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体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83366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气体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体压縮机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采用风冷冷却方式的气
体压縮机。
背景技术
气体压縮机是一种能制造高压气体的装置,已被广泛应用于采矿、化工、冶金、机
械制造、电力、纺织、食品、制药等工业部门,气体压縮机也因其用途广泛而被称为"通用机
械"。 一般,气体压縮机的冷却方式分为水冷和风冷两种。其中,水冷方式主要是让冷却水
通过缸体及设置在缸体外的冷却器的夹层,对压縮机的缸体及冷却器进行冷却,从而达到
降低装置工作温度及压縮后气体温度的目的。而风冷方式是通过风扇的进风,对压縮机的
缸体及设置在缸体外的冷却器的外壳直接进行冷却,从而达到降温目的。 如专利号为ZL200820048421. l(公告号为CN201218210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
《压縮机的进气装置》就公开了一种压縮机中的风冷结构。该压縮机包括设置在缸套端部的
进气口 、散热风扇,其中,进气口与缸套内部相连通,进气口与散热风扇之间设置有过滤装
置。使用过程中,散热风扇转动,气体通过过滤装置后,直接进入到缸套内部,并通过设置在
缸套内的排空阀以及排空阀外部连结的气缸后,返回到缸套内,在缸套内部构成气体循环
系统。由此可见,该压縮机内的风冷方式是循环式的,冷却气体始终在缸套内部进行气体循
环,冷却气流不能及时得到更换,而影响到冷却效果,并且,该冷却气体循环系统需要排空
阀等装置的配合,使得压縮机的结构变得复杂,体积较大,能源消耗也较高。 另一方面,目前市场上的气体压縮机,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往复式气体压縮机
(即活塞式压縮机),它主要包括缸体和活塞杆,电机驱动活塞杆运动,继而压縮缸体内的
气体,其惯性力难以平衡,振动大,转速低,而且体积大,比较笨重,效率也不高;另一种是回
转式压縮机,它主要包括设有进出口的圆筒形缸体、缸盖、设置在缸体内的可转动的转子以
及传动部件,其中,气体从缸体的进口进入,经过旋转的转子带动,继而从缸体的出口输出。
如专利号为ZL00224720. 8 (公告号为CN2420445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空气压縮泵》就公
开了一种回转式压縮机中核心的压縮泵的结构。该压縮泵包括定子(即缸体)、贯穿在定子
中央的主轴、套装在主轴外的偏心轮、套装在偏心轮外的滚轮和滑片,其中,主轴可相对定
子转动,定子上在滑片的两侧分别开有进气口和出气口 ,定子内壁开有多个切槽,滑片一端
与滚轮相连,另一端活动插配在切槽之内,滚轮紧贴定子的内壁,使得在滚轮与定子的内壁
之间形成月牙形的容腔。实际运作时,主轴受电机驱动而转动,带动滚轮相对定子转动,将
从定子的进气口进入到月牙形压縮容腔的空气逐步压縮,最后从定子上的出气口输出。由
于定子的内部空间相对封闭,气体需要带一定的压力才能顺利通过进气口而输入到定子内
部的容腔内,也即,需要对输入的原气体进行预压縮,才能保证原气体源源不断地进入到定
子内部,才能实现周而复始的气体压縮进程。由此看出,这种定子上进出气口的设置方式,
气体输入比较被动,需要消耗额外的能源,同时也大大限制了气体的输入流量,继而影响到
整个压縮泵的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气体压 縮机,其冷却气体能源源不断地得到更换,从而大幅提高对压縮泵的冷却效果,能耗较低, 而且,装置整体结构更加简单、紧凑,体积也较小。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工作效率显著提高的气体压 縮机,其输入到压縮泵内的气体无需带预压力而能有效降低能耗,并且能极大程度地提高 进气流量,从而能大幅提高压縮泵的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气体压縮机,其压縮泵具有一 个全新的压縮气流通道,工作效率非常理想。