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风角度能调整的塔式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88367阅读:451来源:国知局
出风角度能调整的塔式风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工作流体是空气的泵送装置,特别是涉及用于通风的泵送装置,尤其涉及出风角度能调整的塔式风扇。



背景技术:

塔式风扇,简称为塔扇,因其外形似塔状而得名。现有技术塔式风扇多数呈纵向柱状,内部大多采用贯流式风轮组件,即风轮为圆柱形的贯流风轮,该贯流风轮轴向尺寸远大于直径,风道出风口为细长形状,风轮纵向安装在塔式风扇内部;这种风扇结构的优点是外观时尚,纵向风道出风口长,再配合摇头机构可实现一定角度的送风,而且噪音也比普通风扇低很多;但是这种风扇的缺点在于,由于风道出风口呈细长状,在某一时刻或者摆头处于静止状态时,其所吹出的风的送风角度很小;给人直观感受到的是一股细小的风扫过,多人使用时体验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出风角度能调整的塔式风扇,通过转动机构来控制风道架的转动,来调整风道架所形成的内部风道之出风角度方向,达到调整流入塔式风扇内空气的流动方向,使得流入塔式风扇内的空气能够从前壳之不同角度的出风口吹出,本发明塔式风扇结构简单、容易操作和实用性非常强。

本发明解决所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出风角度能调整的塔式风扇, 包括机体组件和风轮组件;所述机体组件又包括设有多处不同角度出风口的前壳、设有多处不同角度进风口的后壳、底座、电机支架和电机,所述电机支架固定在底座上,所述电机固定电机支架上;所述前壳和后壳的下端分别设置在所述电机支架上,并相互扣合在一起;所述电机位于所述前壳和后壳形成的容腔下端;所述风轮组件则包括风轮、风轮轴承和风轮轴承支架,所述风轮轴承设置在所述风轮轴承支架上,所述风轮轴承支架设置在所述前壳和后壳形成的容腔上端;所述风轮的下端与所述电机的转轴共轴线联结,所述风轮上端的凸轴插入所述风轮轴承的内孔内,所述电机工作后带动所述风轮旋转;所述塔式风扇还包括对流入塔式风扇内之空气起导向作用的风道架,以及能将所述风道架转动从而使该风道架所形成的内部风道之出风角度方向发生改变的转动机构;所述风道架能转动地位于所述电机和风轮轴承支架之间,并将所述风轮套住;工作时,所述电机带动所述风轮旋转,使空气从所述后壳的进风口流入,经过所述风道架所形成的内部风道,然后从所述前壳的出风口吹出,而通过所述转动机构来调整所述风道架所形成的内部风道之出风角度方向,达到调整流入塔式风扇内空气的流动方向,使得流入塔式风扇内的空气能够从所述前壳之不同角度的出风口吹出。

所述风道架包括上风道架和下风道架;所述转动机构能使所述上风道架和下风道架同时转动从而使各该上风道架和下风道架所形成的内部风道之出风角度方向同时发生改变。

或者是,所述风道架包括上风道架和下风道架;所述转动机构包括上转动机构和下转动机构,所述上转动机构能使所述上风道架转动从而使该上风道架所形成的内部风道之出风角度方向发生改变,所述下转动机构能使所述下风道架转动从而使该下风道架所形成的内部风道之出风角度方向发生改变。

或者是,所述风道架包括上风道架和下风道架;所述上风道架固定不动,所述下风道架能转动地位于所述上风道架下端和电机之间;所述转动机构能使所述下风道架转动从而使该下风道架所形成的内部风道之出风角度方向发生改变。

或者是,所述风道架包括上风道架和下风道架;所述下风道架固定不动,所述上风道架能转动地位于所述下风道架上端和风轮轴承支架之间;所述转动机构能使所述上风道架转动从而使该上风道架所形成的内部风道之出风角度方向发生改变。

