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式压缩机和具有其的换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44261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旋转式压缩机和具有其的换热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和具有所述旋转式压缩机的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旋转式压缩机,在低温度环境时,由于冷媒蒸发温度的降低,导致旋转式压缩机的低温制热效果较差,换热系统的能力降低。为此,出现了一些双缸压缩机,然而,在压缩负荷较小时双缸压缩机仍然处于双缸运行的模式,导致压缩机的运转效率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需要提供一种旋转式压缩机,所述旋转式压缩机的低温制热效果好,既能够在全负荷状态下双缸运行,又能够在部分负荷状态下单缸运行,从而运转效率高、适用范围广。

本实用新型还需要提供一种具有所述旋转式压缩机的换热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排出口;储液器,所述储液器设在所述壳体外;压缩机构,所述压缩机构设在所述壳体内且包括主轴承、副轴承以及设在所述主轴承和所述副轴承之间且由隔板间隔开的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其中,所述第一气缸内具有第一压缩腔且所述压缩机构具有分别与所述第一压缩腔连通的喷气口和第一排气口以及分别与所述储液器和所述第一压缩腔连通的第一吸气口,所述第一气缸内设有沿所述第一气缸的内周壁可滚动的第一活塞,所述第一气缸上设有第一滑片槽且所述第一滑片槽内设有常止抵在所述第一活塞的外周面上的第一滑片,所述第二气缸内具有第二压缩腔且所述压缩机构具有与所述第二压缩腔连通的第二吸气口和第二排气口,所述第二气缸内设有沿所述第二气缸的内周壁可滚动的第二活塞,所述第二气缸上设有第二滑片槽且所述第二滑片槽内设有与所述第二活塞的外周面可选择性止抵或分离的第二滑片;增焓管,所述增焓管设在所述壳体外且分别与所述喷气口和所述第二吸气口连通;以及在全负荷状态和部分负荷状态之间可切换的切换装置,所述切换装置具有第一阀口、第三阀口以及可选择性与所述第一阀口和所述第三阀口中的一个连通的第二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储液器连通,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二滑片槽连通,所述第三阀 口与所述排出口连通,所述切换装置处于所述全负荷状态时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三阀口连通,所述切换装置处于所述部分负荷状态时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一阀口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能够方便地在全负荷状态和部分负荷状态之间切换,运转效率高、适用范围广,而且,当旋转式压缩机处于全负荷状态时,旋转式压缩机的输气能力提高,增强了低温制热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增焓管与所述第二吸气口直接连通,所述喷气口与所述第二吸气口连通以通过所述第二吸气口与所述增焓管间接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增焓管与所述第二吸气口在所述压缩机构的外部连通,所述喷气口与所述第二吸气口在所述压缩机构的内部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二吸气口设在所述第二气缸上且通过所述压缩机构外部的第二吸气管与所述增焓管连通,所述喷气口设在所述隔板上且所述隔板上设有连通所述喷气口和所述第二吸气口的连通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增焓管分别与所述第二吸气口和所述喷气口直接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增焓管分别与所述第二吸气口和所述喷气口在所述压缩机构的外部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吸气口设在所述第二气缸上且通过所述压缩机构外部的第二吸气管与所述增焓管连通,所述喷气口设在所述隔板上且通过所述压缩机构外部的连接管与所述增焓管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吸气口设在所述第二气缸上且通过所述压缩机构外部的第二吸气管与所述增焓管连通,所述喷气口设在所述主轴承上且通过所述压缩机构外部的连接管与所述增焓管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旋转式压缩机还包括控压管,所述第二阀口通过所述控压管与所述第二滑片槽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滑片槽内设有滑片制动装置,所述第二滑片在所述滑片制动装置的作用下常与所述第二活塞的外周面分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切换装置包括:阀体,所述第一阀口、所述第二阀口和所述第三阀口设在所述阀体上;阀芯,所述阀芯可移动地设在所述阀体内以控制所述切换装置在所述全负荷状态和所述部分负荷状态之间切换,所述切换装置处于所述全负荷状态时所述阀芯连通所述第二阀口和所述第三阀口且分隔所述第一阀口和所述第二阀口以及所述第一阀口和所述第三阀口,所述切换装置处于所述部分负荷状态时所述阀芯连通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一阀口且分隔所述第一阀口和所述第三阀口以及所述第二阀口和所述第三阀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换热系统,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在制冷状态和制热状态之间可切换的换向装置,所述换向装置具有第一至第四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排出口连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储液器连通;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接口连通;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分别与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三接口连通;闪发器,所述闪发器连接在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且与所述增焓管连通,其中,所述换向装置处于所述制冷状态时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连通且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连通,所述换向装置处于所述制热状态时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连通且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系统,利用如上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能够提高换热系统的整体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处于全负荷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处于全负荷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处于部分负荷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可选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可选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可选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系统处于制冷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系统处于全负荷状态时的压力-焓示意图。

