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物的增强框架及采用增强框架的建筑物的施工方法

文档序号:5388476阅读:4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结构物的增强框架及采用增强框架的建筑物的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特别是涉及包括大量的隔室,并可以进行折叠和装配的增强框架,和采用增强框架的建筑结构物的施工方法。
一般来说,各种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已被用于加固软土地基,或形成前面壁,比如挡土墙或坝。首先,在JP特开昭58-106020号文献中公开了用于加固软土地基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的一个实例。普通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是通过下述方式形成的,即按照预定间距通过合成树脂或金属板固定至少两个或更多的主板。当设置上述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时,结构物之间需延伸有间隙,以便在其中填入填料,比如土。但是,由于其回复力的作用,难于获得所需的空间,另外在施工中存在许多困难。


图1A-1C表示普通的结构物用增强框架,其用于形成例如挡土墙的前面壁。图1A表示法国人Henry Vidal所研制的方法。按照图1所示的方法,组合了多个混凝土板b,该混凝土板b包括增强连接环a,该环朝向内侧伸出,增强条c与增强连接环a连接,之后将填料,比如土填入内侧。
另一方面,图1B所示的方法是英国研制的,其中单元部件d紧密叠置,而每个单元部件呈六边形。为了在叠置施工时保持坚固性,单元部件d通过穿过其内的连接杆e连接,将增强带f与连接杆e连接,在内侧填充填料,比如土。但是,会产生下述问题,即增强带f受拉,而结构强度较差,从而难于将其叠置超过预定高度。
本发明是针对上述问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用途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其不仅用于加固软土地基,而且还用于形成前面壁,比如挡土墙。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室状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其容易折叠和预制。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其便于设置,并且对于较高的挡土墙的施工,具有优良的稳定性。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一种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包括
至少两个以上的主板,该主板上开设有第1绳穿过的第1孔;连接板,该连接板上开设有第1绳穿过的第2孔,该连接板按照预定间距设置于上述主板之间;和第1绳,其穿过上述主板中的第1孔和连接板中的第2孔以便将主板与连接板连接。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其包括至少两个以上的主板,该主板由柔性材料形成,其按照预定间距相互嵌合;至少一个以上的扩张部件,其设置于上述主板与连接板之间形成的空的空间(empty spaces)内,以便通过拉力,将主板从纵向朝向侧向扩张;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其包括至少两个以上的主板,该主板形成有第1连接槽,该槽按照恒定间距形成于该板纵向的一侧;第一连接板,该连接板沿与上述主板的纵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嵌合于上述第1连接槽中,上述主板和/或连接板上开设有孔。
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其包括至少两个以上的主板,该主板包括第1连接槽和第2连接槽,该第1连接槽按照恒定间隔在板的纵向的一侧形成;第2连接槽相对第1连接槽以预定间距在下部形成;第1连接板,该第1连接板沿与主板大致垂直的方向嵌合于第1连接槽中;和第2板,该板按照预定间距,在第1连接板的底部,插入并固定于第2连接槽中。
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其包括至少两个以上的主板,该主板沿纵向以预定厚度延伸,该主板包括连接槽,该连接槽按照预定间距,沿纵向形成于两个侧边上;连接板,该连接板整体形成有与两侧的连接槽嵌合的嵌合部分,上述嵌合部分与主板中的连接槽嵌合。
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其包括至少一个以上的主板,该主板包括连接槽,该连接槽按照预定间距,沿纵向形成于两端;连接部件,该连接部件嵌合于主板上的相对的连接槽之间。
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采用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的建筑结构物的施工方法,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将框架用作板,在框架中的隔室腔内填充有填料,使其硬化。
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采用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的建筑结构物的施工方法,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将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用作建筑物结构物的内部骨架结构。