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第一旋钮和第一从动齿轮,所述第一旋钮又包括上部的第一拨动旋钮和下部的第一主动齿轮;所述前壳和后壳上端相应地分别设有供所述第一旋钮之第一拨动旋钮露出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固定在所述上风道架之第一上端板的顶部;所述第一旋钮之第一拨动旋钮的上凸轴能转动设置在所述前壳和后壳形成的容腔上端,所述第一旋钮之第一拨动旋钮从所述前壳和后壳上端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露出一部分,所述第一旋钮之第一主动齿轮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相互啮合;用户手动来转动所述第一旋钮之第一拨动旋钮,使所述第一旋钮之第一主动齿轮带动所述第一从动齿轮转动,从而使所述上风道架转动,导致该上风道架所形成的内部风道之出风角度方向发生改变。

或者是,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第一扳手;所述后壳中部设有供所述转动扳手头部露出并转动的第一滑槽孔;所述第一扳手固定在所述上风道架之第一下端板的底部,其头部从所述后壳中部的第一滑槽孔中露出;用户手动来转动所述第一扳手,从而使所述上风道架转动,导致该上风道架所形成的内部风道之出风角度方向发生改变。

或者是,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第一从动齿轮、主动齿轮和同步电机;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固定在所述上风道架之第一上端板的顶部;所述同步电机固定在所述前壳和后壳形成的容腔上端,所述主动齿轮固定在所述同步电机的转轴上,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相互啮合;通过控制所述同步电机的旋转来带动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转动,从而使所述上风道架转动,导致该上风道架所形成的内部风道之出风角度方向发生改变。

或者是,所述转动机构包括连杆、曲柄和同步电机和第一扳手;所述第一扳手固定在所述上风道架之第一下端板的底部;所述同步电机固定在所述后壳内;所述曲柄一端固定在所述同步电机的转轴上,所述曲柄另一端与所述连杆一端连接,所述连杆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扳手的头部;通过控制所述同步电机的旋转来带动所述曲柄、连杆和第一扳手转动,从而使所述上风道架转动,导致该上风道架所形成的内部风道之出风角度方向发生改变。

同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出风角度能调整的塔式风扇之有益效果在于:

一、由于设置了对流入塔式风扇内之空气起导向作用的风道架,该风道架还可以增大风轮周围的风压,使流入塔式风扇内之空气能够从前壳的各出风口高速流出,而且风道架是能转动的;在转动机构的外力作用下,能将风道架转动从而使该风道架所形成的内部风道之出风角度方向发生改变,来调整流入塔式风扇内空气的流动方向,可以使得流入塔式风扇内的空气能够从前壳之不同角度的出风口吹出,扩大了塔式风扇的送风范围;

二、将风道架分成上风道架和下风道架,可以使得流入塔式风扇内的空气从所述前壳之上部和下部的出风口吹出时,有两个角度范围的人群享受该塔式风扇吹出来的凉爽的风,使塔式风扇上下两部分实现双向送风,一台这样的塔式风扇相当于将现有技术之两台塔式风扇组合在一起了,节约资源和能源;

三、转动机构、上风道架和下风道架结构简单,容易操作,实用性非常强。

综上所述,本发明出风角度能调整的塔式风扇,通过转动机构来控制风道架的转动,来调整风道架所形成的内部风道之出风角度方向,达到调整流入塔式风扇内空气的流动方向,使得流入塔式风扇内的空气能够从前壳之不同角度的出风口吹出,本发明塔式风扇结构简单、容易操作和实用性非常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出风角度能调整的塔式风扇实施例一的轴测投影示意图;

图2是所述塔式风扇实施例一分解后的轴测投影示意图;

图3是所述塔式风扇实施例一之转动机构与上风道架分解后放大的轴测投影示意图;

图4是所述塔式风扇实施例一的正投影主视剖视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A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6是图4所示B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7是所述塔式风扇实施例一之转动机构装配时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8是所述塔式风扇实施例一的风道架3之上风道架31的轴测投影示意图;

图9是所述塔式风扇实施例一的风道架3之下风道架32的轴测投影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出风角度能调整的塔式风扇实施例二的轴测投影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C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12是所述塔式风扇实施例二分解后的轴测投影示意图;

图13是图12所示D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14是所述塔式风扇实施例三之转动机构与上风道架分解后放大的轴测投影示意图;