附图标记:

换热系统1,

旋转式压缩机10,换向装置20,第一接口21,第二接口22,第三接口23,第四接口24,室外换热器30,室内换热器40,闪发器50,第一节流件60,第二节流件70,

壳体100,排出口110,

储液器200,

压缩机构300,

喷气口310,

主轴承320,第一排气口321,

第一气缸330,第一压缩腔331,第一吸气口332,第一活塞333,第一滑片 槽334,第一滑片335,压缩弹簧336,

隔板340,第一子隔板341,第二子隔板342,连通通道343,通孔344,

第二气缸350,第二压缩腔351,第二吸气口352,第二活塞353,第二滑片槽354,第二滑片355,滑片制动装置356,

副轴承360,第二排气口361,

增焓管400,

切换装置500,阀体510,第一阀口511,第二阀口512,第三阀口513,阀芯520,

控压管600,第一排气阀700,第二排气阀800,第一吸气管900,第二吸气管901,连接管90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10,所述旋转式压缩机10具有低温制热效果好、运转效率高、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如图1-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10,包括壳体100、储液器200、压缩机构300、增焓管400以及切换装置500。

可选地,旋转式压缩机10可以为立式压缩机。在本申请下面的描述中,以旋转式压缩机10为立式压缩机为例进行说明。当然,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旋转式压缩机10还可以为卧式压缩机(图未示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立式压缩机”可以理解为旋转式压缩机10的压缩机构3003的气缸的中心轴线垂直于旋转式压缩机10的安装面的压缩机,例如,如图1所示,气缸的中心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相应地,“卧式压缩机”可以理解为气缸的中心轴线平行于旋转式压缩机10的安装面的压缩机。

如图1-图7所示,壳体100上设有排出口110,储液器200设在壳体100外,这样储液器200储存来自换热系统的低压冷媒,并起到气液分离、过滤等作用,低压冷媒进入旋转式压缩机10,经过压缩后由排出口110排出至旋转式压缩机10外。压缩机构300设在壳体100内,且包括主轴承320、副轴承360以及设在主轴承320和副轴承360之间且由隔板340间隔开的第一气缸330和第二气缸350,即当旋转式压缩机10为立式压缩机时,主轴承320、第一气缸330、隔板340、第二气缸350和副轴承360在壳体100内从上至下依次排列。

当旋转式压缩机10为双缸压缩机时,如附图所示,压缩机构300包括第一气缸330 和第二气缸350这两个气缸。其中,第一气缸330内具有第一压缩腔331,且压缩机构300具有分别与第一压缩腔331连通的喷气口310和第一排气口321以及分别与储液器200和第一压缩腔331连通的第一吸气口332,第一气缸330内设有沿第一气缸330的内周壁可滚动的第一活塞333,第一气缸330上设有第一滑片槽334,且第一滑片槽334内设有常止抵在第一活塞333的外周面上的第一滑片335,这样,储液器200由第一吸气口332向第一压缩腔331内通入低压冷媒,低压冷媒经过第一气缸330的压缩后形成高压冷媒,高压冷媒由第一排气口321排出至第一气缸330外。这里,由于第一滑片335常止抵在第一活塞333上,如此,旋转式压缩机10工作时,第一气缸330始终处于加载工作状态。其中,方向“内”可以理解为朝向气缸中心的方向,其相反方向被定义为“外”,即远离气缸中心的方向。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压缩腔331可以由主轴承320、第一气缸330、第一活塞333和隔板340共同限定出。