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本发明的特性和目的,以下,将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附图中图1A、1B和1C为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的视图,示出了根据先有技术的挡土墙;图2为本发明第1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的透视图;图3为本发明第2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的透视图;图4为本发明第3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的透视图;图5为本发明第4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的平面图;图6为本发明第5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的平面图;图7A-7C为表示本发明第6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中的部件的前视图;图8为第6实施例的、通过图7所示的部件相互连接形成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的透视图;图9为本发明第7实施例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的透视图;图10A-C为表示本发明第8实施例的结构物的增强框架中的部件的透视图;图11为本发明第8实施例的表示将图10所示的部件相互连接的状态的平面图;图12为本发明第9实施例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的透视图;图13为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与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的施工方法有关的一个实施例的平面图;图14为图13的另一实施例的平面图;图15为图14的透视图;图16为图15的侧视图,示出了填料填入到每个隔室中的状态。
图17用于图释说明图15所示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的连接部;
图18A为用于说明第1施工实例的剖面图,该实例为采用本发明的增强框架的、软土地基改良的施工作业;图18B、18C和18D为图18A中的“1”部分的各种实施例的细部图;图19A为用于说明第2施工实例的剖面图,该实例为依照采用本发明的增强框架的固化处理而实行的软土地基改良的施工作业;图19B为图19A的局部的细部图;图20为将固化土层和排水层混合的、部分固化结构的平面图;图21为固化结构的剖面图,该结构由位于底部的固化土层和位于顶部的排水层形成;图22为固化结构的透视图,该结构在固化的土层中形成有格子形排水通道;图23为另一固化结构的透视图,该结构在固化的土层的上部形成有排水层;图24为用于说明第3施工实例的剖面图,该实例为采用本发明的增强框架的废物填理场地;图25A为用于说明第4施工实例的剖面图,该实例为采用本发明的增强框架的挡土墙结构;图25B为图25A的局部的细部图;图26A和26B为用于说明第5施工实例的剖面图,该实例为采用本发明的增强框架的另一挡土墙;图27为用于说明第6施工实例的剖面图,该实例为采用本发明的嗜强框架的隧道结构;图28A为用于说明第7施工实例的剖面图,该实例为采用本发明的增强框架的地下结构;图28B为用于说明地下结构中的排水关系的示意图;图28C为用于说明地下结构物的排水结构的局部放大图;图29A和29B为用于说明第8施工实例的透视图,该实例为采用本发明的增强框架的路基结构;图30A为用于说明第9施工实例的透视图,该实例为采用本发明的增强框架的管道结构;图30B为另一管道结构的透视图31为用于说明第10施工实例的侧视图,该实例为采用本发明的增强框架的缓冲结构;图32为用于说明第11施工实例的透视图,该实例为采用本发明的增强框架的、管道式水路用的支承结构;图33A为用于说明第12施工实例的透视图,该实例为采用本发明的增强框架的堤防结构;图33B为说明对图33A中的顶面进行处理的状态的示意图;图34A为另一堤防结构的透视图;图34B为用于说明图34A中的堤防结构的水门打开状态的平面图;图34C为用于说明图34A中的堤防结构的水门关闭状态的平面图;图35A为用于说明第13施工实例的透视图,该实例为采用本发明的增强框架的海上漂浮结构的透视图;图35B为用于说明图35A中的海上漂浮结构的内部结构的透视图;图36A为用于说明第14施工实例的透视图,该实例为采用本发明的增强框架的油栅结构;图36B为图36A中的油栅结构的局部透视图;图36C为图36A中的油栅结构的侧剖视图;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更为具体的描述。
图2为本发明第1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的透视图。
本实施例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包括至少2个以上的主板11、多个连接板12、用于连接主板11和连接板12的绳13。在主板11和连接板12中开设有被绳13穿过的多个孔,如图所示,上述绳13穿过主板11和连接板12而使上述板相互连接,从而形成呈隔室状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在这里,可改变上述连接板12的尺寸,以便根据施工的目的,改变形成于主板11和连接板12之间的空的空间。
由于在运输过程中,上述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使绳13处于松驰状态,这样上述结构通过使连接板12旋转而处于叠起状态。在施工时,可通过按照图2所示的方式,拉动绳13使上述结构恢复原始形状。因此,上述结构具有便于施工和增强坚固性优点。另外,由于本发明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具有大量的隔室,这样就具有在需要时可将任意选中的格子用作排水通道的优点。
上述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不仅用于通过将填料比如土填入多个格子中,从而加固地基,还可用于形成前面壁,比如累砌式挡土墙。
图3为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的透视图。该实施例基本与图2的框架相同。但是,该实施例与图2的实施例的区别在于顶部连接板22a和底部连接板以预定间距(d)连接。保持上述间距(d)的原因在于吸收和分散沿竖直方向施加的冲击或荷载。由于其它的功能和效果与图2的实施例相同,故这里省略对其的具体描述。
图4为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的透视图。该实施例包括多个单元板31、多个连接板32、第1绳33a和第2绳33b,该多个连接板32沿基本垂直的方向设置于相对的单元板31之间,该第1绳33a用于连接单元板31,该第2绳33b用于连接单元板31与连接板32。如图4所示,上述单元板31上开设有第1绳33a和第2绳33b穿过的孔。上述连接板33上开设有第2绳33b穿过的孔。
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其可应用于弯曲的(twisted)地基、倾斜面、岩层地区以及不能顺利地进行施工的地方。由于具有上述优点,这样本实施例的功能和效果与第1和第2实施例的相同,故在这里不再赘述。
图5为本发明第4实施例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的平面图。本实施例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包括沿纵向延伸的多个扁平的主板41。该主板41由树脂或金属制成,相邻的主板41沿纵向按照预定的间距相互连接。当主板41沿相对纵向垂直的方向伸展开时,如图5所示,便形成大量的空的空间。
