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致动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18752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旋转致动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在生产设备等的装置的自动化等中使用、通过空气压、电等驱动能源动作的旋转致动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在装置的自动化等中使用的致动器,已知有例如活塞式压力缸、马达等致动器。在其之中,有作为内部机构而具有凸轮、连杆、齿轮等机械零件、通过该内部机构变换为直线运动、旋转运动等而输出的致动器。其中,输出侧为旋转运动的致动器例如在阀中使用,在该致动器的内部机构中,一般而言,向被驱动体传递动力的输出部为轴体形状。由内部机构变换后的旋转运动通过轴体旋转而向外部传递。即,在该变换机构中,作为同一轴体的输出轴的两端部总是为相同的旋转方向。这种具备具有机械零件的变换机构的致动器容易发生因机械零件间的摩擦带来的热损失、或发生因向零件间的异物的侵入或损伤的发生等带来的劣化、或者发生因伴随着零件间的磨损的滞后的发生带来的动作特性的劣化。为了防止这些状况,有添加润滑油、或谋求机械零件的材料的选择的最优化的情况,但在这些情况下,发生成本上升的问题。另一方面,有采用利用空气压等动作能量使弹性体动作、通过该弹性体变换为旋转运动的结构的情况。在此情况下,由于几乎不使用机械零件,所以不易发生上述问题。作为这样的利用弹性体的致动器,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的转矩致动器。该转矩致动器是具有将流体压变换为轴向的旋转力的弹性体、利用该弹性体的膨径变形产生旋转转矩的结构。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是通过使弹性体变形而产生正转反转的旋转转矩的转矩致动器。该文献1、2的转矩致动器为所谓的扭转旋转动作,当将作为同一轴体的输出轴的一端侧固定时,另一端侧旋转。专利文献3的流体作动式旋转驱动装置具有两个顶部片体和在该顶部片体间延伸的软管主体。该旋转驱动装置是当流体作用在软管主体的内部空间上时通过妨碍相互的顶部片体的轴向的相对的运动、并且容许该两个顶部片体的相对的旋转运动而得到驱动力的结构。该文献3的旋转驱动装置也是通过所谓的扭转旋转动作的致动器。但是,该致动器的作为同一轴体的输出轴的两端侧向相互相反的方向旋转。专利文献1 特公平5 - 78687号公报专利文献2 特公平5 - 563号公报
专利文献3 特开2001 — 124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专利文献1 3的致动器中,为了产生扭转而在弹性体的内部设置在轴向上具有倾斜的线状体,如图25所示,为当因空气的流入而弹性体扭转的旋转角变大时、旋转轴与弹性体的扭转量成比例旋转的构造。这样,这些致动器是将弹性体的扭转变形原样向输出轴传递的构造。在此情况下,通过弹性体的扭转阻力随着旋转轴的旋转角变大而增加,由线状体的张力发生的旋转转矩减小,所以不能将旋转轴的旋转转矩保持为一定。因此,这些致动器作为限定旋转动作以使其旋转角为一定限度内的范围的辅助机构使用的情况较多,难以作为要求一定的旋转转矩或高精度的旋转控制、比例控制的阀用的致动器使用。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进行了专心研究、结果开发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将高转矩性保持为一定并高精度地进行旋转控制、特别是适合作为各种阀的旋转控制用的旋转致动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有关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旋转致动器,可经由驱动能源转动地设有在轴向上具有扭转角的旋转构造体,将该转动构造体以在轴向上约束的状态配设,将在构造体的两端部发生的应力变换为旋转力,传递给输出轴体。有关技术方案2的发明,是一种旋转致动器,在旋转构造体与输出轴体之间设有动力传递机构,该动力传递机构是当旋转构造体通过发生的应力向一方向旋转时对输出轴体传递旋转、当旋转构造体向反方向旋转而回到原来的状态时停止向输出轴体的旋转传递的机构。有关技术方案3的发明,是一种旋转致动器,旋转构造体是具有圆筒状的弹性体、和在该弹性体的轴向上具有扭转角的多个线材、当从弹性体的内侧施加了压力时通过线材产生轴向的扭转旋转的构造体。有关技术方案4的发明,是一种旋转致动器,在旋转构造体的内侧设有作为密闭空间的流体供给排出区域,对该流体供给排出区域内作为驱动能量而反复进行适当的流体的供给和排出,将旋转构造体的旋转传递给输出轴体。有关技术方案5的发明,是一种旋转致动器,在流体供给排出区域上作为驱动能源而连接着将规定压的流体以脉冲状附加的流体供给排出机构。有关技术方案6的发明,是一种旋转致动器,旋转构造体是包含适当数量的、在轴向上具有扭转角、在电压的附加时长度收缩的形状记忆合金制的多个金属线材的大致圆筒状的构造体。有关技术方案7的发明,是一种旋转致动器,在旋转构造体上作为驱动能源而设有电压附加机构,通过该电压附加机构反复附加电压,将旋转构造体的旋转反复传递给输出轴体。有关技术方案8的发明,是一种旋转致动器,电压附加机构是具有将电压以脉冲状附加的功能的附加机构。有关技术方案9的发明,是一种旋转致动器,动力传递机构是同轴地具有设在输出轴体的外周侧的圆筒部、可沿轴向移动地安装在该圆筒部的外周侧、在内外周侧具有传递面的传递部件、和配设在该传递部件的外周侧的筒状的壳体、当将旋转构造体的两端侧用传递部件保持、并且将驱动能源从一侧部供给时、传递部件在旋转构造体的一侧部与壳体咬合并且与圆筒部的咬合脱离、在另一侧部与壳体的咬合脱离并且与圆筒部咬合、一边将旋转构造体的一侧部保持在壳体上一边对旋转构造体施加扭转旋转而使另一侧部旋转、将其旋转转矩经由圆筒部向输出轴体传递的机构。有关技术方案10的发明,是一种旋转致动器,在旋转构造体的两端侧外周面上通过热收缩固接着热收缩性管,将固接着该热收缩性管的旋转构造体的两端部通过构成传递部件的内侧传递部件与外侧传递部件的螺装而固定保持。