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机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24543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流体机械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体机械(例如具有螺杆转子的螺杆流体机械)。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9-250195号中公开了一种螺杆流体机械100,其如图4所示,具有 收纳螺杆转子101的转子室102,所述螺杆转子使对象流体压缩或膨胀;轴承室105、106, 分别在该转子室102的高压侧以及低压侧设置支承螺杆转子101的转子轴103、103的轴承 104,104ο在高压侧的轴承室105的内部,在比轴承104靠转子室102侧,以从转子室102侧的顺序配置有第一密封部件107、第二密封部件108、以及第三密封部件109。在第一密封部件107与第二密封部件108之间形成第一密封空间110,在第二密封部件108与第三密封部件109之间形成第二密封空间111。由于第一密封部件107为非接触密封件,所以从转子室102向第一密封空间110 的对象流体的泄露会稍微发生。漏出到第一密封空间110的对象流体通过与第二密封部件 108的耐用压力以下的大气连通的第一连通孔112而向大气放出。此外,即便在第一密封空间Iio的对象流体的一部分没有通过第一连通孔112而向大气放出而是越过第二密封部件108而漏出到第二密封空间111的情况下,也通过与第三密封部件109的耐用压力以下的大气连通的第二连通孔113而向大气放出。这样,能够防止对象流体进入到从第三密封部件109看位于转子室109的相反侧而配设在轴承室105中的轴承104侧的空间,防止给轴承104带来不良影响,此外,能够避免对第二密封空间111和配设在轴承室105中的轴承 104侧的空间之间进行密封的第三密封部件109的损耗。另一方面,在螺杆流体机械100中,在使对象流体压缩或者膨胀时,螺杆转子101 的转子轴103从对象流体承受载荷而会倾斜。在螺杆转子101的转子轴103倾斜时,轴承 104的内圈也相对于外圈倾斜。一般而言,对于轴承,规定能发挥其功能时所能允许的内圈相对于外圈的最大倾斜角度。在螺杆流体机械100中,需要设计为内圈的倾斜角不会由于上述倾斜而超过最大倾斜角,因此,尽可能地减小螺杆转子101与轴承104之间的距离是有利的。但是,若减小螺杆转子101与轴承104之间的距离,则第一连通孔112及第二连通孔113的流路的截面积变小而流动阻力变大。因此,无法将第一密封空间110以及第二密封空间111的压力降低到第二密封部件108和第三密封部件109的各自的耐用压力以下。此外,在无法将对象流体从上述流路放出到螺杆流体机械100的外部的临近的大气空间时, 需要从第一连通孔112以及第二连通孔113直到螺杆流体机械100的外部的远方的低压空间进行配管,由于该配管,流动阻力进一步增大,结果成为无法将第一密封空间100以及第二密封空间111的压力值降低为期望值的另一要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流体机械,能够将转子与支承转子的转子轴的轴承之间的距离维持为较小,并且能够高效地降低轴承室的密封部件之间的密封空间的压力。作为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法,本发明的流体机械具有壳体,具有收纳使对象流体压缩或者膨胀的转子的转子室、和分别设置在上述转子室的高压侧以及低压侧的供上述转子的转子轴插入的轴承室;轴承,分别设置于上述高压侧以及低压侧的轴承室,将上述转子的转子轴支承为能够旋转,其中,具有高压侧第一密封部件,在上述高压侧的轴承室内设置在比上述轴承更靠上述转子室侧的位置,进行上述转子轴与上述壳体之间的密封;高压侧第二密封部件,设置为在上述高压侧的轴承室内位于上述高压侧第一密封部件与上述轴承之间,进行上述转子轴与上述壳体之间的密封;高压侧第一密封空间,设置在上述高压侧的轴承室内的上述高压侧第一密封部件与上述高压侧第二密封部件之间;高压侧第一连通路,在上述壳体中与上述高压侧第一密封空间连接地设置;第一扩散空间,在上述壳体中, 在远离上述转子室的位置上,以一侧与上述高压侧第一连通路连接且另一侧与上述壳体的外部连通的方式设置,令从上述高压侧第一连通路进入的对象流体扩散以使上述高压侧第一密封空间内的压力为上述高压侧第二密封部件的耐用压力以下。