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筒式液力反馈抽稠油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27665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动筒式液力反馈抽稠油泵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开采中的稠油井产液举升装置-液力反馈泵,特别涉及一种动筒式液力反馈抽稠油泵
背景技术目前稠油井有杆泵举升中的突出问题是稠油对抽油杆的粘滞阻力较大。在抽汲的下冲程中,当出现稠油对抽油杆的粘滞阻力大于抽油杆的自身重力时,抽油杆就会受压产生弯曲造成杆管偏磨问题,当抽油光杆的下行速度滞后于抽油机驴头的下行速度时,就会发生俗称的抽油杆与驴头“打架”现象。对此油田普遍采用向井下掺稀油去降低稠油的粘度,进而降低井液的流阻,实现稠油井的正常抽汲生产。但是掺稀油的方法成本很高,缺少稀油的油田也无法应用,于是人们研究出了可增加抽油杆下行力的液力反馈泵, 在不掺油的情况下可改善稠油井有杆举升系统的工况。但现有的液力反馈泵在结构设计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影响了应用效果。如“长塞环封液力反馈抽油泵”(专利号 200420070127. 2)在工作时,井液要通过长柱塞的内孔进入泵内,由于长柱塞的长度大、内孔小,井液在流过其内孔时摩阻很大,造成泵的充满系数下降,导致泵效降低,降低了液力反馈泵的使用功能和效果。又如“一种多凡尔侧开式液力反馈泵”(专利号200620158169) 和“大流道反馈抽油泵”(专利号200720000608. X)均是采用环状布置多个进油凡尔来减小进油阻力,提高充满系数。但这种结构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采用多个进油凡尔,只要有一个进油凡尔发生失效,就会引发整个泵失效;二是采用环状布置多个进油凡尔的结构使泵的径向尺寸大大增加,无法在侧钻井上使用,在套管有变形的井上使用也受到了限制。所以现有的液力反馈泵在结构设计上存在的缺陷亟待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动筒式液力反馈抽稠油泵,该装置减少井液的入泵阻力,提高反馈泵的充满程度,减少反馈泵的失效几率同时减少反馈泵的外径尺寸,使其可在一些套变井、侧钻井和一些小井眼油井上使用,实现在稠油井上不掺稀油的条件下便可正常生产。克服了现有液力反馈泵井液入泵阻力大、充满系数低或采用多个进油凡尔结构而易引发整个泵失效同时增加泵的径向尺寸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动筒式液力反馈抽稠油泵,包括接箍、长泵筒、提升接头、承推罩、柱塞、拉杆、出油凡尔座、出油凡尔、扶正接头、进油凡尔室、冕形压帽、进油凡尔、进油凡尔座、压紧接箍、导向尾管、短泵筒、反馈柱塞和导锥,长泵筒上端连接接箍;长泵筒下端连接进油凡尔室,进油凡尔座安置在进油凡尔室内,由连接在进油凡尔室下的压紧接箍压紧,压紧接箍下端连接导向尾管;承推罩上端连接提升接头,承推罩下端连接拉杆,柱塞套装在拉杆上,出油凡尔座连接在柱塞的下端,拉杆的下端套装有出油凡尔, 并由连接在拉杆下端的扶正接头压紧,柱塞顶部到出油凡尔座的距离小于承推罩底部到出油凡尔的距离;扶正接头的下端连接反馈柱塞,短泵筒套装在反馈柱塞上,短泵筒的上端套装有进油凡尔,并由连接在短泵筒上端的冕形压帽压紧。反馈柱塞的下端连接导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动筒式结构,因而增大了进油通道,使进油流阻减小,有效的提高了充满系数,使泵效明显提高;由于进油凡尔组采用紧凑结构,使该泵的径向尺寸大为缩小,因而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侧钻井和一些套变井上使用; 由于进油凡尔组与出油凡尔组均采用强启闭结构,因而确保凡尔组在工作时能及时启闭, 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可靠性;由于采用了将短泵筒与进油凡尔套在反馈柱塞上的浮动结构, 因而实现了进油凡尔的自动定心,提高进油凡尔的密封性,同时消除泵的卡阻问题。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所示,一种动筒式液力反馈抽稠油泵,包括接箍1、长泵筒2、提升接头3、承推罩4、柱塞5、拉杆6、出油凡尔座7、出油凡尔8、扶正接头9、进油凡尔室10、冕形压帽11、 进油凡尔12、进油凡尔座13、压紧接箍14、导向尾管15、短泵筒16、反馈柱塞17和导锥18, 长泵筒2上端连接接箍1 ;长泵筒2下端连接进油凡尔室10,进油凡尔座13安置在进油凡尔室10内,由连接在进油凡尔室10下的压紧接箍14压紧,压紧接箍14下端连接导向尾管 15 ;承推罩4上端连接提升接头3,承推罩4下端连接拉杆6,柱塞5套装在拉杆6上,出油凡尔座7连接在柱塞5的下端,拉杆6的下端套装有出油凡尔8,并由连接在拉杆6下端的扶正接头9压紧,柱塞5顶部到出油凡尔座7的距离小于承推罩4底部到出油凡尔8的距离;扶正接头9的下端连接反馈柱塞17,短泵筒16套装在反馈柱塞17上,短泵筒16的上端套装有进油凡尔12,并由连接在短泵筒16上端的冕形压帽11压紧。