有关技术方案11的发明,是一种旋转致动器,在内侧传递部件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至少1个套匣部,使该套匣部咬入到旋转构造体两端部的内周面中。有关技术方案12的发明,是一种旋转致动器,在输出轴体上连接着旋转阀或升降运动阀等阀。根据有关技术方案1的发明,由于将通过旋转构造体的扭转旋转发生的应力变换为旋转力而传递给输出轴体,所以能够将输出轴体的旋转转矩确保为大致一定。并且,通过减小输出轴体一次旋转时的旋转角,能够发挥高精度的分辨能力。进而,由于能够将由旋转构造体的较小的旋转角带来的旋转连续地向输出轴体传递,所以能够进行平顺的旋转控制,能够作为各种阀的旋转控制用使用。在这些情况下,能够交替地切换约束状态而使旋转方向变化。此外,例如不像电动致动器的情况那样需要步进马达或专用的控制电路等,所以构造不会复杂化,还能够实现整体的紧凑化。根据有关技术方案2的发明,当从驱动能源将驱动能量供给或供给停止时,能够每当驱动能量的供给时使输出轴体旋转。因此,通过对该旋转构造体反复供给驱动能量,能够使输出轴体连续地旋转。由此,能够将输出轴体通过稳定的转矩特性进行旋转控制。进而,如果将该动力传递机构设在输出轴体的相反的旋转侧,则能够将输出轴向不同的旋转方向旋转控制。根据有关技术方案3或4的发明,通过对旋转构造体的内侧将规定压的流体反复供给或排出,能够使输出轴体一点点地连续旋转,能够将该输出轴体一边确保一定的转矩性一边旋转控制到规定角度。并且,在作为流体而使用空气的情况下,由于能够迅速且平顺地进行向弹性体的内侧的供给和排出,所以能够将输出轴体更平顺地旋转控制。根据有关技术方案5的发明,通过对流体供给排出区域反复附加规定压力的脉冲空气,使输出轴体很小地一点点旋转,通过在发挥大致一定的旋转转矩的同时将输出轴体旋转控制,能够发挥稳定的转矩特性。根据有关技术方案6或7的发明,仅通过对旋转构造体将电压反复附加或附加停止,就能够使输出轴体一点点地连续旋转,能够在将该输出轴体确保一定的转矩性的同时旋转控制到规定角度。并且,还能够使电压附加机构小型化而实现设备整体的紧凑化。根据有关技术方案8的发明,通过由电压附加机构将电压以脉冲状反复附加,使输出轴体很小地一点点旋转,通过在发挥大致一定的旋转转矩的同时将输出轴体旋转控制,能够发挥稳定的转矩特性。根据有关技术方案9的发明,通过动力传递机构的传递部件与壳体、圆筒部的咬合的组合,能够将在旋转构造体中发生的应力可靠地向输出轴传递或避免传递,能够在防止输出轴体的误动作的同时实施高精度的旋转控制。在此情况下,具有一边使圆筒部发挥卷轴的动作一边适当切换扭转旋转的方向的功能。根据有关技术方案10的发明,能够将旋转构造体相对于传递部件牢固地固接,能够防止旋转构造体松动或脱落而急剧地消耗,能够发挥良好的封固性能、作为旋转致动器而维持高精度的分辨能力。根据有关技术方案11的发明,能够在使脱落方向的阻力增加而可靠地防止脱落及松动的同时使旋转构造体动作。
根据有关技术方案12的发明,能够不需要复杂的机构而通过简单的结构设置,能够在发挥紧凑性的同时、连接到各种阀上而将该阀高精度地旋转控制。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旋转致动器的第1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图2是表示对图1的旋转致动器供给了空气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图3是表示对图2的旋转致动器进一步供给了空气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图4是表示对图3的旋转致动器进一步供给了空气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图5是表示从图4的旋转致动器开始了空气的排出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图6是表示从图5的旋转致动器完成了空气的排出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图7是表示旋转致动器和流体供给排出机构的回路图。图8是表示空气的供给、排出与输出轴体的旋转方向的关系的说明图。图9是表示空气的供给压力与输出轴体的旋转角度的关系的一例的说明图。图10是表示空气的供给压力与输出轴体的旋转角度的关系的另一例的说明图。图11是表示作用在图1的旋转致动器的旋转构造体上的力的矢量图。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旋转致动器的第2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图13是表示对图12的旋转致动器供给了空气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图14是表示对图13的旋转致动器供给了空气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图15是表示对图14的旋转致动器供给了空气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图16是表示从图15的旋转致动器开始了空气的排出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图17是表示从图16的旋转致动器完成了空气的排出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图18是第2实施方式的旋转致动器的分解立体图。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旋转致动器的第3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图20是表示对图19的旋转致动器的一侧的开关部件附加了电压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图21是表示对图19的旋转致动器的另一侧的开关部件附加了电压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图22是表示作用在图19的旋转致动器的旋转构造体上的力的矢量图。