根据该构成,从转子室越过高压侧第一密封部件而漏出到高压侧第一密封空间的对象流体通过高压侧第一连通路而进入第一扩散空间。而且,对象流体在第一扩散空间中扩散而压力下降,向壳体的外部放出。通过设置第一扩散空间,能够降低高压侧第一连通路中的流动阻力,所以能够将转子与支承转子的转子轴的轴承之间的距离维持为较小,并且能够有效地降低轴承室的高压侧第一密封部件与高压侧第二密封部件之间的高压侧第一密封空间的压力。这样,能够将高压侧第一密封空间内的压力维持为高压侧第二密封部件的耐用压力以下。优选具有高压侧第三密封部件,设置为在上述高压侧的轴承室内位于上述高压侧第二密封部件与上述轴承之间,进行上述转子轴与上述壳体之间的密封;高压侧第二密封空间,设置在上述高压侧的轴承室内的上述高压侧第二密封部件与上述高压侧第三密封部件之间;高压侧第二连通路,在上述壳体中以与上述高压侧第二密封空间相连续地的方式设置;第二扩散空间,在上述壳体中,在远离上述转子室的位置上,以一侧与上述高压侧第二连通路连接且另一侧与上述壳体的外部连通的方式设置,对从上述高压侧第二连通路进入的对象流体进行扩散,以使上述高压侧第二密封空间内的压力变为上述高压侧第三密封部件的耐用压力以下。根据该构成,从高压侧第一密封空间越过高压侧第二密封部件而漏出到高压侧第二密封空间的对象流体通过高压侧第二连通路而进入第二扩散空间。而且,对象流体在第二扩散空间中扩散而压力下降,放出到壳体的外部。通过设置第二扩散空间,能够降低高压侧第二连通路中的流动阻力,所以能够将转子与支承转子的转子轴的轴承之间的距离维持为较小,并且高效地降低轴承室的高压侧第二密封部件与高压侧第三密封部件之间的高压侧第二密封空间的压力。这样,能够将高压侧第二密封空间内的压力维持为高压侧第三密封部件的耐用压力以下。优选具有低压侧第一密封部件,在上述低压侧的轴承室内设置在比上述轴承更靠上述转子室侧的位置,进行上述转子轴与上述壳体之间的密封;低压侧第二密封部件,设置为在上述低压侧的轴承室内位于上述低压侧第一密封部件与上述轴承之间,进行上述转子轴与上述壳体之间的密封;低压侧第三密封部件,设置为在上述低压侧的轴承室内位于上述低压侧第二密封部件与上述轴承之间,进行上述转子轴与上述壳体之间的密封;低压侧第一密封空间,设置在上述低压侧的轴承室内的上述低压侧第一密封部件与上述低压侧第二密封部件之间;低压侧第二密封空间,设置在上述低压侧的轴承室内的上述低压侧第二密封部件与上述低压侧第三密封部件之间;低压侧第一连通路,设置于上述壳体,连通上述低压侧第一密封空间与上述第一扩散空间;低压侧第二连通路,设置于上述壳体,连通上述低压侧第二密封空间与上述第二扩散空间。根据该构成,从转子室越过低压侧第一密封部件而漏出到低压侧第一密封空间的对象流体通过低压侧第一连通路而进入第一扩散空间。此外,从低压侧第一密封空间越过低压侧第二密封部件而漏出到低压侧第二密封空间的对象流体通过低压侧第二连通路而进入第二扩散空间。然后,对象流体分别在第一扩散空间以及第二扩散空间扩散而压力降低,被放出到壳体的外部。通过设置第一扩散空间以及第二扩散空间,能够降低低压侧第一连通路以及低压侧第二连通路中的流动阻力,所以能够维持转子与支承转子的转子轴的轴承之间的距离,并且能够高效地降低轴承室的低压侧第一密封部件与低压侧第二密封部件之间的低压侧第一密封空间以及低压侧第二密封部件与低压侧第三密封部件之间的低压侧第二密封空间的压力。这样,能够将低压侧第一密封空间内的压力维持为低压侧第二密封部件的耐用压力以下,并且能够将低压侧第二密封空间内的压力维持为低压侧第三密封部件的耐用压力以下。此外,由于能够令装置外的配管简单化,所以能够实现组装的作业性提高,以及含有装置的设备整体的小型化。能够将上述第一扩散空间设置在上述壳体的内部。能够将上述第一扩散空间设置在上述壳体的外周部分。根据该构成,能够降低对象流体的放热量。