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自吸式离心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49926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改进的自吸式离心泵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进的自吸式离心泵。
自吸式离心泵由于具有自吸功能,因而在许多场合得到应用。现有的自吸泵一般多为卧式结构,通过高于轴中心的进液口和呈S形的进水流道及泵体下部突出的储液腔存储工作液达到排气自吸工作。这种结构自吸泵的主要缺点一是存储的工作液相对较少,因而自吸出液速度慢,而且较少的存液稳定性还受轴密封影响波动,加上停机抗虹吸性能差,停机时进液口产生的虹吸会导至泵内存储的工作液体容易被减少或抽空,不利于自吸泵停机后再次快速自吸出液工作,因而再起动性能差。二是由于泵内存储工作液少,出液速度慢,使泵在较长时间自吸起动运转时,较少的工作液和高速运转的叶轮摩擦,产生热量使工作液急速升温,影响泵轴密封寿命。三是由于泵内工作液不足易导至自吸泵抽空运转,也会造成泵轴机械密封容易损坏。
其次,自吸泵工作时叶轮与泵盖间流体涡流和线速度大,叶轮前侧的泵盖内侧壁容易磨损,尤其在输送含颗粒的液体时泵盖内壁磨损就更快,泵盖的磨损导至叶轮和泵盖间隙增大,使得泵容积效率损失严重,工作效率降低。而现有的自吸泵由于结构上的原因,叶轮与泵盖磨损后不容易调整,只得更换整台泵,所以泵机整体使用寿命不长。
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停机后存液多,且不易泄漏,存液稳定,有利于自吸快速出液工作的自吸式离心泵。
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快速出液工作,且泵盖磨损后易调整、维修、更换,泵机整体使用寿命长的自吸式离心泵。
实用新型第一目的实现,主要改进是将自吸泵由卧式结构改为立式结构,并通过增设至少三个连通的储液腔和将泵体放置在储液腔中,从而增加自吸泵自身储液量,达到快速自吸出液工作。具体说,实用新型自吸式离心泵,包括涡壳、泵轴、叶轮、付叶轮、泵盖组成的离心泵及泵进口、泵出口和存液腔,其特征在于所说存液腔为并列设置的两个筒体,其中至少一个筒体被横向隔板分隔成上下两腔,上腔为出液存腔,其上部设有泵出口,下腔为进液存腔,上部有泵进口,另一筒体为泵工作腔,竖直放有离心泵,所述泵工作腔、进液存腔、出液存腔三腔相通,离心泵的吸入口与进液存腔相通。自吸泵起动工作时,高速旋转的叶轮将进液存腔中存储的工作液(携带空气)通过离心泵吸入口被吸入泵体,并经泵工作腔、出液存腔和/或进液存腔循环运转将泵内(尤其是进液存腔)和泵进水管内空气排出,达到自吸出液工作。
实用新型另一目的实现,主要改进是将离心泵盖设计成外置式,即泵盖设在泵工作腔外,这样便于微调和更换泵盖。
为描述方便,实用新型所说筒体,包括各种几何形状的箱体或圆筒体,但尤以圆筒体为优。所说三腔相通主要作用是在自吸排气过程中形成工作液的回流循环,可以是两两相通,还可以是互为相通,回流通孔不宜太大,以免影响泵的出水。为方便更换输送工作介质,出液存腔设有注水口,进液存腔设有放空口,便于重新注入或补充工作液及将泵内原工作液放完,不使两种工作液相混。为防止自吸泵停机时泵出水管中水锤冲击,在泵出口内设有单向止回阀。
以下结合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的描述,进一步说明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图1为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4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5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1参见
图1,自吸式离心泵由并列设置并固定在同一底板3上的塑料圆筒体1和2及竖置于筒体1中的离心泵组成。离心泵则由耐腐塑料制成的泵盖9、涡壳4、叶轮5、带防腐套8的泵轴7、设置于顶端的付叶轮6组成。其中筒体1被泵体涡壳上下分隔成封闭的泵工作腔1.1和下端开口的支承体1.2。筒体2由横向斜隔板11分成小的上出液存腔2.1和较大的下进液存腔2.2,斜隔板下底部有通孔12使两腔相通,出液存腔上部有带单向止回阀14的泵出口13及注水口15,进液存腔上部有泵进口16,下部有放空排水口17。泵工作腔通过连接管18与出液存腔相通,泵吸入口与进液存腔通过连接管10相通。