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旋转致动器的第4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图M是表示图23的部分放大剖视图。图25是表示空气的供给压力与输出轴体的旋转角度的关系的比较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旋转致动器。在图1至图6中,表示本发明的旋转致动器的第1实施方式,表示作为旋转致动器而做成流体压式旋转致动器的例子。图7表示在图1的旋转致动器上连接着流体供给排出机构的回路图。在该实施方式中,作为流体压而使用空气。在图1中,旋转致动器主体(以下,称作致动器主体)1具有旋转构造体2、输出轴体3、和动力传递机构4。旋转构造体2在轴向上具有图11所示的扭转角θ,在内侧具有作为密封空间的流体供给排出区域5。在流体供给排出区域5中,作为驱动能源而连接图7所示的流体供给排出机构6,旋转构造体2可经由该驱动能源6转动而设置。旋转构造体2具有圆筒状的弹性体7、和配设在该弹性体7的内部的多个线材8。弹性体7例如由氯丁二烯橡胶等橡胶材料构成,当对内侧供给、排出了脉冲空气等空气时向圆周方向膨胀、收缩变形。线材8例如由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等强化纤维构成,以螺旋状埋入在弹性体7内以使具有扭转角θ。旋转构造体2在没有对弹性体7施加内压的状态下,通过弹性体7的复原力维持为圆筒状的形状、或者图1所示那样的中央部附近收缩的形状。当从该弹性体7的内侧施加了压力时,弹性体7如图3、图4所示那样一边以中央部附近为中心膨胀、一边通过线材8的张力发生轴向的扭转旋转。进而,如果从该状态除去向弹性体7的压力,则弹性体7收缩到图1的状态,通过线材8的作用,弹性体7回到原来的状态。这样,旋转构造体2当作为驱动能量的流体被相对于流体供给排出区域5供给、排出时膨胀、收缩而变形,以使其在轴向上扭转。由此,旋转构造体2旋转,能够将该旋转向输出轴体3反复传递。由旋转构造体2产生的转矩给弹性体7的内径、轴向的长度、施加在弹性体7的内部上的压力带来影响,所以需要适当设定各个值。在图11中,线材8的扭转角θ在考虑弹性体7的膨胀、收缩变形时的旋转动作角度α的基础上适当设定。当附加空气压(供给空气)时,在上部侧被开放而下部侧被约束的情况下,在旋转构造体2中,通过弹性体7膨胀,线材8被向外侧拉伸,产生以旋转轴心L为中心的旋转转矩Τ,旋转构造体2的上部侧旋转。此时,旋转构造体2通过旋转动作角度α而上部侧旋转,以使1个线材8的上端侧的点P移动到点P'。如果设此时的线材8的下端侧的固定点为Q、对线材施加力的中心点为R,则为线段PQ=线段P'RQ,线材8的长度为一定。另一方面,当除去了空气压的附加(将空气排出)时,在旋转构造体2上,通过弹性体7的弹性力而作用扭转旋转的返回力(所谓的偏压力),通过该偏压力,作为开放侧的旋转构造体2的上部侧旋转,回到原来的形状。此外,在设固定点为P的情况下,旋转转矩T向与上述相反(逆)方向作用。线材8只要能够在旋转构造体2的两端部产生应力,也可以排列为螺旋状以外的构造、或卷装在弹性体7的外周侧、或以网状设置。另一方面,弹性体7也可以是树脂等,旋转构造体2也可以由一体物形成。如上所述,旋转构造体2在一端侧在轴向上被约束的状态下配设,将在该旋转构造体2的两端部产生的应力变换为旋转力,向输出轴体3传递。输出轴体3形成为大致筒状,与该旋转构造体2同轴地配设在旋转构造体2的内周侧,能够相对于旋转构造体2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轴体3与扩径状的圆筒部9 一体地形成,输出轴体3与圆筒部9 一体旋转。在输出轴体3 (圆筒部9)上,在其两端面10、11侧形成有流体供给排出口 12、13,在大致中央附近形成有流体供给排出口 14,它们通过连通孔15连通。两端面的流体供给排出口 12、13形成在比后述的密封部件16靠端面的内径侧。动力传递机构4设在旋转构造体2与输出轴体3之间,同轴地具有上述圆筒部9、传递部件20、和筒状的壳体21。其中,在圆筒部9的外周的两侧附近,周面形成有从输出轴体3的端部侧朝向中央侧扩径的锥面22、23,此外,安装有密封用0形环M。进而,在圆筒部9的两端面侧,安装着上述作为密封部件的0形环16、16。传递部件20配设在圆筒部9的上下部侧,能够经由0形环M相对于圆筒部9在轴向上移动。各传递部件20、20由内侧传递部件25和外侧传递部件沈构成。在内侧传递部件25的内周侧形成有内周传递面27,在外侧传递部件沈的外周侧形成有外周传递面观。内周传递面27形成为能够咬合到上述圆筒部的锥面22、23上的锥形。外周传递面观形成为能够咬合到从壳体21的端部侧朝向中央侧缩径的锥面四、30上的锥形。内周传递面27 (锥面22、23)、外周传递面观(锥面四、30)的未图示的锥角度设为传递部件20能够作动的适当的角度。在内侧传递部件25的外周侧和外侧传递部件沈的内周侧,形成有能够相互拧合的阳螺纹31和阴螺纹32。将内侧传递部件25和外侧传递部件沈在其之间以密封状态夹着旋转构造体2的两端部位的状态下螺装。该旋转构造体2经由0形环M安装在输出轴体3的外周侧。因此,在与该旋转构造体2的内侧的输出轴体3之间形成有作为密封空间的流体供给排出区域5。壳体21配设在传递部件20的外周侧,在内部收纳有该传递部件20和圆筒部9。在壳体21的开口侧的内周上,形成有能够与外周传递面观咬合的上述锥面四、30。在壳体21的两端开口部位上,分别固接着能够覆盖该开口部位的第1帽部件33和第2帽部件34。在第1帽部件33、第2帽部件34上分别形成有导引孔35。导引孔35设为能够在输出轴体3上旋转且沿轴向滑动的孔径。在导引孔35的内周面上安装着0形环36,通过该0形环36将输出轴体3的外周面密封。在第1帽部件33、第2帽部件34的圆筒部9的装着位置上,形成有圆筒部9能够移动的空隙部37、和接着该空隙部37、圆筒部9的端面10、11能够抵接的抵接面38。进而,在第1帽部件33、第2帽部件34上,分别与外部连通而形成有能够向空隙部37供给、排出空气的第1空气口 39、第2空气口 40。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旋转构造体2设置为,使其当被从第1空气口 39供给空气时向顺时针旋转(右旋转)方向发生扭转旋转、当被从第2空气口 40供给空气时向逆时针旋转(左旋转)方向发生扭转旋转。