进而,由于不需要在壳体的内部形成第一扩散空间,所以能够令壳体的加工变得容易。能够将上述第二扩散空间设置在上述壳体的内部。能够将上述第二扩散空间设置在上述壳体的外周部分。根据该构成,能够降低对象流体的放热量。进而,由于无需在壳体的内部形成第二扩散空间,所以能够令壳体的加工变得容易。根据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一扩散空间,能够降低高压侧第一连通路中的流动阻力, 所以能够将转子与支承转子的转子轴的轴承之间的距离维持为较小,并且能够高效地降低轴承室的高压侧第一密封部件与高压侧第二密封部件之间的高压侧第一密封空间的压力。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流体机械的概要构成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流体机械的概要构成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流体机械的概要构成图。图4是表示以往的流体机械的概要构成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图1表示本发明的流体机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螺杆压缩机10。螺杆压缩机10中, 利用收纳在壳体11的转子室12内的阴阳咬合的一对的螺杆转子13、13对低压(例如大致大气压)的对象流体(空气、蒸汽等)进行压缩(至例如0. 5MPaG)并排出。在壳体11中,具有向转子室12供给应要压缩的对象流体的吸入流路(未图示)、 将在转子室12内被螺杆转子13、13压缩后的对象流体排出的排出流路(未图示)、用于设置在吸入侧(低压侧)以及排出侧(高压侧)分别支承螺杆转子13的转子轴14、14的支承构造的轴承室15、16。轴承室15、16分别具有从转子室12顺次地配置的小径部17、18和大径部 (封油空间)19、20。转子轴14被在吸入侧的轴承室15的大径部19内设置的滚柱轴承21、和在排出侧的轴承室16的大径部20内设置的两个滚珠轴承22支承为能够旋转,从吸入侧的轴承室 15贯通壳体11而向外部延伸,与未图示的马达连接。在吸入侧的轴承室15的小径部17内,以从转子室12的顺序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低压侧第一密封部件23、低压侧第二密封部件24、以及低压侧第三密封部件25。低压侧第一密封部件23以及低压侧第二密封部件M进行转子轴14与壳体11之间的密封以使对象流体不会从吸入流路(未图示)进入到滚柱轴承21侧。低压侧第一密封部件23为迷宫式密封件等的非接触式密封件。低压侧第二密封部件M是粘滞密封件等的非接触式密封件。 低压侧第三密封部件25进行转子轴14与壳体11之间的密封以使滚柱轴承21的油不会向螺杆转子13侧流出。低压侧第三密封件25为唇形密封件等的接触式密封件,但也可以是非接触式密封件。在低压侧第一密封部件23与低压侧第二密封部件M之间,设置有低压侧第一密封空间26。此外,在低压侧第二密封件M与低压侧第三密封部件25之间,设置有低压侧第二密封空间27。在壳体11上,以向与螺杆转子13的转子轴14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连通低压侧第一密封空间26与外部(大气)的低压侧第一连通路28。此外,在壳体11上,以向垂直于螺杆转子13的转子轴14的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连通低压侧第二密封空间27与外部 (大气)的低压侧第二连通路四。在排出侧的轴承室16的小径部18内,按照自转子室12的顺序,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有高压侧第一密封部件30、高压侧第二密封部件31、以及高压侧第三密封部件32。高压侧第一密封部件30以及高压侧第二密封部件31进行转子轴14和壳体11之间的密封以使对象流体不会从排出流路(未图示)进入滚珠轴承22侧。