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旋式流体机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54379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涡旋式流体机械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涡旋式流体机械,特别涉及限制可动涡旋部的自转的机构。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涡旋式流体机械作为设置在空气调节装置中的压缩机等被广泛利用。在涡旋式流体机械中,旋涡状搭接部分别设置在固定涡旋部和可动涡旋部中,固定侧搭接部和可动侧搭接部互相啮合而形成流体室。在该涡旋式流体机械中,可动涡旋部进行公转运动,流体室的容积随之变化。例如构成压缩机的涡旋式流体机械,使处于封闭状态的流体室的容积逐渐减少,从而对流体室内的流体进行压缩。
在所述涡旋式流体机械中,有必要限制可动涡旋部的自转。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人们广泛采用欧丹环(Oldham ring)机构作为限制可动涡旋部的自转的机构。
具体而言,在采用了欧丹环机构的涡旋式流体机械中,可动涡旋部隔着欧丹环(欧丹联结器(Oldham coupling))放置在外壳上。外壳,与固定涡旋部固定在一起。在欧丹环中,以突起的方式设置有两对销子(key)。就是说,在欧丹环中一共设置有四个销子。在该欧丹环中,两个销子与形成在外壳中的销子用槽啮合,剩下的两个销子与形成在可动涡旋部中的销子用槽啮合。欧丹环的各个销子沿销子用槽进行滑动,使得可动涡旋部的自转受到限制。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4-19545号公报 如上所述,在欧丹环中设置有四个销子,这四个销子分别与所对应的销子用槽啮合。在可动涡旋部的公转过程中,这四个销子分别在压到销子用槽的侧壁上的状态下进行滑动。就是说,欧丹环中的各个销子,与形成有销子用槽的可动涡旋部及外壳进行滑动。因此,在为了限制可动涡旋部的自转采用了欧丹环机构的情况下,欧丹环的四个销子与可动涡旋部及外壳进行滑动,摩擦损失比较大。这是一个问题。
在很多情况下,欧丹环具有比可动涡旋部稍小一点的大小。在涡旋式流体机械的运转过程中,如此较大的欧丹环随着可动涡旋部的公转进行移动。因此,若在欧丹环的周边积存有润滑油,就还有因欧丹环搅拌该润滑油而造成的损失比较大之虞。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解决所述问题而研究开发出来的。其目的在于减低涡旋式流体机械的损失,特别是减低起因于用以限制可动涡旋部的自转的机构的损失。
第一及第二发明,以下述涡旋式流体机械为对象,即包括盘旋涡旋部(50)、与该盘旋涡旋部(50)啮合的旋转轴(20)、以及至少由非盘旋涡旋部(60)构成的非盘旋部件(69),所述盘旋涡旋部(50)以所述旋转轴(20)的轴心为中心进行公转的涡旋式流体机械。
在第一发明中,所述涡旋式流体机械包括安装在所述非盘旋部件(69)上的销轴部(70),从该销轴部(70)的轴心到所述旋转轴(20)的轴心为止的距离设定为长于所述盘旋涡旋部(50)的公转半径,在所述盘旋涡旋部(50)中形成有与所述销轴部(70)啮合的滑动槽(80)。通过由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和所述销轴部(70)在所述盘旋涡旋部(50)的公转过程中进行滑动,所述盘旋涡旋部(50)的自转受到限制。
在第二发明中,所述涡旋式流体机械包括安装在所述盘旋涡旋部(50)上的销轴部(70),从该销轴部(70)的轴心到所述偏心部(22、23)的轴心为止的距离设定为长于所述盘旋涡旋部(50)的公转半径,在所述非盘旋部件(69)中形成有与所述销轴部(70)啮合的滑动槽(80)。通过由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和所述销轴部(70)在所述盘旋涡旋部(50)的公转过程中进行滑动,所述盘旋涡旋部(50)的自转受到限制。
第三及第四发明,以下述涡旋式流体机械为对象,即包括盘旋涡旋部(50)、非盘旋涡旋部(60)、旋转轴(20)、以及设置有支撑旋转轴(20)的轴承(48)的外壳部件(45),在所述旋转轴(20)中形成有相对该旋转轴(20)的转动轴偏心的偏心部(22、23),与该偏心部(22、23)啮合的所述盘旋涡旋部(50)以所述旋转轴(20)的转动轴为中心进行公转的涡旋式流体机械。
在第三发明中,所述非盘旋涡旋部(60)和所述外壳部件(45)构成非盘旋部件(69),所述涡旋式流体机械包括安装在所述构成非盘旋部件(69)的非盘旋涡旋部(60)及外壳部件(45)这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上的销轴部(70),从该销轴部(70)的轴心到所述旋转轴(20)的轴心为止的距离设定为长于所述盘旋涡旋部(50)的公转半径,在所述盘旋涡旋部(50)中形成有与所述销轴部(70)啮合的滑动槽(80)。通过由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和所述销轴部(70)在所述盘旋涡旋部(50)的公转过程中进行滑动,所述盘旋涡旋部(50)的自转受到限制。
在第四发明中,所述非盘旋涡旋部(60)和所述外壳部件(45)构成非盘旋部件(69),所述涡旋式流体机械包括安装在所述盘旋涡旋部(50)上的销轴部(70),从该销轴部(70)的轴心到所述偏心部(22、23)的轴心为止的距离设定为长于所述盘旋涡旋部(50)的公转半径,在所述构成非盘旋部件(69)的非盘旋涡旋部(60)及外壳部件(45)这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中,形成有与所述销轴部(70)啮合的滑动槽(80)。通过由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和所述销轴部(70)在所述盘旋涡旋部(50)的公转过程中进行滑动,所述盘旋涡旋部(50)的自转受到限制。
第五发明,是在所述第一或第三发明中,所述滑动槽(80)形成为直线状,所述滑动槽(80)的中心线与所述销轴部(70)的轴心及所述偏心部(22、23)的轴心都垂直相交。
第六发明,是在所述第一或第三发明中,所述滑动槽(80)形成为直线状,所述滑动槽(80)的中心线、和与所述销轴部(70)的轴心及所述偏心部(22、23)的轴心都垂直相交的直线所成的角是锐角。
第七发明,是在所述第二或第四发明中,滑动槽(80)形成为直线状,所述滑动槽(80)的中心线与销轴部(70)的轴心及旋转轴(20)的轴心都垂直相交。
第八发明,是在所述第二或第四发明中,滑动槽(80)形成为直线状,所述滑动槽(80)的中心线、和与销轴部(70)的轴心及旋转轴(20)的轴心都垂直相交的直线所成的角是锐角。
第九发明,是在所述第一发明中,所述涡旋式流体机械包括设置有支撑所述旋转轴(20)的轴承(48)的外壳部件(45),该外壳部件(45)与所述非盘旋涡旋部(60)一起构成所述非盘旋部件(69),所述销轴部(70)安装在所述外壳部件(45)及所述非盘旋涡旋部(60)这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上。
第十发明,是在所述第一或第三发明中,所述盘旋涡旋部(50)包括形成为平板状的盘旋端板部(51)、和以竖立的方式设置在该盘旋端板部(51)上的旋涡状盘旋搭接部(52)。所述滑动槽(80)是在所述盘旋端板部(51)的表面上开口的凹槽。
第十一发明,是在所述第一或第三发明中,所述盘旋涡旋部(50)包括形成为平板状的盘旋端板部(51)、和以竖立的方式设置在该盘旋端板部(51)上的旋涡状盘旋搭接部(52)。所述滑动槽(80)是沿盘旋端板部(51)的厚度方向贯穿该盘旋端板部(51)的槽。
第十二发明,是在所述第二发明中,所述涡旋式流体机械包括设置有支撑所述旋转轴(20)的轴承(48)的外壳部件(45),该外壳部件(45)与所述非盘旋涡旋部(60)一起构成所述非盘旋部件(69),所述滑动槽(80)形成在所述外壳部件(45)及所述非盘旋涡旋部(60)这两者中的任一个中。
第十三发明,是在所述第二发明中,所述涡旋式流体机械包括设置有支撑所述旋转轴(20)的轴承(48)的外壳部件(45),该外壳部件(45)与所述非盘旋涡旋部(60)一起构成所述非盘旋部件(69),所述滑动槽(80)分别形成在所述外壳部件(45)和所述非盘旋涡旋部(60)中。
第十四发明,是在所述第一或第三发明中,所述销轴部(70)形成为柱状,并固定在所述非盘旋部件(69)上。所述销轴部(70)中与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滑动面(95)是圆弧面。
第十五发明,是在所述第十四发明中,所述销轴部(70)呈将比与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滑动面(95)靠近所述旋转轴(20)的部分已切掉的形状。
第十六发明,是在所述第十五发明中,所述盘旋涡旋部(50)包括形成为平板状的盘旋端板部(51)、和以竖立的方式设置在该盘旋端板部(51)上的旋涡状盘旋搭接部(52)。所述滑动槽(80)是沿盘旋端板部(51)的厚度方向贯穿该盘旋端板部(51)的槽。从所述滑动槽(80)的所述盘旋搭接部(52)一侧的端部到该盘旋搭接部(52)的外侧表面为止的距离,长于所述盘旋搭接部(52)的公转半径的两倍。
第十七发明,是在所述第十五发明中,所述销轴部(70)固定在作为非盘旋部件(69)的非盘旋涡旋部(60)上,所述盘旋涡旋部(50)包括形成为平板状的盘旋端板部(51)、和以竖立的方式设置在该盘旋端板部(51)上的旋涡状盘旋搭接部(52)。所述滑动槽(80)是在所述盘旋端板部(51)的盘旋搭接部(52)一侧的表面上开口的凹槽。从所述滑动槽(80)的所述盘旋搭接部(52)一侧的端部到该盘旋搭接部(52)的外侧表面为止的距离,长于所述盘旋搭接部(52)的公转半径的两倍。
第十八发明,是在所述第二或第四发明中,所述销轴部(70)形成为柱状,并固定在所述盘旋涡旋部(50)上。所述销轴部(70)中与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滑动面(95)是圆弧面。
第十九发明,是在所述第十八发明中,所述销轴部(70)呈将比与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滑动面(95)靠近所述旋转轴(20)的部分已切掉的形状。
第二十发明,是在所述第一或第三发明中,所述销轴部(70)以回转自如的方式安装在所述非盘旋部件(69)上。
第二十一发明,是在所述第二或第四发明中,所述销轴部(70)以回转自如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盘旋涡旋部(50)上。
第二十二发明,是在所述第二十发明中,在所述销轴部(70)中形成有与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平面状滑动面(72)。
第二十三发明,是在所述第二十一发明中,在所述销轴部(70)中形成有与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平面状滑动面(72)。
第二十四发明,是在所述第一、第二、第三或第四发明中,所述销轴部(70)由形成为柱状的主体部件(73)、和安装在该主体部件(73)上并且与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衬套部件(74)构成。
第二十五发明,是在所述第一或第三发明中,所述销轴部(70)由形成为柱状的主体部件(73)、和安装在该主体部件(73)上并且与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衬套部件(74)构成。所述主体部件(73)固定在所述非盘旋部件(69)上,所述衬套部件(74)以回转自如的方式安装在所述主体部件(73)上。
第二十六发明,是在所述第二或第四发明中,所述销轴部(70)由形成为柱状的主体部件(73)、和安装在该主体部件(73)上并且与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衬套部件(74)构成。所述主体部件(73)固定在所述盘旋涡旋部(50)上,所述衬套部件(74)以回转自如的方式安装在所述主体部件(73)上。
第二十七发明,是在所述第一或第三发明中,所述销轴部(70)由形成为柱状的主体部件(73)、和安装在该主体部件(73)上并且与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衬套部件(74)构成。所述主体部件(73)以回转自如的方式安装在所述非盘旋部件(69)上,所述衬套部件(74)固定在所述主体部件(73)上。
第二十八发明,是在所述第二或第四发明中,所述销轴部(70)由形成为柱状的主体部件(73)、和安装在该主体部件(73)上并且与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衬套部件(74)构成。所述主体部件(73)以回转自如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盘旋涡旋部(50)上,所述衬套部件(74)固定在所述主体部件(73)上。
第二十九发明,是在所述第二十五发明中,在所述衬套部件(74)中形成有与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平面状滑动面(75)。
第三十发明,是在所述第二十六发明中,在所述衬套部件(74)中形成有与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平面状滑动面(75)。
第三十一发明,是在所述第二十七发明中,在所述衬套部件(74)中形成有与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平面状滑动面(75)。
第三十二发明,是在所述第二十八发明中,在所述衬套部件(74)中形成有与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平面状滑动面(75)。
第三十三发明,是在所述第一或第三发明中,所述盘旋涡旋部(50)包括形成为平板状的盘旋端板部(51)、和以竖立的方式设置在该盘旋端板部(51)上的旋涡状盘旋搭接部(52)。所述滑动槽(80),形成在所述盘旋端板部(51)中的、所述盘旋搭接部(52)的外周侧端部的附近。
第三十四发明,是在所述第一或第三发明中,所述盘旋涡旋部(50)包括形成为平板状的盘旋端板部(51)、和以竖立的方式设置在该盘旋端板部(51)上的旋涡状盘旋搭接部(52)。在所述盘旋端板部(51)中,在沿着所述盘旋搭接部(52)的延伸方向从该盘旋搭接部(52)的外周侧端部进一步前进而到达的位置形成有所述滑动槽(80)。
第三十五发明,是在所述第二或第四发明中,所述盘旋涡旋部(50)包括形成为平板状的盘旋端板部(51)、和以竖立的方式设置在该盘旋端板部(51)上的旋涡状盘旋搭接部(52)。所述销轴部(70)设置在所述盘旋端板部(51)上的、所述盘旋搭接部(52)的外周侧端部的附近。
第三十六发明,是在所述第二或第四发明中,所述盘旋涡旋部(50)包括形成为平板状的盘旋端板部(51)、和以竖立的方式设置在该盘旋端板部(51)上的旋涡状盘旋搭接部(52)。在所述盘旋端板部(51)上,在沿着所述盘旋搭接部(52)的延伸方向从该盘旋搭接部(52)的外周侧端部进一步前进而到达的位置设置有所述销轴部(70)。
第三十七发明,是在所述第一、第二、第三或第四发明中,设置在所述盘旋涡旋部(50)中的旋涡状盘旋搭接部(52)的厚度,是一定而不变的;设置在所述非盘旋涡旋部(60)中的旋涡状非盘旋搭接部(63)的厚度,从内周侧端部向外周侧端部反复逐渐增减。
第三十八发明,是在所述第一、第二、第三或第四发明中,设置在所述盘旋涡旋部(50)中的旋涡状盘旋搭接部(52)的厚度,从内周侧端部向外周侧端部反复逐渐增减;设置在所述非盘旋涡旋部(60)中的旋涡状非盘旋搭接部(63)的厚度,是一定而不变的。
第三十九发明,是在所述第一、第二、第三或第四发明中,设置在所述盘旋涡旋部(50)中的旋涡状盘旋搭接部(52)的厚度,从内周侧端部向外周侧端部反复逐渐增减;设置在所述非盘旋涡旋部(60)中的旋涡状非盘旋搭接部(63)的厚度,从内周侧端部向外周侧端部反复逐渐增减。
第四十发明,是在所述第一、第二、第三或第四发明中,在所述非盘旋涡旋部(60)中设置有旋涡状非盘旋搭接部(63),在所述盘旋涡旋部(50)中设置有旋涡状盘旋搭接部(52)。所述非盘旋搭接部(63)的外周侧端部,延伸到所述盘旋搭接部(52)的外周侧端部的附近。
第四十一及第四十二发明,以下述涡旋式流体机械为对象,即包括可动涡旋部(50)、曲柄(20)及固定侧部件(69),该曲柄(20)的偏心销(22)与该可动涡旋部(50)啮合,该固定侧部件(69)至少由固定涡旋部(60)构成,所述可动涡旋部(50)以所述曲柄(20)的轴心为中心进行公转的涡旋式流体机械。
在第四十一发明中,所述涡旋式流体机械包括安装在所述固定侧部件(69)上的销轴部(70),从该销轴部(70)的轴心到所述曲柄(20)的轴心为止的距离设定为长于所述可动涡旋部(50)的公转半径,在所述可动涡旋部(50)中形成有与所述销轴部(70)啮合的滑动槽(80)。通过由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和所述销轴部(70)在所述可动涡旋部(50)的公转过程中进行滑动,所述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受到限制。
在第四十二发明中,所述涡旋式流体机械包括安装在所述可动涡旋部(50)上的销轴部(70),从该销轴部(70)的轴心到所述偏心销(22)的轴心为止的距离设定为长于所述可动涡旋部(50)的公转半径,在所述固定侧部件(69)中形成有与所述销轴部(70)啮合的滑动槽(80)。通过由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和所述销轴部(70)在所述可动涡旋部(50)的公转过程中进行滑动,所述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受到限制。
第四十三发明,是在所述第四十一发明中,所述滑动槽(80)形成为直线状。所述滑动槽(80)的中心线与所述销轴部(70)的轴心及所述偏心销(22)的轴心都垂直相交。
第四十四发明,是在所述第四十一发明中,所述滑动槽(80)形成为直线状。所述滑动槽(80)的中心线、和与所述销轴部(70)的轴心及所述偏心销(22)的轴心都垂直相交的直线所成的角是锐角。
第四十五发明,是在所述第四十二发明中,滑动槽(80)形成为直线状。所述滑动槽(80)的中心线与销轴部(70)的轴心及曲柄(20)的轴心都垂直相交。
第四十六发明,是在所述第四十二发明中,滑动槽(80)形成为直线状。所述滑动槽(80)的中心线、和与销轴部(70)的轴心及曲柄(20)的轴心都垂直相交的直线所成的角是锐角。
第四十七发明,是在所述第四十一发明中,所述涡旋式流体机械包括设置有支撑所述曲柄(20)的轴承(48)的外壳部件(45),该外壳部件(45)与所述固定涡旋部(60)一起构成所述固定侧部件(69),所述销轴部(70)安装在所述外壳部件(45)及所述固定涡旋部(60)这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上。
第四十八发明,是在所述第四十一发明中,所述可动涡旋部(50)包括形成为平板状的可动侧端板部(51)、和以竖立的方式设置在该可动侧端板部(51)上的旋涡状可动侧搭接部(52)。所述滑动槽(80)是在所述可动侧端板部(51)的表面上开口的凹槽。
第四十九发明,是在所述第四十一发明中,所述可动涡旋部(50)包括形成为平板状的可动侧端板部(51)、和以竖立的方式设置在该可动侧端板部(51)上的旋涡状可动侧搭接部(52)。所述滑动槽(80)是沿着可动侧端板部(51)的厚度方向贯穿该可动侧端板部(51)的槽。
第五十发明,是在所述第四十二发明中,所述涡旋式流体机械包括设置有支撑所述曲柄(20)的轴承(48)的外壳部件(45),该外壳部件(45)与所述固定涡旋部(60)一起构成所述固定侧部件(69),所述滑动槽(80)形成在所述外壳部件(45)及所述固定涡旋部(60)这两者中的任一个中。
第五十一发明,是在所述第四十二发明中,所述涡旋式流体机械包括设置有支撑所述曲柄(20)的轴承(48)的外壳部件(45),该外壳部件(45)与所述固定涡旋部(60)一起构成所述固定侧部件(69),所述滑动槽(80)分别形成在所述外壳部件(45)和所述固定涡旋部(60)中。
第五十二发明,是在所述第四十一发明中,所述销轴部(70)形成为圆柱状,固定在所述固定侧部件(69)上。
第五十三发明,是在所述第四十二发明中,所述销轴部(70)形成为圆柱状,固定在所述可动涡旋部(50)上。
第五十四发明,是在所述第四十一发明中,所述销轴部(70)以回转自如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固定侧部件(69)上。
第五十五发明,是在所述第四十二发明中,所述销轴部(70)以回转自如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可动涡旋部(50)上。