虽然没有图示,但也可以在第1帽部件33、第2帽部件34及壳体上设置凸缘部。在此情况下,能够将第1帽部件33、第2帽部件34经由凸缘部通过螺栓等安装到壳体上。通过上述结构,动力传递机构4在从流体供给排出机构6经由空气口 39、40从一侧部将作为驱动能源的空气供给到致动器主体1内时,输出轴体的露出在圆筒部9的一侧的空气供给室中的半径方向端面部位通过空气压力的作用沿轴向移动。此时,在一侧部,锥面22与内周传递面27的咬合脱离,在另一侧部,锥面23与内周传递面27咬合,并且传递部件20、20在轴向上移动,在旋转构造体2的一侧部,传递部件20的外周传递面观与壳体21的锥面四咬合,在另一侧部,外周传递面观与壳体21的锥面30的咬合脱离。由此,旋转构造体2的一侧部被在壳体21的旋转方向上保持,在此状态下被从第1空气口 39供给了空气时,在旋转构造体2上向逆时针方向发生扭转旋转。是通过该扭转旋转、另一侧部旋转时的旋转转矩经由圆筒部9被传递给输出轴体3的机构。通过该动力传递机构4,输出轴体3在旋转构造体2的膨胀时随着该旋转构造体2的扭转旋转而旋转,在旋转构造体2的收缩时停止旋转。即,动力传递机构4为当旋转构造体2通过发生的应力向一方向旋转时,向输出轴体3传递旋转、当旋转构造体2向反方向旋
8转而返回到原来的状态时将输出轴体3的旋转传递停止的机构。进而,当对流体供给排出区域5连续反复供给、排出空气时,每当其供给、排出,输出轴体3 —边旋转或旋转停止,一边将阀55的未图示的输出轴旋转到规定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传递部件20、20在动力传递机构4的上下侧设有一对。该传递机构20、20当被从上部侧的第1空气口 39、下部侧的第2空气口 40供给、排出空气时,能够将旋转构造体2的不同的侧部保持在壳体21上。因而,通过将空气的供给、排出在第1空气口 39、第2空气口 40间交替地切换,能够使输出轴体3的旋转方向正转、反转。此外,在上下的传递部件20、20之间夹设着衬垫部件41。衬垫部件41的上下的端面41a、41a在相对于内侧传递部件25、25能够推力旋转的状态下嵌装在圆筒部9 (输出轴体3)的外周侧。通过该衬垫部件41,限制上下的传递部件20、20的向接近方向的移动,当对流体供给排出区域5供给了空气时防止旋转构造体2在轴向上过度收缩。因此,能够确保由旋转构造体2的扭转旋转带来的转矩。在衬垫部件41的大致中央附近,在与输出轴体3的流体供给排出口 14对应的位置上设有连通孔42。能够经由该连通孔42对流体供给排出区域5供给、排出空气。在图7中,流体供给排出机构6具有第1流体流路45和第2流体流路46。该第1流体流路45、第2流体流路46分别连接在第1空气口 39、第2空气口 40上。流体供给排出机构6为对流体供给排出区域5将规定压力的流体作为驱动能源以脉冲状附加、使旋转构造体2膨胀、收缩变形的机构。流体供给排出机构6具有压缩机47、电磁切换阀48、脉冲发生器49、过滤器50、调节器51。压缩机47是压缩空气的供给源,经由过滤器50和调节器51连接在电磁切换阀48上。过滤器50为了将来自压缩机47的压缩空气的尘埃或垃圾等除去而设置。调节器51为了将来自压缩机47的压缩空气向电磁切换阀48供给而设置。电磁切换阀48为了将来自压缩机47的空气向致动器主体1的第1空气口 39、第2空气口 40输送而设置,例如由5方口电磁切换阀构成。来自压缩机47的空气被电磁切换阀48内的未图示的第1空气用控制螺线管、第2空气用控制螺线管切换流路而向致动器主体1适当输送。脉冲发生器49在内部具有未图示的脉冲宽度调整机构。脉冲宽度调整机构能够产生规定宽度的脉冲信号。脉冲发生器49具有第1空气口用脉冲输出部52、第2空气口用脉冲输出部53。脉冲发生器49经由第1空气口用脉冲输出部52、第2空气口用脉冲输出部53向第1空气口用控制螺线管、第2空气口用控制螺线管供给可变脉冲电源,能够控制它们。通过该控制,从电磁切换阀48的流路向致动器主体1供给脉冲空气。脉冲发生器49能够以任意的间隔产生脉冲信号。由此,能够控制来自电磁切换阀48的脉冲空气的间隔、如后述那样任意地控制输出轴体3的旋转角度。在流体供给排出机构6中,来自压缩机47的压缩空气被经由过滤器50、调节器51向电磁切换阀48输送。此时,电磁切换阀48的流路由脉冲发生器切换。并且,对致动器主体1将规定压力的脉冲空气以规定间隔反复供给、排出。由此,使旋转构造体2膨胀、收缩动作。上述压缩机47、电磁切换阀48、脉冲发生器49、过滤器50、调节器51能够利用通常使用的设备。此外,如图1、图7所示,在输出轴体3上能够连接任意的阀55。作为阀55,例如有弹子阀或蝶阀等旋转阀、闸阀或球阀等升降运动阀等。阀阳内的未图示的阀阀体通过流体供给排出机构6的脉冲空气的供给、排出的调节而被开闭控制、或者比例控制为任意的中间开度。接着,使用图1 图6详细地说明上述旋转致动器的动作。在图1中,表示脉冲空气的供给开始前的致动器主体1的状态。在空气供给前,圆筒部9的密封部件16紧贴密封在第1帽部件33、第2帽部件34的各抵接面38、38上。输出轴体3被维持为旋转停止状态,从流体供给排出区域5排出空气,旋转构造体2成为收缩的状态。上下的传递部件20、20的内周传递面27、外周传递面观为相对于圆筒部9的锥面22、23和壳体21的锥面四、30咬合脱离的状态。因此,传递部件20、20相对于圆筒部9、壳体21为自由的状态。如果切换电磁切换阀48、从流体供给排出机构6经由第1空气口 39供给规定压力的脉冲空气,则该空气达到第1帽部件33的空隙部37,在圆筒部9上施加向图中的下方向推压的力。通过该力,下侧的密封部件16被与端面11之间压扁,圆筒部9 (输出轴体3)向下方去向运动。此时,圆筒部9将下方侧的传递部件20向下方侧推压。通过该推压,经由旋转构造体2 —体化的上方侧的传递部件20也向下方侧移动。并且,通过圆筒部9的滑动,在旋转构造体2的一侧部、图2中的上部侧,传递部件20的外周传递面观与壳体21的锥面四咬合,并且内周传递面27与圆筒部9的锥面22的咬合脱离。在旋转构造体2的另一侧部、图2中的下部侧,为外周传递面观与壳体21的锥面30的咬合脱离、并且内周传递面27与圆筒部9的锥面23咬合的状态。如果从该状态进一步从第1空气口 39供给空气,则如图3所示,空气从输出轴体3的流体供给排出口 12流入。该空气经由连通孔15从中央的流体供给排出口 14、经由衬垫部件41的连通孔42被向旋转轴体内侧的流体供给排出区域5供给。此时,由于通过下侧的密封部件16将端面11与抵接面38密封,所以能够防止空气从第2空气口 40泄漏。