高压侧第一密封部件30为迷宫式密封件等的非接触式密封件。高压侧第二密封部件31是粘滞式密封件等的非接触式密封件。高压侧第三密封部件32对转子轴14与壳体11之间进行密封以使滚珠轴承22的油不会流出到螺杆转子13侧。高压侧第三密封部件32是唇形密封件等的接触式密封件,但也可以是非接触式密封件。在高压侧第一密封部件30与高压侧第二密封部件31之间设置有高压侧第一密封空间33。此外,在高压侧第二密封部件31与高压侧第三密封部件32之间设置有高压侧第二密封空间34。在壳体11上,以向垂直于螺杆转子13的转子轴14的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连通高压侧第一密封空间33和后述的第一扩散空间37的高压侧第一连通路35。此外,在壳体11上,以向垂直于螺杆转子13的转子轴14的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连通高压侧第二密封空间 34与后述的第二扩散空间38的高压侧第二连通路36。在壳体11上,在转子室12的径方向外侧与转子室12隔开间隔地(即、在从转子室 12离开的位置处)设置第一扩散空间37。第一扩散空间37 —侧与高压侧第一连通路35连续,另一侧与壳体11的外部(大气)连通。第一扩散空间37的大部分以沿着转子室12的方式延伸,具有从高压侧第一连通路35进入的对象流体扩散而高压侧第一密封空间33内的压力变为高压侧第二密封部件31的耐用压力以下那样的足够的大小。此外,在壳体11上,在转子室12的径方向外侧与转子室12隔开间隔地(即、在从转子室12离开的位置处)设置第二扩散空间38。第二扩散空间38 —侧与高压侧第二连通路36连接,另一侧与壳体11的外部(大气)连通。第二扩散空间38的大部分以沿着转子室12的方式延伸,具有从高压侧第二连通路36进入的对象流体扩散而高压侧第二密封空间34内的压力变为高压侧第三密封部件32的耐用压力以下那样的足够的大小。螺杆压缩机10在螺杆转子13、13的压缩空间(未图示)中对从吸入流路(未图示) 供给到转子室12的对象流体进行压缩,并从转子室12向排出流路沫图示)排出。高压侧第一密封部件30将被螺杆转子13、13压缩的对象流体密封于转子室12 内,但少量的对象流体漏出到高压侧第一密封空间33。漏出到高压侧第一密封空间33的对象流体通过高压侧第一连通路35而进入第一扩散空间37。然后,对象流体在第一扩散空间 37中扩散而压力下降,放出到壳体11的外部。此外,对象流体即便从高压侧第一密封空间33越过高压侧第二密封部件31,也会由高压侧第二密封空间34的高压侧第三密封部件32阻止向轴承22侧的漏出。漏出到高压侧第二密封空间;34的对象流体通过高压侧第二连通路36而进入第二扩散空间38。而且,对象流体在第二扩散空间38中扩散而压力下降,放出到壳体11的外部。从转子室12越过低压侧第一密封部件23而漏出到低压侧第一密封空间沈的对象流体通过低压侧第一连通路28而放出到壳体11的外部。此外,从低压侧第一密封空间沈越过低压侧第二密封部件对而漏出到低压侧第二密封空间27的对象流体通过低压侧第二连通路四而放出到壳体11的外部。通过设置第一扩散空间37,能够降低高压侧第一连通路35中的流动阻力,所以能够将螺杆转子13与支承螺杆转子13的转子轴14的轴承22之间的距离维持为较小,能够高效地降低轴承室16的高压侧第一密封部件30与高压侧第二密封部件31之间的高压侧第一密封空间33的压力。这样,能够将高压侧第一密封空间33内的压力维持为高压侧第二密封部件31的耐用压力以下。通过设置第二扩散空间38,能够降低高压侧第二连通路36中的流动阻力,所以能够将螺杆转子13与支承螺杆转子13的转子轴14的轴承22之间的距离维持为较小,并且能够高效地降低轴承室16的高压侧第二密封部件31和高压侧第三密封部件32之间的高压侧第二密封空间34的压力。这样,能够将高压侧第二密封空间34内的压力维持为高压侧第三密封部件32的耐用压力以下。通过在壳体11上设置低压侧第一连通路观,能够将低压侧第一密封空间沈内的压力维持为低压侧第二密封部件M的耐用压力以下。而且,通过在壳体11内设置低压侧第二连通路四,能够将低压侧第二密封空间27内的压力维持为低压侧第三密封部件25的