第二气缸350内具有第二压缩腔351,且压缩机构300具有与第二压缩腔351连通的第二吸气口352和第二排气口361,第二气缸350内设有沿第二气缸350的内周壁可滚动的第二活塞353,第二气缸350上设有第二滑片槽354,且第二滑片槽354内设有与第二活塞353的外周面可选择性止抵或分离的第二滑片355。增焓管400设在壳体100外,且增焓管400分别与喷气口310和第二吸气口352连通,这样,第二气缸350加载工作时,来自增焓管400的中压冷媒通入第二压缩腔351,经过第二气缸350的压缩后形成的高压冷媒从第二排气口361排出至第二气缸350外,并且在旋转式压缩机10的工作过程中,增焓管400通过喷气口310向第一压缩腔331内通入中压冷媒。其中上述中压冷媒的压力高于低压冷媒的压力,且小于高压冷媒的压力,由此,实现对第一气缸330的喷气增焓,从而提高旋转式压缩机10的性能。

特殊地,由于第二滑片355可选择性地与第二活塞353止抵或分离,如此,当第二滑片355与第二活塞353止抵时,第二气缸350加载工作,当第二滑片355与第二活塞353分离时,第二气缸350卸载不工作,即在旋转式压缩机10的工作过程中,第二气缸350可选择性地加载工作或卸载不工作。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压缩腔351可以由隔板340、第二气缸350、第二活塞353和副轴承360共同限定出。

当旋转式压缩机10为三缸或三缸以上的压缩机时,压缩机构300包括在上下方向上设置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气缸,相邻的两个气缸之间设有隔板340。可以理解,三缸或三缸以上的压缩机的其它构成例如活塞、滑片等与双缸压缩机大体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下面的描述中,以旋转式压缩机10为双缸压缩机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图7所示,切换装置500在全负荷状态和部分负荷状态之间可切换。其中,切换装置500具有第一阀口511、第三阀口513以及可选择性与第一阀口511和第三阀口513 中的一个连通的第二阀口512,第一阀口511与储液器200连通,第二阀口512与第二滑片槽354连通,第三阀口513与排出口110连通,如此,第二滑片槽354可选择性地与排出口110或储液器200连通。需要说明的是,“全负荷状态”用于表示旋转式压缩机10工作在负荷较大时的状态,例如低温制热状态,“部分负荷状态”用于表示旋转式压缩机10的负荷较小的状态,例如高温制冷状态。

如图2所示,切换装置500处于全负荷状态时,第二阀口512与第三阀口513连通,这样,第二滑片槽354与排出口110连通,来自排出口110的高压冷媒作用于第二滑片355的外端,而来自增焓管400的中压冷媒作用在第二滑片355的内端,由于第二滑片355的外端的压力大于第二滑片355的内端的压力,如此,第二滑片355在内外端的压力差的作用下与第二活塞353可靠止抵,并随着第二活塞353的旋转沿第二气缸350的径向来回移动,此时第二气缸350加载工作,对中压冷媒进行压缩,旋转式压缩机10工作在双缸模式。同时,如图8所示,直线段1-2表示第一气缸330的压缩过程,直线段3-3'表示第二气缸350的压缩过程,直线段3-3″表示第一气缸330的增焓过程,增焓管400内的中压冷媒通过喷气口310向第一气缸330内喷气增焓,从而提高了旋转式压缩机10在全负荷状态下的性能。

如图3所示,切换装置500处于部分负荷状态时,第二阀口512与第一阀口511连通,这样,第二滑片槽354与储液器200连通,来自储液器200的低压冷媒作用在第二滑片355的外端,而来自增焓管400的中压冷媒作用在第二滑片355的内端,由于第二滑片355的内端的压力大于第二滑片355的外端的压力,如此,第二滑片355在内外端的压力差的作用下与第二活塞353可靠分离,第二滑片355可靠停止在第二滑片槽354内,此时第二气缸350卸载不工作,仅第一气缸330加载工作,旋转式压缩机10稳定地工作在单缸模式。同时,如图8所示,增焓管400内的中压冷媒仍通过喷气口310向第一气缸330内喷气增焓,从而提高了旋转式压缩机10的运转效率。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10,既能够在全负荷状态下双缸运行,又能够在部分负荷状态下可靠地单缸运行,从而提高了旋转式压缩机10的运转效率,扩大了旋转式压缩机10的适用范围。当旋转式压缩机10处于全负荷状态时,旋转式压缩机10的输气能力提高,增强了低温制热效果,从而提高了旋转式压缩机10的性能,当旋转式压缩机10处于部分负荷状态时,旋转式压缩机10的能耗低。

如图1-图3、图6和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增焓管400可以与第二吸气口352直接连通,喷气口310与第二吸气口352连通以通过第二吸气口352与增焓管400间接连通。由此可以实现增焓管400分别与第二吸气口352和喷气口310连通。