第五十六发明,是在所述第五十四或第五十五发明中,在所述销轴部(70)中形成有与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平面状滑动面(72)。
第五十七发明,是在所述第四十一或第四十二发明中,所述销轴部(70)由形成为柱状的主体部件(73)、和安装在该主体部件(73)上并且与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衬套部件(74)构成。
第五十八发明,是在所述第四十一发明中,所述销轴部(70)由形成为柱状的主体部件(73)、和安装在该主体部件(73)上并且与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衬套部件(74)构成。所述主体部件(73)固定在所述固定侧部件(69)上,所述衬套部件(74)以回转自如的方式安装在所述主体部件(73)上。
第五十九发明,是在所述第四十二发明中,所述销轴部(70)由形成为柱状的主体部件(73)、和安装在该主体部件(73)上并且与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衬套部件(74)构成。所述主体部件(73)固定在所述可动涡旋部(50)上,所述衬套部件(74)以回转自如的方式安装在所述主体部件(73)上。
第六十发明,是在所述第四十一发明中,所述销轴部(70)由形成为柱状的主体部件(73)、和安装在该主体部件(73)上并且与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衬套部件(74)构成。所述主体部件(73)以回转自如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固定侧部件(69)上,所述衬套部件(74)固定在所述主体部件(73)上。
第六十一发明,是在所述第四十二发明中,所述销轴部(70)由形成为柱状的主体部件(73)、和安装在该主体部件(73)上并且与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衬套部件(74)构成。所述主体部件(73)以回转自如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可动涡旋部(50)上,所述衬套部件(74)固定在所述主体部件(73)上。
第六十二发明,是在所述第五十八、第五十九、第六十或第六十一发明中,在所述衬套部件(74)中形成有与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平面状滑动面(75)。
第六十三发明,是在所述第四十一发明中,所述可动涡旋部(50)包括形成为平板状的可动侧端板部(51)、和以竖立的方式设置在该可动侧端板部(51)上的旋涡状可动侧搭接部(52)。所述滑动槽(80),形成在所述可动侧端板部(51)中的、所述可动侧搭接部(52)的外周侧端部的附近。
第六十四发明,是在所述第四十二发明中,所述可动涡旋部(50)包括形成为平板状的可动侧端板部(51)、和以竖立的方式设置在该可动侧端板部(51)上的旋涡状可动侧搭接部(52)。所述销轴部(70)设置在所述可动侧端板部(51)上的、所述可动侧搭接部(52)的外周侧端部的附近。
第六十五发明,是在所述第四十一或第四十二发明中,设置在所述可动涡旋部(50)中的旋涡状可动侧搭接部(52)的厚度,是一定而不变的;设置在所述固定涡旋部(60)中的旋涡状固定侧搭接部(63)的厚度,从内周侧端部向外周侧端部反复逐渐增减。
第六十六发明,是在所述第四十一或第四十二发明中,设置在所述可动涡旋部(50)中的旋涡状可动侧搭接部(52)的厚度,从内周侧端部向外周侧端部反复逐渐增减;设置在所述固定涡旋部(60)中的旋涡状固定侧搭接部(63)的厚度,是一定而不变的。
第六十七发明,是在所述第四十一或第四十二发明中,设置在所述可动涡旋部(50)中的旋涡状可动侧搭接部(52)的厚度,从内周侧端部向外周侧端部反复逐渐增减;设置在所述固定涡旋部(60)中的旋涡状固定侧搭接部(63)的厚度,从内周侧端部向外周侧端部反复逐渐增减。
第六十八发明,是在所述第四十一或第四十二发明中,在所述固定涡旋部(60)中设置有旋涡状固定侧搭接部(63),在所述可动涡旋部(50)中设置有旋涡状可动侧搭接部(52)。所述固定侧搭接部(63)的外周侧端部,延伸到所述可动侧搭接部(52)的外周侧端部的附近。
-作用-在所述第一到第四发明的各个发明中,盘旋涡旋部(50)与旋转轴(20)啮合。旋转轴(20)一旋转,盘旋涡旋部(50)就以旋转轴(20)的轴心为中心进行公转。盘旋涡旋部(50)的公转半径,等于旋转轴(20)中的偏心部(22、23)的偏心量,即旋转轴(20)的轴心与偏心部(22、23)的轴心之间的距离。
在所述第一及第二发明中的各个发明的涡旋式流体机械(10)中,至少设置非盘旋涡旋部(60)作为非盘旋部件(69)。也可以是这样的,在该涡旋式流体机械(10)中与非盘旋涡旋部(60)一起设置有其他部件作为非盘旋部件(69)。在所述第三及第四发明中的各个发明的涡旋式流体机械(10)中,设置非盘旋涡旋部(60)和外壳部件(45)作为非盘旋部件(69)。
在所述第一发明中,在非盘旋部件(69)上设置销轴部(70),与该销轴部(70)啮合的滑动槽(80)形成在盘旋涡旋部(50)中。在所述第三发明中,销轴部(70)设置在构成非盘旋部件(69)的非盘旋涡旋部(60)及外壳部件(45)这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上,与该销轴部(70)啮合的滑动槽(80)形成在盘旋涡旋部(50)中。
在所述第一及第三发明的各个发明的非盘旋部件(69)中,销轴部(70)设置为从该销轴部(70)的轴心到所述旋转轴(20)的轴心为止的距离长于所述盘旋涡旋部(50)的公转半径。因此,盘旋涡旋部(50)在形成于该盘旋涡旋部(50)中的滑动槽(80)与销轴部(70)啮合的状态下进行公转。在盘旋涡旋部(50)的公转过程中,滑动槽(80)的侧表面与销轴部(70)进行滑动,形成有滑动槽(80)的盘旋涡旋部(50)被销轴部(70)引导。通过与滑动槽(80)啮合的销轴部(70)引导盘旋涡旋部(50),盘旋涡旋部(50)的自转受到限制。不过,在所述发明中,盘旋涡旋部(50)的自转不完全被禁止,盘旋涡旋部(50)的自转在一定程度上被允许。
在所述第二发明中,在盘旋涡旋部(50)上设置有销轴部(70),与该销轴部(70)啮合的滑动槽(80)形成在非盘旋部件(69)中。在所述第四发明中,销轴部(70)设置在盘旋涡旋部(50)上,与该销轴部(70)啮合的滑动槽(80)形成在构成非盘旋部件(69)的非盘旋涡旋部(60)及外壳部件(45)这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中。
在所述第二及第四发明的各个发明的盘旋涡旋部(50)中,销轴部(70)设置为从该销轴部(70)的轴心到所述偏心部(22、23)的轴心为止的距离长于所述盘旋涡旋部(50)的公转半径。因此,盘旋涡旋部(50)在设置于该盘旋涡旋部(50)上的销轴部(70)与滑动槽(80)啮合的状态下进行公转。在盘旋涡旋部(50)的公转过程中,滑动槽(80)的侧表面与销轴部(70)进行滑动,设置在盘旋涡旋部(50)上的销轴部(70)被滑动槽(80)引导。通过包括销轴部(70)的盘旋涡旋部(50)被滑动槽(80)引导,盘旋涡旋部(50)的自转受到限制。不过,在所述发明中,盘旋涡旋部(50)的自转不完全被禁止,盘旋涡旋部(50)的自转在一定程度上被允许。
在所述第五及第六发明中,形成在盘旋涡旋部(50)中的滑动槽(80)呈直线状。滑动槽(80)的侧表面呈平面状,该滑动槽(80)的侧表面与销轴部(70)进行滑动。
在所述第五发明中,滑动槽(80)的中心线与销轴部(70)的轴心及偏心部(22、23)的轴心都垂直相交。就是说,在该发明中,与销轴部(70)及偏心部(22、23)的轴心垂直相交的直线、和滑动槽(80)的中心线所成的角度为0°。
在所述第六发明中,与销轴部(70)的轴心及偏心部(22、23)的轴心都垂直相交的直线、和滑动槽(80)的中心线成锐角。就是说,在该发明中,与销轴部(70)及偏心部(22、23)的轴心垂直相交的直线、和滑动槽(80)的中心线所成的角度小于90°。
在所述第七及第八发明中,形成在非盘旋部件(69)中的滑动槽(80)呈直线状。滑动槽(80)的侧表面呈平面状,该滑动槽(80)的侧表面与销轴部(70)进行滑动。
在所述第七发明中,滑动槽(80)的中心线与销轴部(70)的轴心及旋转轴(20)的轴心都垂直相交。就是说,在该发明中,与销轴部(70)及旋转轴(20)的轴心垂直相交的直线、和滑动槽(80)的中心线所成的角度为0°。
在所述第八发明中,与销轴部(70)的轴心及旋转轴(20)的轴心都垂直相交的直线、和滑动槽(80)的中心线成锐角。就是说,在该发明中,与销轴部(70)及旋转轴(20)的轴心垂直相交的直线、和滑动槽(80)的中心线所成的角度小于90°。
在所述第九发明中,外壳部件(45)作为非盘旋部件(69)设置在涡旋式流体机械(10)中。在该涡旋式流体机械中,非盘旋涡旋部(60)和外壳部件(45)构成非盘旋部件(69)。销轴部(70),安装在外壳部件(45)及非盘旋涡旋部(60)这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上。就是说,销轴部(70),也可以仅安装在外壳部件(45)上,也可以仅安装在非盘旋涡旋部(60)上。也可以是这样的,销轴部(70)的一端安装在外壳部件(45)上,并且另一端安装在非盘旋涡旋部(60)上。此外,也可以是这样的,在外壳部件(45)及非盘旋涡旋部(60)中的、相向的位置分别设置一个销轴部(70)。
在所述第十发明中,在盘旋涡旋部(50)的盘旋端板部(51)中形成有滑动槽(80)。该滑动槽(80)形成为凹槽状,在盘旋端板部(51)的表面上开口。就是说,滑动槽(80),是在该盘旋端板部(51)中的以竖立的方式设置有盘旋搭接部(52)的前表面、或与盘旋搭接部(52)相反的那一侧即背面上开口的、具有底面的槽。
在所述第十一发明中,滑动槽(80)形成在盘旋涡旋部(50)的盘旋端板部(51)中。滑动槽(80),是沿着盘旋端板部(51)的厚度方向贯穿该盘旋端板部(51)而成的槽。就是说,该滑动槽(80),是切掉盘旋端板部(51)的一部分而形成的槽。
在所述第十二及第十三发明中,外壳部件(45)作为非盘旋部件(69)设置在涡旋式流体机械(10)中。在该涡旋式流体机械中,非盘旋涡旋部(60)和外壳部件(45)构成非盘旋部件(69)。在所述第十二发明中,滑动槽(80)仅形成在外壳部件(45)及非盘旋涡旋部(60)这两者中的任一个中。而在所述第十三发明中,滑动槽(80)分别形成在外壳部件(45)及非盘旋涡旋部(60)中。
在所述第十四发明中,形成为柱状的销轴部(70)固定在非盘旋部件(69)上。就是说,例如利用压配合等方法将销轴部(70)安装在非盘旋部件(69)上,使该销轴部(70)成为被禁止相对该非盘旋部件(69)移动的状态。在柱状销轴部(70)的侧表面中,与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部分(即,滑动面(95))是圆弧面。通过该是圆弧面的滑动面(95)与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盘旋涡旋部(50)的自转受到限制。
在所述第十五发明中,销轴部(70)呈好像已切掉了该销轴部(70)的一部分一样的形状。具体而言,该销轴部(70),形成为好像已切除了下述部分一样的形状,该部分是比与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滑动面(95)靠近旋转轴(20)的部分,即位于比滑动面(95)靠近盘旋涡旋部(50)及非盘旋涡旋部(60)的中心侧的位置的部分。
在所述第十六发明中,滑动槽(80)贯穿了盘旋端板部(51)。在所述第十七发明中,滑动槽(80)呈凹槽状,形成在盘旋端板部(51)中的、盘旋搭接部(52)一侧的表面中。就是说,在所述发明的盘旋涡旋部(50)中,滑动槽(80)在盘旋端板部(51)中的、盘旋搭接部(52)一侧的表面上开口。在所述发明中,滑动槽(80)的、盘旋搭接部(52)一侧的端部,位于距盘旋搭接部(52)的外侧表面有长于盘旋搭接部(52)的公转半径的两倍的距离的位置。
在所述第十八发明中,形成为柱状的销轴部(70)固定在盘旋涡旋部(50)上。就是说,例如利用压配合等方法将销轴部(70)安装在盘旋涡旋部(50)上,使该销轴部(70)成为被禁止相对该盘旋涡旋部(50)移动的状态。在柱状销轴部(70)的侧表面中,与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部分(即,滑动面(95))是圆弧面。通过该是圆弧面的滑动面(95)与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盘旋涡旋部(50)的自转受到限制。
在所述第十九发明中,销轴部(70)呈好像已切掉了该销轴部(70)的一部分一样的形状。具体而言,该销轴部(70),形成为好像已切除了下述部分一样的形状,该部分是比与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滑动面(95)靠近旋转轴(20)的部分,即位于比滑动面(95)靠近盘旋涡旋部(50)及非盘旋涡旋部(60)的中心侧的位置的部分。
在所述第二十发明中,安装在非盘旋部件(69)上的销轴部(70),能相对该非盘旋部件(69)进行回转。在所述第二十一发明中,安装在盘旋涡旋部(50)上的销轴部(70),能相对该盘旋涡旋部(50)进行回转。就是说,在所述发明中,销轴部(70)能在与滑动槽(80)的侧表面进行滑动时进行转动。
在所述第二十二及第二十三发明中,在销轴部(70)中形成有平面状滑动面(72)。在盘旋涡旋部(50)的公转过程中,销轴部(70)的滑动面(72)与滑动槽(80)的侧表面进行滑动,同时销轴部(70)进行转动。用以限制盘旋涡旋部(50)的自转的力量,对销轴部(70)的滑动面(72)起到作用。
在所述第二十四发明到第二十八发明的各个发明中,销轴部(70)由主体部件(73)和衬套部件(74)构成。在该销轴部(70)中,主体部件(73)形成为柱状,衬套部件(74)安装在该主体部件(73)上。与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是,销轴部(70)的衬套部件(74)。
在所述第二十四发明中,在成为安装销轴部(70)的对象的部件上安装主体部件(73)。就是说,在将销轴部(70)安装在非盘旋部件(69)上的结构中,主体部件(73)安装在非盘旋部件(69)上;在将销轴部(70)安装在盘旋涡旋部(50)上的结构中,主体部件(73)安装在盘旋涡旋部(50)上。
在所述第二十五发明中,形成为柱状的主体部件(73)固定在非盘旋部件(69)上。就是说,例如利用压配合等方法将主体部件(73)安装在非盘旋部件(69)上,使该主体部件(73)成为被禁止相对该非盘旋部件(69)移动的状态。而在所述第二十六发明中,形成为柱状的主体部件(73)固定在盘旋涡旋部(50)上。就是说,例如利用压配合等方法将主体部件(73)安装在盘旋涡旋部(50)上,使该主体部件(73)成为被禁止相对该盘旋涡旋部(50)移动的状态。在所述第二十五及第二十六发明中,衬套部件(74)以回转自如的方式安装在主体部件(73)上。在盘旋涡旋部(50)的公转过程中,衬套部件(74)与滑动槽(80)的侧表面进行滑动,并处于能够回转的状态。
在所述第二十七发明中,形成为柱状的主体部件(73)安装在非盘旋部件(69)上。该主体部件(73)处于相对非盘旋部件(69)回转自如的状态。在所述第二十八发明中,形成为柱状的主体部件(73)安装在盘旋涡旋部(50)上。该主体部件(73)处于相对盘旋涡旋部(50)回转自如的状态。在所述第二十七及第二十八发明中,衬套部件(74)固定在主体部件(73)上。就是说,例如利用压配合等方法将衬套部件(74)安装在主体部件(73)上,使该衬套部件(74)成为被禁止相对该主体部件(73)移动的状态。固定在主体部件(73)上的衬套部件(74),处于能与主体部件(73)一起自如地回转的状态。
在所述第二十九、第三十、第三十一及第三十二发明中,在衬套部件(74)中形成有平面状滑动面(75)。在盘旋涡旋部(50)的公转过程中,衬套部件(74)的滑动面(75)与滑动槽(80)的侧表面进行滑动。用以限制盘旋涡旋部(50)的自转的力量,对衬套部件(74)的滑动面(75)起到作用。
在所述第三十三发明中,滑动槽(80)形成在盘旋涡旋部(50)的盘旋端板部(51)中。在该盘旋端板部(51)中,滑动槽(80)设置在盘旋搭接部(52)的外周侧端部附近。形成在盘旋涡旋部(50)中的滑动槽(80),与安装在非盘旋部件(69)上的销轴部(70)啮合。
在所述第三十四发明中,滑动槽(80)形成在盘旋涡旋部(50)的盘旋端板部(51)中。在该盘旋端板部(51)中,滑动槽(80)形成在从盘旋搭接部(52)的外周侧端部进一步前进而到达的的位置。
在所述第三十五发明中,销轴部(70)安装在盘旋涡旋部(50)的盘旋端板部(51)上。在该盘旋端板部(51)上,销轴部(70)设置在盘旋搭接部(52)的外周侧端部附近。安装在盘旋涡旋部(50)上的销轴部(70),与形成在非盘旋部件(69)中的滑动槽(80)啮合。
在所述第三十六发明中,销轴部(70)安装在盘旋涡旋部(50)的盘旋端板部(51)上。在该盘旋端板部(51)上,销轴部(70)设置在从盘旋搭接部(52)的外周侧端部进一步前进而到达的位置。
在所述第三十七发明中,盘旋搭接部(52)的厚度是一定而不变的。就是说,盘旋搭接部(52)的形状,与可动涡旋部的自转完全被禁止的一般性涡旋式流体机械中的形状一样。另一方面,非盘旋搭接部(63),呈该非盘旋搭接部(63)的厚度从内周侧端部向外周侧端部反复逐渐增减的形状。
在所述第三十八发明中,非盘旋搭接部(63)的厚度是一定而不变的。就是说,非盘旋搭接部(63)的形状,与可动涡旋部的自转完全被禁止的一般性涡旋式流体机械中的形状一样。另一方面,盘旋搭接部(52),呈该盘旋搭接部(52)的厚度从内周侧端部向外周侧端部反复逐渐增减的形状。
在所述第三十九发明中,盘旋搭接部(52),呈该盘旋搭接部(52)的厚度从内周侧端部向外周侧端部反复逐渐增减的形状。并且,非盘旋搭接部(63),也呈该非盘旋搭接部(63)的厚度从内周侧端部向外周侧端部反复逐渐增减的形状。
在所述第四十发明中,非盘旋搭接部(63)的外周侧端部延伸到盘旋搭接部(52)的外周侧端部附近。就是说,非盘旋搭接部(63)的从内周侧端部到外周侧端部为止的长度,大于盘旋搭接部(52)的从内周侧端部到外周侧端部为止的长度。在此,在涡旋式流体机械中,一般以配对的方式在盘旋搭接部(52)的内周一侧和外周一侧形成有流体室(41)。在本发明的涡旋式流体机械(10)中,非盘旋搭接部(63)长于盘旋搭接部(52),在对各个流体室(41)的最大容积进行比较的情况下,形成在盘旋搭接部(52)的外周一侧的流体室(42)的最大容积大于形成在该盘旋搭接部(52)的内周一侧的流体室(43)的最大容积。
在所述第四十一及第四十二发明中,可动涡旋部(50)与曲柄(20)的偏心销(22)啮合。曲柄(20)一旋转,可动涡旋部(50)就以曲柄(20)的轴心为中心进行公转。可动涡旋部(50)的公转半径,等于曲柄(20)中的偏心销(22)的偏心量,即曲柄(20)的轴心与偏心销(22)的轴心之间的距离。在所述发明的涡旋式流体机械(10)中,作为固定侧部件(69)至少设置固定涡旋部(60)。也可以是这样的,其他部件与固定涡旋部(60)一起设置在该涡旋式流体机械(10)中作为固定侧部件(69)。
在所述第四十一发明中,销轴部(70)设置在固定侧部件(69)上,与该销轴部(70)啮合的滑动槽(80)形成在可动涡旋部(50)中。在固定侧部件(69)上,销轴部(70)设置为从该销轴部(70)的轴心到所述曲柄(20)的轴心为止的距离长于所述可动涡旋部(50)的公转半径。因此,可动涡旋部(50)在形成于该可动涡旋部(50)中的滑动槽(80)与销轴部(70)啮合的状态下进行公转。在可动涡旋部(50)的公转过程中,滑动槽(80)的侧表面与销轴部(70)进行滑动,形成有滑动槽(80)的可动涡旋部(50)被销轴部(70)引导。通过与滑动槽(80)啮合的销轴部(70)引导可动涡旋部(50),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受到限制。不过,在该发明中,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不完全被禁止,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在一定程度上被允许。
在所述第四十二发明中,在可动涡旋部(50)上设置有销轴部(70),与该销轴部(70)啮合的滑动槽(80)形成在固定侧部件(69)中。在可动涡旋部(50)上,销轴部(70)设置为从该销轴部(70)的轴心到所述偏心销(22)的轴心为止的距离长于所述可动涡旋部(50)的公转半径。因此,可动涡旋部(50)在形成于该可动涡旋部(50)上的销轴部(70)与滑动槽(80)啮合的状态下进行公转。在可动涡旋部(50)的公转过程中,滑动槽(80)的侧表面与销轴部(70)进行滑动,设置在可动涡旋部(50)上的销轴部(70)被滑动槽(80)引导。通过包括销轴部(70)的可动涡旋部(50)被滑动槽(80)引导,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受到限制。不过,在该发明中,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不完全被禁止,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在一定程度上被允许。