如果对流体供给排出区域5供给空气,则旋转构造体2膨胀变形,通过线材8在轴向上发生右旋转的扭转旋转。此时,通过衬垫部件41,防止旋转构造体2随着扭转而收缩。此时,如上所述,在传递部件20的一侧部,外周传递面28与壳体的锥面四处于咬合的状态,在另一侧部,内周传递面27与圆筒部的锥面23处于咬合的状态。因此,旋转构造体2在一侧部被相对于壳体21不可旋转地保持,在另一侧部能够与输出轴体3 —体地旋转。通过这些,施加在旋转构造体2上的扭转旋转经由另一侧部的传递部件20被传递给输出轴体3,输出轴体3随着旋转构造体2的扭转旋转,从上方侧观察向右方向旋转动作。在图4中,表示旋转构造体2最大膨胀的状态。来自流体供给排出机构6的脉冲空气被连续地供给直到成为图的状态。接着,从该状态起,将流体供给排出区域5的空气经由流体供给排出口 14、连通孔15、流体供给排出口 12从第1空气口 39排出。如图5所示,如果从流体供给排出区域5将空气排出,则旋转构造体2通过弹性体7的复原力而收缩伸展变形,发生左方向的扭转旋转。此时,空隙部37的空气也被排出,输出轴体3在图中向上方回向运动,并且由于锥面23上的推力方向的推力消失,所以输出轴体3的向下方侧的传递部件20的推压被解除。并且,传递部件20的外周传递面观与壳体21的锥面四的咬合、传递部件20的内周传递面27与圆筒部9的锥面23的咬合脱离。通过这样的动力传递机构4的解除,到从图5到图6的空气脱出的完成状态为止,防止输出轴体3的旋转而维持旋转停止状态。因此,连接在输出轴体3上的阀55的阀阀体的开度被维持。接着,通过从空隙部37将空气排出,输出轴体3如图6所示那样回向运动,直到密封部件16紧贴密封在抵接面38上。该致动器主体1的动作是将脉冲空气1次供给、排出时的输出轴体3的旋转。通过将该脉冲空气以规定间隔反复供给、排出,能够维持每当其供给使输出轴体3旋转、此外每当排出将输出轴体3旋转停止的状态。由此,能够使输出轴体3通过微动旋转而旋转动作到规定角度、控制阀55的阀开度。进而,如图9或图10所示,只要控制从流体供给排出机构6的脉冲空气的供给、排出时间的脉冲附加宽度,就能够以相当于1次附加宽度的时间的量使输出轴体3旋转、调节在1脉冲宽度下旋转的旋转角。因此,在图10中,能够将脉冲空气的供给、排出时间设定得较短而细致地旋转控制输出轴体3,能够将阀55以微小角度调整而高精度地控制。该脉冲空气的控制通过调整脉冲发生器49的脉冲宽度调整机构能够进行,通过该脉冲空气的控制,将阀55比例控制也变得容易。另一方面,在使输出轴体3向与上述相反的旋转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切换电磁切换阀48,从流体供给排出机构6经由第2空气口 40供给规定压力的脉冲空气。在此情况下,虽然没有图示,但由于在圆筒部9上施加向上方向推压的力,所以该圆筒部9向上方去向运动。通过该去向运动,在旋转构造体2的下部侧,传递部件20的外周传递面观与壳体21的锥面30咬合并且内周传递面27与圆筒部9的锥面23的咬合脱离。在上部侧,为外周传递面观与壳体21的锥面四的咬合脱离、并且内周传递面27与圆筒部9的锥面22咬合的状态。并且,如果向流体供给排出区域5内供给空气,则通过在旋转构造体2上相对于轴向发生左旋转的扭转旋转,输出轴体3左旋转。此外,在从流体供给排出区域5排出了空气的情况下,维持输出轴体3的旋转停止的状态。这样,在从第2空气口 40将脉冲空气供给、排出的情况下,与上述同样进行与从第1空气口 39将脉冲空气供给、排出的情况相反旋转的输出轴体3的动作。因而,通过由电磁切换阀48切换向第1空气口 39和第2空气口 40的供给、排出,能够将输出轴体3向左右的旋转方向旋转控制,能够将阀55调节为规定开度。在图8中,表示空气的供给、排出与输出轴体3的旋转方向的关系。如上所述,当从第1空气口 39将空气供给、排出时,输出轴体3向顺时针方向(C. W方向)旋转。当从第2空气口 40将空气供给、排出时,输出轴体3向逆时针方向(C. C. W方向)旋转。从该第1空气口 39、第2空气口 40的供给、排出与输出轴体3的旋转方向也可以是相反的关系,能够根据实施而任意地变更。本发明的旋转致动器如上述那样,将在轴向上具有扭转角θ的旋转构造体2可经由驱动能源6转动地设置、将转动构造体2以在轴向上约束的状态配设、将在该旋转构造体2的两端部发生的应力变换为旋转力而向输出轴体3传递,所以能够在将旋转构造体2的扭转阻力抑制为最小限度的同时向输出轴体3传递旋转。并且,由于是通过动力传递机构4、在旋转构造体2通过应力向一方向旋转时将该旋转向输出轴体3传递、当旋转构造体2向反方向旋转而回到原来的状态时不将该旋转向输出轴体3传递的构造,所以能够使旋转构造体2反复旋转动作,将该旋转传递给输出轴体3而使其旋转。由此,如图9或图10所示,能够将输出轴体3的旋转转矩总是保持为大致一定。并且,能够在要求一定的旋转转矩及高精度的旋转控制的各种阀55中使用。在图12至图18中,表示本发明的旋转致动器的第2实施方式。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以后,与其以前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通过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省略其说明。该实施方式的致动器主体60如图18的分解立体图所示,分体地设有输出轴体61和圆筒部62。圆筒部62可相对于输出轴体61旋转而设置。圆筒部62分体地设在输出轴体61的上下侧,在各圆筒部62、62与输出轴体61之间安装着单向离合器63、63。通过该构造,圆筒部62能够相对于输出轴体61在轴向上滑动,并且能够相对于输出轴体61单独地相对旋转。进而,在圆筒部62、62之间夹设着衬垫部件64。衬垫部件64以上下的端面64a、6 可相对于圆筒部62 (单向离合器63)推力旋转的状态松动嵌插在输出轴体61上。通过该衬垫部件64,限制上下的圆筒部62、62向接近方向移动。在衬垫部件64的大致中央附近设有流体供给排出用的连通孔65。经由该连通孔65能够将空气供给、排出。在输出轴体61的端面侧形成有流体供给排出口 66、66。流体供给排出口 66通过连通孔67连通在输出轴体的内周侧。由此,如图13 图15所示,当空气被从流体供给排出口 66供给、排出时,该空气通过单向离合器63的内周侧,能够经由衬垫部件64的连通孔65从形成在衬垫部件64上的连通孔42对流体供给排出区域5供给、排出。