动,从而促进了采油管主体中结腊的石油的排出。
12.(2)、本发明通过加热装置的设置,使得加热器主体和加热管配合对采油管主体保温隔层内部进行加热,从而避免了采油管主体处于温度较低的环境,导致石油易产生结腊的问题;同时转杆、抵触杆和抵触柱配合带动滑环对采油管主体保温隔层内部热气进行扇
动,从而加快了采油管主体保温隔层内部热气流通的速度,从而提高了采油管主体对石油加热的效果。
13.(3)、本发明通过余热利用装置的设置,使得固定环和半圆壳对加热器主体产生的余热进行格挡保存,从而使得余热对采油管主体的出油管处进行预加热,从而避免了采油管主体的出油管处温度较低,石油粘稠度较高,影响石油排出的效率的问题;同时转杆、插杆和半圆壳转配合带动斜叶对固定环和半圆壳内存留的余热进行扇动,从而使得余热从采油管主体的出油管处排出,从而提高了余热对采油管主体的出油管加热的效率。
14.(4)、本发明通过防粘壁装置的设置,使得斜叶、半弧柱和三角杆配合使通槽弹板带动三角块对采油管主体的出油管处结腊的石油进行刮动,从而减少了采油管主体的出油管处堵塞的频率。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发明整体的示意图;
16.图2为本发明整体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17.图3为本发明防结块装置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18.图4为本发明加热装置的示意图;
19.图5为本发明余热利用装置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20.图6为本发明防粘壁装置的示意图。
21.图中:1、采油管主体;2、螺旋叶;3、转杆;4、防结块装置;41、中空壳;42、齿块板;43、几形板;44、固定柱;45、波浪圆槽环;5、加热装置;51、加热器主体;52、加热管;53、滑环;54、抵触柱;55、抵触杆;6、余热利用装置;61、固定环;62、半圆壳;63、插杆;65、斜叶;7、防粘壁装置;71、半弧柱;72、三角杆;73、通槽弹板;74、三角块。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3.请参阅图1-6,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混合动力驱动的石油开采装置,包括采油管主体1,采油管主体1的内部转动安装有转杆3,转杆3通过外接电机驱动,转杆3的外部固定有螺旋叶2,螺旋叶2的靠近采油管主体1内壁的一侧设置有防结块装置4,防结块装置4包括中空壳41和波浪圆槽环45,波浪圆槽环45固定在采油管主体1的内壁顶部,中空壳41嵌固在螺旋叶2的靠近采油管主体1内壁的一侧,中空壳41靠近采油管主体1内壁的一侧贯穿且滑动安装有齿块板42,齿块板42远离采油管主体1内壁的一侧固定有齿块,且齿块贯穿中空壳41远离采油管主体1内壁一侧的内壁表面,齿块板42齿块处固定有几形板43,几形板43有若干个,若干个几形板43均设置在中空壳41远离采油管主体1内壁的一侧的外壁表面,且若干个几形板43均位于螺旋叶2的间隙之间,几形板43滑动安装在中空壳41远离采油管主体1内壁的一侧的外壁表面,齿块板42的顶部固定有固定柱44,固定柱44延伸至波浪圆槽环45的内部,螺旋叶2通过中空壳41带动几形板43对采油管主体1内壁处粘附的结腊的石油进行刮除,从而避免了结腊的石油堵塞采油管主体1的问题;同时中空壳41带动固定柱44沿着波浪圆槽环45内部移动,在波浪圆槽环45的波浪圆槽限制下,使得固定柱44通过
齿块板42推动几形板43对采油管主体1内壁处刮落的结腊的石油进行推动,从而促进了采油管主体1中结腊的石油的排出。