在主板41之间的空的空间内设置有多个扩张部件。每个扩张部件由扩张板44和绳43构成,该扩张板44设置于主板41的每个空的空间内,上述绳43用于将扩张板44与主板41连接。该绳43穿过开设于主板41的侧面上的孔(图中未示出)以及开设于扩张板44上的孔(图中未示出),以便将扩张板44与主板41相连接。
由此,在上述结构的运输过程中,绳43处于松驰状态,上述延伸板44旋转90°左右,这样在主板41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将主板41紧密设置在一起,从而使整个体积达到最小。在施工时,通过从两端拉动绳33的方法,本发明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可呈与图5所示的相同形状设置。在此状态下,将填料(比如土)放入该结构中,由此完成该结构的施工。正象前述的实施例那样,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本实施例的其它功能和效果。
图6为本发明第5实施例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的平面图。除了不具有扩张板44以外,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图5的实施例基本相同。本实施例包括绳53,其位于主板41的连接部之间,该绳具有预定长度,其两端与连接部固定。上述绳53应由可折叠的柔性材料形成,因此本实施例在施工与运输方面具有与图5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图7A-7C为本发明第6实施例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中的部件的前视图。图7A表示主板61,图7B表示第1连接板62a,图7C表示第2连接板62b。长薄板状的主板61包括第1连接槽65a,其沿纵向,按照预定间距形成于该板的上侧端部。另外,主板61包括槽66,该槽按照预定间距,在第1连接槽65a的正下方形成。
第1连接板62a包括与主板61中的第1连接槽65a相接合的第2连接槽65b。第1连接板62a按照其纵向与主板61基本垂直的方式与主板61连接。第2连接板62b为平板形件,可插入上述槽66中。
图8为本发明第6实施例的、由图7A-7C所示的部件连接形成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的透视图。如图7A-7C所示,主板61中的第1连接槽65a与第1连接板62a中的第2连接槽65b相对地嵌合,之后将第2连接板62b插入主板61中的槽66中,并以此连接。此时,最好第1连接板62a和第2连接板62b之间的相对端部按照预定间距(1)间隔开,以便吸收和分散沿竖向施加的冲击或荷载。由于本实施例的其它功能和效果与前述的实施例相同,故省略对其的具体描述。
图9为本发明第7实施例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的透视图。本实施例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与图8的实施例基本相同。但是,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去除第2连接板62b,在主板71a上形成多个孔76a。对应于第2连接板62b的去除,上述主板61中的槽66可用作排水通道,而不设置单独的排水腔。在主板71a上开设有多个孔76a的原因是在填充填料,比如水泥等材料的场合,其两端部相互固定可以提高耐久性。
图10A-10C为本发明第8实施例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中的部件的透视图。图10A表示具有预定厚度的长条型主板81。该主板81包括连接槽85,该槽沿纵向按照预定间距在板的两侧形成。图10B表示用于装配在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的前面处的前连接板82a,在该板82a的两侧形成有第1嵌合部87a,用于与主板81中的连接槽85相嵌合。图10C表示中间连接板82b,该中间连接板以一定方式连接以形成位于主板81之间的隔室状空间。该中间连接板82b包括与主板81中的连接槽85嵌合的第2嵌合部87b。
图11为根据本发明第8实施例的、将图10中的部件相互连接的状态的平面图。本发明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采用较厚的钢筋混凝土、金属板或其它坚硬材料,当其按照多层方式叠置时,该板适合形成结构物的前面壁。尽管这里省略了对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的预制和使用的有关描述,但根据上文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所述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用于海上或水路中的结构时,可将填料填入到一定位置的相应内部隔室中,于这些位置对上述结构进行堆叠后,通车道路设置于主板81的顶部上。另外,本实施例的结构可成整体形成,而不是以对单独的部件进行装配的方式形成。
图12为本发明第9实施例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的透视图。该实施例表示图10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的多层累叠的状态。因此,与图10的部件功能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标号。如图12所示,为了使累叠的结构物牢固,主板81上开设有穿过其顶部和底部区域的多个孔98a。因此,在累叠结构物时,连接杆99穿过上述孔98a。另外,主板81、前连接板82a和中间连接板82b上开设有孔98b。当在逐层叠置前面壁的条件下设置该结构物时,其可为该结构物提供稳定性并隔断波浪。此外,由于设置了具有多个孔98b的各种排水腔,本实施例可通过将涌入的海水导入前面板的内侧的预定距离处,来减小海水的压力,从而使该结构物具有较高耐久性和稳定性。
图13为说明与本发明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的施工方法有关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13所示,可改变主板1和连接板2的长度以便提供各种施工方法。另外,由于已形成壁面,本发明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可省略设置或拆除模具的步骤。
图14为图13的另一实施例的平面图。在本实施例中,水平部件2b和竖直部件1b以整体加工。可对水平部件2b和竖直部件1b的高度进行有选择地调节。另外,上述部件2b和1b上开设有孔(图中未示出),该孔的两端贯通。
图15为图14的透视图。本实施例表明,水平部件72b和竖直部件71b成整体设置,从而形成多个隔室910。水平部件72b和竖直部件71b上开设有许多孔76b。