在所述第四十三及第四十四发明的各个发明中,形成在可动涡旋部(50)中的滑动槽(80)呈直线状。滑动槽(80)的侧表面呈平面状,该滑动槽(80)的侧表面与销轴部(70)进行滑动。
在所述第四十三发明中,滑动槽(80)的中心线与销轴部(70)的轴心及偏心销(22)的轴心都垂直相交。就是说,在该发明中,与销轴部(70)及偏心销(22)的轴心垂直相交的直线、和滑动槽(80)的中心线所成的角度为0°。
在所述第四十四发明中,与销轴部(70)的轴心及偏心销(22)的轴心都垂直相交的直线、和滑动槽(80)的中心线成锐角。就是说,在该发明中,与销轴部(70)及偏心销(22)的轴心垂直相交的直线、和滑动槽(80)的中心线所成的角度小于90°。
在所述第四十五及第四十六发明中,形成在固定侧部件(69)中的滑动槽(80)呈直线状。滑动槽(80)的侧表面呈平面状,该滑动槽(80)的侧表面与销轴部(70)进行滑动。
在所述第四十五发明中,滑动槽(80)的中心线与销轴部(70)的轴心及曲柄(20)的轴心都垂直相交。就是说,在该发明中,与销轴部(70)及曲柄(20)的轴心垂直相交的直线、和滑动槽(80)的中心线所成的角度为0°。
在所述第四十六发明中,与销轴部(70)的轴心及曲柄(20)的轴心都垂直相交的直线、和滑动槽(80)的中心线成锐角。就是说,在该发明中,与销轴部(70)及曲柄(20)的轴心垂直相交的直线、和滑动槽(80)的中心线所成的角度小于90°。
在所述第四十七发明中,在涡旋式流体机械(10)中设置有外壳部件(45)作为固定侧部件(69)。在该涡旋式流体机械中,固定涡旋部(60)和外壳部件(45)构成固定侧部件(69)。销轴部(70),安装在外壳部件(45)及固定涡旋部(60)这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上。就是说,销轴部(70),也可以仅安装在外壳部件(45)上,也可以仅安装在固定涡旋部(60)上。此外,也可以是这样的,销轴部(70)的一端安装在外壳部件(45)上,并且另一端安装在固定涡旋部(60)上。此外,也可以是这样的,在外壳部件(45)及固定涡旋部(60)中的、相向的位置分别设置一个销轴部(70)。
在所述第四十八发明中,在可动涡旋部(50)的可动侧端板部(51)中形成有滑动槽(80)。该滑动槽(80),形成为凹槽状,在可动侧端板部(51)的表面上开口。就是说,滑动槽(80),是在可动侧端板部(51)中的以竖立的方式设置有可动侧搭接部(52)的前表面或与可动侧搭接部(52)相反的那一侧即背面上开口的、具有底面的槽。
在所述第四十九发明中,在可动涡旋部(50)的可动侧端板部(51)中形成有滑动槽(80)。滑动槽(80),是沿着可动侧端板部(51)的厚度方向贯穿该可动侧端板部(51)而成的槽。就是说,该滑动槽(80),是切掉可动侧端板部(51)的一部分而形成的槽。
在所述第五十及第五十一发明中,外壳部件(45)设置在涡旋式流体机械(10)中作为固定侧部件(69)。在该涡旋式流体机械中,固定涡旋部(60)和外壳部件(45)构成固定侧部件(69)。在所述第五十发明中,滑动槽(80)仅形成在外壳部件(45)及固定涡旋部(60)这两者中的任一个中。而在所述第五十一发明中,滑动槽(80)分别形成在外壳部件(45)及固定涡旋部(60)中。
在所述第五十二发明中,形成为圆柱状的销轴部(70)固定在固定侧部件(69)上。就是说,例如利用压配合等方法将销轴部(70)安装在固定侧部件(69)上,使该销轴部(70)成为被禁止相对该固定侧部件(69)移动的状态。在所述第五十三发明中,形成为圆柱状的销轴部(70)固定在可动涡旋部(50)上。就是说,例如利用压配合等方法将销轴部(70)安装在可动涡旋部(50)上,使该销轴部(70)成为被禁止相对该可动涡旋部(50)移动的状态。在这些发明中,形成为圆柱状的销轴部(70)的侧表面即曲面与滑动槽(80)的侧表面进行滑动。
在所述第五十四发明中,已安装在固定侧部件(69)上的销轴部(70),能相对该固定侧部件(69)进行回转。在所述第五十五发明中,已安装在可动涡旋部(50)上的销轴部(70),能相对该可动涡旋部(50)进行回转。就是说,在这些发明中,销轴部(70)处于能当该销轴部(70)与滑动槽(80)的侧表面进行滑动时进行转动的状态。
在所述第五十六发明中,在销轴部(70)中形成有平面状滑动面(72)。在可动涡旋部(50)的公转过程中,销轴部(70)的滑动面(72)与滑动槽(80)的侧表面进行滑动,同时销轴部(70)进行转动。用以限制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的力量,对销轴部(70)的滑动面(72)起到作用。
在所述第五十七发明到第六十一发明的各个发明中,销轴部(70)由主体部件(73)和衬套部件(74)构成。在该销轴部(70)中,主体部件(73)形成为柱状,衬套部件(74)安装在该主体部件(73)上。与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是,销轴部(70)的衬套部件(74)。
在所述第五十七发明中,在成为安装销轴部(70)的对象的部件上安装主体部件(73)。就是说,在将销轴部(70)安装在固定侧部件(69)上的结构中,主体部件(73)安装在固定侧部件(69)上;在将销轴部(70)安装在可动涡旋部(50)上的结构中,主体部件(73)安装在可动涡旋部(50)上。
在所述第五十八发明中,形成为柱状的主体部件(73)固定在固定侧部件(69)上。就是说,例如利用压配合等方法将主体部件(73)安装在固定侧部件(69)上,使该主体部件(73)成为被禁止相对该固定侧部件(69)移动的状态。而在所述第五十九发明中,形成为柱状的主体部件(73)固定在可动涡旋部(50)上。就是说,例如利用压配合等方法将主体部件(73)安装在可动涡旋部(50)上,使该主体部件(73)成为被禁止相对该可动涡旋部(50)移动的状态。在所述第五十八及第五十九发明中,衬套部件(74)以回转自如的方式安装在主体部件(73)上。在可动涡旋部(50)的公转过程中,衬套部件(74)与滑动槽(80)的侧表面进行滑动,并处于能够回转的状态。
在所述第六十发明中,形成为柱状的主体部件(73)安装在固定侧部件(69)上。该主体部件(73)处于相对固定侧部件(69)回转自如的状态。在所述第六十一发明中,形成为柱状的主体部件(73)安装在可动涡旋部(50)上。该主体部件(73)处于相对可动涡旋部(50)回转自如的状态。在所述第六十及第六十一发明中,衬套部件(74)固定在主体部件(73)上。就是说,例如利用压配合等方法将衬套部件(74)安装在主体部件(73)上,使该衬套部件(74)成为被禁止相对该主体部件(73)移动的状态。固定在主体部件(73)上的衬套部件(74),处于能与主体部件(73)一起自如地回转的状态。
在所述第六十二发明中,在衬套部件(74)中形成有平面状滑动面(75)。在可动涡旋部(50)的公转过程中,衬套部件(74)的滑动面(75)与滑动槽(80)的侧表面进行滑动。用以限制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的力量,对衬套部件(74)的滑动面(75)起到作用。
在所述第六十三发明中,在可动涡旋部(50)的可动侧端板部(51)中形成有滑动槽(80)。在该可动侧端板部(51)中,滑动槽(80)设置在可动侧搭接部(52)的外周侧端部附近。形成在可动涡旋部(50)中的滑动槽(80),与安装在固定侧部件(69)上的销轴部(70)啮合。
在所述第六十四发明中,在可动涡旋部(50)的可动侧端板部(51)上安装有销轴部(70)。在该可动侧端板部(51)上,销轴部(70)设置在可动侧搭接部(52)的外周侧端部附近。安装在可动涡旋部(50)上的销轴部(70),与形成在固定侧部件(69)中的滑动槽(80)啮合。
在所述第六十五发明中,可动侧搭接部(52)的厚度是一定而不变的。就是说,可动侧搭接部(52)的形状,与可动涡旋部的自转完全被禁止的一般性涡旋式流体机械中的形状一样。另一方面,固定侧搭接部(63),呈该固定侧搭接部(63)的厚度从该固定侧搭接部(63)的内周侧端部向外周侧端部反复逐渐增减的形状。
在所述第六十六发明中,固定侧搭接部(63)的厚度是一定而不变的。就是说,固定侧搭接部(63)的形状,与可动涡旋部的自转完全被禁止的一般性涡旋式流体机械中的形状一样。另一方面,可动侧搭接部(52),呈该可动侧搭接部(52)的厚度从该可动侧搭接部(52)的内周侧端部向外周侧端部反复逐渐增减的形状。
在所述第六十七发明中,可动侧搭接部(52),呈该可动侧搭接部(52)的厚度从该可动侧搭接部(52)的内周侧端部向外周侧端部反复逐渐增减的形状。并且,固定侧搭接部(63),也呈该固定侧搭接部(63)的厚度从该固定侧搭接部(63)的内周侧端部向外周侧端部反复逐渐增减的形状。
在所述第六十八发明中,固定侧搭接部(63)的外周侧端部延伸到可动侧搭接部(52)的外周侧端部附近。就是说,固定侧搭接部(63)的从内周侧端部到外周侧端部为止的长度,大于可动侧搭接部(52)的从内周侧端部到外周侧端部为止的长度。在此,在涡旋式流体机械中,一般以配对的方式在可动侧搭接部(52)的内周一侧和外周一侧形成有流体室(41)。在本发明的涡旋式流体机械(10)中,固定侧搭接部(63)长于可动侧搭接部(52),在对各个流体室(41)的最大容积进行比较的情况下,形成在可动侧搭接部(52)的外周一侧的流体室(42)的最大容积大于形成在该可动侧搭接部(52)的内周一侧的流体室(43)的最大容积。
-发明的效果- 在所述第一发明到第四发明的各个发明中,通过使销轴部(70)和滑动槽(80)的侧表面进行滑动,来限制盘旋涡旋部(50)的自转。就是说,通过利用由销轴部(70)沿着滑动槽(80)相对地进行滑动这一比较简单的机构,来限制盘旋涡旋部(50)的自转。因此,例如与采用一般的欧丹环机构作为限制可动涡旋部进行自转的机构的情况相比,能使为了限制盘旋涡旋部(50)的自转所需的滑动部位更少,能够减低由于部件相互间的滑动而造成的摩擦损失。因此,根据所述发明,能够减低限制盘旋涡旋部(50)的自转时造成的摩擦损失,能够减低涡旋式流体机械(10)中的动力损失。
在所述第一发明到第四发明的各个发明中,通过使销轴部(70)和滑动槽(80)的侧表面进行滑动,来限制盘旋涡旋部(50)的自转,不需要为了限制盘旋涡旋部(50)的自转采用欧丹环之类的、较大的部件。因此,虽然在现有技术中,较大的欧丹环当移动时搅拌润滑油,这也成为造成动力损失的原因,但是与此相对,根据所述发明,连这种部件搅拌润滑油而导致的损失也能减低。从这种角度来看,所述发明也能减低涡旋式流体机械(10)中的动力损失。
在所述第十四及第十八发明中,通过在形成为柱状的销轴部(70)中形成由圆弧面构成的滑动面(95),再使该滑动面(95)与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来限制盘旋涡旋部(50)的自转。因此,能通过使由单独的部件构成的销轴部(70)与滑动槽(80)啮合,来限制盘旋涡旋部(50)的自转,能够将涡旋式流体机械(10)的结构简化。
在所述第十五及第十九发明中,销轴部(70)呈好像已切掉下述部分一样的形状,该部分是位于比滑动面(95)靠近盘旋涡旋部(50)及非盘旋涡旋部(60)的中心侧的位置的部分。
在此,销轴部(70)中的滑动面(95)的曲率半径越小,销轴部(70)的滑动面(95)和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时的润滑条件越不利。因此,为了确实地进行所述部分的润滑,来回避咬住(seizing)等问题的发生,最好将销轴部(70)中的滑动面(95)的曲率半径设为尽量大的值。但是,若将整个销轴部(70)设为较粗的形状来增大滑动面(95)的曲率半径,就有盘旋涡旋部(50)和非盘旋涡旋部(60)的搭接部等与销轴部(70)互相干扰之虞。
与此相对,所述第十五及第十九发明中的销轴部(70),呈好像已切掉下述部分一样的形状,该部分是销轴部(70)中位于盘旋涡旋部(50)及非盘旋涡旋部(60)的中心侧的部分。在盘旋涡旋部(50)和非盘旋涡旋部(60)中,在中央侧形成有搭接部。因此,根据所述发明,能在回避盘旋涡旋部(50)及非盘旋涡旋部(60)的搭接部等与销轴部(70)互相干扰的状态下,使销轴部(70)中的滑动面(95)的曲率半径较大,来改善润滑状态。
在所述第十六及第十七发明中,滑动槽(80)在盘旋端板部(51)中的、盘旋搭接部(52)一侧的表面上开口。在所述发明中,从滑动槽(80)的盘旋搭接部(52)侧的端部到盘旋搭接部(52)的外侧表面为止的距离,长于盘旋搭接部(52)的公转半径的两倍。
在此,在涡旋式流体机械(10)中,盘旋涡旋部(50)和非盘旋涡旋部(60)的搭接部互相啮合,来形成流体室(41)。非盘旋涡旋部(60)的搭接部内侧表面在盘旋涡旋部(50)的公转过程中一到达滑动槽(80),流体室(41)就与滑动槽(80)连通,流体室(41)内的流体漏出到滑动槽(80)中。
与此相对,在所述第十六及第十七发明中,滑动槽(80)的、盘旋搭接部(52)一侧的端部离盘旋搭接部(52)的外侧表面有长于盘旋搭接部(52)的公转半径的两倍的距离。因此,根据所述发明,在盘旋搭接部(52)的公转过程中,非盘旋涡旋部(60)的搭接部内侧表面不会到达比滑动槽(80)的盘旋搭接部(52)侧端部靠外侧的位置。因此,根据所述发明,能够防止流体从流体室(41)中漏出到滑动槽(80)中,能够回避涡旋式流体机械(10)的效率降低。
在所述第二十二及第二十三发明中,在能够回转的销轴部(70)中形成有平面状滑动面(72),用以限制盘旋涡旋部(50)的自转的力量对销轴部(70)的滑动面(72)起到作用。因此,能使在盘旋涡旋部(50)的公转过程中对销轴部(70)的滑动面(72)和滑动槽(80)的侧表面起到作用的接触压力降低,能够改善销轴部(70)的滑动面(72)与滑动槽(80)的侧表面之间的润滑状态。因此,根据所述发明,能确实地进行销轴部(70)的滑动面(72)与滑动槽(80)的侧表面之间的润滑,能使发生咬住、磨损等问题的可能性下降,来确保涡旋式流体机械(10)的可靠性。
在所述第二十四发明到第二十八发明的各个发明中,使和主体部件(73)不同的部件即衬套部件(74)与滑动槽(80)的侧表面进行滑动。因此,根据所述发明,能用不同的材料构成主体部件(73)和衬套部件(74),能通过用滑动性能或润滑性能优良的材料构成衬套部件(74)来谋求可靠性的提高。
在所述第二十九、第三十、第三十一及第三十二发明中,在衬套部件(74)中形成有平面状滑动面(75),用以限制盘旋涡旋部(50)的自转的力量对衬套部件(74)的滑动面(75)起到作用。因此,能使在盘旋涡旋部(50)的公转过程中对销轴部(70)的衬套部件(74)和滑动槽(80)的侧表面起到作用的接触压力降低,能够改善衬套部件(74)的滑动面(75)与滑动槽(80)的侧表面之间的润滑状态。因此,根据所述发明,能够确实地进行衬套部件(74)的滑动面(75)与滑动槽(80)的侧表面之间的润滑,能使发生咬住、磨损等问题的可能性下降,来确保涡旋式流体机械(10)的可靠性。
在所述第三十七发明中,盘旋搭接部(52)的形状,与可动涡旋部的自转完全被禁止的一般性涡旋式流体机械中的形状一样。因此,能够动用一般的涡旋式流体机械的可动涡旋部,能够减低本发明所涉及的涡旋式流体机械(10)的制造成本。
在所述第三十八发明中,非盘旋搭接部(63)的形状,与盘旋涡旋部(50)的自转完全被禁止的一般性涡旋式流体机械中的形状一样。因此,能够动用一般的涡旋式流体机械的固定涡旋部,能够减低本发明所涉及的涡旋式流体机械(10)的制造成本。
在所述第三十九发明中,盘旋搭接部(52)和非盘旋搭接部(63)都呈厚度从各自的内周侧端部向外周侧端部反复逐渐增减的形状。因此,能将盘旋搭接部(52)及非盘旋搭接部(63)的厚度的变动幅度分别抑制到最小限度。因此,根据该发明,能将由于厚度的变化而造成的、盘旋搭接部(52)及非盘旋搭接部(63)的刚性下降的程度抑制到最小限度,能抑制由于盘旋搭接部(52)或非盘旋搭接部(63)的变形而造成的液体漏出现象的发生,来确保涡旋式流体机械(10)的效率。
在所述第四十发明中,形成在盘旋搭接部(52)的内周一侧的流体室(43)的最大容积、和形成在该盘旋搭接部(52)的外周一侧的流体室(42)的最大容积不同。另一方面,在该发明的涡旋式流体机械(10)中,盘旋涡旋部(50)的自转不完全被禁止。在允许了盘旋涡旋部(50)在公转过程中进行自转的情况下,各个流体室(42、43)的最大容积值与完全禁止了盘旋涡旋部(50)的自转的情况下的最大容积值不同。因此,根据该发明,在采用了盘旋搭接部(52)的长度和非盘旋搭接部(63)的长度不同的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减低形成在盘旋搭接部(52)的内周一侧及外周一侧的各个流体室(42、43)的最大容积之差。
在所述第四十一发明及第四十二发明的各个发明中,通过使销轴部(70)和滑动槽(80)的侧表面进行滑动,来限制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就是说,通过利用由销轴部(70)沿着滑动槽(80)相对地进行滑动这一比较简单的机构,来限制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因此,例如与采用一般的欧丹环机构作为限制可动涡旋部进行自转的机构的情况相比,能使为了限制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所需的滑动部位更少,能够减低由于部件相互间的滑动而造成的摩擦损失。因此,根据所述发明,能够减低在限制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时造成的摩擦损失,能够减低涡旋式流体机械(10)中的动力损失。
在所述第四十一发明及第四十二发明的各个发明中,通过使销轴部(70)和滑动槽(80)的侧表面进行滑动,来限制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不需要为了限制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采用欧丹环之类的、较大的部件。因此,虽然在现有技术中,较大的欧丹环当移动时搅拌润滑油,这也成为造成动力损失的原因,但是与此相对,根据所述发明,连这种部件搅拌润滑油而导致的损失也能减低。从这种角度来看,所述发明也能减低涡旋式流体机械(10)中的动力损失。
在所述五十六发明中,在能够回转的销轴部(70)中形成有平面状滑动面(72),用以限制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的力量对销轴部(70)的滑动面(72)起到作用。因此,能使在可动涡旋部(50)的公转过程中对销轴部(70)的滑动面(72)和滑动槽(80)的侧表面起到作用的接触压力降低,能够改善销轴部(70)的滑动面(72)与滑动槽(80)的侧表面之间的润滑状态。因此,根据所述发明,能确实地进行销轴部(70)的滑动面(72)与滑动槽(80)的侧表面之间的润滑,能使发生咬住、磨损等问题的可能性下降,来确保涡旋式流体机械(10)的可靠性。
在所述第五十七发明到第六十一发明的各个发明中,使和主体部件(73)不同的部件即衬套部件(74)与滑动槽(80)的侧表面进行滑动。因此,根据所述发明,能用不同的材料构成主体部件(73)和衬套部件(74),能通过用滑动性能或润滑性能优良的材料构成衬套部件(74)来谋求可靠性的提高。
在所述第六十二发明中,在衬套部件(74)中形成有平面状滑动面(75),用以限制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的力量对衬套部件(74)的滑动面(75)起到作用。因此,能使在可动涡旋部(50)的公转过程中对销轴部(70)的衬套部件(74)和滑动槽(80)的侧表面起到作用的接触压力降低,能够改善衬套部件(74)的滑动面(75)与滑动槽(80)的侧表面之间的润滑状态。因此,根据该发明,能够确实地进行衬套部件(74)的滑动面(75)与滑动槽(80)的侧表面之间的润滑,能使发生咬住、磨损等问题的可能性下降,来确保涡旋式流体机械(10)的可靠性。
在所述第六十五发明中,可动侧搭接部(52)的形状,与可动涡旋部的自转完全被禁止的一般性涡旋式流体机械中的形状一样。因此,能够动用一般的涡旋式流体机械的可动涡旋部,能够减低本发明所涉及的涡旋式流体机械(10)的制造成本。
在所述第六十六发明中,固定侧搭接部(63)的形状,与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完全被禁止的、一般的涡旋式流体机械中的形状一样。因此,能够动用一般的涡旋式流体机械的固定涡旋部,能够减低本发明所涉及的涡旋式流体机械(10)的制造成本。
在所述第六十七发明中,可动侧搭接部(52)和固定侧搭接部(63)都呈厚度从各自的内周侧端部向外周侧端部反复逐渐增减的形状。因此,能将可动侧搭接部(52)及固定侧搭接部(63)的厚度的变动幅度分别抑制到最小限度。因此,根据该发明,能将由于厚度的变化而造成的、可动侧搭接部(52)及固定侧搭接部(63)的刚性下降的程度抑制到最小限度,能抑制由于可动侧搭接部(52)或固定侧搭接部(63)的变形而造成的液体漏出现象的发生,来确保涡旋式流体机械(10)的效率。