8耐用压力以下。通过设置第一扩散空间37、第二扩散空间38,能够令与对象流体流动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面积小的高压侧第一连通路35、高压侧第二连通路36的长度变短,所以能够减小通过高压侧第一连通路35、高压侧第二连通路36的对象流体的流动阻力,能够防止压力损失变得过大。此外,即便在第一扩散空间37以及第二扩散空间38的下游侧流路扩张,能够令该流路的通过截面积大于高压侧第一连通路35以及高压侧第二连通路36的与对象流体流动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面积,所以能够避免该流路的压力损失的影响波及到高压侧第一密封空间33、以及高压侧第二密封空间34。图2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螺杆压缩机10。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而省略说明。低压侧第一连通路28连通低压侧第一密封空间沈和第一扩散空间37。此外,低压侧第二连通路四连通低压侧第二密封空间27与第二扩散空间38。从转子室12越过低压侧第一密封部件23而漏出到低压侧第一密封空间沈的对象流体通过低压侧第一连通路28而进入第一扩散空间37。此外,从低压侧第一密封空间沈越过低压侧第二密封部件对而漏出到低压侧第二密封空间27的对象流体通过低压侧第二连通路四而进入第二扩散空间38。而且,对象流体分别在第一扩散空间37以及第二扩散空间38中扩散而压力降低,被放出到壳体11的外部。通过设置第一扩散空间37以及第二扩散空间38,与对象流体流动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面积小的低压侧第一连通路观以及低压侧第二连通路四能够缩短,能够降低流动阻力,所以能够减小螺杆转子13与支承螺杆转子13的转子轴14的轴承21之间的距离,并且能够高效地降低轴承室15的低压侧第一密封部件23与低压侧第二密封部件M之间的低压侧第一密封空间沈以及低压侧第二密封部件M与低压侧第三密封部件25之间的低压侧第二密封空间27的压力。这样,能够将低压侧第一密封空间沈内的压力维持为低压侧第二密封部件M的耐用压力以下,并且能够将低压侧第二密封空间27内的压力维持为低压侧第三密封部件25的耐用压力以下。此外,能够令装置10外的配管(从第一扩散空间37、第二扩散空间38向下游的配管)简单化, 能够实现组装作业性的提高、以及含有装置10的设备整体的小型化。图3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螺杆压缩机10。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而省略说明。在壳体11的内部,没有设置第一扩散空间37。高压侧第一连通路35贯通高压侧第一密封空间33与壳体11的外壁39之间。在壳体11的外壁39上安装有设有外孔40的第一扩散空间形成部件41。在第一扩散空间形成部件41与壳体11的外壁39之间,即在壳体11的外周部分上,形成有封闭的第一扩散空间37。第一扩散空间37与高压侧第一连通路35连接。此外,第一扩散空间37与低压侧第一连通路观连接。另一方面,第一扩散空间37和外部(大气)通过第一扩散空间形成部件41的外孔40连通。利用具有充分大的截面积的外孔40而令从高压侧第一连通路35进入的对象流体向保持为足够低的压力(大致大气压)的第一扩散空间37扩散,以使高压侧第一密封空间33内的压力变为高压侧第二密封部件31的耐用压力以下、进而为低压侧第二密封部件M的耐用压力以下。即便利用低压侧第一连通路观将低压侧第一密封空间沈与第一扩散空间37连通,第一扩散空间37 的压力为低压侧第二密封部件M的耐用压力以下,所以不会产生问题。