图15是所述塔式风扇实施例四之转动机构与上风道架分解后放大的轴测投影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各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至图15,一种出风角度能调整的塔式风扇, 包括机体组件1和风轮组件2;所述机体组件1又包括设有多处不同角度出风口111的前壳11、设有多处不同角度进风口121的后壳12、底座13、电机支架14和电机15,所述电机支架14固定在底座13上,所述电机15固定电机支架14上;从前壳11上可以看出,每一横排设置有好几个出风口111,从上到下每一竖排还设置有几十个出风口111,这样在前壳11上就有很多不同角度的出风口111;从后壳12上可以看出,每一横排设置有好几个进风口121,从上到下每一竖排还设置有几十个进风口121,这样在后壳12上就有很多不同角度的进风口121;所述前壳11和后壳12的下端分别设置在所述电机支架14上,并相互扣合在一起;所述电机15位于所述前壳11和后壳12形成的容腔下端;所述风轮组件2则包括风轮21、风轮轴承22和风轮轴承支架23,所述风轮轴承22设置在所述风轮轴承支架23上,所述风轮轴承支架23设置在所述前壳11和后壳12形成的容腔上端,一般地可以将风轮轴承支架23固定在前壳11内腔上端;所述风轮21的下端与所述电机15的转轴共轴线联结,所述风轮21上端的凸轴211插入所述风轮轴承22的内孔内,所述电机15工作后带动所述风轮22旋转;所述塔式风扇还包括对流入塔式风扇内之空气起导向作用的风道架3,以及能将所述风道架3转动从而使该风道架3所形成的内部风道之出风角度方向发生改变的转动机构4;所述风道架3能转动地位于所述电机15和风轮轴承支架23之间,并将所述风轮22套住;工作时,所述电机15带动所述风轮22旋转,使空气从所述后壳12的进风口121流入,经过所述风道架3所形成的内部风道,然后从所述前壳11的出风口111吹出,而通过所述转动机构4来调整所述风道架3所形成的内部风道之出风角度方向,达到调整流入塔式风扇内空气的流动方向,使得流入塔式风扇内的空气能够从所述前壳11之不同角度的出风口111吹出。

所述风道架3一般包括上端板和下端板,以及分别与上端板和下端板联接的弧形竖立侧板,上端板、下端板和弧形竖立侧板之间形成了一条通道,该条通道就是所述风道架3所形成的内部风道,流入塔式风扇内的空气从该条通道的一端进,从该条通道的另一端出,只要将所述风道架3转动,由于有弧形竖立侧板的存在和阻挡,就可以使该风道架3所形成的内部风道之出风角度方向发生改变。风道架3除了对流入塔式风扇内之空气起导向作用外,其作用还有可以增大风轮21周围的风压,使流入塔式风扇内之空气能够从前壳11的各出风口111高速流出。为了使风道架3的结构更牢固,有的风道架3还包括分别与上端板和下端板联接的竖立加强板,该竖立加强板与弧形竖立侧板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样就使得上端板、下端板、弧形竖立侧板和竖立加强板之间形成了两条通道,该两条通道就是所述风道架3所形成的内部风道,流入塔式风扇内的空气从一条通道进,从另一条通道出,只要将所述风道架3转动,由于有弧形竖立侧板和竖立加强板的存在和阻挡,也可以使该风道架3所形成的内部风道之出风角度方向发生改变;风道架3的结构可以参照图8和图15之上风道架31的具体结构,以及参照图9之下风道架32的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详细赘述。

所述塔式风扇还包括设置在电机支架14下方的摆头机构,该摆头机构同现有技术的摆头机构,为常规设计,是现有技术,在此也不再赘述。

参见图2、图3、图8、图9、图12、图14和图15, 所述风道架3包括上风道架31和下风道架32;所述转动机构4能使所述上风道架31和下风道架32同时转动从而使各该上风道架31和下风道架32所形成的内部风道之出风角度方向同时发生改变。

或者是,参见图2、图3、图8、图9、图12、图14和图15,所述风道架3包括上风道架31和下风道架32;所述转动机构4包括上转动机构和下转动机构,所述上转动机构能使所述上风道架31转动从而使该上风道架31所形成的内部风道之出风角度方向发生改变,所述下转动机构能使所述下风道架32转动从而使该下风道架32所形成的内部风道之出风角度方向发生改变。