24.优选的,采油管主体1为外壁开设有保温隔层,采油管主体1保温隔层内部设置有加热装置5,加热装置5包括加热器主体51,加热器主体51嵌固在采油管主体1的外壁表面,加热器主体51靠近采油管主体1的一侧固定有加热管52,加热管52延伸至采油管主体1保温隔层内部,加热器主体51包括加热元件,加热器主体51的加热元件设置在加热管52内部,加热装置5还包括滑环53和抵触杆55,滑环53滑动安装在采油管主体1保温隔层内部,滑环53与采油管主体1保温隔层内壁顶部之间设有弹簧,滑环53的顶部固定有抵触柱54,抵触柱54贯穿且滑动安装在采油管主体1保温隔层内壁顶部,抵触杆55固定在转杆3的顶部外壁表面,抵触柱54的顶部位于抵触杆55的运动轨迹上,加热器主体51的加热元件对通过加热管52对采油管主体1保温隔层内部进行加热,从而避免了采油管主体1处于温度较低的环境,导致石油易产生结腊的问题;同时转杆3驱动抵触杆55转动并推动抵触柱54的顶部带动滑环53对采油管主体1保温隔层内部热气进行扇动,从而加快了采油管主体1保温隔层内部热气流通的速度,从而提高了采油管主体1对石油加热的效果。
25.优选的,采油管主体1的顶部设置有余热利用装置6,余热利用装置6包括固定环61,固定环61通过架板固定安装在采油管主体1的顶部外侧,固定环61的顶部转动安装有半圆壳62,半圆壳62的内壁顶部固定有插杆63,插杆63贯穿且滑动安装在转杆3的顶部,半圆壳62的内壁顶部边缘处固定有斜叶65,固定环61和半圆壳62会对加热器主体51产生的余热进行格挡保存,从而使得余热对采油管主体1的出油管处进行预加热,从而避免了采油管主体1的出油管处温度较低,石油粘稠度较高,影响石油排出的效率的问题;同时转杆3通过插杆63带动半圆壳62转动,半圆壳62带动斜叶65对固定环61和半圆壳62内存留的余热进行扇动,从而使得余热从采油管主体1的出油管处排出,从而提高了余热对采油管主体1的出油管加热的效率。
26.优选的,采油管主体1的顶部一侧开设有出油管,采油管主体1的出油管内部设置防粘壁装置7,防粘壁装置7包括半弧柱71,半弧柱71贯穿且滑动安装在采油管主体1的出油管顶部,半弧柱71与采油管主体1的出油管外壁之间设有弹簧,半弧柱71的顶部位于斜叶65的运动轨迹上,半弧柱71的底部固定有三角杆72,三角杆72与采油管主体1的出油管内壁顶部接触,三角杆72的左侧和右侧均固定有通槽弹板73,通槽弹板73靠近采油管主体1的出油管内壁的一侧固定有三角块74,斜叶65通过推动半弧柱71的顶部带动半弧柱71推动三角杆72向下移动,三角杆72挤压通槽弹板73发生形变,通槽弹板73带动三角块74对采油管主体1的出油管处结腊的石油进行刮动,从而减少了采油管主体1的出油管处堵塞的频率。
27.使用时,通过外接电机驱动转杆3转动,转杆3带动螺旋叶2转动,从而螺旋叶2通过采油管主体1对石油进行采油,并通过采油管主体1的出油管排出,在螺旋叶2转动时,螺旋叶2带动中空壳41同步转动,中空壳41带动几形板43对采油管主体1内壁处粘附的结腊的石油进行刮除,从而避免了结腊的石油堵塞采油管主体1的问题;同时中空壳41带动齿块板42和固定柱44同步移动,固定柱44沿着波浪圆槽环45内部移动,在波浪圆槽环45的波浪圆槽限制下,使得固定柱44带动齿块板42沿着中空壳41内部向远离采油管主体1内壁的方向移动,齿块板42带动几形板43同步移动,从而使得几形板43对采油管主体1内壁处刮落的结腊的石油进行推动,从而促进了采油管主体1中结腊的石油的排出。
28.同时启动加热器主体51,加热器主体51的加热元件对通过加热管52对采油管主体1保温隔层内部进行加热,从而避免了采油管主体1处于温度较低的环境,导致石油易产生结腊的问题;同时转杆3带动抵触杆55转动,抵触杆55通过推动抵触柱54的顶部带动滑环53对采油管主体1保温隔层内部热气进行扇动,从而加快了采油管主体1保温隔层内部热气流通的速度,从而提高了采油管主体1对石油加热的效果。
29.同时固定环61和半圆壳62会对加热器主体51产生的余热进行格挡保存,从而使得余热对采油管主体1的出油管处进行预加热,从而避免了采油管主体1的出油管处温度较低,石油粘稠度较高,影响石油排出的效率的问题;同时转杆3通过插杆63带动半圆壳62转动,半圆壳62带动斜叶65对固定环61和半圆壳62内存留的余热进行扇动,从而使得余热从采油管主体1的出油管处排出,从而提高了余热对采油管主体1的出油管加热的效率。
30.同时在斜叶65转动时,斜叶65通过推动半弧柱71的顶部带动半弧柱71推动三角杆72向下移动,三角杆72挤压通槽弹板73发生形变,通槽弹板73带动三角块74对采油管主体1的出油管处结腊的石油进行刮动,从而减少了采油管主体1的出油管处堵塞的频率。
31.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