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通风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91058发布日期:2022-05-30 22:11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一种隧道通风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通风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隧道通风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2.隧道是修建在地下或水下或者在山体中,铺设铁路或修筑公路供机动车辆通行的建筑物;根据其所在位置可分为山岭隧道、水下隧道和城市隧道三大类;为缩短距离和避免大坡道而从山岭或丘陵下穿越的称为山岭隧道;为穿越河流或海峡而从河下或海底通过的称为水下隧道;为适应铁路通过大城市的需要而在城市地下穿越的称为城市隧道;由于隧道内氧气不足,所以需要利用通风装置向隧道内不断输送空气。
3.现有的隧道通风装置在使用过程中,不便实现隧道内气体循环,也不能对隧道内含有汽车尾气的气体进行净化。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道通风净化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隧道通风净化装置,包括通风装置主体,所述通风装置主体的后端设置有第一排风管和进风管,所述通风装置主体的前侧外表面设置有防护罩和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驱动端设置有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的侧端外表面设置有第一扇叶和第一支撑架,所述进风管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驱动端设置有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二连接轴的侧端外表面设置有第二扇叶和第二支撑架,所述通风装置主体的一侧设置有气体净化器,所述气体净化器的前端设置有第二排风管,所述气体净化器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螺纹连接座,所述连接管的侧端外表面设置有螺纹固定环和限位环。
7.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排风管和进风管均固定安装于通风装置主体的后端,且均与通风装置主体相互连通,所述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均固定安装于通风装置主体的内部。
8.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连接轴与第一支撑架的连接方式为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扇叶的数量为若干组,且呈环形阵列排布于第一连接轴的侧端外表面,所述第一电机与第一支撑架的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
9.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二连接轴与第二支撑架的连接方式为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扇叶的数量为若干组,且呈环形阵列排布于第二连接轴的侧端外表面,所述第二电机与第二支撑架的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
10.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通风装置主体与气体净化器的连接方式为活动连接,所述螺纹连接座固定安装于气体净化器的上端,所述连接管贯穿螺纹固定环,所述螺纹固定环与连接管的连接方式为活动连接。
11.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限位环固定安装于连接管的侧端外表面,所述螺纹固定环与螺纹连接座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所述气体净化器通过连接管与通风装置主体连通。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通风装置主体的后端设置第一排风管和进风管,通风装置主体通过连接管和气体净化器连通,有利于通风装置主体将空气通过进风管输送至隧道内,同时将隧道内含有汽车尾气的气体抽出经过气体净化器净化,从而有利于将气体过滤后排出,不仅能够使隧道内气体循环,还有利于环保。
14.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螺纹固定环通过螺纹与螺纹连接座活动连接,有利于将连接管安装在气体净化器上,还便于将连接管从气体净化器上拆卸,从而便于对气体净化器进行检修和维护。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后侧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通风装置主体侧剖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连接管与气体净化器拆分示意图。