在所述第六十八发明中,形成在可动侧搭接部(52)的内周一侧的流体室(43)的最大容积、和形成在该可动侧搭接部(52)的外周一侧的流体室(42)的最大容积不同。另一方面,在该发明的涡旋式流体机械(10)中,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不完全被禁止。在允许了可动涡旋部(50)在公转过程中进行自转的情况下,各个流体室(42、43)的最大容积值与完全禁止了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的情况下的最大容积值不同。因此,根据该发明,在采用了可动侧搭接部(52)的长度和固定侧搭接部(63)的长度不同的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减低形成在可动侧搭接部(52)的内周一侧及外周一侧的各个流体室(42、43)的最大容积之差。


图1,是第一实施例中的涡旋式压缩机的纵向剖面图。
图2,是从斜下方看第一实施例中的固定涡旋部和可动涡旋部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3,是从斜上方看第一实施例中的固定涡旋部、可动涡旋部及外壳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4,是第一实施例中的压缩机构的概略结构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例中的压缩机构的横向剖面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例中的可动涡旋部的动作情况的、压缩机构的概略结构图。
图7(a),是第一实施例中的压缩机构的概略结构图;图7(b),是现有的涡旋式压缩机的概略结构图。
图8,是从斜下方看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中的固定涡旋部和可动涡旋部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9,是从斜上方看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变形例中的可动涡旋部和外壳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10,是从斜上方看第一实施例的第三变形例中的固定涡旋部、可动涡旋部及外壳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11,是第一实施例的第四变形例中的压缩机构的概略结构图。
图12,是从斜下方看第二实施例中的固定涡旋部和可动涡旋部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13,是第二实施例中的压缩机构的概略结构图。
图14,是从斜上方看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中的可动涡旋部和外壳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15,是从斜下方看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变形例中的固定涡旋部、可动涡旋部及外壳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16,是从斜上方看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变形例中的可动涡旋部和外壳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17,是第二实施例的第三变形例中的压缩机构的概略结构图。
图18,是从斜下方看第三实施例中的固定涡旋部和可动涡旋部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第三实施例中的可动涡旋部的动作情况的概略结构图。
图20,是从斜上方看第三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中的可动涡旋部和外壳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21,是从斜下方看第四实施例中的固定涡旋部和可动涡旋部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22,是从斜下方看第四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中的固定涡旋部和可动涡旋部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23,是从斜下方看第五实施例中的固定涡旋部和可动涡旋部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24,是从斜下方看第五实施例中的销部件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25,是放大而表示第五实施例中的压缩机构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26,是放大而表示第五实施例中的压缩机构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27,是表示第五实施例中的可动涡旋部的动作情况的概略结构图。
图28,是表示试算销部件的直径为10mm的情况和该直径为20mm的情况下的、赫兹压力和EHL油膜厚度而求出的值的图表。
图29,是从斜下方看第五实施例的第二变形例中的固定涡旋部和可动涡旋部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30,是表示其他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中的压缩机构的横向剖面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31,是表示其他实施例的第二变形例中的压缩机构的横向剖面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32,是表示其他实施例的第三变形例中的压缩机构的横向剖面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33,是表示其他实施例的第四变形例中的压缩机构的横向剖面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34,是其他实施例的第五变形例中的涡旋式压缩机的纵向剖面图。
符号说明 10-涡旋式压缩机(涡旋式流体机械);20-驱动轴(旋转轴、曲柄);22-偏心轴部(偏心部、偏心销);23-偏心筒部(偏心部);45-外壳(外壳部件);48-下台阶部(轴承);50-可动涡旋部(盘旋涡旋部);51-可动侧端板部(盘旋端板部);52-可动侧搭接部(盘旋搭接部);60-固定涡旋部(非盘旋涡旋部);63-固定侧搭接部(非盘旋搭接部);69-固定侧部件;70-销轴部;71-柱状销;72-滑动面;73-主体部件;74-衬套部件;75-滑动面;80-滑动槽;90-销部件;95-滑动面。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10),由本发明所涉及的涡旋式流体机械构成。该涡旋式压缩机(10),安装在制冷装置的制冷剂回路中,用来压缩气体制冷剂。
(涡旋式压缩机的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所述涡旋式压缩机(10),构成为所谓的全封闭型。该涡旋式压缩机(10),包括形成为纵向长度较长的圆筒形封闭容器状的壳体(11)。在壳体(11)的内部,从下方向上方依次设置有下部轴承部件(30)、马达(35)及压缩机构(40)。此外,在壳体(11)的内部,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驱动轴(20)。
在壳体(11)的顶部,安装有吸入管(12)。该吸入管(12)的末端,连接在压缩机构(40)上。在壳体(11)的主体部分安装有喷出管(13)。该喷出管(13)的末端,在壳体(11)内的马达(35)与压缩机构(40)之间开口。
驱动轴(20),包括主轴部(21)和偏心部即偏心轴部(22),构成旋转轴。主轴部(21),形成为该主轴部(21)的上端部分的直径较大的形状。该主轴部(21)的轴心,成为旋转轴的轴心(就是说,旋转轴的转动轴)。偏心轴部(22),形成为直径比主轴部(21)小的圆柱状,以竖立的方式设置在主轴部(21)的上端表面上。该偏心轴部(22)相对主轴部(21)偏心,构成偏心销。就是说,偏心轴部(22)的轴心与主轴部(21)的轴心平行,并且该偏心轴部(22)的轴心离主轴部(21)的轴心有规定的距离。补充说明一下,驱动轴(20)是旋转轴,同时也是曲柄。偏心销部(22)是偏心部,同时也是偏心销。
虽然在附图中未示,但是在驱动轴(20)的内部中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油提供流通路。在主轴部(21)的下端部设置有离心泵。由离心泵从壳体(11)的底部吸上来的冷冻机油,流过驱动轴(20)内的油提供流通路后被提供给压缩机构(40)等。
下部轴承部件(30),固定在壳体(11)的主体部分下端的附近。在下部轴承部件(30)的中心部分中形成有滑动轴承,该滑动轴承支撑主轴部(21)的下端部分,使该主轴部(21)处于回转自如的状态。
马达(35),由定子(36)和转子(37)构成。定子(36)固定在壳体(11)的主体部分上。转子(37)固定在驱动轴(20)的主轴部(21)上。
压缩机构(40),包括作为盘旋涡旋部的可动涡旋部(50)、作为非盘旋涡旋部的固定涡旋部(60)、以及作为外壳部件的外壳(45)。在该压缩机构(40)中,固定涡旋部(60)的固定侧搭接部(63)和可动涡旋部(50)的可动侧搭接部(52)啮合,来形成流体室即压缩室(41)。
如在图2、图3中也所示,可动涡旋部(50)包括作为盘旋端板部的可动侧端板部(51)、作为盘旋搭接部的可动侧搭接部(52)以及突出筒部(53)。
可动侧端板部(51),形成为厚度较大的圆板状。在该可动侧端板部(51)的前表面(图1到图3中的上表面)上以突起的方式设置有可动侧搭接部(52),在该可动侧端板部(51)的背面(图1到图3中的下表面)上以突起的方式设置有突起筒部(53)。此外,在可动侧端板部(51)中形成有滑动槽(80)。在后面对该滑动槽(80)进行详细说明。
可动侧搭接部(52)以竖立的方式设置在可动侧端板部(51)的上表面侧,与可动侧端板部(51)形成为一体。该可动侧搭接部(52)形成为高度一定而不变的旋涡形壁状。在后面对该可动侧搭接部(52)进行详细说明。
突出筒部(53)形成为圆筒状,设置在可动侧端板部(51)的背面的大致中央部分。驱动轴(20)的偏心轴部(22)插入在该突出筒部(53)中。就是说,可动涡旋部(50)与驱动轴(20)的偏心轴部(22)啮合。驱动轴(20)一旋转,与偏心轴部(22)啮合的可动涡旋部(50)以主轴部(21)的轴心为中心进行公转。这时,可动涡旋部(50)的公转半径,和偏心轴部(22)的轴心与主轴部(21)的轴心之间的距离即偏心轴部(22)的偏心量一致。
固定涡旋部(60),固定在壳体(11)的主体部分上。该固定涡旋部(60),包括作为非盘旋端板部的固定侧端板部(61)、周缘部分(62)及作为非盘旋搭接部的固定侧搭接部(63)。此外,在固定涡旋部(60)上设置有销轴部(70)。在后面对该销轴部(70)进行详细说明。
固定侧端板部(61),形成为厚度较大的圆板状。在固定侧端板部(61)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喷出口(64)。该喷出口(64)贯穿了固定侧端板部(61)。
周缘部分(62),形成为从固定侧端板部(61)的周缘部分向下方延伸的壁状。周缘部分(62)的下端部分,在圆周上的所有部分向外侧突出。此外,周缘部分(62)在该周缘部分(62)的圆周方向上的三个部位向外侧突出。
固定侧搭接部(63),以竖立的方式设置在固定侧端板部(61)的下表面侧,与固定侧端板部(61)形成为一体。该固定侧搭接部(63),形成为高度一定而不变的旋涡形壁状。在后面对固定侧搭接部(63)进行详细说明。
外壳(45),固定在壳体(11)的主体部分上。该外壳(45),由上台阶部(46)、中台阶部(47)及下台阶部(48)构成(参照图3)。上台阶部(46)形成为盘状。中台阶部(47)形成为直径比上台阶部(46)的直径小的圆筒状,从上台阶部(46)的下表面上向下方突出。下台阶部(48),形成为直径比中台阶部(47)的直径小的圆筒状,从中台阶部(47)的下表面上向下方突出。驱动轴(20)的主轴部(21)贯穿了下台阶部(48),该下台阶部(48)成为支撑驱动轴(20)的滑动轴承。
如上所述,在压缩机构(40)中,固定涡旋部(60)和外壳(45)固定在壳体(11)中。就是说,固定涡旋部(60)和外壳(45),一起布置在同一个坐标系上。在该压缩机构(40)中,固定涡旋部(60)和外壳(45)构成非盘旋部件(69)。补充说明一下,由固定涡旋部(60)和外壳(45)构成的非盘旋部件(69),也是固定侧部件。
在压缩机构(40)中,在固定涡旋部(60)和外壳(45)所包围的空间内收纳有可动涡旋部(50)。可动涡旋部(50),放置在外壳(45)的上台阶部(46)上。可动侧端板部(51)的背面,与上台阶部(46)的底面进行滑动。突出筒部(53),位于外壳(45)的中台阶部(47)的内侧。
(销轴部和滑动槽的结构)如上所述,在可动涡旋部(50)中形成有滑动槽(80),在固定涡旋部(60)上设置有销轴部(70)。在压缩机构(40)中,可动涡旋部(50)以主轴部(21)的轴心为中心进行公转,同时使销轴部(70)与滑动槽(80)啮合,来限制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
首先,参照图2和图3,对滑动槽(80)及销轴部(7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在可动侧端板部(51)中,滑动槽(80)形成在可动侧搭接部(52)的外周侧端部的附近。具体而言,滑动槽(80)设置在沿着可动侧搭接部(52)的旋涡方向从该可动侧搭接部(52)的外周侧端部前进而到达的位置。该滑动槽(80)是宽度一定而不变的、笔直的凹槽,大致沿可动侧端板部(51)的半径方向延伸。滑动槽(80),不仅在可动侧端板部(51)的前表面(图2和图3中的上表面)上开口,在可动侧端板部(51)的外侧表面上也开口。就是说,滑动槽(80)是不贯穿可动侧端板部(51)的、有底面的凹槽,在可动侧端板部(51)的背面上未开口。
在固定涡旋部(60)中,销轴部(70)设置为从周缘部分(62)的下表面突出。该销轴部(70),设置在周缘部分(62)的下表面中的、与可动涡旋部(50)的滑动槽(80)相向的位置。
销轴部(70),由形成为圆柱状的一根柱状销(71)构成。与滑动槽(80)的宽度相比,柱状销(71)的外径更小一点。柱状销(71)的基端部分(图2和图3中的上端部分)埋入到固定涡旋部(60)的周缘部分(62)中。具体而言,在周缘部分(62)中事先形成了用以将柱状销(71)插入在周缘部分(62)中的孔,柱状销(71)压配合到该孔中。就是说,构成销轴部(70)的柱状销(71)固定在固定涡旋部(60)上,处于被禁止相对固定涡旋部(60)移动的状态。另一方面,柱状销(71)的前端部分(图2和图3中的下端部分)嵌入到可动涡旋部(50)的滑动槽(80)中。就是说,构成销轴部(70)的柱状销(71)与滑动槽(80)啮合。
接着,参照图4对滑动槽(80)和销轴部(70)的布置和形状进行说明。图4,是在与主轴部(21)的轴心垂直相交的平面上表示主轴部(21)、偏心轴部(22)及柱状销(71)的各个轴心与滑动槽(80)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在图4中,Of表示主轴部(21)的轴心位置;Os表示偏心轴部(22)的轴心位置;Op表示构成销轴部(70)的柱状销(71)的轴心位置;L1表示滑动槽(80)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
如上所述,可动涡旋部(50)以主轴部(21)的轴心为中心进行公转。在图4中,可动涡旋部(50)的公转半径,被表示为线段OfOs的长度。柱状销(71)的轴心与主轴部(21)的轴心之间的距离,被表示为线段OpOf的长度。如图4所示,线段OpOf长于线段OfOs。就是说,在固定涡旋部(60)上,构成销轴部(70)的柱状销(71)设置为该柱状销(71)的轴心与主轴部(21)的轴心之间的距离长于可动涡旋部(50)的公转半径。
构成销轴部(70)的柱状销(71)的外径,与滑动槽(80)的宽度大致相同。因此,在图4中,柱状销(71)的轴心位置Op位于滑动槽(80)的中心线L1上,柱状销(71)的轴心与滑动槽(80)的中心线垂直相交。如图4所示,偏心轴部(22)的轴心位置Os位于滑动槽(80)的中心线L1上,偏心轴部(22)的轴心与滑动槽(80)的中心线也垂直相交。因此,滑动槽(80)的中心线,与偏心轴部(22)的轴心及构成销轴部(70)的柱状销(71)的轴心都垂直相交。就是说,在可动涡旋部(50)中,滑动槽(80)形成为该滑动槽(80)的中心线与偏心轴部(22)的轴心及柱状销(71)的轴心都垂直相交。
(可动侧搭接部和固定侧搭接部的结构)参照图5,对可动侧搭接部(52)和固定侧搭接部(63)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可动侧搭接部(52)和固定侧搭接部(63),分别形成为旋涡形壁状。在本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10)中采用了所谓的非对称旋涡结构,固定侧搭接部(63)所卷的次数和可动侧搭接部(52)所卷的次数不同。具体而言,固定侧搭接部(63)比可动侧搭接部(52)长二分之一卷左右。固定侧搭接部(63)的外周侧端部,位于可动侧搭接部(52)的外周侧端部的附近。补充说明一下,该固定侧搭接部(63)的最靠近外周一侧的部分与周缘部分(62)成为一体(参照图2)。
如上所述,可动侧搭接部(52)和固定侧搭接部(63)互相啮合,形成多个压缩室(41)。在所述多个压缩室(41)中,面临可动侧搭接部(52)的外侧表面(外侧搭接面)的压缩室(41)成为A室(42),面临可动侧搭接部(52)的内侧表面(内侧搭接面)的压缩室(41)成为B室(43)。在本实施例中,因为固定侧搭接部(63)所卷的次数多于可动侧搭接部(52)所卷的次数,所以A室(42)的最大容积大于B室(43)的最大容积。
在此,在本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10)中,可动涡旋部(50)与一般的涡旋式压缩机的可动涡旋部不同。具体而言,在采用欧丹环机构等机构的一般性涡旋式压缩机中,可动涡旋部的自转完全被禁止,而如后面所述,在本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10)中,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在某个程度上被允许。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可动侧搭接部(52)和固定侧搭接部(63)的厚度变化,来使可动侧搭接部(52)和固定侧搭接部(63)的形状适合于可动涡旋部(50)的动作。具体而言,将可动侧搭接部(52)的内侧表面及外侧表面和固定侧搭接部(63)的内侧表面及外侧表面,即所有搭接面设为与一般性涡旋式流体机械中的形状不同的形状。在本实施例的可动侧搭接部(52)中,从该可动侧搭接部(52)的内周侧端部向外周侧端部交替形成有厚度逐渐增加的部分和厚度逐渐减少的部分。在本实施例的固定侧搭接部(63)中,从该固定侧搭接部(63)的内周侧端部向外周侧端部交替形成有厚度逐渐增加的部分和厚度逐渐减少的部分。固定侧搭接部(63)的内侧表面成为可动侧搭接部(52)的外侧表面的包络面;固定侧搭接部(63)的外侧表面成为可动侧搭接部(52)的内侧表面的包络面。
-运转工作-首先,对涡旋式压缩机(10)压缩制冷剂的工作情况进行说明。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10)设置在制冷装置的制冷剂回路中。涡旋式压缩机(10),从蒸发器吸入低压气体制冷剂后进行压缩,再使压缩后的高压气体制冷剂流向冷凝器。
具体而言,用马达(35)产生的旋转动力,通过驱动轴(20)传到可动涡旋部(50)中。与驱动轴(20)的偏心轴部(22)啮合的可动涡旋部(50),以主轴部(21)的轴心为中心进行公转。这时,通过构成销轴部(70)的柱状销(71)与滑动槽(80)啮合,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受到限制。
被吸入到涡旋式压缩机(10)中的低压气体制冷剂,流过吸入管(12)后流入到压缩机构(40)中。该气体制冷剂,从可动侧搭接部(52)及固定侧搭接部(63)的外周一侧被吸入到压缩室(41)中。在可动涡旋部(50)进行公转运动时,处于封闭状态的压缩室(41)的容积随着该公转运动逐渐减少,压缩室(41)内的气体制冷剂逐渐被压缩。受到压缩而成为高压状态的气体制冷剂,流过喷出口(64)后喷出到压缩机构(40)中的上一侧空间内。所述从压缩机构(40)中喷出来的气体制冷剂,流过在附图中未示的流通路而流入压缩机构(40)中的下一侧空间内,之后流过喷出管(13),再从壳体(11)中喷出去。