通过将与高压侧第一连通路35连接的第一扩散空间37设置在壳体11的外侧,能够降低对象流体的放热量。另外,该放热量的降低效果特别是在对象流体为蒸汽时很大。进而,由于无需在壳体11的内部形成扩散空间,所以能够令壳体11的加工变得容易。在壳体11的内部,没有设置第二扩散空间38。高压侧第二连通路36贯通高压侧第二密封空间34与壳体11的外壁39之间。在壳体11的外壁39上安装有设有外孔43的第二扩散空间形成部件42。在第二扩散空间形成部件42与壳体11的外壁39之间,即在壳体11的外周部分上,形成有封闭的第二扩散空间38。第二扩散空间38与高压侧第二连通路36连接。此外,第二扩散空间38与低压侧第二连通路四连接。另一方面,第二扩散空间38和外部(大气)通过第二扩散空间形成部件42的外孔43连通。利用具有充分大的截面积的外孔43而令从高压侧第二连通路36进入的对象流体向保持为足够低的压力(大致大气压)的第二扩散空间38扩散,以使高压侧第二密封空间34内的压力变为高压侧第三密封部件32的耐用压力以下、进而为低压侧第三密封部件25的耐用压力以下。即便利用低压侧第二连通路四将低压侧第二密封空间27与第二扩散空间38连通,由于第二扩散空间 38的压力为低压侧第三密封部件25的耐用压力以下,所以不会产生问题。通过将与高压侧第二连通路36连接的第二扩散空间38设置在壳体11的外侧,能够降低对象流体的放热量。另外,该放热量的降低效果特别是在对象流体为蒸汽时很大。进而,由于无需在壳体11的内部形成扩散空间,所以能够令壳体11的加工变得容易。从转子室12越过低压侧第一密封部件23而漏出到低压侧第一密封空间沈的对象流体通过低压侧第一连通路28而进入第一扩散空间37。此外,从低压侧第一密封空间 26越过低压侧第二密封部件M而漏出到低压侧第二密封空间27的对象流体通过低压侧第二连通路四而进入第二扩散空间38。而且,对象流体分别在第一扩散空间37以及第二扩散空间38中扩散而压力降低,被放出到壳体11的外部。这样,能够将低压侧第一密封空间26内的压力维持为低压侧第二密封部件M的耐用压力以下,并且能够将低压侧第二密封空间27内的压力维持为低压侧第三密封部件25的耐用压力以下。此外,能够令装置10 外的配管(比第一扩散空间37、第二扩散空间38向下游的配管)简单化,能够实现组装作业性的提高、以及含有装置10的设备整体的小型化。在图4的现有技术中,虽未图示,但是在通过了第一连通孔112以及第二连通孔 113的流体放出到大气之前,进而连接有与第一连通孔112以及第二连通孔113相同程度的流路截面积的流路。即,第一密封空间110、第二密封空间111与机外之间的流路全部为与第一连通孔112以及第二连通孔113相同程度的流路截面积,在第一密封空间110、第二密封空间111和机外之间,不存在本发明这样的扩散区间这样的大的空间。相对于此,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虽然在外孔40、43与机外之间存在与各连通路相同程度的流路截面积的流路,但由于在各密封空间与机外之间存在扩散空间,所以能够有效地降低各密封空间的压力。本发明不限定为实施方式的形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也可以低压侧第一连通路观、低压侧第二连通路四、第一扩散空间37、以及第二扩散空间38分别代替与大气连通而与大气压以下的低压空间连通。此外,第一扩散空间形成部件41和第二扩散空间形成部件42也可以一体化。第一扩散空间37也可以不仅为高压侧和低压侧的连通,还使阳转子侧与阴转子侧连通。此外,也可以将阳转子的高压侧、低压侧和阴转子的高压侧、低压侧全部连通。进而,也可以使第二扩散空间38与第一扩散空间37同样地连通。
此外,本发明对于螺杆膨胀机也能够适用。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转子举出了收纳在转子室的阴阳咬合的一对的螺杆转子,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本发明的转子只要是能够借助其旋转动作而使对象流体压缩或者膨胀的转子即可。即,也可以是所谓单螺杆压缩机等中单独的螺杆形的旋转体、及涡旋压缩机等的涡旋形的旋转体等。
权利要求