在致动器主体60中,当对流体供给排出区域5供给(图13 图15)、排出(图16、图17) 了空气时,能够从传递部件20通过圆筒部62经由单向离合器63向输出轴体61进行旋转传递。因此,圆筒部62不会相对于传递部件20旋转。当旋转构造体2扭转旋转时,在该旋转构造体2的扭转的一侧,单向离合器63将输出轴体61相对于传递部件20不能相对旋转地保持。因此,能够可靠地将扭转旋转从传递部件20传递给输出轴体3。另一方面,在将旋转构造体2不能旋转地固定的一侧,安装单向离合器63,以使单向离合器63与输出轴体3为能够相对旋转的关系。因此,当旋转构造体2发生了扭转旋转时,输出轴体3平顺地旋转。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作为流体而使用空气的例子,但该流体并不限定于空气。该空气也可以是例如油或水等其他种类的流体。在图19至图22中,表示本发明的旋转致动器的第3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的致动器主体71具有图22的旋转构造体72。旋转构造体72包含适当数量的形状记忆合金制的多个金属线材73。金属线材73以在轴向上具有扭转角θ的状态排列为大致圆筒状,具有在电压的附加时在长度方向上收缩的特性。在图19中,在旋转构造体72的内周侧设有输出轴体82。在旋转构造体72与输出轴体82之间的衬垫部件41的内侧设有螺旋弹簧74。螺旋弹簧74的上下端侧分别固定在传递部件20的内侧传递部件25、25上。由此,当上下的内侧传递部件25、25相对旋转时螺旋弹簧74被扭转,通过该螺旋弹簧74对传递部件20作用要回到原来的状态的力。进而,螺旋弹簧74还具有将上下的传递部件20、20维持为规定的间隔的功能。在对旋转构造体72施加了电压的情况下,通过金属线材73收缩,由扭转角θ在旋转构造体72上发生轴向的扭转旋转。详细叙述此时的旋转构造体72的动作。在图22中,当附加电压时,在旋转构造体72的上部侧被开放、下部侧被约束的情况下,在旋转构造体72上以旋转轴心L1为中心发生旋转转矩T1,旋转构造体72的上部侧旋转。在此情况下,1个金属线材73的上端侧的点P1旋转以使其移动到点P1'。如果设该金属线材的下端侧的固定点为Q1,则通过金属线材73伸缩,成为线段PAP线段P1I1的关系。另一方面,如果停止电压附加,则金属线材73向初始的长度恢复,并且在旋转构造体72上作用螺旋弹簧74的扭转旋转的复原力(偏压力)。通过该偏压力,作为开放侧的旋转构造体72上部侧旋转,回到原来的状态。在图19中,在致动器主体71中,作为驱动能源,在旋转构造体72上设有电压附加机构75。电压附加机构75具有电源76、开闭器77、电路部78、电压附加部79、开关部件80。如图19至图21所示,电源76、开闭器77通过电路部78连接。在电路部78上,并联连接着电压附加部79和开关部件80。开闭器77可开启关闭地设置,以使得当开启操作时能够经由电压附加部79对金属线材73附加电压。该开闭器77是当开启操作时能够将设在开关部件80、80中的开关部81、81中的某一侧的开关部81可动作地切换的构造。电压附加部79连接在旋转构造体72的上下部位上,能够对金属线材73附加电压。开关部件80例如在内部具有螺线管构造,通过开闭器77的开启操作,通过该螺线管部分吸附励磁,开关部81进行牵拉动作。致动器主体71通过上述结构,由电压附加机构75附加电压,使旋转构造体72旋转,通过重复该电压的附加,能够将旋转构造体72的旋转向输出轴体82反复传递。在此情况下,电压附加机构75具有对旋转构造体72和各开关部件80、80以脉冲状附加电压的功能。通过该脉冲状电压,旋转构造体72和各开关部件80、80能够以规定间隔反复进行动作和动作停止。接着,叙述致动器主体71的动作。在图19中,表示开闭器77为关闭的状态。在此情况下,由于对金属线材73没有附加电压,所以旋转构造体72不会旋转。此外,由于对上下的开关部件80、80也不附加电压,所以该开关部80、80不会动作。传递部件20、20的内周传递面27、外周传递面28从锥面22、23、四、30咬合脱离。因此,传递部件20、20相对于圆筒部9、壳体21为自由的状态,输出轴体82为停止状态。如图20所示,如果将开闭器77开启,向一侧、在图中是上方侧的开关部件80附加电压,则在金属线材73上被附加电压,旋转构造体72要进行右旋转。此时,上方侧的开关部件80的开关部81牵拉动作,将上方侧的传递部件20向下方侧推压。进而,该推压力经由螺旋弹簧74传递到下方侧的传递部件20。因此,下方侧的传递部件20也向下方侧移动。并且,在旋转构造体72的一侧部、图中上部侧,传递部件20的外周传递面观与壳体21的锥面四咬合,并且内周传递面27与圆筒部9的锥面22的咬合脱离。在旋转构造体72的另一侧部、图中下部侧,成为外周传递面观与壳体21的锥面30的咬合脱离并且内周传递面27与圆筒部9的锥面23咬合的状态。如果在该状态下旋转构造体72要右旋转,则该旋转构造体72的一侧部不能转动地保持在壳体21上,另一侧部能够与输出轴体82 —体地旋转。如果在旋转构造体72上发生右旋转的扭转旋转,则该扭转旋转经由另一侧部的传递部件20被传递给输出轴体82,该输出轴体82随着旋转构造体72的扭转旋转而旋转动作。在通过旋转构造体72的扭转旋转而输出轴体82旋转到规定角度后,如图19所示,开闭器77为关闭,电压附加机构75带来的电压附加停止。由此,开关部81回到原来的状态,向上方侧的传递部件20的推压被解除。接着,外周传递面28与锥面四的咬合、和内周传递面27与锥面23的咬合脱离。并且,由于在旋转构造体72上作用有由上述螺旋弹簧74带来的偏压力,所以该旋转构造体72向左方向发生扭转旋转,回到原来的状态。此时,输出轴体82由于不会与旋转构造体72 —起旋转,所以右旋转后的状态被维持,连接在输出轴体72上的阀55的阀开度也被维持。以上的动作是叙述了由电压附加机构75附加了 1次脉冲状电压的情况的动作。接着,通过反复附加脉冲状电压(将开闭器77反复开启关闭)、反复进行旋转构造体72和开关部件80的动作和动作停止,能够将输出轴体82以微动动作连续地旋转控制。进而,与上述脉冲空气的情况同样,也可以将脉冲状电压的脉冲宽度控制为规定间隔。在此情况下,能够更细致地调整由1次的脉冲状电压带来的输出轴体82的旋转角。在使输出轴体82反向旋转的情况下,在图21中,使开闭器77向另一侧的开关部件20的电压附加侧开启。在此情况下,对金属线材73附加电压,旋转构造体72要左旋转,并且下方侧的开关部件80的开关部81牵拉动作,将下方侧的传递部件20向上方侧推压。