接着,参照图6,对可动涡旋部(50)的动作情况进行说明。补充说明一下,在此进行的说明中使用的“向右转”和“向左转”,分别是指图6中的“向右转”和“向左转”。
如图6所示,假设构成销轴部(70)的柱状销(71)的轴心、驱动轴(20)的轴心及偏心轴部(22)的轴心依次排列在同一个直线上时的驱动轴(20)回转角度为0°。图6(a)表示驱动轴(20)回转角度为0°或360°的状态;图6(b)表示驱动轴(20)回转角度为90°的状态;图6(c)表示驱动轴(20)回转角度为180°的状态;图6(d)表示驱动轴(20)回转角度为270°的状态。
在驱动轴(20)向左转时,可动涡旋部(50)以主轴部(21)的轴心为中心进行公转。当驱动轴(20)的回转角度达180°时,偏心轴部(22)的轴心位于柱状销(71)的轴心与驱动轴(20)的轴心之间(参照图6(c))。其间,滑动槽(80)的侧表面与柱状销(71)的侧表面进行滑动,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受到限制。
具体而言,随着驱动轴(20)的回转角度从0°逐渐增大,可动涡旋部(50)逐渐向左自转。之后,驱动轴(20)的回转角度一达到规定值,可动涡旋部(50)就开始向右自转。然后,当驱动轴(20)的回转角度达180°时,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角度成为0°,与驱动轴(20)的回转角度为0°时一样。
在驱动轴(20)继续向左转时,驱动轴(20)的回转角度不久达到360°,成为与驱动轴(20)的回转角度为0°的状态一样的状态(参照图6(a))。其间,滑动槽(80)的侧表面与柱状销(71)的侧表面进行滑动,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受到限制。
具体而言,随着驱动轴(20)的回转角度从180°逐渐增大,可动涡旋部(50)逐渐向右自转。之后,驱动轴(20)的回转角度一达到规定值,可动涡旋部(50)就开始向左自转。然后,当驱动轴(20)的回转角度达360°时,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角度成为0°,与驱动轴(20)的回转角度为0°时一样。
-第一实施例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构成销轴部(70)的柱状销(71)和滑动槽(80)的侧表面进行滑动,来限制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就是说,通过利用由销轴部(70)沿着滑动槽(80)相对地进行滑动这一比较简单的机构,来限制可动涡旋部(50)的公转。因此,例如与采用一般的欧丹环机构作为限制可动涡旋部进行自转的机构的情况相比,能使为了限制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所需的滑动部位更少,能够减低由于部件相互间的滑动而造成的摩擦损失。
参照图7,对所述事情进行说明。
图7(b),表示使用欧丹环机构限制可动涡旋部(100)的自转的一般性涡旋式压缩机。在该一般性涡旋式压缩机中,能以下述算式表示在驱动轴(103)旋转一次的那一段时间内在可动涡旋部(100)、外壳(101)与欧丹环(102)之间造成的摩擦损失WO,该算式是WO=2×(F×μ×4Lor)+2×(F×μ×4Lor)=2μ(MLF+MLR)×4Lor]]>F可动涡旋部侧的销子用槽反作用力。
R外壳侧的销子用槽反作用力。
μ欧丹环的销子和销子用槽的摩擦系数。
LF与可动涡旋部啮合的销子相互间的距离。
LR与外壳啮合的销子相互间的距离。
LOR驱动轴中的偏心部的偏心量。
M可动涡旋部的自转力矩。
在假设为LF=LR=LO的情况下,表示摩擦损失WO的算式呈下述算式1的样子。
WO=4μ(MLO)×4Lor]]>……算式1 图7(a)表示本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10)。在该涡旋式压缩机(10)中,能以下述算式表示在驱动轴(20)旋转一次的那一段时间内在构成销轴部(70)的柱状销(71)与滑动槽(80)之间造成的摩擦损失WP,该算式是
WP=R′×μ×4Lor=μ(MLP)×4Lor]]>R’滑动槽对柱状销施加的反作用力。
μ柱状销和滑动槽的摩擦系数。
LP柱状销的轴心与偏心部的轴心之间的距离。
LOR驱动轴中的偏心部的偏心量。
M可动涡旋部的自转力矩。
可以这样认为,即在本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10)中,通常为LO≈2LP。于是,在假设为LO≈2LP的情况下,表示摩擦损失WP的算式呈下述算式2的样子。
WP=2μ(MLO)×4Lor]]>……算式2 因为有上述算式1和上述算式2,所以WP=12×WO]]>的算式成立。就是说,在本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10)中,由于用以限制可动涡旋部(50)进行自转的机构的存在而发生的摩擦损失,为使用欧丹环机构的一般性涡旋式压缩机的一半左右。因此,根据本实施例,能将在限制可动涡旋部的自转时发生的摩擦损失减到一半左右,能够减低涡旋式压缩机(10)中的动力损失。
在本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10)中,通过使形成在可动涡旋部(50)中的滑动槽(80)与销轴部(70)进行滑动,来限制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就是说,在该涡旋式压缩机(10)中,在压缩机构(40)中仅有可动涡旋部(50)进行移动,能在不采用欧丹环之类的、较大的部件的状态下限制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
因此,虽然在现有技术中,较大的欧丹环当移动时搅拌润滑油,这也成为造成动力损失的原因,但是与此相对,根据所述发明,连这种部件搅拌润滑油而导致的损失也能减低。从这种角度来看,本实施例也能减低涡旋式压缩机(10)中的动力损失。
在此,在本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10)中,采用了固定侧搭接部(63)所卷的次数多于可动侧搭接部(52)所卷的次数的结构即非对称旋涡结构,A室(42)的最大容积大于B室(43)的最大容积。另一方面,在该涡旋式压缩机(10)中,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不完全被禁止。与完全禁止了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的情况相比,在允许了可动涡旋部(50)在某个程度上进行自转的情况下,能使A室(42)的最大容积更小,并使B室(43)的最大容积更大。因此,根据本实施例,能够缩小采用了所谓的非对称旋涡结构的情况下的、A室(42)的最大容积与B室(43)的最大容积之差。结果是,能够抑制为了驱动可动涡旋部(50)所需的转矩的变动,能够减低涡旋式压缩机(10)的振动。
在本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10)中,因为构成销轴部(70)的柱状销(71)设置在固定涡旋部(60)上,所以能比较容易地确保柱状销(71)和固定侧搭接部(63)的位置精度。因此,根据本实施例,能确实地管理可动侧搭接部(52)与固定侧搭接部(63)之间的缝隙,来抑制制冷剂气体从压缩室(41)漏出的现象的发生,能够谋求提高涡旋式压缩机(10)的效率。
-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在本实施例中,滑动槽(80)也可以贯穿了可动侧搭接部(52)的可动侧端板部(51),如图8所示。在该情况下,通过从可动侧端板部(51)的外侧表面向中心切掉该可动侧端板部(51),来形成滑动槽(80)。
-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变形例-在本实施例中,构成销轴部(70)的柱状销(71)也可以安装在外壳(45)上,如图9所示。在本变形例中,滑动槽(80)贯穿了可动侧搭接部(52)的可动侧端板部(51),与图8所示的第一变形例一样。补充说明一下,该滑动槽(80)也可以形成为在可动侧端板部(51)的背面(图8中的下表面)上开口的凹槽状。
在外壳(45)中,柱状销(71)设置为从上台阶部(46)的底面向上方突出。柱状销(71)的基端部分(图9中的下端部分)埋入到上台阶部(46)的底面中。具体而言,在上台阶部(46)的底面中事先形成了用以插入柱状销(71)的孔,柱状销(71)压配合到该孔中。就是说,构成销轴部(70)的柱状销(71)固定在外壳(45)上,处于被禁止相对外壳(45)移动的状态。另一方面,柱状销(71)的前端部分(图9中的上端部分)嵌入到可动涡旋部(50)的滑动槽(80)中。
在本变形例中,因为构成销轴部(70)的柱状销(71)设置在外壳(45)上,所以能比较容易地确保被外壳(45)支撑的主轴部(21)的轴心和柱状销(71)的位置精度。因此,根据本变形例,能确实地管理可动侧搭接部(52)与固定侧搭接部(63)之间的缝隙,来抑制制冷剂气体从压缩室(41)漏出的现象的发生,能够谋求提高涡旋式压缩机(10)的效率。
-第一实施例的第三变形例-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这样的,如图10所示,构成销轴部(70)的一根柱状销(71)安装在固定涡旋部(60)和外壳(45)这两者上。在该情况下,柱状销(71)中的、该图10中的上端部分压配合在固定涡旋部(60)中,该柱状销(71)中的、该图10中的下端部分压配合在外壳(45)中。柱状销(71)中在该柱状销(71)的轴向(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分,与滑动槽(80)的侧表面进行滑动。
在本变形例中,构成销轴部(70)的柱状销(71)的一端被固定涡旋部(60)支撑,另一端被外壳(45)支撑。因此,能够减低柱状销(71)的变形量,能够抑制由于柱状销(71)的变形而造成的、柱状销(71)和滑动槽(80)的偏磨损现象。
-第一实施例的第四变形例-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这样的,如图11所示,滑动槽(80)的中心线L1、和与偏心轴部(22)的轴心及柱状销(71)的轴心都垂直相交的直线成规定的锐角。
图11对应于图4,Of表示主轴部(21)的轴心位置;Os表示偏心轴部(22)的轴心位置;Op表示构成销轴部(70)的柱状销(71)的轴心位置;L1表示滑动槽(80)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在该图11中,与偏心轴部(22)的轴心及柱状销(71)的轴心都垂直相交的直线,是通过偏心轴部(22)的轴心位置Os和柱状销(71)的轴心位置Op的直线OpOs。在本变形例中,滑动槽(80)的中心线L1和直线OpOs所成的角度小于90°。
根据本变形例,和滑动槽(80)的中心线与偏心轴部(22)的轴心及柱状销(71)的轴心垂直相交的情况相比,能使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角度更小。因此,能够缩小随着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而发生的、可动侧搭接部(52)和固定侧搭接部(63)的厚度变化,能容易地确保可动侧搭接部(52)和固定侧搭接部(63)的刚性。
(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是在所述第一实施例中变更了压缩机构(40)的结构的。在此,说明本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10)中与所述第一实施例不同的地方。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压缩机构(40)中,构成销轴部(70)的柱状销(71)安装在可动涡旋部(50)上,滑动槽(80)形成在固定涡旋部(60)中。
首先,参照图12,对滑动槽(80)和销轴部(7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在可动侧端板部(51)中,构成销轴部(70)的柱状销(71),设置为向该可动侧端板部(51)的前表面侧(图12中的上表面侧)突出。在可动侧端板部(51)上,柱状销(71)设置在可动侧搭接部(52)的外周侧端部附近。具体而言,该柱状销(71)设置在沿着可动侧搭接部(52)的旋涡方向从该可动侧搭接部(52)的外周侧端部前进而到达的位置。
柱状销(71)的基端部分(图12中的下端部分)埋入到可动侧端板部(51)中。具体而言,在可动侧端板部(51)中事先形成了用以插入柱状销(71)的孔,柱状销(71)被压配合到该孔中。就是说,构成销轴部(70)的柱状销(71)固定在可动侧端板部(51)上,处于被禁止相对可动涡旋部(50)移动的状态。
在固定涡旋部(60)中,滑动槽(80),设置在与可动涡旋部(50)的柱状销(71)相向的位置。滑动槽(80)是宽度一定而不变的、笔直的凹槽,在周缘部分(62)的下表面上开口。滑动槽(80),大致沿固定涡旋部(60)的半径方向延伸。柱状销(71)的前端部分(图12中的上端部分)嵌入在该滑动槽(80)中。就是说,构成销轴部(70)的柱状销(71)与滑动槽(80)啮合。
接着,参照图13,对滑动槽(80)和销轴部(70)的布置和形状进行说明。图13,是在与主轴部(21)的轴心垂直相交的平面上表示主轴部(21)、偏心轴部(22)及柱状销(71)的各个轴心与滑动槽(80)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在图13中,Of表示主轴部(21)的轴心位置;Os表示偏心轴部(22)的轴心位置;Op表示构成销轴部(70)的柱状销(71)的轴心位置;L1表示滑动槽(80)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
如上所述,可动涡旋部(50)以主轴部(21)的轴心为中心进行公转。在图13中,可动涡旋部(50)的公转半径,被表示为线段OfOs的长度。柱状销(71)的轴心与偏心轴部(22)的轴心之间的距离,被表示为线段OpOs的长度。如图13所示,线段OpOs长于线段OfOs。就是说,在固定涡旋部(60)上,构成销轴部(70)的柱状销(71)设置为该柱状销(71)的轴心与偏心轴部(22)的轴心之间的距离长于可动涡旋部(50)的公转半径。
构成销轴部(70)的柱状销(71)的外径,与滑动槽(80)的宽度稍小一点。因此,在图13中,柱状销(71)的轴心位置Op位于滑动槽(80)的中心线L1上,柱状销(71)的轴心与滑动槽(80)的中心线垂直相交。如图13所示,主轴部(21)的轴心位置Of位于滑动槽(80)的中心线L1上,主轴部(21)的轴心与滑动槽(80)的中心线也垂直相交。因此,滑动槽(80)的中心线,与主轴部(21)的轴心及构成销轴部(70)的柱状销(71)的轴心都垂直相交。就是说,在固定涡旋部(60)中,滑动槽(80)形成为该滑动槽(80)的中心线与主轴部(21)的轴心及柱状销(71)的轴心都垂直相交。
-运转工作-在本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10)中,可动涡旋部(50)进行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的情况大致一样的动作。就是说,可动涡旋部(50)以主轴部(21)的轴心为中心进行公转,同时以偏心轴部(22)的轴心为中心在规定角度的范围内进行自转。在此,在本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10)中,安装在可动涡旋部(50)上的柱状销(71),与形成在固定涡旋部(60)中的滑动槽(80)啮合。可动涡旋部(50)的柱状销(71)被滑动槽(80)引导,通过该柱状销(71)与滑动槽(80)的侧表面进行滑动,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受到限制。
-第二实施例的效果-根据本实施例,与所述第一实施例一样,能够减低在限制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时所造成的摩擦损失,并能够减低欧丹环等部件搅拌润滑油而导致的损失,能够减低涡旋式压缩机(10)中的动力损失。
根据本实施例,因为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在某个程度上被允许,所以与所述第一实施例一样,能够缩小A室(42)的最大容积和B室(43)的最大容积之差,能够谋求减低涡旋式压缩机(10)的振动。
在本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10)中,因为滑动槽(80)设置在固定涡旋部(60)中,所以能比较容易地确保滑动槽(80)和固定侧搭接部(63)的位置精度。因此,根据本实施例,能确实地管理可动侧搭接部(52)与固定侧搭接部(63)之间的缝隙,来抑制制冷剂气体从压缩室(41)漏出的现象的发生,能够谋求提高涡旋式压缩机(10)的效率。
-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在本实施例中,滑动槽(80)也可以形成在外壳(45)中,如图14所示。具体而言,本变形例的滑动槽(80),形成在外壳(45)的上台阶部(46)中。该滑动槽(80),是在上台阶部(46)的底部的上表面上开口的凹槽。在本变形例中,构成销轴部(70)的柱状销(71),向可动侧端板部(51)的背面侧(图14中的下表面侧)突出。该柱状销(71)的上端部分,压配合在事先形成于可动侧端板部(51)中的孔中,该柱状销(71)的下端部分嵌入在滑动槽(80)中。
在本变形例中,因为在外壳(45)中形成了滑动槽(80),所以能比较容易地确保被外壳(45)支撑的主轴部(21)的轴心和滑动槽(80)的位置精度。因此,根据本变形例,能确实地管理可动侧搭接部(52)与固定侧搭接部(63)之间的缝隙,来抑制制冷剂气体从压缩室(41)漏出的现象的发生,能够谋求提高涡旋式压缩机(10)的效率。
-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变形例-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这样的,如图15和图16所示,滑动槽(80)形成在固定涡旋部(60)和外壳(45)这两者中。形成在外壳(45)中的滑动槽(80),是在上台阶部(46)的底部的上表面上开口的凹槽。在本变形例中,构成销轴部(70)的柱状销(71),不仅向可动侧端板部(51)的前表面侧(图15和图16中的上表面侧)突出,向背面侧(图15和图16中的下表面侧)也突出。就是说,该柱状销(71)贯穿了可动侧端板部(51)。柱状销(71)的上端部分嵌入在固定涡旋部(60)的滑动槽(80)中,该柱状销(71)的下端部分嵌入在外壳(45)的滑动槽(80)中。
在本变形例中,构成销轴部(70)的柱状销(71)的上端部分与固定涡旋部(60)的滑动槽(80)进行滑动,该柱状销(71)的下端部分与外壳(45)的滑动槽(80)进行滑动。因此,能够减低柱状销(71)的变形量,能够抑制由于柱状销(71)的变形而造成的、柱状销(71)和滑动槽(80)的偏磨损现象。
-第二实施例的第三变形例-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这样的,如图17所示,滑动槽(80)的中心线L1、和与主轴部(21)的轴心及柱状销(71)的轴心都垂直相交的直线成规定的锐角。
图17对应于图13,Of表示主轴部(21)的轴心位置;Os表示偏心轴部(22)的轴心位置;Op表示构成销轴部(70)的柱状销(71)的轴心位置;L1表示滑动槽(80)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在该图17中,与主轴部(21)的轴心及柱状销(71)的轴心都垂直相交的直线,是通过主轴部(21)的轴心位置Of和柱状销(71)的轴心位置Op的直线OpOf。在本变形例中,滑动槽(80)的中心线L1和直线OpOf所成的角度小于90°。
根据本变形例,和滑动槽(80)的中心线与主轴部(21)的轴心及柱状销(71)的轴心垂直相交的情况相比,能使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角度更小。因此,能够缩小随着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而发生的、可动侧搭接部(52)和固定侧搭接部(63)的厚度变化,能容易地确保可动侧搭接部(52)和固定侧搭接部(63)的刚性。
(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是在所述第一实施例中变更了销轴部(70)和滑动槽(80)的结构的。在此,说明本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10)中与所述第一实施例不同的地方。