反馈柱塞17的下端连接导锥18。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上冲程时连接在提升接头3之上的抽油杆拖动拉杆6上行,拉杆6带动出油凡尔8关闭,柱塞5 —同随拉杆6上行,使泵环形腔19内容积增大,同时压力下降,当环形腔19内压力低于泵下井筒内的液柱压力(也就是沉没压力) 时,泵下液体就会顶开进油凡尔12进入到泵的环形腔19内,完成“吸液入泵”的过程。柱塞5上行时同步带动泵上油管内的液体上行,在井口排出一个冲程体积的液体,完成“排液出井”的过程。下冲程时抽油杆推动拉杆6和反馈柱塞17下行,进油凡尔12在下行的反馈柱塞 17拖动下快速关闭,同时拉杆6上的柱塞5也同步下行压缩环形腔19内的介质,使环形腔 19内介质的压力升高,当环形腔19内压力高于泵上油管内的液柱压力时,环形腔19内的介质就会顶开出油凡尔座7进入到泵上的油管之中,完成“泵腔内的液体向油管内转移”这一过程。在下冲程时,泵上油管内的液柱压力作用到泵的反馈柱塞17上,产生一个方向向下的力,这个力附加到抽油杆上,增加了抽油杆的下行力,有助于克服管内稠油对抽油杆下行产生的粘滞阻力,实现抽油杆的下行速度与抽油机驴头下行速度同步。本实用新型已在油田现场投入实际应用,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以下是几口井的应用实例。[0012]高3-51-164井之前用普通的管式抽油泵生产,平均日产液7. 06吨,日产油0. 35 吨,改下本实用新型后不掺稀油已连续生产86天,平均日产液8. 8吨,日产油3. 13吨,平均日增产原油2. 78吨。通过示功图对比,下入本实用新型后示功图的下行载荷比普通泵时增加了 6. 18KN,下行载荷的增加说明是该液力反馈泵在下行时所产生的方向向下的反馈力作用到抽油杆上的结果。 高3-4-8井原油乳化严重,之前用普通泵生产时每天下井下掺稀油1. 6吨还不能正常生产,靠2-3天加一次破乳剂维持生产,改下本实用新型后停掉了掺稀油,也不用再加破乳剂连续正常生产了 32天日产液量由之前的5. 8吨升到了 6. 8吨,抽油机的负荷没有明显的增加。高3-6-0175侧井下本实用新型后油井日产液由之前的12吨增加到了 15吨,日产油量增加了 0. 3吨,抽油机的电机电流却由121A下降到了 46. 5A,由此可知抽油机的电耗相应大大减少。可以理解地是,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受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动筒式液力反馈抽稠油泵,包括接箍(1)、长泵筒(2)、提升接头(3)、承推罩 (4)、柱塞(5)、拉杆(6)、出油凡尔座(7)、出油凡尔(8)、扶正接头(9)、进油凡尔室(10)、 冕形压帽(11)、进油凡尔(12)、进油凡尔座(13)、压紧接箍(14)、导向尾管(15)、短泵筒(16)、反馈柱塞(17)和导锥(18),长泵筒⑵上端连接接箍⑴;其特征在于长泵筒(2) 下端连接进油凡尔室(10),进油凡尔座(13)安置在进油凡尔室(10)内,由连接在进油凡尔室(10)下的压紧接箍(14)压紧,压紧接箍(14)下端连接导向尾管(15);承推罩(4)上端连接提升接头(3),承推罩(4)下端连接拉杆(6),柱塞(5)套装在拉杆(6)上,出油凡尔座 (7)连接在柱塞(5)的下端,拉杆(6)的下端套装有出油凡尔(8),并由连接在拉杆(6)下端的扶正接头(9)压紧,柱塞(5)顶部到出油凡尔座(7)的距离小于承推罩⑷底部到出油凡尔(8)的距离;扶正接头(9)的下端连接反馈柱塞(17),短泵筒(16)套装在反馈柱塞(17)上,短泵筒(16)的上端套装有进油凡尔(12),并由连接在短泵筒(16)上端的冕形压帽(11)压紧。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筒式液力反馈抽稠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柱塞(17) 的下端连接导锥(18)。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开采中的稠油井产液举升装置一液力反馈泵,特别涉及一种动筒式液力反馈抽稠油泵。该装置的进油凡尔座安置在进油凡尔室内,柱塞套装在拉杆上,出油凡尔座连接在柱塞的下端,拉杆的下端套装有出油凡尔,柱塞顶部到出油凡尔座的距离小于承推罩底部到出油凡尔的距离;扶正接头的下端连接反馈柱塞,短泵筒套装在反馈柱塞上,短泵筒的上端套装有进油凡尔。本实用新型减少井液的入泵阻力,提高反馈泵的充满程度,减少反馈泵的失效几率同时减少反馈泵的外径尺寸,使其可在一些套变井、侧钻井和一些小井眼油井上使用,实现在稠油井上不掺稀油的条件下便可正常生产。
文档编号F04B47/00GK201991748SQ20112007999
公开日2011年9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24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24日
发明者傅奎仕, 王春鹏 申请人:傅奎仕, 王春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