图16为图15的实施例的侧视图,用于表示各种填料填入每个隔室中的状态。不同种类的填料填入到结构的内部,如图所示,按照从底部到顶部的顺序,填充有填料,比如水泥16、橡胶17、砾石18和水泥19。在这里,填充有砾石18的部分可具有空的空间。
图17用于说明图15实施例中单元板连接结构。如图所示,在各单元板3a、3b的连接部上伸出有水平部件4a、4b,隔室5a、5b内填充有填料。沿单元板3a、3b的连接方向,从填料中伸出有排水部件6a、6b。当将单元板相互连接时,排水部件6a、6b横穿其中。当将各单元板4a、4b相互连接时,通过连接部件7,比如螺栓,使伸出的水平部件4a、4b和/或排水部件6a、6b相接合。所有的水平部件可通过单独的连接部件连接。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不但可用于对软土地基进行加固、使沙土表面保持稳定、对坝和堤防的施工,还可用于其它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各种领域。
下面对本发明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的施工应用的技术构成和操作效果进行具体描述,该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用于软土地基改良的施工、废物填埋场地挡土墙结构、隧道结构、地下结构、路基结构、排水结构、缓冲结构、管道式水路的支承结构、堤防结构、海上漂浮结构和油栅等。
(施工实例1)软土地基改良施工中的排水通道用的增强框架图18A用于说明软土地基改良施工中的排水通道的施工实例,该施工实例采用了本发明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
在采用本发明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14对软土地基进行加固的施工场合,在软土地基101的顶表面上设置了非织造物垫(a nonwaven fabricmat)103,以便形成挡水层,由非织造物垫103形成的顶部排水通道(砂垫层)上敷设了本发明的增强框架104,并向其内填充砂。设置排水管以便通过堆载土层的重量对地基进行加固。
在这里,如图18B、18C和18D所示,增强框架104为带有通孔108、竖向间隙109、孔110的主板或连接板。
如上所述,用于软土地基改良施工的排水通道的本发明的增强框架104被用来有效地分散从顶部区域施加的各种载荷,从而为各种重型设备提供交通道路,有效地分散了从堆叠于其上的堆载土层传递来的各种荷载,顺利地将来自砂桩102的水通过孔108,或竖向间隙109排出。
因此,本发明的增强框架所实现的荷载分散作用的优点在于提供由松软地基形成的交通道路,并使堆载土层107的厚度减小,从而缩短了工期、降低了成本。
(施工实例2)采用增强框架的固化层的成形施工图19A用于说明第2施工实例的剖面图,该实例为依照采用了本发明的增强框架的、砂土的固化处理而实行的软土地基改良施工作业。
在采用本发明的增强框架的固化处理中,如图19A所示,在松软地基的顶部区域设置非织造物垫203,在该垫上安装增强框架204。之后,用搅拌器对用于固化处理的化学试剂、砂土进行均匀混合,而后通过泵和其它设备将它们喷入到增强框架204的隔室内,由此进行形成固化土层205的处理。
在这里,如图19B所示,增强框架204包括带有通孔208的主板或连接板。另外,增强框架204可形成有如图18C和18D所示出的竖向间隙,或通槽。
固化土层205通过通孔208、竖向间隙或通槽,由增强框架204固定成一整体。如此形成的固化土层205用于将集中于某个部分的较大的荷载分散到上述增强框架204的整体区域,从而具有避免局部的开裂,均匀地提高松软地基的承载力,防止软土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的优点。
同时,图20为局部固化结构的示意图,在该结构中,固化土层205仅仅形成于增强框架204的部分隔室中,而另一部分隔室内形成有粒状骨料,比如砾石等材料,该材料能够通气和排水。
上述局部固化方法能够使空气和湿气通过形成于部分隔室处的排水层206产生循环,从而解决了按照普通的施工(浇注)方法的固化处理引起环境破坏问题。
图21为说明一种结构的示意图,在该结构中,增强框架204的底部形成有固化土层205,该增强框架204的顶部形成有排水层206,该排水层206内填充有粒状骨料,比如砾石等材料,以便于通气和排水,从而将沉积的废水排出。
在上面描述的能够实现排水的固化结构中,如图22所示,部分固化土层205以格状填充了便于通气和排水的粒状骨料,以便形成排水通道207,如图23所示,可采用两层以上的增强框架204,其中其底部整体形成有固化土层205,其顶部形成有排水层206。
(施工实例3)废物填埋场地的前壁施工方法图24为说明用于形成废物填埋场地的增强框架的示意图。
废物填埋场地的底板310采用本发明的增强框架,如图24所示,在开挖的废物填埋场地的地基301表面铺放有非织造物垫303,在该垫上设置有增强框架304以便形成隔离结构。
如上所述,由非织造物垫303、增强框架304和固化土层305构成的底板310用于沿所有方向通过增强框架304将作用于预定部分的大量集中荷载分散,从而有效地防止地基沉降和破坏。
同时,如图24所示,当在填充废物330的中间层中装配增强框架304a以便将作用于其上的废物330的重量分散开时,可在所增加的层中填充更多的废物。
此外,对于底板310,最好在固化土层304的顶部形成排水通道308,该排水通道308中填充有粒状骨料、比如砾石,该材料能够通气,从而可将沉积水或废水排出。
填充有透水性粒状骨料的排水通道308使沉积的废水通过底板310渗入地基中,由此上述排水通道308有助于使从堆积于其上的废物中排出的沉积水(废水)方便地排出,从而避免对地下水造成污染。该排水通道308还可避免废水产生的水压力而使填埋场地产生结构不稳定。
图24为废物填埋场地的示意图,其中增强框架中的骨架部在底板310和前壁320处连接成一体。图24所示的施工实例中的前壁中的多列增强框架304平行地设置,该增强框架304中的一部分与底板310中的增强框架304连接成一体,其余部分以与水平增强框架保持垂直的方式伸出,由此构成填埋场地的骨架结构。
用于废物填埋场地的骨架部于底板310和前壁320中整体地形成,从而可避免因填埋的废料330而使前壁320破坏,或将其压向外侧。
特别是,前壁320的增强框架304形成有排水通道308,该排水通道中填充有透水粒状骨料,比如砾石等材料,以便使废水沿竖向排出,最外一排的增强框架304填充有之后会硬化的混凝土。
同时,形成于底板310处的排水通道308和前壁320将废水收集到集水井309中,以便通过排水通道307将其从填埋场地排出。
(施工实例4)挡土墙结构图25A为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挡土墙结构的增强框架的示意图。
本施工实例形成的挡土墙400如图25A所示,通过在地基401上多排装配增强框架404形成骨架结构,在增强框架404中的与砂土相接触的最内侧填充粒状骨料,比如砾石等材料以便形成排水通道407。作为一个实例,该增强框架404外侧填充有混凝土402,在填充后混凝土会硬化。
在这里,如图25B所示,上述增强框架404包括开设有通孔403的主板或连接板。另外,上述增强框架404可形成有竖向间隙或通槽。在按照上述方式形成的挡土墙结构中,从地下或从表层土层排出的水顺利地通过形成于其内部的排水通路408排出,从而从根本上防止了上述挡土墙结构产生内部水压力。