进一步地,增焓管400与第二吸气口352在压缩机构300的外部连通,喷气口310与第二吸气口352在压缩机构300的内部连通,以充分利用压缩机构300的内部空间,减少 外部管路连接。

具体而言,如图1和图7所示,第二吸气口352可以设在第二气缸350上,第二吸气口352通过压缩机构300外部的第二吸气管901与增焓管400连通,喷气口310设在隔板340上,且隔板340上设有连通喷气口310和第二吸气口352的连通通道343。

例如,隔板340可以包括第一子隔板341和第二子隔板342,第一子隔板341位于第二子隔板342的上方,第一压缩腔331由主轴承320的下端面、第一气缸330的内周壁、第一活塞333的外周面和第一子隔板341的上表面共同限定出,第二压缩腔351由第二子隔板342的下表面、第二气缸350的内周壁、第二活塞353的外周面和副轴承360的上端面共同限定出。其中,喷气口310贯通第一子隔板341的上表面,通孔344沿上下方向贯穿第二子隔板342并与第二吸气口352连通,连通通道343形成在第一子隔板341上且分别连通喷气口310和通孔344。由此,来自增焓管400的中压冷媒通过第二吸气管901进入第二吸气口352,依次经过通孔344、连通通道343和喷气口310,再进入第一压缩腔331,图中的箭头用于示意中压冷媒的流向。

如图4和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增焓管400可以分别与第二吸气口352和喷气口310直接连通,这样中压冷媒可以直接通入第二压缩腔351和第一压缩腔331内。具体地,增焓管400可以分别与第二吸气口352和喷气口310在压缩机构300的外部连通,从而方便增焓管400与第二吸气口352和喷气口310的连接,简化压缩机构300的结构。

在图4所示的可选实施例中,第二吸气口352设在第二气缸350上,且第二吸气口352通过压缩机构300外部的第二吸气管901与增焓管400连通,喷气口310设在隔板340上,且喷气口310通过压缩机构300外部的连接管902与增焓管400连通。例如,喷气口310贯通隔板340的上表面且分别与第一压缩腔331和连接管902连通,喷气口310利用连接管902连通增焓管400与第一压缩腔331。

在图5所示的可选实施例中,第二吸气口352设在第二气缸350上,且第二吸气口352通过压缩机构300外部的第二吸气管901与增焓管400连通,喷气口310设在主轴承320上,且喷气口310通过压缩机构300外部的连接管902与增焓管400连通。例如,喷气口310贯通主轴承320的下端面且分别与第一压缩腔331和连接管902连通,喷气口310利用连接管902连通增焓管400与第一压缩腔331。

如图1、图4、图5和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吸气口332可以设在第一气缸330上,且第一吸气口332通过压缩机构300外部的第一吸气管900与储液器200连通,如此低压冷媒可以通过第一吸气管900直接通入第一压缩腔331。

在图2、图3和图6所示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排气口321可以设在主轴承320上,第二排气口361可以设在副轴承360上,如此有利于压缩机构300排气顺畅。例如,第一排 气口321可以设在主轴承320的下端面上,第二排气口361设在副轴承360的上端面上。优选地,第一排气口321处可以设有用于控制第一排气口321开闭的第一排气阀700,第二排气口361处可以设有用于控制第二排气口361开闭的第二排气阀800,从而控制第一气缸330和第二气缸350的排气情况。

如图2、图3和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滑片槽334内可以设有压缩弹簧336,如此第一滑片335能够在压缩弹簧336的弹力下常止抵在第一活塞333的外周面上,并随着第一活塞333的旋转而径向来回移动,使得第一滑片335能够在第一活塞333的旋转过程中不与第一活塞333分离,从而实现第一气缸330对低压冷媒的压缩,保证旋转式压缩机10工作时,第一气缸330处于加载工作状态。

如图1-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旋转式压缩机10还可以包括控压管600,第二阀口512通过控压管600与第二滑片槽354连通。

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滑片槽354内可以设有滑片制动装置356,第二滑片355在滑片制动装置356的作用下常与第二活塞353的外周面分离。换言之,当旋转式压缩机10处于部分负荷状态时,滑片制动装置356使得第二滑片355更加可靠地停止在第二滑片槽354内,且第二滑片355不与第二活塞353接触,从而保证此时仅第一气缸330加载工作,旋转式压缩机10能够更加稳定地单缸运行。