1.一种流体机械,具有壳体,具有收纳使对象流体压缩或者膨胀的转子的转子室、和分别设置在上述转子室的高压侧以及低压侧的供上述转子的转子轴插入的轴承室;轴承,分别设置于上述高压侧以及低压侧的轴承室,将上述转子的转子轴支承为能够旋转,所述流体机械的特征在于,具有高压侧第一密封部件,在上述高压侧的轴承室内设置在比上述轴承更靠上述转子室侧的位置,进行上述转子轴与上述壳体之间的密封;高压侧第二密封部件,设置为在上述高压侧的轴承室内位于上述高压侧第一密封部件与上述轴承之间,进行上述转子轴与上述壳体之间的密封;高压侧第一密封空间,设置在上述高压侧的轴承室内的上述高压侧第一密封部件与上述高压侧第二密封部件之间;高压侧第一连通路,在上述壳体中与上述高压侧第一密封空间连接地设置; 第一扩散空间,在上述壳体中,在远离上述转子室的位置上,以一侧与上述高压侧第一连通路连接且另一侧与上述壳体的外部连通的方式设置,令从上述高压侧第一连通路进入的对象流体扩散以使上述高压侧第一密封空间内的压力为上述高压侧第二密封部件的耐用压力以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高压侧第三密封部件,设置为在上述高压侧的轴承室内位于上述高压侧第二密封部件与上述轴承之间,进行上述转子轴与上述壳体之间的密封;高压侧第二密封空间,设置在上述高压侧的轴承室内的上述高压侧第二密封部件与上述高压侧第三密封部件之间;高压侧第二连通路,在上述壳体中与上述高压侧第二密封空间相连续地设置; 第二扩散空间,在上述壳体中,在远离上述转子室的位置上,以一侧与上述高压侧第二连通路连接且另一侧与上述壳体的外部连通的方式设置,对从上述高压侧第二连通路进入的对象流体进行扩散,以使上述高压侧第二密封空间内的压力变为上述高压侧第三密封部件的耐用压力以下。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低压侧第一密封部件,在上述低压侧的轴承室内设置在比上述轴承更靠上述转子室侧的位置,进行上述转子轴与上述壳体之间的密封;低压侧第二密封部件,设置为在上述低压侧的轴承室内位于上述低压侧第一密封部件与上述轴承之间,进行上述转子轴与上述壳体之间的密封;低压侧第三密封部件,设置为在上述低压侧的轴承室内位于上述低压侧第二密封部件与上述轴承之间,进行上述转子轴与上述壳体之间的密封;低压侧第一密封空间,设置在上述低压侧的轴承室内的上述低压侧第一密封部件与上述低压侧第二密封部件之间;低压侧第二密封空间,设置在上述低压侧的轴承室内的上述低压侧第二密封部件与上述低压侧第三密封部件之间;低压侧第一连通路,设置于上述壳体,连通上述低压侧第一密封空间与上述第一扩散空间;低压侧第二连通路,设置于上述壳体,连通上述低压侧第二密封空间与上述第二扩散空间。
4.如权利要求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第一扩散空间设置在上述壳体的内部。
5.如权利要求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第一扩散空间设置在上述壳体的外周部分。
6.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第二扩散空间设置在上述壳体的内部。
7.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第二扩散空间设置在上述壳体的外周部分。
全文摘要
在本发明的流体机械中,在高压侧的轴承室内,按照从转子室侧的顺序隔开间隔地设置对转子轴与壳体之间进行密封的高压侧第一密封部件以及高压侧第二密封部件,高压侧第一连通路的一侧与形成在高压侧第一密封部件与高压侧第二密封部件之间的高压侧第一密封空间连接,在其另一侧设置令从高压侧第一连通路进入的对象流体扩散以使高压侧第一密封空间内的压力变为高压侧第二密封部件的耐用压力以下、而与壳体的外部连通的第一扩散空间。通过该构成,能够将转子与支承转子的转子轴之间的距离维持为较小,并且高效地降低轴承室的密封部件之间的密封空间的压力。
文档编号F04C27/00GK102345602SQ20111020317
公开日2012年2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0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21日
发明者宫武利幸 申请人: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