如图25A所示,上述排水通路408形成有排水口409。这样形成的排水口可将水通过排水道407送向外侧,从而将废水进一步顺利地排出。
(施工实例5)挡土墙结构的另一施工实例图26A和26B为挡土墙结构的另一施工实例的剖面图。如图26A和26B所示,按照本施工实例形成的挡土墙结构包括立于最左侧的外侧结构墙体510,与外侧结构墙体510离开预定间隔的支承结构部530,和连接装置520,该连接装置520将外侧结构墙体510和支承结构部530相互连接。该连接装置520可选择为连接钢丝绳、连接支承框架和连接板。
如图26A所示,上述挡土墙结构设有外侧结构墙体510和1个以上的支承结构部530,该墙体510以较大的顶部宽度立于破坏曲线550的外侧,该支承结构部530形成于破坏曲线550的内侧。
之后,通过连接装置520,将外侧的结构墙体510与支承结构部530连接,以便不沿破坏曲线550产生破坏,实现牢固的支承。
按照上述方式形成的挡土墙结构500,如图26B所示,通过在地下的锚杆560支承的技术结构,将支承结构部530装配于增强框架504中,支承结构部530可增加挡土墙500的支承力。在这里,如图26B所示,部分支承结构部530沿斜面540设置,当将锚杆560与其连接时,可使上述支承力达到最大。
(施工实例6)隧道结构图27为说明增强框架用于隧道结构的施工实例的视图。该隧道结构通过增强框架604装配形成,多个增强框架604设置于待开挖的隧道的内侧以形成骨架结构,与砂土相接触的最外侧的增强框架604中填充有可透水的粒状骨料,比如增强材料或砾石以便形成排水通道608。该隧道结构在内侧增强框架604处填充有混凝土,并使其在之后硬化。该排水通道具有设置了排水口609的技术结构。在这里,增强框架604最好有具开没了通孔、竖向间隙或通槽的主板,或连接板。
此外,在隧道结构的施工场合,增强框架的结构设置有单独的隔室,在填充材料时,壁面和通孔结构使填充材料的附着力增强,从而使浇注造成的材料的浪费减少。
按照上述方式形成的隧道结构通过增强框架604牢固连接成一个整体,从而结构稳定,由于通过排水通道608和排水口609将隧道内侧流出的地下水顺利地排出,这样可减小作用于隧道结构上的土压力或水压力。
(施工实例7)地下结构如图28A所示的地下结构,多排增强框架704设置于地下开挖部700的内侧,与砂土相接触的外部增强框架704中填充有粒状骨料,比如砾石等材料,以便形成排水通道708,内侧的增强框架704填充有混凝土。
在这里,如图28C所示,增强框架704包括带有通孔707的主板或连接板,可形成竖向间隙或通槽。同时,如图28B和28C所示,上述排水通道708可与集水井709连通,以便使水通过排水管710排出。
按照上述方式形成的地下结构通过增强框架704牢固连接,从而结构上稳定,允许地下底层流出的地下水通过排水通道708排出,从而获得减小作用于地下结构的土压力或水压力的效果。
再有,按照上述施工实例形成的地下结构,增强框架704中的部分隔室设置有空的空间,可作为通气通道,或采光通道,使空气或光从其间通过,从而可使地下结构的内侧保持通风,或对其进行照明。
上述采光通道可通过在上述空的空间内铺设光导纤维而设置,并通过在需要的地方打开和关闭开闭装置,对通气流量或采光量进行调节。
通过使地上结构具有空的空间,可以使地下结构中的空的空间的技术概念应用在地上结构中,并获得相同的技术结构和效果。
(施工实例8)路基结构,比如道路,铁路等。
图29A和29B为用于路基结构(比如道路,铁路等)的施工实例的视图,这些路基结构使用了本发明的增强框架。
如图29A所示,按照本施工实例的路基结构形成有地下结构810,该结构沿道路方向埋入路基中,地上结构820相对地基伸出,在这里地下结构和地上结构具有相同的宽度。
构成地下结构和地上结构的本发明的增强框架804a中的每个结构连接成一体,在这里增强框架中有选择地填充了用于保持预定强度的填充材料。
在按照上述方式形成的本施工实例中,相应的结构具有较大的宽度,从而可使荷载有效地通过增强框架804a和804b分散开,这样本施工实例特别适合于那些路基结构,比如松软地基,以及对荷载来说,支承力较差的高速铁路。
另外,如图29B所示,上述路基结构包括中间结构840,其从底部结构830向上延伸预定高度,并具有道路宽度,该宽度随着该结构的上升而逐级增加,顶部结构850铺设于中间结构840上。
在这里,中间结构840和顶部结构860的翼缘可通过支承立柱860支承。
在中部结构840和顶部结构850处设置支承立柱860的原因是使荷载和振动的分散效果达到最大。此外,本实施例的另一优点在于由中间结构840和底部结构830形成的空间可用作通车道路,可增加空间的可利用性。
(施工实例9)管道结构图30A为说明施工实例的透视图,该实例为采用本发明的增强框架的管道结构。
如图30A所示,作为骨架结构,按照本施工实例的管道结构有多个增强框架904,该增强框架904包括带有通孔、安装间隙或通槽910的主板或连接板。该骨架结构中的通孔、安装间隙、通槽910与管道905a固定,其内填充有填充材料,比如水泥、砂浆等材料。在这里,可采用不破坏环境的砂土,比如黄土等。
在如此构成的本施工实例中,上述管道905a通过增强框架904支承,以便使来自顶侧的各种荷载通过增强框架904分散开,并通过该增强框架904支承,从而对管道905a进行稳定地支承。本实施例的另一优点在于管道905a产生的热量通过增强框架904的独立结构而良好地保持,并且快速地传递到整个管道结构。
同时,如图30B所示,上述通孔、施工间隙或通槽呈矩形,插入其中的管道905b的截面也呈矩形,从而由于管道905b和增强框架904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使热量加速传递。
再有,如图30A所示,在增强框架904端部处形成的主板或连接板最好形成有被弯成直角的固定板,该板与墙体表面直接固定,并且与底板分隔开,从而避免在其上施加振动或不必要的荷载。
(施工实例10)缓冲结构图31为本发明的增强框架用作缓冲结构的施工实例,该缓冲结构用来缓冲车辆通过荷载产生的振动作用。
在本发明的缓冲结构中,在增强框架1004内填充有缓冲填充材料1005,比如砂、E.P.S.、橡胶等材料,在其上形成有铺面层1020以便形成完整结构。
如此形成的缓冲结构通过缓冲填充材料1005,将车辆的通过荷载或振动分散开,从而减小桥梁结构的疲劳,增加桥梁结构的耐久性,减小维护和修理费用。
(施工实例11)管道式水路的支承结构图32为一个施工实例的示意图,在该实例中本发明的增强框架用作管道式水路的支承结构。
在管道式水路的支承结构中,如图32所示,增强框架1104中的主板1101沿管道式水路的纵向延伸,每个主板按照预定间距间隔开,连接板1102以直角与主板1101连接,在断面方向主板1101在周边部高,中央部低。
骨架结构内放置管1103,将现场挖掘的砂土填入以便形成管道式水路的支承结构。
由此构成的管道式水路的支承结构设置于各个管道式水路的下面,以便以支承方式将作用于管道式水路上的各种荷载分散给整个结构,从而防止上述管道式水路发生破损或产生不均匀沉降。同时,上述骨架结构的边缘可大大伸出而延伸至地基中的预定顶部,以便能够和便于观察管道式水路的埋藏位置。
(施工实例12)堤防结构图33A为一个施工实例的示意图,在该实例中本发明的增强框架应用于各种堤防结构(比如坝体等)中。
在根据本发明的施工实例的堤防结构1200中,增强框架1204a以多排累叠于地基1201的底面,在这里堤防结构从水面处延伸至预定高度,从而通过增强框架1204a的累叠而形成整个骨架结构,其中上部增强框架和下部增强框架交错设置。通过将填料填入增强框架的隔室内而形成该骨架结构。