或者是,参见图2、图3、图8、图9、图12、图14和图15, 所述风道架3包括上风道架31和下风道架32;所述上风道架31固定不动,所述下风道架32能转动地位于所述上风道架31下端和电机15之间;所述转动机构4能使所述下风道架32转动从而使该下风道架32所形成的内部风道之出风角度方向发生改变。

或者是,参见图2、图3、图8、图9、图12、图14和图15, 所述风道架3包括上风道架31和下风道架32;所述下风道架32固定不动,所述上风道架31能转动地位于所述下风道架32上端和风轮轴承支架23之间;所述转动机构4能使所述上风道架31转动从而使该上风道架31所形成的内部风道之出风角度方向发生改变。

将风道架3分成上风道架31和下风道架32,可以使得流入塔式风扇内的空气从所述前壳11之上部和下部的出风口111吹出时,有两个角度范围的人群享受该塔式风扇吹出来的凉爽的风,一台这样的塔式风扇相当于将现有技术之两台塔式风扇组合在一起了,节约资源和能源。

实施例一:

参见图1至图9,一种出风角度能调整的塔式风扇, 包括机体组件1和风轮组件2;所述机体组件1又包括设有多处不同角度出风口111的前壳11、设有多处不同角度进风口121的后壳12、底座13、电机支架14和电机15,所述电机支架14固定在底座13上,所述电机15固定电机支架14上;所述前壳11和后壳12的下端分别设置在所述电机支架14上,并相互扣合在一起;所述电机15位于所述前壳11和后壳12形成的容腔下端;所述风轮组件2则包括风轮21、风轮轴承22和风轮轴承支架23,所述风轮轴承22设置在所述风轮轴承支架23上,所述风轮轴承支架23设置在所述前壳11和后壳12形成的容腔上端,该风轮轴承支架23固定在前壳11内腔上端;所述风轮21的下端与所述电机15的转轴共轴线联结,所述风轮21上端的凸轴211插入所述风轮轴承22的内孔内,所述电机15工作后带动所述风轮22旋转;所述塔式风扇还包括对流入塔式风扇内之空气起导向作用的风道架3,以及能将所述风道架3转动从而使该风道架3所形成的内部风道之出风角度方向发生改变的转动机构4;所述风道架3包括上风道架31和下风道架32;所述下风道架32固定不动,用螺丝固定在前壳11上;所述上风道架31能转动地位于所述下风道架32上端和风轮轴承支架23之间;所述上风道架31和下风道架32共同将所述风轮22套住;所述转动机构4能使所述上风道架31转动从而使该上风道架31所形成的内部风道之出风角度方向发生改变,该转动机构4也可以称为上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4包括第一旋钮41和第一从动齿轮42,所述第一旋钮41又包括上部的第一拨动旋钮411和下部的第一主动齿轮412;所述前壳11和后壳12上端相应地分别设有供所述第一旋钮41之第一拨动旋钮411露出的第一通孔119和第二通孔129;所述第一从动齿轮42固定在所述上风道架31之上端板311的顶部;所述第一旋钮41之第一拨动旋钮411的上凸轴4111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前壳11和后壳12形成的容腔上端,而将第一旋钮41之第一主动齿轮412的下凸轴4121活动地设置在所述风轮轴承支架23上,所述第一旋钮41之第一拨动旋钮411从所述前壳11和后壳12上端的第一通孔119和第二通孔129露出一部分,所述第一旋钮41之第一主动齿轮412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42相互啮合;用户手动来转动所述第一旋钮41之第一拨动旋钮411,使所述第一旋钮41之第一主动齿轮412带动所述第一从动齿轮42转动,从而使所述上风道架31转动,导致该上风道架31所形成的内部风道之出风角度方向发生改变。

工作时,所述电机15带动所述风轮22旋转,使空气从所述后壳12的进风口121流入,经过所述风道架3所形成的内部风道,然后从所述前壳11的出风口111吹出,用户手动来转动所述第一旋钮41之第一拨动旋钮411,使所述第一旋钮41之第一主动齿轮412带动所述第一从动齿轮42转动,从而使所述上风道架31转动,来调整所述风道架3之上风道架31所形成的内部风道之出风角度方向,达到调整流入塔式风扇内空气的流动方向,使得流入塔式风扇内的空气能够从所述前壳11上部之不同角度的出风口111吹出。