19.图中:1、通风装置主体;2、第一排风管;3、进风管;4、防护罩;5、连接管;6、第一电机;7、第一连接轴;8、第一扇叶;9、第一支撑架;10、第二电机;11、第二连接轴;12、第二扇叶;13、第二支撑架;14、气体净化器;15、第二排风管;16、螺纹连接座;17、螺纹固定环;18、限位环。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2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2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4.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25.一种隧道通风净化装置,包括通风装置主体1,通风装置主体1的后端设置有第一排风管2和进风管3,通风装置主体1的前侧外表面设置有防护罩4 和连接管5,连接管5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电机6,第一电机6的驱动端设置有第一连接轴7,第一连接轴7的侧端外表面设置有第一扇叶8和第一支撑架9,进风管3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电机10,第二电机10的驱动端设置有第二连接轴 11,第二连接轴11的侧端外表面设置有第二扇叶12和第二支撑架13,通风装置主体1的一侧设置有气体净化器14,气体净化器14的前端设置有第二排风管15,气体净化器14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螺纹连接座16,连接管5的侧端外表面设置有螺纹固定环17和限位环18。
26.实施例,参考图1、图2、图3和图4,第一排风管2和进风管3均固定安装于通风装置主体1的后端,且均与通风装置主体1相互连通,第一支撑架9和第二支撑架13均固定安装于通风装置主体1的内部,第一支撑架9和第二支撑架13便于支撑第一电机6和第二电机10;第一连接轴7与第一支撑架9的连接方式为转动连接,第一扇叶8的数量为若干组,且呈环形阵列排布于第一连接轴7的侧端外表面,第一电机6与第一支撑架9的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第一连接轴7便于安装第一扇叶8;第二连接轴11与第二支撑架 13的连接方式为转动连接,第二扇叶12的数量为若干组,且呈环形阵列排布于第二连接轴11的侧端外表面,第二电机10与第二支撑架13的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第二连接轴11便于安装第二扇叶12;
27.使用者首先将第一排风管2安装在隧道顶端,将进风管3安装在隧道底部,之后通过遥控控制通风装置主体1运行,在第一连接轴7与第一支撑架9、第二连接轴11与第二支撑架13的连接方式分别为转动连接、第一电机6与第一支撑架9、第二电机10与第二支撑架13的连接方式分别为固定连接的条件下,第一电机6和第二电机10分别驱动第一扇叶8和第二扇叶12旋转,第一扇叶8旋转通过第一排风管2将隧道内含有汽车尾气的气体抽出再通过连接管5导入气体净化器14内,气体净化器14将气体过滤后通过第二排风管15排出,第二扇叶12旋转将室外空气通过进风管3输送至隧道内,不仅有利于隧道内气体循环,还便于对隧道内排出的气体进行净化,较为环保。
28.实施例,参考图2、图3和图4,通风装置主体1与气体净化器14的连接方式为活动连接,螺纹连接座16固定安装于气体净化器14的上端,连接管5贯穿螺纹固定环17,螺纹固定环17与连接管5的连接方式为活动连接,螺纹固定环17便于将连接管5固定在螺纹连接座16内;限位环18固定安装于连接管5的侧端外表面,螺纹固定环17与螺纹连接座16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气体净化器14通过连接管5与通风装置主体1连通,限位环18便于防止螺纹固定环17脱落连接管5;
29.当需要对气体净化器14进行检修和维护时,在螺纹固定环17与螺纹连接座16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条件下,使用者旋转螺纹固定环17,使螺纹固定环17与螺纹连接座16分离,再将连接管5从螺纹连接座16内抽出,便可将连接管5从气体净化器14上拆卸,便于对气体净化器14进行检修。
30.本实用新型工作流程:使用时,使用者首先将第一排风管2安装在隧道顶端,将进风管3安装在隧道底部,之后通过遥控控制通风装置主体1运行,在第一连接轴7与第一支撑架9、第二连接轴11与第二支撑架13的连接方式分别为转动连接、第一电机6与第一支撑架9、第二电机10与第二支撑架13 的连接方式分别为固定连接的条件下,第一电机6和第二电
机10分别驱动第一扇叶8和第二扇叶12旋转,第一扇叶旋转8通过第一排风管2将隧道内含有汽车尾气的气体抽出再通过连接管5导入气体净化器14内,气体净化器14 将气体过滤后通过第二排风管15排出,第二扇叶12旋转将室外空气通过进风管3输送至隧道内,不仅有利于隧道内气体循环,还便于对隧道内排出的气体进行净化,较为环保,当需要对气体净化器14进行检修和维护时,在螺纹固定环17与螺纹连接座16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条件下,使用者旋转螺纹固定环17,使螺纹固定环17与螺纹连接座16分离,再将连接管5从螺纹连接座16内抽出,便可将连接管5从气体净化器14上拆卸,便于对气体净化器14进行检修。
31.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