按照上述方式构成的堤防结构的优点在于即使在整个骨架结构的施工过程中,或在该骨架结构形成之后,击打骨架结构的水通过增强框架1204a的隔室,沿各个方向分散或排出,从而避免了因集中作用于预定部分的水压力造成的上述骨架结构的损坏,由此使骨架结构的施工简化。
上述堤防结构的另一优点在于;可在装配形成骨架结构后,将填料1205a填入骨架结构中,从而可在上述骨架结构上方获得运输道路,以便于填充待填充的填料。上述堤防结构的另一优点还在于由于填料填入预制的骨架结构中,上述该填料不会损失,因此使整个施工费用降低。
同时,图33B所示的增强框架1204a与图12所示的增强框架的形状相同,在这里最好沿竖向形成竖向通孔,并在竖向通孔中沿竖向插入竖向连接杆。这些连接杆使顶部和底部增强框架相互地牢固地连接。
此外,上述堤防结构的又一优点在于可对堤防结构上从内侧或外侧掀下的部分增强框架进行更换,即通过将填料1205a填入由增强框架形成的骨架结构中而实现,从而可便于养护和维修。
另外,在按照另一施工实例的、图34A、34B和34C所示的堤防结构中,增强框架的每个间隔中形成有水路孔1202,并设置了用于开闭水路孔1202的水门1203的技术结构。
在如上所述的堤防结构的施工中,如图34B所示,增强框架1204b具有多个打开的水路孔1202,堵住的隔室填充有填料1205b,并且增强框架1204b的装配施工在待施工的整个截面上完成,如图34C所示,水路1202中的已打开的水门1203有选择地关闭,以便切断水流,从而通过填充上述隔室而完成作业。
具有水路孔1202和水门1203的堤防结构的优点在于当形成该堤防结构时,可在使水路1202打开时,进行成形施工作业,因此使水压力或冲击压力分散开,从而使堤防结构容易施工。
(施工实例13)海上漂浮结构图35A为一个施工实例的示意图,在该施工实例中本发明的增强框架应用于海上漂浮结构。
本发明的施工实例的海上漂浮结构通过将多排增强框架叠置形成骨架结构,其中主板或连接板具有通孔,安装间隙、通槽,位于上述增强框架处的通孔,安装间隙、通槽由漂浮体1300固定。
由于漂浮体1300的浮力,按照上述方式构成的本施工实例升至表面,从而由增强框架1304获得确保稳定的顶板的效果。如图35B所示,漂浮体1300的内部按下述方式设置,即将空气软管1305穿过增强框架1304中的通孔1308、分隔间隙、通槽,然后固定在主板连接板上。
同时,空气软管1305的入口和出口最好位于增强框架1304的顶部区域,从而便于将空气吹入或吹出空气软管1305。
此外,最好如图35A所示,将发泡性合成树脂1303一体地填入并固定于增强框架1304中,从而形成漂浮体1300。
(施工实例14)油栅图36A为一个施工实例的示意图,在该实例中本发明的增强框架应用于油栅。如图36B所示,本施工实例的油栅1400包括漂浮体,该漂浮体具有增强框架,而增强框架由多排主板、连接板、非织造物1403和与增强框架的两端连接的绳构成,该非织造物与增强框架1404中的隔室固定。
同时,如图36C所示,在沿纵向的主板中,由多排增强框架形成的漂浮体以预定间隙按照多个阶段设置,最好在靠近石油泄漏的外侧设置较高的增强框架,当而在内侧设置较低的增强框架。
此外,上述油栅的两端与绳1402连接,使上述包括主板、连接板和连接绳的增强框架1404具有柔性。将按照上述方法构成的油栅1400安装好,并将其送到因意外事故而发生油船泄漏的海域。
当油从内侧流向外侧时,随着从船中泄漏出石油被设置于每个隔室内的非织造物所吸收,该油栅1400可防止泄漏的油进一步扩散开。这就是使位于石油泄漏的外侧的主板逐渐增高,而位于内侧的主板逐渐降低的原因。
按照上述方式构成的油栅1400可通过更换非织造物1403而反复使用,以便有效地避免污染海域的扩散。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可用于各种领域。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实施例,在不背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请求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可加入各种其它的变换和改进。
权利要求
1.一种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包括至少两个以上的主板,该主板上开有第1绳可穿过的第1通孔;连接板,该连接板上开有第1绳可穿过的第2通孔,每个连接板按照预定间距设置于所述主板之间;和第1绳,其穿过所述主板中的第1通孔和连接板中的第2通孔,以便将所述主板与连接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成对地上下设置,其间保持预定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其特征在于每个主板以整体形成,以便连接多个连接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包括多个分隔开的单元板,该单元板上开有第2绳可通过的第3通孔,以便在单元板中部与连接板连接;和第2绳,其通过第3通孔与所述单元板连接。
5.一种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包括至少两个以上的主板,该主板由柔性材料形成,它们以预定的间隔相互接合;和至少一个以上的扩张部件,其设置于所述主板和连接板之间的空的空间内,以便在拉力的作用下使主板从纵向朝侧面扩张。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张部件包括连接板,其上开有绳可通过的孔;和将连接板与所述主板连接的绳。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张部件包括预定长度的连接绳,该绳固定于主板的相对的连接部之间。
8.一种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其包括至少两个以上的长条型主板,该主板上开设有第1连接槽,该槽按照恒定间距形成于该板纵向的一侧端部;和第1连接板,其沿与所述主板纵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与所述第1连接槽连接,其中所述主板和/或连接板上开设有孔。
9.一种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其包括至少两个以上的长条型主板,该主板上开设有第1连接槽和第2连接槽,每个第1连接槽按照恒定间隔在该主板纵向的一侧边形成,每个第2连接槽相对第1连接槽以预定的间隔在其下部形成,第1连接板,其沿与所述主板大致垂直的方向与第1连接槽相嵌合;和第2板,其插入并固定于所述第2连接槽中,每个第2板按照预定间隔设置于所述第1连接板的底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和/或连接板上开设有孔。