参见图7, 第一从动齿轮42可以与上风道架31做成一个整体,一般来说,第一从动齿轮42和上风道架31为工程塑料,可以一次性注塑而成。在图7的本实施例之转动机构装配时的局部剖视示意图中可以看出,所述第一旋钮41之第一拨动旋钮411的上凸轴4111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前壳11和后壳12形成的容腔上端之凹槽内,而将第一旋钮41之第一主动齿轮412的下凸轴4121活动地设置在所述风轮轴承支架23之凹槽内,所述第一旋钮41之第一主动齿轮412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42相互啮合。

参见图8,所述上风道架31一般包括第一上端板311和第一下端板312,以及分别与第一上端板311和第一下端板312联接的第一弧形竖立侧板313,上风道架31的第一上端板311、第一下端板312和第一弧形竖立侧板313之间形成了一条通道,该条通道就是所述上风道架31所形成的内部风道,流入塔式风扇内的空气从该条通道的一端进,从该条通道的另一端出,只要将所述上风道架31转动,由于有上风道架31的第一弧形竖立侧板313的存在和阻挡,就可以使该上风道架31所形成的内部风道之出风角度方向发生改变。上风道架31除了对流入塔式风扇内之上部空气起导向作用外,其作用还有可以增大风轮21上部周围的风压,使流入塔式风扇内之空气能够从前壳11上部的各出风口111高速流出。为了使上风道架31的结构更牢固,有的上风道架31还包括分别与第一上端板311和第一下端板312联接的第一竖立加强板314,该第一竖立加强板314与第一弧形竖立侧板313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样就使得上风道架31的第一上端板311、第一下端板312、第一弧形竖立侧板313和第一竖立加强板314之间形成了两条通道,该两条通道就是所述上风道架31所形成的内部风道,流入塔式风扇内的空气从该上风道架31的一条通道进,从另一条通道出,只要将所述上风道架31转动,由于有第一弧形竖立侧板313和第一竖立加强板314的存在和阻挡,也可以使该上风道架31所形成的内部风道之出风角度方向发生改变。

参见图9,所述下风道架32一般也包括第二上端板321和第二下端板322,以及分别与第二上端板321和第二下端板322联接的第二弧形竖立侧板323,下风道架32的第二上端板321、第二下端板322和第二弧形竖立侧板323之间形成了一条通道,该条通道就是所述下风道架32所形成的内部风道,流入塔式风扇内的空气从该条通道的一端进,从该条通道的另一端出,当然也只要将所述下风道架32转动,由于有下风道架32的第二弧形竖立侧板323的存在和阻挡,也可以使该下风道架32所形成的内部风道之出风角度方向发生改变。下风道架32除了对流入塔式风扇内之下部空气起导向作用外,其作用还有可以增大风轮21下部周围的风压,使流入塔式风扇内之空气能够从前壳11下部的各出风口111高速流出。为了使下风道架32的结构更牢固,有的下风道架32还包括分别与第二上端板321和第二下端板322联接的第二竖立加强板324,该第二竖立加强板324与第二弧形竖立侧板323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样就使得下风道架32的第二上端板321、第二下端板322、第二弧形竖立侧板323和第二竖立加强板324之间形成了两条通道,该两条通道就是所述下风道架32所形成的内部风道,流入塔式风扇内的空气从该下风道架32的一条通道进,从另一条通道出,当然也只要将所述下风道架32转动,由于有弧形竖立侧板323和竖立加强板324的存在和阻挡,也可以使该下风道架32所形成的内部风道之出风角度方向发生改变。

参见图9,所述下风道架32的第二上端板321的顶部设有一个向上凸出的第一耳仔3212,该第一耳仔3212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下风道架32的第二下端板322的底部设有一个向下凸出的第二耳仔3222,该第二耳仔3222上设有第二通孔;借助第二上端板321之第一耳仔3212的第一通孔和第二下端板322之第二耳仔3222的第二通孔,就可用两枚螺丝将下风道架32固定在前壳11上。