进一步地,滑片制动装置356的制动力可以为2-10N,由此,不仅保证旋转式压缩机10处于部分负荷状态时第二滑片355与第二活塞353可靠分离,且保证旋转式压缩机10处于全负荷状态时,第二滑片355内外端之间的压差能够克服滑片制动装置356的制动力,从而第二滑片355能够伸出第二滑片槽354并与第二活塞353止抵,以使第二气缸350加载工作。

如图1-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切换装置500可以包括阀体510和阀芯520,第一阀口511、第二阀口512和第三阀口513设在阀体510上,阀芯520可移动地设在阀体510内以控制切换装置500在全负荷状态和部分负荷状态之间切换,切换装置500处于全负荷状态时阀芯520连通第二阀口512和第三阀口513,且分隔第一阀口511和第二阀口512以及第一阀口511和第三阀口513,切换装置500处于部分负荷状态时阀芯520连通第二阀口512与第一阀口511,且分隔第一阀口511和第三阀口513以及第二阀口512和第三阀口513。由此,实现旋转式压缩机10在全负荷状态和部分负荷状态之间切换,并且保证旋转式压缩机10可靠稳定地工作在相应的双缸模式或单缸模式下。

下面参考图1-图3、图7和图8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10,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只是示例性说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图3和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10,包括壳体100、 储液器200、压缩机构300、增焓管400、切换装置500以及控压管600。

具体而言,壳体100外设有储液器200和增焓管400,壳体100的中心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壳体100的顶部设有排出口110。压缩机构300设在壳体100内,且包括由上至下依次排列的主轴承320、第一气缸330、隔板340、第二气缸350以及副轴承360,隔板340包括第一子隔板341和第二子隔板342,第一子隔板341位于第二子隔板342的上方。其中,第一气缸330内设有沿第一气缸330的内周壁可滚动的第一活塞333,第一气缸330上设有第一滑片槽334,第一滑片槽334内设有压缩弹簧336,第一滑片335设在第一滑片槽334内且在压缩弹簧336的弹力下常止抵在第一活塞333的外周面上,第二气缸350内设有沿第二气缸350的内周壁可滚动的第二活塞353,第二气缸350上设有第二滑片槽354。

主轴承320的下端面、第一气缸330的内周壁、第一活塞333的外周面和第一子隔板341的上表面共同限定出第一压缩腔331,第二子隔板342的下表面、第二气缸350的内周壁、第二活塞353的外周面和副轴承360的上端面共同限定出第二压缩腔351。第一吸气口332设在第一气缸330上且与第一压缩腔331连通,并通过第一吸气管900与储液器200直接连通,第二吸气口352设在第二气缸350上且与第二压缩腔351连通,并通过第二吸气管901与增焓管400直接连通。喷气口310贯通第一子隔板341的上表面并与第一压缩腔331连通,通孔344沿上下方向贯穿第二子隔板342并与第二吸气口352连通,连通通道343形成在第一子隔板341上且分别连通喷气口310和通孔344,即喷气口310与增焓管400间接连通。主轴承320的下端面上设有与第一压缩腔331连通的第一排气口321,第一排气口321的上方设有第一排气阀700,副轴承360的上端面上设有与第二压缩腔351连通的第二排气口361,第二排气口361的下方设有第二排气阀800。

如图2和图3所示,切换装置500在全负荷状态和部分负荷状态之间可切换。其中,切换装置500包括阀体510和阀芯520,第一阀口511、第二阀口512和第三阀口513设在阀体510上,阀芯520可移动地设在阀体510内,第一阀口511与储液器200连通,第二阀口512通过控压管600与第二滑片槽354连通,第三阀口513与排出口110连通。切换装置500处于全负荷状态时阀芯520连通第二阀口512和第三阀口513,且分隔第一阀口511和第二阀口512以及第一阀口511和第三阀口513,切换装置500处于部分负荷状态时阀芯520连通第二阀口512与第一阀口511,且分隔第一阀口511和第三阀口513以及第二阀口512和第三阀口513。

如图8所示,增焓管400内的中压冷媒始终通过喷气口310向第一气缸330内喷气增焓,从而提高了旋转式压缩机10的低温制热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10,适用范围广,能够方便地在全负荷状态和部分负荷状态之间切换,在负荷较小时可以采用单缸运行,从而运转效率高,同时,在双缸运行时,旋转式压缩机10的输气能力高,低温制热时的制热效果好。