11.一种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其包括至少两个以上的主板,每个主板以预定厚度沿纵向延伸,该主板包括形成于两侧的连接槽,每个连接槽沿纵向按照预定间距设置;和连接板,该连接板成整体形成了与主板两侧上的连接槽嵌合的嵌合部分,其中该嵌合部分与所述主板的连接槽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还包括多个第1孔,在累叠主板时,所述第1孔中插入有连接杆。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和/或连接板还包括第2孔,该孔穿过所述主板和/或连接板的两端。
14.一种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其包括至少一个以上的主板,其两端形成有连接槽,每个连接槽沿纵向按照预定间距设置;和连接部件,每个连接部件嵌合于主板上的彼此相对的连接槽之间。
15.一种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其包括多个隔室,并且可以有选择地调节所述隔室的高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隔室填充有不同的填料。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物填充有填料以便通过隔室形成预定的空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物用于调节空气流量或采光量。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室的壁面上开设有孔。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物形成有排水通道,该排水通道与所述隔室中的预定的空间和开设于所述隔室的壁面上的孔连通。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有选择地填入所述多个隔室中的仅仅部分隔室内。
22.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其它结构物连接的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与结构物形成一体。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的孔设置排水部件。
24.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物用于控制水的流量。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的流量通过开闭所述结构物的孔进行控制。
26.一种将权利要求1-24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用作建筑结构物的内侧骨架结构的方法。
27.一种将根据权利要求1-24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用作板的方法,其中用填料填充隔室腔,之后使该填料硬化。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同时采用用于形成板的各种填料。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处于下述状态,即预定的隔室填充有填料,而将与其它结构物连接的剩余部分露出。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用作模板,与填料形成整体。
31.一种用于改良松软地基的采用增强框架的建筑结构物的施工方法,其步骤包括通过在松软地基的顶部区域设置非织造物垫,形成阻水层;在所述非织造物垫上设置增强框架,在排水通道处,该增强框架形成有孔、竖向间隙或通槽;通过将透水粒状骨料填入增强框架,形成透水层;和在所述透水层上形成土层。
32.一种用于改良松软地基的采用增强框架的建筑结构物的施工方法,其步骤包括在地基上设置非织造物垫;在该无纺织物垫上设置增强框架,该增强框架形成有孔、竖向间隙或通槽;和将砂土与固化处理剂均匀混合,通过泵或其它设备将所述混合料沿水平方向浇注于所述增强框架中的隔室内,以便形成固化土层。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化土层仅仅形成于所述增强框架中的部分隔室内,而所述增强框架中的其余部分隔室形成有排水层,该排水层中填充有粒状骨料,比如砾石等材料,以便实现通风和排水。
34.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框架的底部形成有固化土层,其顶部形成有排水层,该排水层中填充有粒状骨料,比如砾石等材料,以便实现通风和排水。
35.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框架呈双层叠置,所述增强框架中的底层与固化土层形成一体,而所述增强框架中的顶层形成有排水层。
36.一种采用增强框架的建筑结构物的施工方法,其步骤包括在废物填埋场地的底面设置非织造物垫;在其上设置增强框架,所述增强框架设有孔、竖向间隙或通槽;和在所述增强框架中形成阻水层,以便形成废物填埋地的底板。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框架设置于埋入的废物的中间层。
38.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形成有排水层,该排水层中填充有粒状骨料,比如砾石等材料,以便在阻水层的顶部区域实现排水。
39.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框架呈多排设置于前壁上,部分增强框架与底板中的增强框架成整体连接,从而形成废物填埋场地的骨架结构。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框架在前壁的内排形成有排水通道,该排水通道中填充有粒状骨料,比如砾石等材料。
41.根据权利要求38-40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形成于底板和前壁处的排水通道与形成于底板上的集水井连通,该集水井和与外侧连通的排水通道连通。
42.一种采用增强框架的建筑结构物的施工方法,其步骤包括通过设立多排增强框架形成骨架结构,所述增强框架具有孔、竖向间隙或通槽;和通过将粒状滑料,比如砾石等材料,填充于增强框架中而形成挡土墙结构,该增强框架位于该骨架结构中,并与砂土相接触。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下面设置带排水口的排水通路,该排水口通过排水道与外侧连通。
44.一种采用增强框架的建筑结构物的施工方法,其步骤包括形成挡土墙结构,该结构包括设立于最外侧的外部结构墙体、按照预定空间设立所述外部结构墙体的内侧的支承结构和将所述外部结构墙体与所述支承结构相连接的连接装置。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结构墙体以下述方式形成,即;通过立设多排增强框架而形成骨架结构,在与砂土相接触的增强框架中填充粒状骨料,比如砾石等而形成排水通道,在其它增强框架中填充填料。