该推压力由螺旋弹簧74向上方侧的传递部件20传递,该传递部件20也向上方侧移动。此时,在旋转构造体72的下部侧,传递部件20的外周传递面观与壳体21的锥面30咬合,并且内周传递面27与圆筒部9的锥面23的咬合脱离。在旋转构造体72的上部侧,为外周传递面观与壳体21的锥面四的咬合脱离并且内周传递面27与圆筒部9的锥面22咬合的状态。如果在此状态下旋转构造体72要左旋转,则该旋转构造体72的另一侧部被不能旋转地保持在壳体21上,一侧部能够与输出轴体82 —体地旋转。如果在旋转构造体72上发生左旋转的扭转旋转,则该扭转旋转经由一侧部的传递部件20被传递给输出轴体82,该输出轴体82随着旋转构造体72的扭转旋转而旋转动作。接着,如果来自电压附加机构75的电压的附加停止,则通过开关部81回到原来的状态,向下方侧的传递部件20的推压被解除。并且,传递部件20的外周传递面观、内周传递面27、和锥面30、22的咬合脱离,旋转构造体72在螺旋弹簧74的偏压力下向右方向发生扭转旋转,回到原来的状态。此时,输出轴体82被维持左旋转后的状态。如果从该状态起接着附加使另一侧的开关部件80反复动作的脉冲状电压,则与上述右旋转的情况同样,能够将输出轴体82连续地以微动动作旋转控制。在图23中,表示本发明的旋转致动器的第4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的致动器主体90中,在旋转构造体91的两端侧外周面91a、91a上设有热收缩性管92。作为热收缩性管92,使用例如烯烃类热收缩管或热收缩性硅酮橡胶管。这样具有适度的收缩性、拉伸强度、伸长、扯裂强度、并且即使在较大的使用温度范围中也能够发挥收缩性的材料是优选的。进而,只要具备这样的特性,也可以代替热收缩性管92而使用各种材料。热收缩性管92安装在旋转构造体91的两端侧外周面91a、91a上,在此状态下,被未图示的干燥机等适当的加热机构加热。由此,热收缩性管92热收缩,将旋转构造体91在半径方向上压缩紧贴、并且固接。如果配设热收缩性管92,则旋转构造体91的两端侧为比其他部分更厚壁的状态。旋转构造体91的外径侧受该热收缩性管92保护。固接着热收缩性管92的旋转构造体91的两端部105、105在收缩夹紧的状态下固定保持在构成传递部件93的内侧传递部件94与外侧传递部件95之间。内侧传递部件94与外侧传递部件95通过分别形成的阳螺纹96与阴螺纹97的螺装而一体化。旋转构造体91和热收缩性管92被内侧传递部件94扩径保持。热收缩性管92的外径侧受外侧传递部件95保护。如图M所示,在内侧传递部件94的外周面9 上,形成有至少1个套匣(竹O子)部98。套匣部98形成环状的突起形状,设为相对于向旋转构造体91的插入方向逐渐外径扩径的截面大致直角三角形状。套匣部98的未图示的顶角形成为锐角状。通过该锐角形状的顶角,套匣部98咬入到旋转构造体91两端部105、105的内周面91b、91b中。套匣部98优选的是形成3个左右。进而,在套匣部98附近与热收缩性管92之间也可以涂敷未图示的粘接剂。在涂敷粘接剂的情况下,作为该粘接剂,优选的是例如SBR (苯乙烯橡胶)类、CR (氯丁二烯橡胶)类等合成橡胶系粘接剂。在外侧传递部件95的内周侧的与热收缩性管92的抵接部位上,形成有向内侧方向以适当角度弯折的弯折部99。在与弯折部99对置的内侧传递部件94的外周部分上形成有空间部100。热收缩性管92和旋转构造体91的两端部105、105在端部侧通过弯折部99向空间部100侧弯折的状态下,固定保持在内侧传递部件94与外侧传递部件95之间。此时,压接固定在套匣部98上。在上下的传递部件93、93之间,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设有衬垫部件101。衬垫部件101的上下的端面101a、101a在金属接触的状态下接触在内侧传递部件94上。因此,衬垫部件101能够相对于传递部件93平滑地旋转滑动。在内侧传递部件94的外周上,形成有环状抵接部102。环状抵接部102以金属接触的状态抵接在形成于外侧传递部件95的对应位置上的接触面103上。旋转构造体91通过衬垫部件101与内侧传递部件94的金属接触、内侧传递部件94与外侧传递部件95的金属接触,以提高了轴向的尺寸精度的状态安装。因此,能够在将收缩后的旋转构造体91的轴向的尺寸控制为一定的状态下传递旋转力。如上所述,由于致动器主体90将通过热收缩固接着热收缩性管92的旋转构造体91的两端部105、105固定保持在内侧传递部件94与外侧传递部件95之间,所以通过该厚壁部分对传递部件93提高接触面压,能够在通过其收缩力强化了固定的状态下将旋转构造体91及热收缩性管92固接。因此,能够防止通过扭转力而旋转构造体91相对于传递部件93松动、或者旋转构造体91与传递部件93的固接部分的急剧的消耗。热收缩性管92由于通过热收缩覆盖固接在旋转构造体91上,所以通过该收缩力的作用,能够使被覆面为气密状态。因而,能够提高对于向旋转构造体91内的流体的加压的封固性能而防止空气泄漏。对于流体的加压、减压的反复,也能够防止旋转构造体91从传递部件93脱落、防止该固接部分的疲劳断裂或龟裂、破损。旋转构造体91由于经由衬垫部件101与内侧传递部件94、内侧传递部件94与外侧传递部件95的金属接触固定,所以轴向的长度不会变化,能够维持高精度的分辨能力。由于通过旋转构造体91的螺装将热收缩性管92固定,所以分解及组装较容易。通过该旋转构造体91的组装构造,能够将致动器抑制为低成本并将整体紧凑地形成。进而,由于使旋转构造体91咬入到形成在内侧传递部件94上的套匣部98的顶角部分上、并且通过热收缩性管92将旋转构造体91从外周侧在半径方向上压缩保持而安装,所以对于作用在旋转构造体91上的拉伸方向的力能够产生较大的拉拔阻力。因此,能够防止旋转构造体91的脱落及松动。由于在外侧传递部件95的弯折部99处旋转构造体91及热收缩性管92弯折,所以除了由套匣部98带来的拉拔力以外,能够更强地发挥阻力。并且,在套匣部98与热收缩性管92之间涂敷了粘接剂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该粘接剂将热收缩性管92更牢固地固接在旋转构造体91上。并且,通过它们之间的间隙被堵塞,也不会有流体泄漏的可能性。本发明的旋转致动器只要是将在轴向上具有扭转角的旋转构造体经由驱动能源可转动地设置、能够将在该构造体的两端部上发生的应力变换为旋转力而向输出轴体传递的构造,也可以设为上述以外的各种构造。在此情况下,也可以将旋转构造体设为包括弹性体和线材、或者形状记忆合金制的金属线材的构造以外的构造。进而,旋转致动器在阀以外的设备或装置等中也能够使用,特别是,通过设在需要由高分辨能力带来的高精度的旋转控制的部位,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其旋转控制功能。此外,通过将传递部件仅设在动力传递机构的单侧,也能够实施仅输出轴体的一方向的旋转控制,在此情况下,通过能够将动力传递机构简略化,能够实现紧凑化。附图标记说明1致动器主体