首次工作或更换输送介质,被输送液通过注水口15被注入存储在各腔体中。工作时,高速转动的叶轮旋转形成强大的吸力,使进液存腔2.2中存储的工作液通过泵吸入管10被吸入,经泵体进入泵工作腔,失压溢出携带的空气则积聚在存液顶端并通过泵出口排出,起携气作用的工作液经管18、小孔12回流进入进液存腔。循环往复使泵中及泵进水管中空气被排出,从而达到自吸出液工作。顶端的付叶轮6在泵工作时形成向下压力有效阻止泵腔液体外泄保持一定的泵压。停机时,泵出口中单向止回阀下落关闭,可有效防止水锤对泵的冲击。改变输送工作液时,只需将存液腔中原工作液通过放空口17放空,重新由注水口15注入新的工作液即可。当涡壳磨损或改变输送不同介质,只需通过开口的底部卸下泵盖9和接管10,进行调整或更换泵盖。
实施例2参见图2,如实施例1所述,将付叶轮6下移按装在叶轮5背侧,并在轴外设置一密封套管19,在套管下端与泵轴间设置有K形轴密封20。这种结构可在停机后有效防止腔内液体外泄,尤其适用于高位进水场合的输送液体介质。
实施例3参见图3,如前述,筒体1被分隔成两个封闭腔体,下腔体构成泵进液腔1.2,泵吸入管10直接伸入其中吸液,进液腔1.2与进液存腔2.2通过管22相通。筒体采用钢制体,内衬防腐层21,钢衬防腐层结构可以承受较高的工作压力,适宜制作输送量大的大流量泵。
实施例4参见图4,如前述,将两筒体合并为一矩形大箱体,通过纵向隔板25将其分隔成并列两矩形箱体1和2,右则箱体2由水平隔板26a和26b隔出上出液存腔2.1和下进液存腔2.2。泵工作腔1.1通过小孔23与出液存腔2.1相通,同时泵工作腔1.1还通过小孔24与进液存腔2.2相通。泵盖外置,吸入口通过管10与进液存腔2.2相通,这种形式更方便更换和调整泵盖实施例5参见图5,如前述,圆筒体2隔板横向水平设置,离心泵付叶轮6按装在叶轮背侧,泵轴7外有一套管19,套管下端有一向外延伸的圆环27。
实用新型由于增加了工作液存储腔,从而增加了自吸泵携气工作液存储量,使得停机后存液多,可不用密封,而且不易泄漏,有效地克服了已有自吸泵停机后存液少且不稳定的缺点,自吸性能好,有利于自吸快速出液工作。即使停机出现虹吸也仍能保持有较多的携气工作液,即使进液管漏气,泵内因始终保持较多存液,且叶轮始终浸没在存液中且浸没深度大,因而可以空车运转而不会损坏。外置式泵盖,更是方便泵盖的调整、维修与更换,不仅有利于提高整台泵使用寿命和提高泵效率,而且尤其是对于输送含颗粒介质液体如料浆便于调整叶轮与泵壳间隙。更换叶轮和前泵盖,可以实现一泵多用。圆柱分体筒体结构简单,加工容易,承压性能好,适宜做大泵和有利于钢塑复合。另外由于泵腔空间大,泵腔杂质通过能力强,更适合于含有较大杂质的输送。
为描述方便,实用新型所说液与水为同义语。
权利要求1.一种改进的自吸式离心泵,包括涡壳、泵轴、叶轮、付叶轮、泵盖组成的离心泵及泵进口、泵出口和存液腔,其特征在于所说存液腔为并列设置的两个筒体,其中至少一个筒体被横向隔板分隔成上下两腔,上腔为出液存腔,其上部设有泵出口,下腔为进液存腔,上部设有泵进口,另一筒体为泵工作腔,竖直放有离心泵,所述泵工作腔、进液存腔、出液存腔三腔相通,离心泵的吸入口与进液存腔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吸式离心泵,其特征在于所说进液存腔大于出液存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吸式离心泵,其特征在于所说横向隔板斜向设置,在下部开有连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吸式离心泵,其特征在于所说出液存腔上设有注水口,进液存腔底部设有排水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吸式离心泵,其特征在于所说泵出口中设有单向止回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吸式离心泵,其特征在于所说付叶轮设于叶轮背侧,泵轴外有一密封套管,密封套管与泵轴间设有轴密封。
7.根据权利要求1、2、3、4、5、或6所述自吸式离心泵,其特征在于所说筒体为圆筒。
专利摘要实用新型是关于对自吸式离心泵的改进,其改进是将自吸泵由卧式结构改为立式结构,并通过增设至少三个连通的储液腔和将泵体放置在储液腔中,从而增加了自吸泵自身储液量,达到快速自吸出液工作。并同时将泵盖外置,有利于维修更换泵盖。
文档编号F04D1/00GK2350566SQ98227920
公开日1999年11月24日 申请日期1998年9月22日 优先权日1998年9月22日
发明者蒋龙福 申请人:宜兴市宙斯泵用密封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