46.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结构由增强框架制成,其锚固于地基中从而获得支承。
47.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结构包括至少1个以上位于破坏曲线内侧的支承结构。
48.一种采用增强框架的建筑结构物的施工方法,其中,通过下述方式形成隧道中的骨架结构,其步骤包括通过呈多排设置增强框架形成隧道的骨架结构,并且该增强框架形成有孔、竖向间隙或通槽;通过在与砂土相接触的增强框架中填充粒状骨料,比如砾石等材料,而形成排水通道;和在剩余的增强框架中填充填料,在所述排水通道下面设置排水口。
49.一种采用增强框架的建筑结构物的施工方法,其中形成地下结构物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通过设立多排增强框架而形成地下的骨架结构,该增强框架形成有孔、竖向间隙或通槽;通过在与砂土相接触的增强框架中填充粒状骨料,比如砾石等材料而形成排水通道;和在剩余的增强框架中填充填料,在所述排水通道下面设置排水口。
50.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通道与在地下结构物的下面形成的集水井连通,该井通过排水管与外侧连通。
51,一种采用增强框架的建筑结构物的施工方法,其中路基结构通过下述方法构造,其步骤包括通过沿着铁路铺设地的松软地基将增强框架累叠到预定高度和宽度而形成骨架结构,该增强框架形成有孔、竖向间隙或通槽;和向其内填充填料,比如砾石等材料。
52.一种采用增强框架的建筑结构物的施工方法,其中路基结构包括沿道路按照预定宽度埋入的底部结构;中间结构,所述中间结构沿竖向设立,其宽度从所述底部结构的中部小于道路宽度,而朝向顶部时该中间结构逐渐加宽;和顶部结构,该顶部结构具有与道路宽度相对应的宽度,其铺设于中间结构的顶部上并由此被支承,每个结构的骨架结构使用增强框架,该增强框架的内部填充有填料,其在硬化后具有预定强度。
53.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结构和顶部结构通过支承立柱支承于底部结构上。
54.一种采用增强框架的建筑结构物的施工方法,其中构造管道结构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通过多排增强框架形成骨架结构,该增强框架具有孔、竖向间隙或通槽;将管道与所述骨架结构中的孔、竖向间隙或通槽固定;和在其中填充填料。
55.根据权利要求5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孔或通槽呈矩形,插入其中的管道的截面也呈矩形。
56.根据权利要求5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增强框架的端部的主板或连接板形成有呈90°弯曲的固定板,从而直接与壁面固定。
57.一种采用增强框架的建筑结构物的施工方法,其中构造缓冲结构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在道路的基层上设置增强框架,该增强框架形成有孔、竖向间隙或通槽;在增强框架中填充缓冲填料;和在其上形成铺面层。
58.根据权利要求5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填料从砂、E.P.S或橡胶中选出。
59.一种采用增强框架的建筑结构物的施工方法,其中构造管道式水路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使主板沿管道式水路以预定间隔延伸;使连接板以垂直方式与主板连接,该主板在截面边缘部较高,中间部较低;和将管道铺设于骨架结构中,将挖掘出的砂土填入其中,以便填埋管道式水路。
60.根据权利要求5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骨架结构的周边部处的一部分向高处延伸至预定位置。
61.一种采用增强框架的建筑结构物的施工方法,其中构造堤防结构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通过在底面累叠多排增强框架至预定高度而形成整体骨架结构,在这里上部增强框架和下部增强框架相互按不同方向设置;从骨架结构的顶部向增强框架中的隔室内填充材料。
62.根据权利要求6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框架形成有竖向通孔,竖向连接杆穿过该孔,从而将上部和下部增强框架固定。
63.一种采用增强框架的建筑结构物的施工方法,其中构造堤防结构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在叠置的增强框架的每个间隔处形成通水孔,在该处设有开闭该通水孔的水门;通过在通水孔打开时构造堤防结构,可有效地将水压力或破坏压力分散开。
64.一种采用增强框架的建筑结构物的施工方法,其中构造海上漂浮结构的方法包括通过多排增强框架形成骨架结构,该增强框架形成有孔、安装间隙或通槽;将漂浮体与所述骨架结构中的孔、安装间隙或通槽固定。
65.根据权利要求6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漂浮体是这样形成的,即空气软管穿过所述孔、安装间隙或通槽,之后与主板或连接板固定,通过充入其中的空气而使其漂浮。
66.根据权利要求6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漂浮体通过向增强框架填入发泡性合成树脂而整体地形成。
67.一种采用增强框架的建筑结构物的施工方法,其中构造油栅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连接漂浮体,该漂浮体由增强框架、非织造物和绳形成,该增强框架具有多排主板和连接板,该非织造物以可拆卸的方式与增强框架中的隔室固定,所述绳设置于增强框架的两端。
68.根据权利要求6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了多排增强框架的漂浮体按照多个节段形成,每个节段按照预定间隔设置。
69.根据权利要求67或6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从污染海域的外侧朝向其中心,包括了多排增强框架的漂浮体的高度逐渐降低。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以及采用增强框架的建筑结构物的施工方法。本发明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包括主板和连接板,该主板和连接板通过连接绳相互固定。由于上述结构是预制的,这样其可容易地折叠和装配,容易运输,便于使用。由于本发明的结构物用的增强框架作为整体形成有大量的隔室,不仅可用于加固松软地基,而且还可用于形成前面壁,比如挡土墙。上述结构可提供多用途结构,用在不同的应用场合。
文档编号E02D3/00GK1218527SQ97194543
公开日1999年6月2日 申请日期1997年3月24日 优先权日1996年3月23日
发明者金宗仟 申请人:金宗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