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四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气体压縮机,其压縮泵具有贯 穿到缸体以及转子内部的冷却气流通道,保证对压縮泵的冷却效果。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气体压縮机,包括具有圆 柱形腔体的卧式泵壳、设置在泵壳头部的第一机盖、设置在泵壳尾部的第二机盖和设置在 第一机盖之前的风扇,其中,泵壳内设置有电机和受电机驱动的压縮泵,压縮泵内具有压縮 气流通道,第一机盖上开有气体输入口 ,而第二机盖上开有高压气体输出口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机盖还上开有冷却气流透气口 ,所述电机的外围与泵壳之间留有间距而作为气源 通道,所述压縮泵上与压縮气流通道相通的入气孔与该气源通道相连通,所述压縮泵上与 压縮气流通道相通的出气孔与高压气体输出口相连通,并且,所述压縮泵内设置有冷却气 流通道,该冷却气流通道的前后分别与所述气源通道、第二机盖上的冷却气流透气口相连 通。 为使装置结构更加紧凑,所述风扇也可以由设置在泵壳内的电机来驱动,也即,所
述电机可以具有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该第一输出端穿过所述第一机盖而伸出在外并 驱动所述风扇转动,该第二输出端则驱动所述压縮泵工作。 为使从风扇吹入的气体集中起来,同时也保护风扇,防止旋转中的扇叶刮伤使用
者,所述风扇之外还可以套设有一风扇罩,该风扇罩的尾部边沿衔接在所述第一机壳之外, 该风扇罩的头部开设有入气口 。 为保证进入到泵壳内的气体不带杂质,以免气体中的颗粒堵塞气流通道,所述风 扇罩的入气口上还可以外连有一空气滤清器。 所述气体压縮机中的压縮泵可以采用现有的各种技术,比如背景技术中引用的 《空气压縮泵》,但为进一步解决上述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所述压縮泵可以包括圆筒形缸体、 分别固定在缸体两侧的一对端盖、以及设置在两侧端盖之间并且正面正对缸体圆周面上进 气口的导流板,其中,所述的缸体同轴地设置在所述的泵壳内并与泵壳留有间距,该缸体的 进气口设置在圆周面上,而所述压縮泵的入气孔就开设在所述端盖上、位于导流板背面之 后的位置,并且,所述导流板的底边直接固连在缸体的圆周面上,导流板的顶边与泵壳的内 侧壁为可相对滑动的间隙配合,每个端盖的外边沿也与泵壳的内侧壁为可相对滑动的间隙 配合。 通过一对端盖、导流板以及端盖上入气孔位置的设置,构成了一个旋转式辅助进 气装置,如此,所述端盖、导流板以及缸体能一起转动,该导流板的正面始终朝向进气口方
5向转动而可与气流相切,这样,导流板靠近进气口的正面始终能阻挡气流,从而在导流板的 正面形成正压气流,气体会顺着导流板而通过进气口继而进入缸体内部,而在导流板远离 进气口的背面自然地形成负压气流,气体将自动地、源源不断地通过端盖上的入气孔被吸 入到流通通道之中,这样,在导流板以及端盖向正前方转动起来后,缸体外表面与泵壳内侧 壁之间就会形成一圈旋流式气流,该旋流式气流是气流正式进入到缸体之内参与压縮进程 前的一个辅助气流。 所述的导流板可以通过两端分别与两侧端盖固定的方式设置,也可以导流板的底 边直接固连在缸体的圆周面上。 所述导流板可以简单地呈直立形,或者呈顶边向进气口弯折的形状,即截面呈V 形;为更适于流体力学,加强导流板的阻挡和导流作用,所述导流板可以呈顶边向缸体上进 气口方向弯曲的弧形,如此,导流板的正面具有向旋转的正前方延伸的流线型弧面,而更有 利于气流的顺畅流动。 为加大入气孔的流量,在每个端盖上可以都开设有三个所述的入气孔。 为进一步保证从入气孔进入到旋流进气通道的气流能发生高速旋流,所述端盖上
的入气孔可以为切向型入口。 为进一步解决上述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所述的压縮泵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所述缸体 内的中空的转子、旋塞、随动隔板和一设置在转子中央的导气轴; 其中,所述转子相对缸体偏心设置,转子与缸体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月牙形压縮容 腔,转子上开设有旋塞容槽以及随动隔板活动槽,所述旋塞就活动配合在旋塞容槽内,而所 述随动隔板一端插入到缸体内,另一端穿过旋塞而插入到随动隔板活动槽内,并且,所述转 子上开设有一出气口,该出气口位于与缸体相对转子旋转方向相同的随动隔板的那侧; 所述导气轴沿其轴向设置有连通外界的中央通孔,该导气轴包括位于转子中央内 的第一部分和位于端盖内以及端盖之外的第二部分,该导气轴的第一部分与转子的内侧壁 之间留有间距作为出气通道,并且,该导气轴第一部分的外侧开有连通其中央通孔的出气 孔。 为进一步解决上述的第四个技术问题,使缸体内的工作热量能及时得到散发,降
