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升二衬混凝土浇筑质量的布料架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66500发布日期:2023-02-21 19:37阅读:78来源:国知局
基于提升二衬混凝土浇筑质量的布料架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作业二衬台车施工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基于提升二衬混凝土浇筑质量的布料架构。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隧道交通工程的不断发展,隧道壁的混凝土浇筑通常采用全封闭形式衬砌台车作业,为保证衬砌台车稳定,一般采取两侧对称式浇筑台车。
3.具体作业方式为,通过台车预设的布料管道将混凝土依次自边墙浇筑至拱顶,且待混凝土浇筑至拱顶后,需要人工进行敲击或者根据经验进行判断混凝土是否浇筑饱满。常规施工的二衬台车架构仅有边侧设置的四层混凝土边墙布料孔,拱顶设置有3~5个混凝土冲顶布料孔,混凝土边墙布料孔浇筑完后直接使用混凝土冲顶布料孔进行浇筑,上述架构及作业方式至少存在以下缺点:
4.1、采用第四层边墙布料孔浇筑完成后,直接使用冲顶布料孔,拱顶范围较大,冲顶浇筑时间过长,混凝土超过4小时出现初凝,影响混凝土质量;
5.2、重力向下的冲顶混凝土在拱顶中间及周边易出现堆积,导致部分区域混凝土无法浇筑饱满,易出现混凝土空洞;
6.3、冲顶混凝土浇筑自由落差超过2m,超过2m混凝土易出现向下离析。


技术实现要素:

7.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提升二衬混凝土浇筑质量的布料架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隧道壁混凝土布料时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9.一种基于提升二衬混凝土浇筑质量的布料架构,包括:
10.台车主体结构,为对称式设置;
11.浇筑泵,装配于所述台车主体结构的内部,且所述浇筑泵的输入端接通有混凝土料箱;
12.输送主管道,一端与所述浇筑泵的输出端料孔之间相接通设置;
13.边墙布料管道,一端与所述台车主体结构的侧部外壁之间相接通设置,且所述边墙布料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输送主管道的另一端之间相接通设置;
14.斜向布料管道,一端与所述台车主体结构的顶端中线两侧部的外壁之间相接通设置,且所述斜向布料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输送主管道的另一端之间相接通设置。
15.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对本实用新型做如下进一步说明:
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对称式设置的所述台车主体结构的两侧壁分别自下而上开设有四层边墙布料孔;
17.所述边墙布料管道与四层所述边墙布料孔分别相接通设置。
1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台车主体结构的内部设有自下而上依次间隔
布置的一层边墙布料管、二层边墙布料管、三层边墙布料管和四层边墙布料管;
19.所述一层边墙布料管的一端、所述二层边墙布料管的一端、所述三层边墙布料管的一端和所述四层边墙布料管的一端分别与四层所述边墙布料孔之间一一对应相接通设置,且所述一层边墙布料管的另一端、所述二层边墙布料管的另一端、所述三层边墙布料管的另一端以及所述四层边墙布料管的另一端均与所述输送主管道的另一端之间相接通设置。
2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对称式设置的所述台车主体结构的顶部两侧壁基于中线对称开设有若干个斜向布料孔;
21.所述斜向布料管道设有若干条,若干条所述斜向布料管道的一端分别一一对应与若干个所述斜向布料孔之间相接通设置,且若干条所述斜向布料管道的另一端均与所述输送主管道的另一端之间相接通设置。
2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若干个所述斜向布料孔均开设于所述台车主体结构的顶端中心纵向前后端之间两米范围内且在横向2~2.5米范围内。
2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台车主体结构在对应若干个所述斜向布料孔的内侧部边沿均固接设有加固钢板。
2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斜向布料孔的孔径为125mm。
2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若干条所述斜向布料管道均基于所述台车主体结构的台车前进方向向后侧倾斜设置。
2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对称式设置的所述台车主体结构的顶端中线开设有若干个冲顶布料孔;
27.所述输送主管道的另一端与若干个所述冲顶布料孔之间分别接通设有冲顶布料管道。