如图18所示,在构成本实施例的销轴部(70)的柱状销(71)中形成有一对滑动面(72)。该滑动面(72),是削掉柱状销(71)的侧表面中的一部分而形成的平坦面,形成在柱状销(71)中的从下端到高度约有一半的位置为止的范围内。该滑动面(72)是与柱状销(71)的轴心平行的平坦面,形成在夹着柱状销(71)的轴心相向的位置上,在各个位置上形成有一个滑动面(72)。
在本实施例中,柱状销(71)的基端部分(图18中的上端部分),以有间隙的方式嵌入在形成于固定涡旋部(60)中的嵌入孔(65)中。具体而言,与柱状销(71)的基端部分的直径相比,嵌入孔(65)的直径更大一点。插入在该嵌入孔(65)中的柱状销(71),处于相对固定涡旋部(60)回转自如的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滑动槽(80)贯穿了可动涡旋部(50)的可动侧端板部(51)。该滑动槽(80),是通过从可动侧端板部(51)的外侧表面向中心切掉该可动侧端板部(51)而形成的。与柱状销(71)中的滑动面(72)相互间的距离相比,滑动槽(80)的宽度更大一点。柱状销(71)的前端部分(图18中的下端部分)嵌入在该滑动槽(80)中。形成在柱状销(71)前端部分的滑动面(72),与滑动槽(80)的侧表面进行滑动。
-运转工作-本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10)压缩制冷剂的工作情况,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的情况一样。在此,参照图19对可动涡旋部(50)的动作进行说明。补充说明一下,在此进行的说明中使用的“向右转”和“向左转”,分别是指图19中的“向右转”和“向左转”。
图19是对应于图6的图。就是说,图19(a)表示驱动轴(20)回转角度为0°或360°的状态;图19(b)表示驱动轴(20)回转角度为90°的状态;图19(c)表示驱动轴(20)回转角度为180°的状态;图19(d)表示驱动轴(20)回转角度为270°的状态。
在驱动轴(20)向左转时,可动涡旋部(50)以主轴部(21)的轴心为中心进行公转。其间,滑动槽(80)的侧表面与柱状销(71)的侧表面进行滑动,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受到限制。
具体而言,随着驱动轴(20)的回转角度从0°逐渐增大,可动涡旋部(50)逐渐向左自转。这时,随着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销轴部(70)向左也自转。之后,驱动轴(20)的回转角度一达到规定值,可动涡旋部(50)就开始向右自转。这时,随着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销轴部(70)也开始向右自转。然后,当驱动轴(20)的回转角度达180°时,可动涡旋部(50)和柱状销(71)的自转角度成为0°,与驱动轴(20)的回转角度为0°时一样。
在驱动轴(20)继续向左转时,驱动轴(20)的回转角度不久达到360°,成为与驱动轴(20)的回转角度为0°的状态一样的状态(参照图19(a))。其间,滑动槽(80)的侧表面与柱状销(71)的侧表面进行滑动,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受到限制。
具体而言,随着驱动轴(20)的回转角度从180°逐渐增大,可动涡旋部(50)逐渐向右自转。这时,随着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销轴部(70)向右也自转。之后,驱动轴(20)的回转角度一达到规定值,可动涡旋部(50)就开始向左自转。这时,随着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销轴部(70)也开始向左自转。然后,当驱动轴(20)的回转角度达360°时,可动涡旋部(50)和柱状销(71)的自转角度成为0°,与驱动轴(20)的回转角度为0°时一样。
-第三实施例的效果-根据本实施例,除了通过采用所述第一实施例而得到的效果之外,还能够得到下述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在构成销轴部(70)的柱状销(71)中形成有平面状滑动面(72),用以限制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的力量对柱状销(71)的滑动面(72)起到作用。因此,能够减低在可动涡旋部(50)的公转过程中对柱状销(71)的滑动面(72)和滑动槽(80)的侧表面起到作用的接触压力,能够改善柱状销(71)的滑动面(72)与滑动槽(80)的侧表面之间的润滑状态。因此,根据本实施例,能确实地进行柱状销(71)的滑动面(72)与滑动槽(80)的侧表面之间的润滑,能使发生咬住、磨损等问题的可能性下降,来提高涡旋式压缩机(10)的可靠性。
-第三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这样的,如图20所示,将构成销轴部(70)的柱状销(71)安装在可动涡旋部(50)上,并将滑动槽(80)形成在外壳(45)中。
虽然在附图中未示,但是在本变形例的可动涡旋部(50)中形成有用以插入柱状销(71)的嵌入孔。该嵌入孔形成在可动侧端板部(51)中,在可动侧端板部(51)的背面(图20中的下表面)上开口。柱状销(71)中未形成滑动面(72)的基端部分(图20中的上端部分)以有间隙的方式嵌入在可动侧端板部(51)的嵌入孔中,该柱状销(71)处于相对可动涡旋部(50)回转自如的状态。
本变形例的滑动槽(80),形成在外壳(45)的上台阶部(46)中。该滑动槽(80),是在上台阶部(46)底部的上表面上开口的凹槽。在构成销轴部(70)的柱状销(71)中,形成有滑动面(72)的前端部分(图20中的下端部分)嵌入在滑动槽(80)中。柱状销(71)的滑动面(72)与滑动槽(80)的侧表面进行滑动。
补充说明一下,在本变形例中,将滑动槽(80)形成在外壳(45)中。不过,也可以将滑动槽(80)不形成在外壳(45)中,而形成在固定涡旋部(60)中。在该情况下,滑动槽(80)是在固定涡旋部(60)的周缘部分(62)的下表面上开口的凹槽。构成销轴部(70)的柱状销(71),设置为向可动侧端板部(51)的前表面侧突出。
-第三实施例的第二变形例-在本实施例中,形成在柱状销(71)中的滑动面(72)也可以是锥形面。具体而言,柱状销(71)的滑动面(72),也可以在与滑动槽(80)进行滑动的方向上具有 以下的倾斜度,其中倾斜度最好是 左右。若设柱状销(71)的滑动面(72)为锥形面,就能够得到由流入到该滑动面(72)与滑动槽(80)的侧表面之间的缝隙中的润滑油所起到的“楔子效果”,能积极地发生该缝隙中的油膜反作用力。因此,能确实地进行柱状销(71)的滑动面(72)与滑动槽(80)的侧表面之间的润滑,能更为确实地减低柱状销(71)和滑动槽(80)的摩擦损失。
-第三实施例的第三变形例-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构成销轴部(70)的柱状销(71)中省略而不设置滑动面。就是说,也可以是这样的,以回转自如的方式将形成为单纯的圆柱状的柱状销(71)安装在固定涡旋部(60)上。
本变形例的柱状销(71)与滑动槽(80)的侧表面滑动着自转。与禁止了柱状销(71)的回转的情况相比,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柱状销(71)和滑动槽(80)的侧表面进行滑动的速度更低。因此,能确实地进行柱状销(71)与滑动槽(80)的侧表面之间的润滑,能使发生咬住、磨损等问题的可能性下降。因此,根据本变形例,能够提高涡旋式压缩机(10)的可靠性。
(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是在所述第一实施例中变更了销轴部(70)的结构的。在此,说明本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10)中与所述第一实施例不同的地方。
如图21所示,本实施例的销轴部(70)由主体部件(73)和衬套部件(74)构成。
主体部件(73),形成为圆柱状。主体部件(73)的基端部分(图21中的上端部分)埋入在固定涡旋部(60)的周缘部分(62)中。具体而言,在周缘部分(62)中事先形成了用以插入主体部件(73)的孔,将主体部件(73)压配合在该孔中。就是说,销轴部(70)的主体部件(73)固定在固定涡旋部(60)上,处于被禁止相对固定涡旋部(60)移动的状态。在本实施例的销轴部(70)中,主体部件(73)的轴心成为销轴部(70)的轴心。
衬套部件(74),呈沿着轴向的四边对较短的四棱柱进行倒角而成的形状。就是说,衬套部件(74)的剖面呈互相相向的边平行的八角形状。该衬套部件(74)的侧表面中互相相向的一对侧表面构成滑动面(75)。
在衬套部件(74)中形成有沿该衬套部件(74)的高度方向(图21中的上下方向)贯穿了该衬套部件(74)的贯通孔(76)。该贯通孔(76)是以与衬套部件(74)同轴的方式形成的、剖面呈圆形的孔。主体部件(73)的前端部分(图21中的下端部分)以有间隙的方式嵌入在衬套部件(74)的贯通孔(76)中。就是说,与主体部件(73)的外径相比贯通孔(76)的直径更大一点。主体部件(73)贯通了衬套部件(74)的贯通孔(76),衬套部件(74)处于相对主体部件(73)回转自如的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与衬套部件(74)中的滑动面(75)相互间的距离相比,形成在可动侧端板部(51)中的滑动槽(80)的宽度更大一点。本实施例的销轴部(70)的衬套部件(74)嵌入在滑动槽(80)中,衬套部件(74)的滑动面(75)与滑动槽(80)的侧表面进行滑动。
-运转工作-本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10)压缩制冷剂的工作情况,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情况一样。在可动涡旋部(50)的公转过程中,销轴部(70)的衬套部件(74)与滑动槽(80)的侧表面进行滑动,从而限制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这时,随着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衬套部件(74)以主体部件(73)的轴心为中心进行自转。
-第四实施例的效果-根据本实施例,除了通过采用所述第一实施例而得到的效果之外,还能够得到下述效果。
首先,在本实施例中,使和主体部件(73)不同的部件即衬套部件(74)与滑动槽(80)的侧表面进行滑动。因此,根据本实施例,能用不同的材料构成主体部件(73)和衬套部件(74),能通过用滑动性能或润滑性能优良的材料构成衬套部件(74)来谋求可靠性的提高。
在本实施例中,在衬套部件(74)中形成有平面状滑动面(75),用以限制可动涡旋部的自转的力量对衬套部件(74)的滑动面(75)起到作用。因此,能使在可动涡旋部的公转过程中对销轴部(70)的衬套部件(74)和滑动槽(80)的侧表面起到作用的接触压力降低,能够改善衬套部件(74)的滑动面(75)与滑动槽(80)的侧表面之间的润滑状态。因此,根据本实施例,能够确实地进行衬套部件(74)的滑动面(75)与滑动槽(80)的侧表面之间的润滑,能使发生咬住、磨损等问题的可能性下降,来提高涡旋式压缩机(10)的可靠性。
-第四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这样的,如图22所示,将销轴部(70)设置在可动涡旋部(50)上,并将滑动槽(80)形成在固定涡旋部(60)中。
在本变形例中,销轴部(70)的主体部件(73)被压配合在事先形成于可动侧端板部(51)中的孔中,处于向可动侧端板部(51)的前表面一侧(图22中的上表面侧)突出的状态。主体部件(73)中向可动侧端板部(51)的前表面侧突出的部分插入在衬套部件(74)的贯通孔(76)中。在该变形例中,衬套部件(74)也处于相对主体部件(73)回转自如的状态。
本变形例的滑动槽(80),形成在固定涡旋部(60)的周缘部分(62)中。该滑动槽(80),是在周缘部分(62)的下表面上开口的凹槽。销轴部(70)的衬套部件(74)嵌入在滑动槽(80)中,衬套部件(74)的滑动面(75)与滑动槽(80)的侧表面进行滑动。
补充说明一下,在本变形例中,将滑动槽(80)形成在固定涡旋部(60)中。不过,也可以将滑动槽(80)不形成在固定涡旋部(60)中,而形成在外壳(45)中。在该情况下,滑动槽(80)是在外壳(45)的上台阶部(46)底部的上表面上开口的凹槽。销轴部(70)的主体部件(73),设置为向可动侧端板部(51)的背面侧突出,该主体部件(73)的下端部分插入在衬套部件(74)的贯通孔(76)中。
-第四实施例的第二变形例-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这样的,形成在衬套部件(74)中的滑动面(75)是锥形面。具体而言,衬套部件(74)的滑动面(75),也可以在与滑动槽(80)进行滑动的方向上具有 以下的倾斜度,其中倾斜度最好是 左右。若设衬套部件(74)的滑动面(75)为锥形面,就能够得到由流入到该滑动面(75)与滑动槽(80)的侧表面之间的缝隙中的润滑油所起到的“楔子效果”,能积极地发生该缝隙中的油膜反作用力。因此,能确实地进行衬套部件(74)的滑动面(75)与滑动槽(80)的侧表面之间的润滑,能更为确实地减低衬套部件(74)和滑动槽(80)的摩擦损失。
-第四实施例的第三变形例-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在销轴部(70)的衬套部件(74)中省略而不设置滑动面。就是说,也可以是这样的,将衬套部件(74)形成为单纯的圆筒形状,以回转自如的方式将该圆筒状衬套部件(74)安装在主体部件(73)上。
本变形例的衬套部件(74)与滑动槽(80)的侧表面滑动着自转。与禁止了衬套部件(74)的回转的情况相比,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衬套部件(74)和滑动槽(80)的侧表面进行滑动的速度更低。因此,能确实地进行衬套部件(74)与滑动槽(80)的侧表面之间的润滑,能使发生咬住、磨损等问题的可能性下降。因此,根据本变形例,能够提高涡旋式压缩机(10)的可靠性。
-第四实施例的第四变形例-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这样的,将衬套部件(74)固定在主体部件(73)上,以有间隙的方式将主体部件(73)嵌入在形成于固定涡旋部(60)中的孔中。就是说,在本变形例中,主体部件(73)压配合在衬套部件(74)的贯通孔(76)中,衬套部件(74)相对主体部件(73)进行的移动被禁止。而安装有衬套部件(74)的主体部件(73),以回转自如的方式安装在固定涡旋部(60)上。
在如所述第一变形例那样将销轴部(70)设置在可动涡旋部(50)上的情况下,也可以是这样的,将销轴部(70)的主体部件(73)固定在可动侧端板部(51)上,以回转自如的方式将衬套部件(74)安装在固定于可动侧端板部(51)上的主体部件(73)上。
(发明的第五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是在所述第一实施例中变更了销轴部(70)和滑动槽(80)的结构的。在此,说明本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10)中与所述第一实施例不同的地方。
如图23和图24所示,本实施例的销轴部(70)有一个销部件(90)构成。销部件(90),由形成为圆柱状的基端部分(91)、和沿该销部件(90)的轴向从基端部分(91)的一端突出的突出部(92)构成。销部件(90)的整体形状,呈好像切除了圆柱的一部分一样的形状。
基端部分(91)的高度大致等于固定涡旋部(60)的周缘部分(62)的厚度,该基端部分(91)压配合在事先形成于该周缘部分(62)中的孔中。如图25所示,突出部(92)的端面(即,与销部件(90)的中心轴垂直相交的剖面),呈由圆心角大于180°的圆弧和该圆弧的弦构成的形状。突出部(92)的侧表面,由圆弧面即圆弧状侧表面(93)和平面即平坦状侧表面(94)构成。销部件(90)的直径,大约有所述第一实施例中的柱状销(71)直径的两倍。
如图25所示,在销部件(90)的突出部(92)中,该销部件(90)的圆弧状侧表面(93)中靠近平坦状侧表面(94)的那一部分(图25中的附上斜阴线的部分)成为滑动面(95)。该滑动面(95)与滑动槽(80)的壁面接触并进行滑动。具体而言,在突出部(92)的圆弧状侧表面(93)中,靠近平坦状侧表面(94)并且圆心角为2θ的区域、和与该区域夹着圆弧状侧表面(93)的曲率中心并且距该区域有180°的区域即位于该区域的相反一侧的区域,构成滑动面(95)。补充说明一下,销部件(90)和滑动槽(80)的位置,最好设定为滑动面(95)的圆心角的一半即θ在5°以下。
销部件(90),以该销部件(90)的平坦状侧表面(94)朝向固定涡旋部(60)的中心侧的姿势固定在固定涡旋部(60)的周缘部分(62)上。如图27所示,销部件(90)的平坦状侧表面(94),与通过销部件(90)的轴心位置Op和驱动轴(20)的主轴部(21)的轴心位置Of的直线OpOf几乎垂直相交。这样,构成销轴部(70)的销部件(90),呈好像切掉了该销部件(90)中比滑动面(95)靠近驱动轴(20)的部分一样的形状。
如图23和图26所示,滑动槽(80)沿可动侧端板部(51)的厚度方向贯穿了该可动侧端板部(51)。该滑动槽(80),呈直线状,沿该可动侧端板部(51)的半径方向从可动侧端板部(51)的外侧表面延伸。如图27所示,滑动槽(80)的延伸方向,与通过销部件(90)的轴心位置Op和驱动轴(20)的偏心轴部(22)的轴心位置Os的直线OpOs几乎一致。
与销部件(90)的直径相比,滑动槽(80)的宽度更大一点。位于滑动槽(80)的最里面侧的壁面(即,靠近可动侧搭接部(52)的壁面)构成里面侧壁面(81)。该里面侧壁面(81),是与销部件(90)的平坦状侧表面(94)面对面的平面。如图26所示,从滑动槽(80)的里面侧壁面(81)到可动侧搭接部(52)的外侧表面为止的距离X,长于可动涡旋部(50)的公转半径Ror的两倍即2Ror。补充说明一下,最好是将该距离X设为比2Ror长1mm到2mm或更长。
-运转工作-在本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10)中,可动涡旋部(50)进行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的情况大致一样的动作。
就是说,安装在固定涡旋部(60)上的销部件(90)与形成在可动涡旋部(50)中的滑动槽(80)啮合,通过可动涡旋部(50)被销部件(90)引导,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受到限制。如图27所示,可动涡旋部(50)以主轴部(21)的轴心为中心进行公转,同时以偏心轴部(22)的轴心为中心在±θ的角度范围内进行自转。
在涡旋式压缩机(10)的运转过程中,在销部件(90)的突出部(92)中,仅有该突出部(92)的圆弧状侧表面(93)的一部分即滑动面(95)与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就是说,圆弧状侧表面(93)中滑动面(95)之外的部分,与滑动槽(80)的壁面不进行滑动。
-第五实施例的效果-根据本实施例,除了通过采用所述第一实施例而得到的效果以外,还能够得到下述效果。
在此,销部件(90)中的滑动面(95)的曲率半径越小,销部件(90)的滑动面(95)和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时的润滑条件越不利。因此,为了确实地进行所述部分的润滑,来回避咬住等问题的发生,最好将销部件(90)中的滑动面(95)的曲率半径设为尽量大的值。
例如,若对销部件(90)的直径(即,滑动面(95)的曲率半径)为10mm的情况和该直径为20mm的情况进行比较,就呈图28所示的样子。具体而言,在当假设销部件(90)及可动涡旋部(50)的材料和对销部件(90)起到作用的负荷的大小后进行了试算的情况下,对该直径为20mm的情况来说,考虑到部件的弹性变形而求出的接触压力即赫兹压力(Hertzian pressure)比该直径为10mm的情况少28%左右,根据弹性流体润滑理论(所谓的EHL(elastohydrodynamic lubrication)理论)计算出的油膜厚度即EHL油膜厚度比该直径为10mm的情况多34%左后。
这样,为了改善销部件(90)的滑动面(95)与滑动槽(80)的壁面之间的润滑状态,最好将滑动面(95)的曲率半径设为很大的值。然而,若用呈单纯的圆柱状的部件构成销轴部(70),并且通过设该部件为较粗的样子来增大滑动面(95)的曲率半径,就有可动侧搭接部(52)或固定侧搭接部(63)与销轴部(70)互相干扰之虞。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例的销部件(90)中,突出部(92)呈好像从圆柱切除了靠近可动侧搭接部(52)的部分一样的形状。因此,根据本实施例,能在回避与可动侧搭接部(52)啮合的固定侧搭接部(63)与销部件(90)互相干扰的状态下,使销部件(90)中的滑动面(95)的曲率半径设为较大的值,来改善润滑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将从滑动槽(80)的里面侧壁面(81)到可动侧搭接部(52)的外侧表面为止的距离X设为长于可动涡旋部(50)的公转半径Ror的两倍。可动侧搭接部(52)与固定侧搭接部(63)之间的距离的最大值,为可动涡旋部(50)的公转半径Ror的两倍。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可动侧搭接部(52)的公转过程中,固定侧搭接部(63)的内侧表面不会到达比滑动槽(80)的里面侧壁面(81)靠近外周一侧的位置(参照图26)。