低部件运作温度,保证压縮泵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所述转子沿轴向贯穿地设置有多个散
热通道,而每个端盖上也沿轴向贯穿地设置有多个散热孔,在转子相对泵体以及端盖摆动
时,每一散热孔可与散热通道相连通,形成压縮泵的冷却气流通道,通过贯穿整个压縮泵内
部的冷却气流通道使部件的工作热量得到散发,而不影响气流的正常压縮、传输。 为使压縮泵工作时部件运转更加平稳,有效防止部件振动,所述导气轴的第一部
分与转子之间可以设置第一轴承,所述导气轴的第二部分与端盖之间可以设置第二轴承,
通过轴承使导气轴得到支承并相对泵壳不动,为配合轴承的安装,所述导气轴的第一部分
与转子处于同一轴心,导气轴的第一部分通过第一轴承支承在转子的内中央,而导气轴的
第二部分与泵壳处于同一轴心,导气轴的第二部分通过第二轴承支承在端盖的中央;如此,
导气轴的中央通孔与泵壳、端盖都处于同一轴心,同时,该第二部分可向外延伸而可连接到
储藏高压气体用的储气罐。 由于基本呈中心对称的缸体外表面增设了一导流板,有可能导致缸体在旋转时的 不平衡而发生颤动,为防止这一情况发生,所述缸体的外表面在与导流板相对的那侧还可以相连有一配重块,通过配重块与导流板达到平衡,使缸体、导流板连同端盖的旋转更加平稳。 为加大出气孔的流量,所述导气轴的第一部分在前后两端可以分别开设有一对所 述的出气孔,每对出气孔可上下对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风扇、泵壳与电机之间的气源通道 以及第二机盖上开设透气孔的设置,使气源可以通过风扇流经第一机盖上的气体输入口而 进入到泵壳内,经过气源通道后的气流分成两股,一股气流最终进入到压縮泵内而进入压 縮进程,另一股气流进入到压縮泵内的冷却气流通道而参与冷却进程,最终从第二机盖上 的透气孔排出到外界,如此,冷却气体能源源不断地得到更换,从而大幅提高对压縮泵的冷 却效果,能耗较低,而且,压縮气体与冷却气体一起通过第一机盖上的气体输入口进入到泵 壳内,两者共用一个进气通道,而最后又分开流经各种的传输通道,发生作用,使得装置整 体结构更加简单、紧凑,体积也较小; 本实用新型的压縮泵具有贯穿到缸体以及转子内部的冷却气流通道,如此,冷却 气流能贯穿过压縮泵并输出到外界,保证了对压縮泵的冷却效率。 同时,一对端盖、导流板以及端盖上入气孔位置的设置构成了一个旋转式辅助进 气装置,在气流正式进入到缸体之内参与压縮进程前产生一个旋转式辅助气流,使输入到 压縮泵内的气体无需带预压力而能有效降低能耗,并且能极大程度地提高进气流量,从而 能大幅提高压縮泵的工作效率; 再者,本实用新型的压縮泵结合了旋流式辅助进气装置与回转式压縮泵,设计出 一种全新的压縮泵的气流流通通道,即,从缸体外部的两侧输入、经过压縮后、从缸体内部 中央输出的气流流通方式,保证压縮泵能顺畅地周而复始的循环工作,与现有的回转式压 縮泵相比(如背景技术中引用的专利),在转子相对缸体同等转速的情况下,工作效率非常 理想。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省略了空气滤清器);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图2中I-I向剖视图; 图4为图1中部分泵壳以及压縮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压縮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去掉一个端盖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压縮泵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 图7所示,该气体压縮机,包括具有圆柱形腔体的卧式泵壳1、设置在泵壳 1头部的第一机盖11、设置在泵壳1尾部的第二机盖12和设置在第一机盖11之前的风扇 110以及设置在泵壳1内的电机IO和受电机IO驱动的压縮泵; 其中,所述电机10具有第一输出端101和第二输出端102,该第一输出端101穿过所述第一机盖11而伸出在外并驱动所述风扇110转动,该第二输出端102则驱动所述压縮 泵工作,具体是驱动压縮泵中的端盖2转动; 所述第一机盖11上开有气体输入口,而第二机盖12上开有高压气体输出口 12a 和冷却气流透气口 12b ; 所述风扇110之外还套设有一风扇罩111 ,该风扇罩111的尾部边沿套设在第一机 盖11之外,从而与泵壳1的头部相密封连接,并且,该风扇罩111的头部开设有入气口 112, 使气体能集中地从入气口 112进入到风扇罩111内,继而从第一机盖ll上的气体输入口进 入到泵壳l内部;为保证空气质量,所述风扇罩lll的入气口 112上还外连有一空气滤清器