2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冲顶布料管道基于所述台车主体结构的台车前进方向向后侧倾斜设置。
29.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30.1、该架构在通过边墙布料管道保持既定边墙浇筑功能的基础上,借助斜向布料管道相较于冲顶布料管道有效降低了混凝土浇筑高度,使混凝土浇筑高度降低至两米之内,有效降低了混凝土出现离析现场的可能性。
31.2、在保留冲顶布料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斜向布料管道相较于原有的单一冲顶布料功能,有效降低了混凝土冲顶布料所需时间,避免了冲顶时间过长而影响混凝土浇筑质量;与此同时,借助斜向布料功能直接降低了冲顶布料的混凝土方量,冲顶混凝土所需时间短而不易堆积,有效减少了混凝土空洞的情况,提升了整体结构的功能实用性。
附图说明
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3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提升二衬混凝土浇筑质量的布料架构的整体主视架构示意图。
34.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提升二衬混凝土浇筑质量的布料架构的整体侧视架构示意图。
35.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36.台车主体结构1;浇筑泵2;输送主管道3;
37.边墙布料管道4:一层边墙布料管41、二层边墙布料管42、三层边墙布料管43、四层边墙布料管44;
38.斜向布料管道5;加固钢板6。
39.台车前进方向a。
具体实施方式
40.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1.本说明书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42.实施例1
43.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提升二衬混凝土浇筑质量的布料架构,包括台车主体结构1以及分别装配于所述台车主体结构1内部的浇筑泵2、输送主管道3、边墙布料管道4和斜向布料管道5,用以在通过边墙布料管道4保持既定边墙浇筑功能的基础上,借助斜向布料管道5相较于冲顶布料管道有效降低了混凝土浇筑高度,使混凝土浇筑高度降低至两米之内,有效降低了混凝土出现离析现场的可能性。具体设置如下:
44.请参考图1至图2,所述台车主体结构1为对称式设置,且所述台车主体结构1的内部固定装配有带混凝土料箱的浇筑泵2,所述浇筑泵2的输出端料孔与所述输送主管道3的一端之间相接通设置。
45.对称式设置的所述台车主体结构1的两侧壁分别自下而上开设有四层边墙布料孔;所述边墙布料管道4包括沿所述台车主体结构1自下而上依次间隔布置的一层边墙布料管41、二层边墙布料管42、三层边墙布料管43和四层边墙布料管44,所述一层边墙布料管41的一端、所述二层边墙布料管42的一端、所述三层边墙布料管43的一端和所述四层边墙布料管44的一端分别与四层边墙布料孔之间一一对应相接通设置,且所述一层边墙布料管41的另一端、所述二层边墙布料管42的另一端、所述三层边墙布料管43的另一端以及所述四层边墙布料管44的另一端均与所述输送主管道3的另一端之间相接通设置。
46.对称式设置的所述台车主体结构1的顶部两侧壁在其纵向前后端之间两米范围内且在横向2~2.5米范围内基于中线对称开设有若干个斜向布料孔,若干个所述斜向布料孔的内侧部边沿均固接设有加固钢板6,用以通过加固钢板6有效防止斜向布料孔在混凝土浇
筑过程中受压导致变形。
47.所述斜向布料管道5设有若干条,若干条所述斜向布料管道5的一端分别一一对应与若干个所述斜向布料孔之间相接通设置,且若干条所述斜向布料管道5的另一端均与所述输送主管道3的另一端之间相接通设置。
48.优选地,若干条所述斜向布料管道5均基于所述台车主体结构1的台车前进方向a向后侧倾斜设置,用以以此顺应台车前进方向避免了混凝土倒推。
49.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斜向布料孔的孔径为125mm。
50.实施例2
51.在实施例2中,对于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结构,给予相同的符号,省略相同的说明,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出了改进。具体设置如下:
52.对称式设置的所述台车主体结构1的顶端中线开设有若干个冲顶布料孔,所述输送主管道3的另一端与若干个所述冲顶布料孔之间分别接通设有冲顶布料管道,所述冲顶布料管道基于所述台车主体结构1的台车前进方向a向后侧倾斜设置,用以以此保留冲顶布料,同时顺应台车前进方向避免混凝土倒推。
53.该实施例的有益之处在于,在保留冲顶布料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斜向布料管道5相较于原有的单一冲顶布料功能,有效降低了混凝土冲顶布料所需时间,避免了冲顶时间过长而影响混凝土浇筑质量;与此同时,借助斜向布料功能直接降低了冲顶布料的混凝土方量,冲顶混凝土所需时间短而不易堆积,有效减少了混凝土空洞的情况,提升了整体结构的功能实用性。
54.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