在此,在涡旋式压缩机(10)中,可动侧搭接部(52)和固定侧搭接部(63)互相啮合而形成压缩室(41)。在可动涡旋部(50)的公转过程中,若固定侧搭接部(63)的内侧表面到达比滑动槽(80)的里面侧壁面(81)靠近外周一侧的位置,夹在可动侧搭接部(52)的外侧表面与固定侧搭接部(63)的内侧表面之间的压缩室(41)就与滑动槽(80)连通起来,该压缩室(41)内的制冷剂漏出到滑动槽(80)中。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例的压缩机构(40)中,固定侧搭接部(63)的内侧表面不会到达比滑动槽(80)的里面侧壁面(81)靠近外侧的位置。因此,根据本实施例,能够防止制冷剂从压缩室(41)漏出到滑动槽(80)中,能够回避涡旋式压缩机(10)的效率下降。
-第五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这样的,将形成于可动涡旋部(50)中的滑动槽(80)形成为凹槽状。在本变形例中,滑动槽(80)是在可动侧端板部(51)中的可动侧搭接部(52)一侧的表面(即,图23中的上表面)上开口的凹槽。与滑动槽(80)的深度相比,销部件(90)中的突出部(92)的高度更短一点。
-第五实施例的第二变形例-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这样的,如图29所示,将构成销轴部(70)的销部件(90)安装在可动涡旋部(50)上,并将滑动槽(80)形成在固定涡旋部(60)中。
在本变形例的可动涡旋部(50)中,形成有用以安装销部件(90)的安装孔。该安装孔,沿可动侧端板部(51)的厚度方向贯穿了该可动侧端板部(51)。销部件(90)的圆柱状基端部分(91)压配合在可动侧端板部(51)的安装孔中,该销部件(90)处于前端部分向可动侧端板部(51)的前表面侧突出的状态。
本变形例的滑动槽(80),形成在固定涡旋部(60)的周缘部分(62)中。该滑动槽(80),是在周缘部分(62)的下表面上开口的凹槽。销部件(90)的突出部(92),插入到滑动槽(80)中。销部件(90)的滑动面(95)与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
补充说明一下,在本变形例中,将滑动槽(80)形成在固定涡旋部(60)中。不过,也可以将滑动槽(80)不形成在固定涡旋部(60)中而形成在外壳(45)中。在该情况下,滑动槽(80)是在外壳(45)中的上台阶部(46)底部的上表面上开口的凹槽。构成销轴部(70)的柱状销(71),设置为向可动侧端板部(51)的背面侧突出。
(其他实施例)也可以设上述各个实施例为下述结构。
-第一变形例-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这样的,如图30所示,将可动侧搭接部(52)形成为厚度一定而不变的旋涡形壁状。在本变形例中,可动侧搭接部(52),形成为与可动涡旋部的自转完全被禁止的一般性涡旋式压缩机一样的形状。在本变形例中,通过使固定侧搭接部(63)的厚度变化,来使固定侧搭接部(63)的形状适合于可动涡旋部(50)的动作。
具体而言,将固定侧搭接部(63)的内侧表面和外侧表面,即固定侧搭接部(63)的所有搭接面设为与一般的涡旋式压缩机中的形状不同的形状。在本变形例的固定侧搭接部(63)中,从该固定侧搭接部(63)的内周侧端部向外周侧端部交替形成有厚度逐渐增加的部分和厚度逐渐减少的部分。固定侧搭接部(63)的内侧表面成为可动侧搭接部(52)的外侧表面的包络面;固定侧搭接部(63)的外侧表面成为可动侧搭接部(52)的内侧表面的包络面。
在本变形例中,将可动侧搭接部(52)设为与可动涡旋部的自转完全被禁止的一般性涡旋式压缩机的可动侧搭接部一样的形状。因此,能够动用一般的涡旋式流体机械的可动涡旋部,能够减低涡旋式压缩机(10)的制造成本。
-第二变形例-在所述各个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这样的,如图31所示,将固定侧搭接部(63)形成为厚度一定而不变的旋涡形壁状。在本变形例中,将固定侧搭接部(63)形成为与可动涡旋部的自转完全被禁止的一般性涡旋式压缩机一样的形状。在本变形例中,通过使可动侧搭接部(52)的厚度变化,来使可动侧搭接部(52)的形状适合于可动涡旋部(50)的动作。
具体而言,将可动侧搭接部(52)的内侧表面和外侧表面,即可动侧搭接部(52)的所有搭接面设为与一般的涡旋式压缩机中的形状不同的形状。在本变形例的可动侧搭接部(52)中,从该可动侧搭接部(52)的内周侧端部向外周侧端部交替形成有厚度逐渐增加的部分和厚度逐渐减少的部分。固定侧搭接部(63)的内侧表面成为可动侧搭接部(52)的外侧表面的包络面;固定侧搭接部(63)的外侧表面成为可动侧搭接部(52)的内侧表面的包络面。
在本变形例中,将固定侧搭接部(63)设为与可动涡旋部的自转完全被禁止的一般性涡旋式压缩机的固定侧搭接部一样的形状。因此,能够动用一般的涡旋式流体机械的固定涡旋部,能够减低涡旋式压缩机(10)的制造成本。
-第三变形例-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这样的,如图32所示,将可动侧搭接部(52)及固定侧搭接部(63)的内侧表面设为呈单纯的渐开曲线的形状,并将可动侧搭接部(52)及固定侧搭接部(63)的外侧表面设为与呈单纯的渐开曲线的形状不同的形状,来使可动侧搭接部(52)及固定侧搭接部(63)的形状适合于可动涡旋部(50)的动作。
在本变形例的可动侧搭接部(52)中,从该可动侧搭接部(52)的内周侧端部到外周侧端部交替形成有厚度逐渐增加的部分和厚度逐渐减少的部分。在本变形例的固定侧搭接部(63)中,从该固定侧搭接部(63)的内周侧端部到外周侧端部交替形成有厚度逐渐增加的部分和厚度逐渐减少的部分。固定侧搭接部(63)的内侧表面成为可动侧搭接部(52)的外侧表面的包络面;固定侧搭接部(63)的外侧表面成为可动侧搭接部(52)的内侧表面的包络面。
-第四变形例-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这样的,如图33所示,将可动侧搭接部(52)及固定侧搭接部(63)的外侧表面设为呈单纯的渐开曲线的形状,并将可动侧搭接部(52)及固定侧搭接部(63)的内侧表面设为与呈单纯的渐开曲线的形状不同的形状,来使可动侧搭接部(52)及固定侧搭接部(63)的形状适合于可动涡旋部(50)的动作。
在本变形例的可动侧搭接部(52)中,从该可动侧搭接部(52)的内周侧端部到外周侧端部交替形成有厚度逐渐增加的部分和厚度逐渐减少的部分。在本变形例的固定侧搭接部(63)中,从该固定侧搭接部(63)的内周侧端部到外周侧端部交替形成有厚度逐渐增加的部分和厚度逐渐减少的部分。固定侧搭接部(63)的内侧表面成为可动侧搭接部(52)的外侧表面的包络面;固定侧搭接部(63)的外侧表面成为可动侧搭接部(52)的内侧表面的包络面。
-第五变形例-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这样的,如图34所示,在驱动轴(20)中设置偏心筒部(23)来代替偏心轴部(22),并在可动涡旋部(50)中设置突出轴部(54)来代替突出筒部(53)。
具体而言,在本变形例的驱动轴(20)中,在主轴部(21)的上端形成有偏心筒部(23)。该偏心筒部(23),形成为上端面开口的圆筒状。偏心筒部(23)的轴心,相对主轴部(21)的轴心偏心。在本变形例中,该偏心筒部(23)构成偏心部。在本变形例的可动涡旋部(50)中,在可动侧端板部(51)的背面上形成有突出轴部(54)。该突出轴部(54)形成为圆柱状,从上方插入到驱动轴(20)的偏心筒部(23)中。
-第六变形例-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设固定在壳体(11)上的固定涡旋部(60)为非盘旋涡旋部。不过,该非盘旋涡旋部不需要是已固定在壳体(11)上而完全不移动的部件。该非盘旋涡旋部也可以是例如能够沿驱动轴(20)的轴向(图1中的上下方向)进行移动的部件。
一般来讲,在涡旋式压缩机(10)中有这样的类型,即能通过使与可动涡旋部(50)啮合的非盘旋涡旋部沿驱动轴(20)的轴向变位,来使容量变化的类型。在这种涡旋式压缩机(10)中,通过调节将非盘旋涡旋部在压到可动涡旋部(50)侧的时间与使非盘旋涡旋部从可动涡旋部(50)离开着的时间的占空比,来使从涡旋式压缩机(10)喷出来的制冷剂量变化。
具体而言,在非盘旋涡旋部被压到可动涡旋部(50)侧的状态下,在压缩机构(40)中进行制冷剂的压缩,已被压缩的制冷剂从压缩机构(40)喷出去。在非盘旋涡旋部从可动涡旋部(50)已离开的状态下,在非盘旋涡旋部的搭接部前端与可动涡旋部(50)的端板部(51)之间、或者可动涡旋部(50)的搭接部前端与非盘旋涡旋部的端板部之间形成有缝隙。因此,即使可动涡旋部(50)在该状态下进行公转,在压缩机构(40)中也不压缩制冷剂,制冷剂从压缩机构(40)不喷出来了。因此,若改变使非盘旋涡旋部从可动涡旋部(50)离开着的时间对将非盘旋涡旋部在压到可动涡旋部(50)上的时间的比率,从压缩机构(40)喷出来的制冷剂量就随之变化。
在这种涡旋式压缩机(10)中,非盘旋涡旋部的移动量最多也是数毫米左右。因此,若让销轴部(70)更长,并使该增加的长度与非盘旋涡旋部的移动量一样,就即使非盘旋涡旋部变位,销轴部(70)也保持与滑动槽(80)啮合的状态。
-第七变形例-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这样的,用与形成有滑动槽(80)的部件的材料相比强度更高的材料作为销轴部(70)的材料。
具体而言,在所述第一实施例中,也可以设构成销轴部(70)的柱状销(71)的材料为与形成有滑动槽(80)的可动涡旋部(50)的材料相比强度更高的材料;在所述第二实施例中,也可以设构成销轴部(70)的柱状销(71)的材料为与形成有滑动槽(80)的固定涡旋部(60)的材料相比强度更高的材料;在所述第五实施例中,也可以设构成销轴部(70)的销部件(90)的材料为与形成有滑动槽(80)的可动涡旋部(50)的材料相比强度更高的材料;在所述第五实施例的第二变形例中,也可以设构成销轴部(70)的销部件(90)的材料为与形成有滑动槽(80)的固定涡旋部(60)的材料相比强度更高的材料。
例如,在形成有滑动槽(80)的部件(即,可动涡旋部(50)或固定涡旋部(60))的材料是FC250的情况下,用SKH51作为销轴部(70)的材料就可以。
-第八变形例-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这样的,将形成有滑动槽(80)的部件和销轴部(70)的滑动面上形成起到固体润滑剂的作用的树脂薄膜。作为这种树脂薄膜的例子能举出的是,由摩擦系数极低的聚四氟乙烯(PTFE)等氟树脂和粘结剂构成的树脂薄膜。
具体而言,在所述第一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这样的,在构成销轴部(70)的柱状销(71)及可动涡旋部(50)中的滑动槽(80)的壁面这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上形成润滑用树脂薄膜。在所述第二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这样的,在构成销轴部(70)的柱状销(71)及固定涡旋部(60)中的滑动槽(80)的壁面这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上形成润滑用树脂薄膜。在所述第五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这样的,在构成销轴部(70)的销部件(90)及可动涡旋部(50)中的滑动槽(80)的壁面这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上形成润滑用树脂薄膜。在所述第五实施例的第二变形例中,也可以是这样的,在构成销轴部(70)的销部件(90)及固定涡旋部(60)中的滑动槽(80)的壁面这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上形成润滑用树脂薄膜。
-第九变形例-上述各个实施例都是由本发明所涉及的涡旋式流体机械构成的涡旋式压缩机。本发明所涉及的涡旋式流体机械的用途并不限于压缩机,也可以用本发明所涉及的涡旋式流体机械构成涡旋式膨胀机。
-工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涡旋式流体机械很有用。
权利要求
1.一种涡旋式流体机械,包括盘旋涡旋部(50)、至少由非盘旋涡旋部(60)构成的非盘旋部件(69)以及旋转轴(20),在所述旋转轴(20)中形成有相对该旋转轴(20)的转动轴偏心的偏心部(22、23),与该偏心部(22、23)啮合的所述盘旋涡旋部(50)以所述旋转轴(20)的转动轴为中心进行公转,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所述非盘旋部件(69)上的销轴部(70),从该销轴部(70)的轴心到所述旋转轴(20)的轴心为止的距离设定为长于所述盘旋涡旋部(50)的公转半径,在所述盘旋涡旋部(50)中,形成有与所述销轴部(70)啮合的滑动槽(80);通过由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和所述销轴部(70)在所述盘旋涡旋部(50)的公转过程中进行滑动,所述盘旋涡旋部(50)的自转受到限制。
2.一种涡旋式流体机械,包括盘旋涡旋部(50)、至少由非盘旋涡旋部(60)构成的非盘旋部件(69)以及旋转轴(20),在所述旋转轴(20)中形成有相对该旋转轴(20)的转动轴偏心的偏心部(22、23),与该偏心部(22、23)啮合的所述盘旋涡旋部(50)以所述旋转轴(20)的转动轴为中心进行公转,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所述盘旋涡旋部(50)上的销轴部(70),从该销轴部(70)的轴心到所述偏心部(22、23)的轴心为止的距离设定为长于所述盘旋涡旋部(50)的公转半径,在所述非盘旋部件(69)中,形成有与所述销轴部(70)啮合的滑动槽(80);通过由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和所述销轴部(70)在所述盘旋涡旋部(50)的公转过程中进行滑动,所述盘旋涡旋部(50)的自转受到限制。
3.一种涡旋式流体机械,包括盘旋涡旋部(50)、非盘旋涡旋部(60)、旋转轴(20)以及设置有支撑旋转轴(20)的轴承(48)的外壳部件(45),在所述旋转轴(20)中形成有相对该旋转轴(20)的转动轴偏心的偏心部(22、23),与该偏心部(22、23)啮合的所述盘旋涡旋部(50)以所述旋转轴(20)的转动轴为中心进行公转,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盘旋涡旋部(60)和所述外壳部件(45),构成非盘旋部件(69);所述涡旋式流体机械,包括安装在所述构成非盘旋部件(69)的非盘旋涡旋部(60)及外壳部件(45)这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上的销轴部(70),从该销轴部(70)的轴心到所述旋转轴(20)的轴心为止的距离设定为长于所述盘旋涡旋部(50)的公转半径,在所述盘旋涡旋部(50)中,形成有与所述销轴部(70)啮合的滑动槽(80);通过由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和所述销轴部(70)在所述盘旋涡旋部(50)的公转过程中进行滑动,所述盘旋涡旋部(50)的自转受到限制。
4.一种涡旋式流体机械,包括盘旋涡旋部(50)、非盘旋涡旋部(60)、旋转轴(20)以及设置有支撑旋转轴(20)的轴承(48)的外壳部件(45),在所述旋转轴(20)中形成有相对该旋转轴(20)的转动轴偏心的偏心部(22、23),与该偏心部(22、23)啮合的所述盘旋涡旋部(50)以所述旋转轴(20)的转动轴为中心进行公转,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盘旋涡旋部(60)和所述外壳部件(45),构成非盘旋部件(69);所述涡旋式流体机械,包括安装在所述盘旋涡旋部(50)上的销轴部(70),从该销轴部(70)的轴心到所述偏心部(22、23)的轴心为止的距离设定为长于所述盘旋涡旋部(50)的公转半径,在所述构成非盘旋部件(69)的非盘旋涡旋部(60)及外壳部件(45)这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中,形成有与所述销轴部(70)啮合的滑动槽(80);通过由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和所述销轴部(70)在所述盘旋涡旋部(50)的公转过程中进行滑动,所述盘旋涡旋部(50)的自转受到限制。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槽(80),形成为直线状;所述滑动槽(80)的中心线,与所述销轴部(70)的轴心及所述偏心部(22、23)的轴心都垂直相交。
6.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槽(80),形成为直线状;所述滑动槽(80)的中心线、和与所述销轴部(70)的轴心及所述偏心部(22、23)的轴心都垂直相交的直线所成的角是锐角。
7.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滑动槽(80),形成为直线状;所述滑动槽(80)的中心线,与销轴部(70)的轴心及旋转轴(20)的轴心都垂直相交。
8.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滑动槽(80),形成为直线状;所述滑动槽(80)的中心线、和与销轴部(70)的轴心及旋转轴(20)的轴心都垂直相交的直线所成的角是锐角。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有支撑所述旋转轴(20)的轴承(48)的外壳部件(45),该外壳部件(45)与所述非盘旋涡旋部(60)一起构成所述非盘旋部件(69),所述销轴部(70),安装在所述外壳部件(45)及所述非盘旋涡旋部(60)这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盘旋涡旋部(50),包括形成为平板状的盘旋端板部(51)、和以竖立的方式设置在该盘旋端板部(51)上的旋涡状盘旋搭接部(52);所述滑动槽(80),是在所述盘旋端板部(51)的表面上开口的凹槽。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盘旋涡旋部(50),包括形成为平板状的盘旋端板部(51)、和以竖立的方式设置在该盘旋端板部(51)上的旋涡状盘旋搭接部(52);所述滑动槽(80),是沿盘旋端板部(51)的厚度方向贯穿该盘旋端板部(51)的槽。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有支撑所述旋转轴(20)的轴承(48)的外壳部件(45),该外壳部件(45)与所述非盘旋涡旋部(60)一起构成所述非盘旋部件(69),所述滑动槽(80),形成在所述外壳部件(45)及所述非盘旋涡旋部(60)这两者中的任一个中。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有支撑所述旋转轴(20)的轴承(48)的外壳部件(45),该外壳部件(45)与所述非盘旋涡旋部(60)一起构成所述非盘旋部件(69),所述滑动槽(80),分别形成在所述外壳部件(45)和所述非盘旋涡旋部(60)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销轴部(70)形成为柱状,并固定在所述非盘旋部件(69)上;所述销轴部(70)中与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滑动面(95)是圆弧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销轴部(70),呈将比与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滑动面(95)靠近所述旋转轴(20)的部分已切掉的形状。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盘旋涡旋部(50),包括形成为平板状的盘旋端板部(51)、和以竖立的方式设置在该盘旋端板部(51)上的旋涡状盘旋搭接部(52);所述滑动槽(80),是沿盘旋端板部(51)的厚度方向贯穿该盘旋端板部(51)的槽;从所述滑动槽(80)的所述盘旋搭接部(52)一侧的端部到该盘旋搭接部(52)的外侧表面为止的距离,长于所述盘旋搭接部(52)的公转半径的两倍。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销轴部(70),固定在作为非盘旋部件(69)的非盘旋涡旋部(60)上;所述盘旋涡旋部(50),包括形成为平板状的盘旋端板部(51)、和以竖立的方式设置在该盘旋端板部(51)上的旋涡状盘旋搭接部(52);所述滑动槽(80),是在所述盘旋端板部(51)的盘旋搭接部(52)一侧的表面上开口的凹槽;从所述滑动槽(80)的所述盘旋搭接部(52)一侧的端部到该盘旋搭接部(52)的外侧表面为止的距离,长于所述盘旋搭接部(52)的公转半径的两倍。