120 ; 所述压縮泵内设置有压縮气流通道和冷却气流通道E,两者互相隔离而互不相 通; 所述电机10的外围与泵壳1之间留有间距而作为气源通道D,所述压縮泵上与压 縮气流通道相通的入气孔21与该气源通道D相连通,所述压縮泵上与压縮气流通道相通的 出气孔81与高压气体输出口 12a相连通,并且,该冷却气流通道E的前后分别与所述气源 通道D、第二机盖12上的冷却气流透气口 12b相连通,使冷却气流能贯穿过压縮泵内部并交 换到外界。 而所述压縮泵包括有圆筒形缸体3、分别固定在缸体3两侧的两个端盖2、设置在 两侧端盖2之间并且导流板4、设置在缸体3内的中空的转子5、旋塞6、随动隔板7、一设置 在转子5中央的导气轴8; 其中,所述缸体3同轴地设置在所述泵壳1内并与泵壳1留有间距,缸体3与泵壳 1之间的空腔即为旋流进气通道A,而该缸体3的进气口 31设置在圆周面上; 所述导流板4的正面正对缸体3圆周面上进气口 31,而每个端盖2在导流板4的 背面之后的位置开有三个入气孔21 ,每个入气孔21都为切向型入口 ,这些入气孔21就成为 压縮泵的入气孔; 如此,当端盖2连同缸体3、导流板4向正前方转动起来后,气体就会自动地从入 气孔21进入到缸体3与泵壳1之间的旋流进气通道A,并形成一圈旋流式气流,两个端盖2 和导流板4以及端盖2上入气孔21位置的设置就构成了一个旋流式辅助进气装置; 同时,所述导流板4呈顶边41向缸体3上进气口 31方向弯曲的弧形,即在正面形 成流线型弧度,导流板4的底边42直接固连在缸体3的圆周面上,导流板4的顶边41与泵 壳1的内侧壁为可相对滑动的间隙配合; 并且,每个端盖2的外边沿也与泵壳1的内侧壁为可相对滑动的间隙配合,两个端 盖2就将缸体3的两侧以及缸体3与泵壳1之间的旋流进气通道A的两侧封闭住。 所述转子5相对缸体3偏心设置,转子5与缸体3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月牙形压縮 容腔B,转子5上开设有旋塞容槽51以及旋塞容槽51内的随动隔板活动槽52,所述旋塞6 就活动配合在旋塞容槽51内,而所述随动隔板7 —端插入到缸体3内,另一端穿过旋塞6 而插入到随动隔板活动槽52内,并且,所述转子5上开设有一出气口 53,该出气口 53位于 与缸体3相对转子5旋转方向相同的随动隔板7的那侧,即位于转子5相对缸体3摆动方 向相反的那侧,这样,月牙形压縮容腔B内被压縮后的气流才能顺利通过该出气口 53而进 入到转子5的中央空腔。
8[0051] 所述导气轴8沿其轴向设置有中央通孔81,该导气轴8端部穿过第二机盖12上 的高压气体输出口 12a设置而使其中央通孔81与外界相连通,该中央通孔81即为压縮泵 的出气孔,该导气轴8包括位于转子5中央内(即中央空腔内)的第一部分8a和位于端盖 2内以及端盖2之外的第二部分8b,该导气轴8的第一部分8a与转子5的内侧壁之间留有 间距而作为出气通道C,并且,该导气轴8第一部分8a在前后两端开设有两对出气孔82,每 个出气孔82与中央通孔81相连通。如此,旋流进气通道A、月牙形压縮容腔B、出气通道C 以及中央通孔81构成压縮泵内的压縮气流通道。 所述导气轴8的第一部分8a与转子5处于同一轴心,导气轴8的第一部分8a通 过第一轴承91支承在转子5的中央内,而导气轴8的第二部分8b与泵壳1以及端盖2处 于同一轴心,导气轴8的第二部分8b通过第二轴承92支承在端盖2的中央,且导气轴8第 二部分8b的端部伸出在端盖2之外而可与储气罐相连接。 为平衡导流板4以求缸体3的旋转平衡,所述缸体3的外表面在与导流板4相对 的那侧还相连有一配重块32。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子5沿圆周分布有11个散热通道54,这11个散热通 道54与旋塞容槽51 —起呈中心对称地分布在转子5上,每个端盖2上沿圆周分布有10个 散热孔22,每个散热通道54和散热孔22都分别沿轴向贯穿设置,在转子5相对缸体3摆动 时,散热通道54可与散热孔22相连通,形成贯穿压縮泵的一个冷却气流通道E。 