2、72旋转构造体
3输出轴体
4动力传递机构
5流体供给排出区域
6流体供给排出机构(驱动能源)
7弹性体
8线材
9圆筒部
20传递部件
21壳体
55阀
73金属线材
75电压附加机构(驱动能源)82输出轴体92热收缩性管98套匣部θ扭转角。
权利要求
1.一种旋转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可经由驱动能源转动地设有在轴向上具有扭转角的旋转构造体,将该转动构造体以在轴向上约束的状态配设,将在构造体的两端部发生的应力变换为旋转力,传递给输出轴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旋转构造体与输出轴体之间设有动力传递机构,该动力传递机构是当上述旋转构造体通过发生的应力向一方向旋转时对上述输出轴体传递旋转、当上述旋转构造体向反方向旋转而回到原来的状态时停止向上述输出轴体的旋转传递的机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致动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旋转构造体是具有圆筒状的弹性体、和在该弹性体的轴向上具有扭转角的多个线材、当从上述弹性体的内侧施加了压力时通过上述线材产生轴向的扭转旋转的构造体。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旋转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旋转构造体的内侧设有作为密闭空间的流体供给排出区域,对该流体供给排出区域内作为驱动能量而反复进行适当的流体的供给和排出,将上述旋转构造体的旋转传递给上述输出轴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流体供给排出区域上作为驱动能源而连接着将规定压的流体以脉冲状附加的流体供给排出机构。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致动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旋转构造体是包含适当数量的、在轴向上具有扭转角、在电压的附加时长度收缩的形状记忆合金制的多个金属线材的大致圆筒状的构造体。
7.如权利要求2或6所述的旋转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旋转构造体上作为驱动能源而设有电压附加机构,通过该电压附加机构反复附加电压,将上述旋转构造体的旋转反复传递给上述输出轴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转致动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电压附加机构是具有将电压以脉冲状附加的功能的附加机构。
9.如权利要求2 8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致动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动力传递机构是同轴地具有设在上述输出轴体的外周侧的圆筒部、可沿轴向移动地安装在该圆筒部的外周侧、在内外周侧具有传递面的传递部件、和配设在该传递部件的外周侧的筒状的壳体、当将上述旋转构造体的两端侧用上述传递部件保持、并且将上述驱动能源从一侧部供给时、上述传递部件在上述旋转构造体的一侧部与上述壳体咬合并且与上述圆筒部的咬合脱离、在另一侧部与上述壳体的咬合脱离并且与上述圆筒部咬合、一边将上述旋转构造体的一侧部保持在上述壳体上一边对旋转构造体施加扭转旋转而使另一侧部旋转、将其旋转转矩经由上述圆筒部向上述输出轴体传递的机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旋转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旋转构造体的两端侧外周面上通过热收缩固接着热收缩性管,将固接着该热收缩性管的上述旋转构造体的两端部通过构成上述传递部件的内侧传递部件与外侧传递部件的螺装而固定保持。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旋转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内侧传递部件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至少1个套匣部,使该套匣部咬入到上述旋转构造体两端部的内周面中。
12.如权利要求1 11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输出轴体上连接着旋转阀或升降运动阀等阀。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能够将高转矩性保持为一定并高精度地旋转控制、特别是适合作为各种阀的旋转控制用的旋转致动器。一种旋转致动器,可经由驱动能源(6)转动地设有在轴向上具有扭转角的旋转构造体(2),将该转动构造体(2)以在轴向上约束的状态配设,将在构造体(2)的两端部发生的应力变换为旋转力,传递给输出轴体(3)。
文档编号F15B15/10GK102597537SQ201080050640
公开日2012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4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9日
发明者青木和弘 申请人:株式会社开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