18.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销轴部(70)形成为柱状,并固定在所述盘旋涡旋部(50)上;所述销轴部(70)中与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滑动面(95)是圆弧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销轴部(70),呈将比与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滑动面(95)靠近所述旋转轴(20)的部分已切掉的形状。
20.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销轴部(70),以回转自如的方式安装在所述非盘旋部件(69)上。
21.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销轴部(70),以回转自如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盘旋涡旋部(50)上。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销轴部(70)中,形成有与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平面状滑动面(72)。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销轴部(70)中,形成有与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平面状滑动面(72)。
24.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销轴部(70),由形成为柱状的主体部件(73)、和安装在该主体部件(73)上并且与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衬套部件(74)构成。
2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销轴部(70),由形成为柱状的主体部件(73)、和安装在该主体部件(73)上并且与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衬套部件(74)构成;所述主体部件(73)固定在所述非盘旋部件(69)上,所述衬套部件(74)以回转自如的方式安装在所述主体部件(73)上。
26.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销轴部(70),由形成为柱状的主体部件(73)、和安装在该主体部件(73)上并且与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衬套部件(74)构成;所述主体部件(73)固定在所述盘旋涡旋部(50)上,所述衬套部件(74)以回转自如的方式安装在所述主体部件(73)上。
27.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销轴部(70),由形成为柱状的主体部件(73)、和安装在该主体部件(73)上并且与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衬套部件(74)构成;所述主体部件(73)以回转自如的方式安装在所述非盘旋部件(69)上,所述衬套部件(74)固定在所述主体部件(73)上。
28.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销轴部(70),由形成为柱状的主体部件(73)、和安装在该主体部件(73)上并且与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衬套部件(74)构成;所述主体部件(73)以回转自如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盘旋涡旋部(50)上,所述衬套部件(74)固定在所述主体部件(73)上。
29.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衬套部件(74)中,形成有与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平面状滑动面(75)。
30.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衬套部件(74)中,形成有与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平面状滑动面(75)。
31.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衬套部件(74)中,形成有与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平面状滑动面(75)。
32.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衬套部件(74)中,形成有与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平面状滑动面(75)。
33.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盘旋涡旋部(50),包括形成为平板状的盘旋端板部(51)、和以竖立的方式设置在该盘旋端板部(51)上的旋涡状盘旋搭接部(52);所述滑动槽(80),形成在所述盘旋端板部(51)中的、所述盘旋搭接部(52)的外周侧端部的附近。
3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盘旋涡旋部(50),包括形成为平板状的盘旋端板部(51)、和以竖立的方式设置在该盘旋端板部(51)上的旋涡状盘旋搭接部(52);在所述盘旋端板部(51)中,在沿着所述盘旋搭接部(52)的延伸方向从该盘旋搭接部(52)的外周侧端部进一步前进而到达的位置形成有所述滑动槽(80)。
35.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盘旋涡旋部(50),包括形成为平板状的盘旋端板部(51)、和以竖立的方式设置在该盘旋端板部(51)上的旋涡状盘旋搭接部(52);所述销轴部(70),设置在所述盘旋端板部(51)上的、所述盘旋搭接部(52)的外周侧端部的附近。
36.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盘旋涡旋部(50),包括形成为平板状的盘旋端板部(51)、和以竖立的方式设置在该盘旋端板部(51)上的旋涡状盘旋搭接部(52);在所述盘旋端板部(51)上,在沿着所述盘旋搭接部(52)的延伸方向从该盘旋搭接部(52)的外周侧端部进一步前进而到达的位置设置有所述销轴部(70)。
37.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盘旋涡旋部(50)中的旋涡状盘旋搭接部(52)的厚度,是一定而不变的;设置在所述非盘旋涡旋部(60)中的旋涡状非盘旋搭接部(63)的厚度,从内周侧端部向外周侧端部反复逐渐增减。
38.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盘旋涡旋部(50)中的旋涡状盘旋搭接部(52)的厚度,从内周侧端部向外周侧端部反复逐渐增减;设置在所述非盘旋涡旋部(60)中的旋涡状非盘旋搭接部(63)的厚度,是一定而不变的。
39.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盘旋涡旋部(50)中的旋涡状盘旋搭接部(52)的厚度,从内周侧端部向外周侧端部反复逐渐增减;设置在所述非盘旋涡旋部(60)中的旋涡状非盘旋搭接部(63)的厚度,从内周侧端部向外周侧端部反复逐渐增减。
40.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非盘旋涡旋部(60)中设置有旋涡状非盘旋搭接部(63),在所述盘旋涡旋部(50)中设置有旋涡状盘旋搭接部(52);所述非盘旋搭接部(63)的外周侧端部,延伸到所述盘旋搭接部(52)的外周侧端部的附近。
41.一种涡旋式流体机械,包括可动涡旋部(50)、曲柄(20)及固定侧部件(69),该曲柄(20)的偏心销(22)与该可动涡旋部(50)啮合,该固定侧部件(69)至少由固定涡旋部(60)构成,所述可动涡旋部(50)以所述曲柄(20)的轴心为中心进行公转,其特征在于所述涡旋式流体机械包括安装在所述固定侧部件(69)上的销轴部(70),从该销轴部(70)的轴心到所述曲柄(20)的轴心为止的距离设定为长于所述可动涡旋部(50)的公转半径,在所述可动涡旋部(50)中,形成有与所述销轴部(70)啮合的滑动槽(80);通过由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和所述销轴部(70)在所述可动涡旋部(50)的公转过程中进行滑动,所述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受到限制。
42.一种涡旋式流体机械,包括可动涡旋部(50)、曲柄(20)及固定侧部件(69),该曲柄(20)的偏心销(22)与该可动涡旋部(50)啮合,该固定侧部件(69)至少由固定涡旋部(60)构成,所述可动涡旋部(50)以所述曲柄(20)的轴心为中心进行公转,其特征在于所述涡旋式流体机械包括安装在所述可动涡旋部(50)上的销轴部(70),从该销轴部(70)的轴心到所述偏心销(22)的轴心为止的距离设定为长于所述可动涡旋部(50)的公转半径,在所述固定侧部件(69)中,形成有与所述销轴部(70)啮合的滑动槽(80);通过由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和所述销轴部(70)在所述可动涡旋部(50)的公转过程中进行滑动,所述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受到限制。
43.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槽(80),形成为直线状;所述滑动槽(80)的中心线,与所述销轴部(70)的轴心及所述偏心销(22)的轴心都垂直相交。
44.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槽(80),形成为直线状;所述滑动槽(80)的中心线、和与所述销轴部(70)的轴心及所述偏心销(22)的轴心都垂直相交的直线所成的角是锐角。
45.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滑动槽(80),形成为直线状;所述滑动槽(80)的中心线,与销轴部(70)的轴心及曲柄(20)的轴心都垂直相交。
46.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滑动槽(80),形成为直线状;所述滑动槽(80)的中心线、和与销轴部(70)的轴心及曲柄(20)的轴心都垂直相交的直线所成的角是锐角。
47.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有支撑所述曲柄(20)的轴承(48)的外壳部件(45),该外壳部件(45)与所述固定涡旋部(60)一起构成所述固定侧部件(69),所述销轴部(70),安装在所述外壳部件(45)及所述固定涡旋部(60)这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上。
48.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涡旋部(50),包括形成为平板状的可动侧端板部(51)、和以竖立的方式设置在该可动侧端板部(51)上的旋涡状可动侧搭接部(52);所述滑动槽(80),是在所述可动侧端板部(51)的表面上开口的凹槽。
49.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涡旋部(50),包括形成为平板状的可动侧端板部(51)、和以竖立的方式设置在该可动侧端板部(51)上的旋涡状可动侧搭接部(52);所述滑动槽(80),是沿着可动侧端板部(51)的厚度方向贯穿该可动侧端板部(51)的槽。
50.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有支撑所述曲柄(20)的轴承(48)的外壳部件(45),该外壳部件(45)与所述固定涡旋部(60)一起构成所述固定侧部件(69),所述滑动槽(80),形成在所述外壳部件(45)及所述固定涡旋部(60)这两者中的任一个中。
51.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有支撑所述曲柄(20)的轴承(48)的外壳部件(45),该外壳部件(45)与所述固定涡旋部(60)一起构成所述固定侧部件(69),所述滑动槽(80),分别形成在所述外壳部件(45)和所述固定涡旋部(60)中。
5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销轴部(70)形成为圆柱状,固定在所述固定侧部件(69)上。
5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销轴部(70)形成为圆柱状,固定在所述可动涡旋部(50)上。
54.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销轴部(70),以回转自如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固定侧部件(69)上。
55.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销轴部(70),以回转自如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可动涡旋部(50)上。
56.根据权利要求54或55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销轴部(70)中,形成有与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平面状滑动面(72)。
57.根据权利要求41或42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销轴部(70),由形成为柱状的主体部件(73)、和安装在该主体部件(73)上并且与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衬套部件(74)构成。
58.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销轴部(70),由形成为柱状的主体部件(73)、和安装在该主体部件(73)上并且与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衬套部件(74)构成;所述主体部件(73)固定在所述固定侧部件(69)上,所述衬套部件(74)以回转自如的方式安装在所述主体部件(73)上。
59.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销轴部(70),由形成为柱状的主体部件(73)、和安装在该主体部件(73)上并且与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衬套部件(74)构成;所述主体部件(73)固定在所述可动涡旋部(50)上,所述衬套部件(74)以回转自如的方式安装在所述主体部件(73)上。
60.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销轴部(70),由形成为柱状的主体部件(73)、和安装在该主体部件(73)上并且与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衬套部件(74)构成;所述主体部件(73)以回转自如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固定侧部件(69)上,所述衬套部件(74)固定在所述主体部件(73)上。
61.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销轴部(70),由形成为柱状的主体部件(73)、和安装在该主体部件(73)上并且与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衬套部件(74)构成;所述主体部件(73)以回转自如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可动涡旋部(50)上,所述衬套部件(74)固定在所述主体部件(73)上。
62.根据权利要求58、59、60或61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衬套部件(74)中,形成有与所述滑动槽(80)的壁面进行滑动的平面状滑动面(75)。
63.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涡旋部(50),包括形成为平板状的可动侧端板部(51)、和以竖立的方式设置在该可动侧端板部(51)上的旋涡状可动侧搭接部(52);所述滑动槽(80),形成在所述可动侧端板部(51)中的、所述可动侧搭接部(52)的外周侧端部的附近。
64.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涡旋部(50),包括形成为平板状的可动侧端板部(51)、和以竖立的方式设置在该可动侧端板部(51)上的旋涡状可动侧搭接部(52);所述销轴部(70),设置在所述可动侧端板部(51)上的、所述可动侧搭接部(52)的外周侧端部的附近。
65.根据权利要求41或42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可动涡旋部(50)中的旋涡状可动侧搭接部(52)的厚度,是一定而不变的;设置在所述固定涡旋部(60)中的旋涡状固定侧搭接部(63)的厚度,从内周侧端部向外周侧端部反复逐渐增减。
66.根据权利要求41或42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可动涡旋部(50)中的旋涡状可动侧搭接部(52)的厚度,从内周侧端部向外周侧端部反复逐渐增减;设置在所述固定涡旋部(60)中的旋涡状固定侧搭接部(63)的厚度,是一定而不变的。
67.根据权利要求41或42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可动涡旋部(50)中的旋涡状可动侧搭接部(52)的厚度,从内周侧端部向外周侧端部反复逐渐增减;设置在所述固定涡旋部(60)中的旋涡状固定侧搭接部(63)的厚度,从内周侧端部向外周侧端部反复逐渐增减。
68.根据权利要求41或42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涡旋部(60)中设置有旋涡状固定侧搭接部(63),在所述可动涡旋部(50)中设置有旋涡状可动侧搭接部(52);所述固定侧搭接部(63)的外周侧端部,延伸到所述可动侧搭接部(52)的外周侧端部的附近。
全文摘要
在固定涡旋部(60)上,设置有圆柱状销轴部(70)。在可动涡旋部(50)中形成有沿该可动涡旋部(50)的半径方向延伸的滑动槽(80)。固定涡旋部(60)的销轴部(70),嵌入在可动涡旋部(50)的滑动槽(80)中。在可动涡旋部(50)进行公转时,销轴部(70)与滑动槽(80)的侧表面进行滑动,可动涡旋部(50)的自转受到限制。
文档编号F04C18/02GK101076667SQ20058004278
公开日2007年11月21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16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21日
发明者上川隆司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