该压縮机工作时,风扇110受电机10的第一输出轴101的驱动而转动,使外界的 气体经过空气滤清器120而进入到风扇罩111内,继而从第一机盖11上的气体输入口进入 到泵壳1内部,气流通过气源通道D后被分成两股一股气流从压縮泵的入气孔21而进入 到压縮泵内的压縮气流通道,参与压縮进程,最后经压縮泵压縮后的高压气流从压縮泵的 出气孔(即导气轴8上的中央通孔81)以及第二机盖12上的高压气体输出口 12a输出到 储气罐;而另一股气流直接进入贯穿压縮泵内的冷却气流通道E,S卩,从其中一个端盖2上 的散热孔22进入到转子5上的散热通道54,继而从另一端盖2上的散热孔22经过第二机 盖12上的冷却气流透气口 12b排出到外界,到达散热目的,如此,源源不断的气流就会对压 縮泵内部进行冷却; 而压縮泵工作时,两个端盖2通过螺栓与缸体3固定相连,其中一个端盖2受电机 10的第二输出轴102驱动而可绕轴心转动,这样,两个端盖2、缸体3以及导流板4都可一 起同轴旋转,旋转方向为该导流板4的正面始终朝向进气口 31的方向转动,如图3中泵壳 l之外的箭头所示; 在导流板4以及端盖2、缸体3向正前方转动起来后,所述旋流式辅助进气装置使 得气体能自动地通过导流板4背后的入气孔21进入到旋流进气通道A内,形成一圈旋转式 气流,该旋流式气流最后从导流板4正前方的进气口 31输入到缸体3之内,因此看出,该旋 流式气流是气流正式进入到缸体3之内参与压縮进程前的一个辅助气流,参见图2和图3。 同时,旋转中的缸体3通过随动隔板7以及旋塞6的作用,能使转子5相对缸体3 揉动,压縮进入到缸体3内月牙形压縮容腔B的气体,被压縮后的气流从转子5上的出气口 53进入到转子4中的出气通道C内,最后通过导气轴8上的出气孔82以及中央通孔81 ,输 出到储气罐内,气流流动路径及方向参见图2和图3的箭头所示。
权利要求一种气体压缩机,包括具有圆柱形腔体的卧式泵壳(1)、设置在泵壳(1)头部的第一机盖(11)、设置在泵壳(1)尾部的第二机盖(12)和设置在第一机盖(11)之前的风扇(110),其中,泵壳(1)内设置有电机(10)和受电机(10)驱动的压缩泵,压缩泵内具有压缩气流通道,第一机盖(11)上开有气体输入口(112),而第二机盖(12)上开有高压气体输出口(12a),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机盖(12)还上开有冷却气流透气口(12b),所述电机(10)的外围与泵壳(1)之间留有间距而作为气源通道(D),所述压缩泵上与压缩气流通道相通的入气孔(21)与该气源通道(D)相连通,所述压缩泵上与压缩气流通道相通的出气孔(81)与高压气体输出口(12a)相连通,并且,所述压缩泵内还设置有与压缩气流通道相隔离的冷却气流通道(E),该冷却气流通道(E)的前后分别与所述气源通道(D)、第二机盖(12)上的冷却气流透气口(12b)相连通。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压縮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10)具有第一输出端 (101)和第二输出端(102),该第一输出端(101)穿过所述第一机盖(11)而伸出在外并驱 动所述风扇(110)转动,该第二输出端(102)则驱动所述压縮泵工作。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气体压縮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110)之外还套设有一 风扇罩(lll),该风扇罩(111)的尾部边沿衔接在所述第一机壳(11)之外,该风扇罩(111) 的头部开设有入气口 (112)。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体压縮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罩(111)的入气口 (112) 上还外连有一空气滤清器(120)。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气体压縮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縮泵 包括圆筒形缸体(3)、分别固定在缸体(3)两侧的一对端盖(2)、以及设置在两侧端盖(1) 之间并且正面正对缸体(3)圆周面上进气口 (31)的导流板(4),其中,所述的缸体(3)同轴 地设置在所述的泵壳(1)内并与泵壳(1)留有间距,该缸体(3)的进气口 (31)设置在圆周 面上,而所述压縮泵的入气孔(21)就开设在所述端盖(2)上、位于导流板(4)背面之后的 位置,并且,所述导流板(4)的底边(42)直接固连在缸体(3)的圆周面上,导流板(4)的顶 边(41)与泵壳(1)的内侧壁为可相对滑动的间隙配合,并且,每个端盖(2)的外边沿也与 泵壳(1)的内侧壁为可相对滑动的间隙配合。