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安装的半自粘非对称中埋式止水带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310309发布日期:2023-09-02 15:27阅读:19来源:国知局
一种后安装的半自粘非对称中埋式止水带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隧道与地下工程防水,特别是一种后安装的半自粘非对称中埋式止水带结构。


背景技术:

1、目前,隧道与地下工程一般采用结构主体防水为主,以施工缝和变形缝等细部构造防水为重点的原则。但由于施工与工艺水平、混凝土收缩徐变以及防水材料和混凝土性能差异性等,造成细部防水出现缺陷,施工缝和变形缝等细部渗漏水成为当前隧道与地下工程突出的工程问题。隧道与地下工程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下水侵入结构主体,造成钢筋锈蚀,混凝土劣化,危害结构耐久性,同时影响隧道与地下工程正常运营,也会造成运营费用的增加。

2、目前中埋式止水带定位工艺由于施工人员水平差异,中埋式止水带施工时易出现位置偏移、扭曲、折叠等问题,而且有些隧道因变形较大会产生变形缝,容易导致中埋式止水带周边出现结构厚度不足和混凝土填充不密实等问题,往往成为渗水通道。经过发明人长期研究,发明了一种后安装的半自粘非对称中埋式止水带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后安装的半自粘非对称中埋式止水带结构。

2、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后安装的半自粘非对称中埋式止水带结构,包括主带体,主带体的左端设置有左凸体,左凸体与先浇结构固定连接,主带体的右端设置有右凸体,右凸体的右侧设置有端凸体,端凸体与后浇结构固定连接,主带体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上凸体和下凸体,且上凸体和下凸体对称设置。

3、优选的,主带体的中部开设有若干空腔,且每个空腔之间设置有分离缝。

4、优选的,端凸体呈梯形、圆形或椭圆形。

5、优选的,端凸体的外端设置有自粘层。

6、优选的,自粘层的外侧面设置有隔离保护膜。

7、优选的,上凸体的上部长度大于上凸体的下部长度。

8、优选的,下凸体的上部长度小于下凸体的下部长度。

9、优选的,左凸体的外端设置有结构胶层。

10、优选的,先浇结构内开设有预留槽,预留槽内设置有结构胶层。

11、优选的,左凸体呈梯形、圆形或椭圆形。

12、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先将左凸体与先浇结构固定连接,再浇筑后浇结构,使端凸体与后浇结构固定连接,从而使定位准确;当发生相向压缩变形时,端凸体的端部会与后浇结构紧密贴合,同时增大了与后浇结构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变形缝处的防水性。



技术特征:

1.一种后安装的半自粘非对称中埋式止水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带体(1),所述主带体(1)的左端设置有左凸体(4),所述主带体(1)的右端设置有右凸体(5),所述右凸体(5)的右侧设置有端凸体(9),所述主带体(1)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上凸体(2)和下凸体(3),且所述上凸体(2)和所述下凸体(3)对称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安装的半自粘非对称中埋式止水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带体(1)的中部开设有若干空腔(6),且每个所述空腔(6)之间设置有分离缝(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后安装的半自粘非对称中埋式止水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凸体(9)呈梯形、圆形或椭圆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后安装的半自粘非对称中埋式止水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凸体(9)的外端设置有自粘层(1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后安装的半自粘非对称中埋式止水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粘层(10)的外侧面设置有隔离保护膜(1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安装的半自粘非对称中埋式止水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凸体(2)的上部长度大于所述上凸体(2)的下部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后安装的半自粘非对称中埋式止水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凸体(3)的上部长度小于所述下凸体(3)的下部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安装的半自粘非对称中埋式止水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凸体(4)的外端设置有结构胶层(8)。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后安装的半自粘非对称中埋式止水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胶层(8)设置在预留槽内,所述预留槽开设在先浇结构内。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后安装的半自粘非对称中埋式止水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凸体(4)呈梯形、圆形或椭圆形。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后安装的半自粘非对称中埋式止水带结构,包括主带体,主带体的左端设置有左凸体,左凸体与先浇结构固定连接,主带体的右端设置有右凸体,右凸体的右侧设置有端凸体,端凸体与后浇结构固定连接,主带体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上凸体和下凸体,且上凸体和下凸体对称设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先将左凸体与先浇结构固定连接,再浇筑后浇结构,使端凸体与后浇结构固定连接,从而使定位准确;当发生相向压缩变形时,端凸体的端部会与后浇结构紧密贴合,同时增大了与后浇结构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变形缝处的防水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大龙,李海军,王磊,姜游,周柯江,张涵,何省,舒东利,陶伟明,王佳,杨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四川铁拓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020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