参见图8,所述上风道架31的第一上端板311的顶部中央设有一个向上凸出的第一圆筒凸台3111,所述上风道架31的第一下端板312中央设有一个中心通孔3121。参见图8,所述下风道架32的第二上端板321的顶部中央设有一个向上凸出的第二圆筒凸台3211。参见图5,所述风轮轴承支架23上设有一圈滑槽239。参见图5至图9, 所述上风道架31之第一上端板311的第一圆筒凸台3111位于所述风轮轴承支架23的滑槽239内,所述下风道架32之第二上端板321的第二圆筒凸台3211位于所述上风道架31之第一下端板312中央的中心通孔3121内,这样使所述上风道架31活动地设置在所述下风道架32和风轮轴承支架23上,可以自由转动。参见图9,标号3221为所述下风道架32之第二下端板322中央的一个中心通孔,电机15的转轴可以从该下风道架32之第二下端板322的中心通孔3221穿越。

实施例一塔式风扇的风道架3之下风道架32固定不动,而风道架3之上风道架31可以自由转动,这样就可以使得流入塔式风扇内的空气通过风道架3之下风道架32后从所述前壳11之下部的出风口111吹向一个角度范围的人群,能享受到该塔式风扇吹出来的凉爽的风,而流入塔式风扇内的空气通过风道架3之上风道架31后从所述前壳11之上部的出风口111吹向另一个角度范围的人群,也能享受到该塔式风扇吹出来的凉爽的风,一台像实施例一这样的塔式风扇就相当于两台现有技术之塔式风扇的效果,节约资源和能源。

在实施例一中的塔式风扇也还以包括设置在电机支架14下方的摆头机构,该摆头机构同现有技术的摆头机构,为常规设计,是现有技术,在此也不再赘述。

实施例一中的塔式风扇可以稍微变形,即可以将风道架3之上风道架31设计为固定不动,而风道架3之下风道架32设计为可以自由转动;或者是将风道架3之上风道架31和下风道架32都设计为可以自由转动;或者是将上风道架31和下风道架32做成一个整体,即为风道架3,而风道架3设计为可以自由转动;它们的结构同实施例一的结构基本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二:

参见图8至图13,该实施例之出风角度能调整的塔式风扇与实施例一塔式风扇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转动机构4的结构不一样,具体为所述转动机构4包括第一扳手49;所述后壳12中部设有供所述转动扳手49头部露出并转动的第一滑槽孔128;所述第一扳手49固定在所述上风道架31之第一下端板312的底部,其头部从所述后壳12中部的第一滑槽孔128中露出;用户手动来转动所述第一扳手49,从而使所述上风道架31转动,导致该上风道架31所形成的内部风道之出风角度方向发生改变。

工作时,所述电机15带动所述风轮22旋转,使空气从所述后壳12的进风口121流入,经过所述风道架3所形成的内部风道,然后从所述前壳11的出风口111吹出,用户手动来转动所述第一扳手49,从而使所述上风道架31转动,来调整风道架3之上风道架31所形成的内部风道之出风角度方向,达到调整流入塔式风扇内空气的流动方向,使得流入塔式风扇内的空气能够从所述前壳11上部之不同角度的出风口111吹出。

在实施例二中的塔式风扇也还以包括设置在电机支架14下方的摆头机构,该摆头机构同现有技术的摆头机构,为常规设计,是现有技术,在此也不再赘述。

实施例二中的塔式风扇也可以稍微变形,即可以将风道架3之上风道架31设计为固定不动,而风道架3之下风道架32设计为可以自由转动;或者是将风道架3之上风道架31和下风道架32都设计为可以自由转动;或者是将上风道架31和下风道架32做成一个整体,即为风道架3,而风道架3设计为可以自由转动;它们的结构同实施例二的结构基本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参见图4至图9和图14,该实施例之出风角度能调整的塔式风扇与实施例一塔式风扇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转动机构4的结构不一样,实施例一的转动机构4为手动,而本实施例的转动机构4为电动,自动控制,具体为所述转动机构4包括第一从动齿轮42、主动齿轮47和同步电机48;所述第一从动齿轮42固定在所述上风道架31之第一上端板311的顶部;所述同步电机48固定在所述前壳11和后壳12形成的容腔上端,例如同步电机48可以固定在所述后壳12内,所述主动齿轮47固定在所述同步电机48的转轴上,所述主动齿轮47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42相互啮合;通过控制所述同步电机48的旋转来带动所述主动齿轮47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42转动,从而使所述上风道架31转动,导致该上风道架31所形成的内部风道之出风角度方向发生改变。