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体压縮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4)呈顶边(41)向缸 体(3)上进气口 (31)方向弯曲的弧形。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体压縮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2)上的入气孔(21)为 切向型入口。
8.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体压縮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縮泵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缸 体(3)内的中空的转子(5)、旋塞(6)、随动隔板(7)和一设置在转子(5)中央的导气轴 (8);其中,所述转子(5)相对缸体(3)偏心设置,转子(5)与缸体(3)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月 牙形压縮容腔(B),转子(5)上开设有旋塞容槽(51)以及随动隔板活动槽(52),所述旋塞 (6)就活动配合在旋塞容槽(51)内,而所述随动隔板(5) —端插入到缸体(3)内,另一端穿 过旋塞(6)而插入到随动隔板活动槽(52)内,并且,所述转子(5)上开设有一出气口 (53), 该出气口 (53)位于与缸体(3)相对转子(5)旋转方向相同的随动隔板(7)的那侧;所述导气轴(8)沿其轴向设置有连通外界的中央通孔(81),该导气轴(8)包括位于转子(5)中央内的第一部分(8a)和位于端盖(2)内以及端盖(2)之外的第二部分(8b),该导 气轴(8)的第一部分(8a)与转子(5)的内侧壁之间留有间距,并且,该导气轴(8)第一部 分(8a)的外侧开有连通其中央通孔(81)的出气孔(82)。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体压縮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5)沿轴向贯穿地设置 有多个散热通道(54),而每个端盖(2)上也沿轴向贯穿地设置有多个散热孔(22),每一散 热孔(22)可与散热通道(54)相连通,形成所述的冷却气流通道(E)。
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体压縮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轴(8)的第一部分(8a) 与转子(5)处于同一轴心,导气轴(8)的第一部分(8a)通过第一轴承(91)支承在转子(5) 的中央内,而导气轴(8)的第二部分(8b)与泵壳(1)处于同一轴心,导气轴(8)的第二部 分(8b)通过第二轴承(92)支承在端盖(2)的中央。
专利摘要一种气体压缩机,包括卧式泵壳(1)、第一机盖(11)、第二机盖(12)和风扇(110),其中,泵壳(1)内设有电机(10)和受电机(10)驱动的压缩泵,压缩泵内具有压缩气流通道,第一机盖(11)上开有气体输入口(112),第二机盖(12)上开有高压气体输出口(12a)和冷却气流透气口(12b),电机(10)外围与泵壳(1)之间留有间距而作为气源通道(D),压缩泵内还设置有与压缩气流通道相隔离的冷却气流通道(E),该冷却气流通道(E)的前后分别与气源通道(D)、冷却气流透气口(12b)相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冷却气体能源源不断地得到更换,大幅提高对压缩泵的冷却效果,能耗较低,装置整体结构简单、紧凑,体积也较小,而且冷却气流能贯穿过压缩泵并输出到外界,保证冷却效率。
文档编号F04C29/06GK201461419SQ20092012346
公开日2010年5月12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25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25日
发明者蔡勇 申请人:宁波特懿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