工作时,所述电机15带动所述风轮22旋转,使空气从所述后壳12的进风口121流入,经过所述风道架3所形成的内部风道,然后从所述前壳11的出风口111吹出,通过控制所述同步电机48的旋转来带动所述主动齿轮47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42转动,从而使所述上风道架31转动,来调整所述风道架3之上风道架31所形成的内部风道之出风角度方向,达到调整流入塔式风扇内空气的流动方向,使得流入塔式风扇内的空气能够从所述前壳11上部之不同角度的出风口111吹出。

本实施例的同步电机48可以由控制装置来控制,控制装置上可以设置遥控接收功能等,该控制装置也是现有技术,在此也不再赘述。

在实施例三中的塔式风扇也还以包括设置在电机支架14下方的摆头机构,该摆头机构同现有技术的摆头机构,为常规设计,是现有技术,在此也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中的塔式风扇也可以稍微变形,即可以将风道架3之上风道架31设计为固定不动,而风道架3之下风道架32设计为可以自由转动;或者是将风道架3之上风道架31和下风道架32都设计为可以自由转动;或者是将上风道架31和下风道架32做成一个整体,即为风道架3,而风道架3设计为可以自由转动;它们的结构同实施例二的结构基本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参见图12、图13和图15,该实施例之出风角度能调整的塔式风扇与实施例二塔式风扇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转动机构4的结构不一样,实施例二的转动机构4为手动,第一扳手49的头部从后壳12的第一滑槽孔128中露出,而本实施例的转动机构4为电动,自动控制,第一扳手49隐藏于前壳11和后壳12形成的容腔内部,具体为所述转动机构4包括连杆45、曲柄46和同步电机48和第一扳手49;所述第一扳手49固定在所述上风道架31之第一下端板312的底部;所述同步电机48固定在所述后壳12内;所述曲柄46一端固定在所述同步电机48的转轴上,所述曲柄46另一端与所述连杆45一端连接,所述连杆45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扳手49的头部;通过控制所述同步电机48的旋转来带动所述曲柄46、连杆45和第一扳手49转动,从而使所述上风道架31转动,导致该上风道架31所形成的内部风道之出风角度方向发生改变。图14中,上风道架31采用的是没有第一竖立加强板314的上风道架,当然也可以采用有第一竖立加强板314的上风道架31。

工作时,所述电机15带动所述风轮22旋转,使空气从所述后壳12的进风口121流入,经过所述风道架3所形成的内部风道,然后从所述前壳11的出风口111吹出,通过控制所述同步电机48的旋转来带动所述曲柄46、连杆45和第一扳手49转动,从而使所述上风道架31转动,来调整所述风道架3之上风道架31所形成的内部风道之出风角度方向,达到调整流入塔式风扇内空气的流动方向,使得流入塔式风扇内的空气能够从所述前壳11上部之不同角度的出风口111吹出。

本实施例的同步电机48也可以由控制装置来控制,控制装置上可以设置遥控接收功能等,该控制装置也是现有技术,在此也不再赘述。

在实施例四中的塔式风扇也还以包括设置在电机支架14下方的摆头机构,该摆头机构同现有技术的摆头机构,为常规设计,是现有技术,在此也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中的塔式风扇也可以稍微变形,即可以将风道架3之上风道架31设计为固定不动,而风道架3之下风道架32设计为可以自由转动;或者是将风道架3之上风道架31和下风道架32都设计为可以自由转动;或者是将上风道架31和下风道架32做成一个整体,即为风道架3,而风道架3设计为可以自由转动;它们的结构同实施例二的结构基本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各实施例中的上风道架31转动只需要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转动即可。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