如图7和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换热系统1,包括压缩机、换向装置20、室外换热器30、室内换热器40以及闪发器50。其中,所述压缩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10。可选地,换热系统1可以应用到空调等设备中。

具体而言,换向装置20在制冷状态和制热状态之间可切换,换向装置20具有第一接口21至第四接口24,第一接口21与排出口110连通,第四接口24与储液器200连通,室外换热器30与第二接口22连通,室内换热器40分别与室外换热器30和第三接口23连通,闪发器50连接在室外换热器30和室内换热器40之间且与增焓管400连通。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闪发器50与室外换热器30之间可以设有第一节流件60,闪发器50与室内换热器40之间可以设有第二节流件70,从而可以对进入闪发器50的冷媒进行降压。

其中,如图7所示,换向装置20处于制冷状态时第一接口21与第二接口22连通,且第三接口23与第四接口24连通,来自排出口110的温度较高的高压冷媒通入室外换热器30并与外界环境进行换热,换热后的高压冷媒经过第一节流件60的降压后进入闪发器50,闪发器50内的中压冷媒经过第二节流件70的再次降压后通入室内换热器40,并与室内环境换热,换热后的冷媒为低压冷媒并流入储液器200,旋转式压缩机10切换至部分负荷状态,第二气缸350可靠卸载,第一气缸330对来自储液器200的低压冷媒进行压缩,同时来自闪发器50的中压冷媒对第一气缸330进行喷气增焓,压缩后的高压冷媒再通入室外换热器30,如此循环往复。图中单向箭头用于示意冷媒的流向。

例如,如图8所示,直线段1-2表示第一气缸330的压缩过程(低压冷媒和中压冷媒均被压缩为高压冷媒),直线段3-3″表示第一气缸330的增焓过程(中压冷媒通入第一压缩腔331内),直线段2-4-5-6表示第一气缸330排出的高压冷媒进入室外换热器30进行冷凝及过冷的过程。

直线段6-7表示换热后的高压冷媒进入闪发器50前的节流过程,直线段7-8和直线段7-3分别表示闪发器50内的冷媒的气液分离过程,即气液混合状态的冷媒分离为液态的冷媒和气态的冷媒,其中直线段6-7的端点7用于示意进入闪发器50的冷媒的气液混合状态,直线段7-8的端点8用于示意冷媒的液体状态,直线段7-3的端点3用于示意冷媒的气体状态。直线段8-9表示液态的冷媒由闪发器50流至室内换热器40的节流过程,直线段9-1表示液态的冷媒在室内换热器40内的蒸发及过热过程。

换向装置20处于制热状态时第一接口21与第三接口23连通,且第二接口22与第四接口24连通,来自排出口110的温度较高的高压冷媒通入室内换热器40并与室内空气进行换热,换热后的高压冷媒经过第二节流件70的降压后进入闪发器50,闪发器50内的中压冷媒经过第一节流件60的再次降压后通入室外换热器30,并与室外环境换热,换热后的冷媒为低压冷媒并流入储液器200,旋转式压缩机10切换至全负荷状态,第一气缸330 对来自储液器200的低压冷媒进行压缩,且第二气缸350对来自闪发器50的中压冷媒进行压缩,同时来自闪发器50的中压冷媒对第一气缸330进行喷气增焓,压缩后的高压冷媒再通入室内换热器40,如此循环往复。

例如,如图8所示,直线段1-2表示第一气缸32的压缩过程(低压冷媒和中压冷媒均被压缩为高压冷媒),直线段3-3″表示第一气缸330的增焓过程(中压冷媒通入第一压缩腔331内),直线段3-3'表示第二气缸350的压缩过程(中压冷媒被压缩为高压冷媒),直线段2-3'-4-5-6表示第一气缸330排出的高压冷媒和第二气缸350排出的高压冷媒在壳体100内混合后再进入室内换热器40进行冷凝及过冷的过程。

直线段6-7表示换热后的高压冷媒进入闪发器50前的节流过程,直线段7-8和直线段7-3分别表示闪发器50内的冷媒的气液分离过程,即气液混合状态的冷媒分离为液态的冷媒和气态的冷媒,其中直线段6-7的端点7用于示意进入闪发器50的冷媒的气液混合状态,直线段7-8的端点8用于示意冷媒的液体状态,直线段7-3的端点3用于示意冷媒的气体状态。直线段8-9表示液态的冷媒由闪发器50流至室外换热器30的节流过程,直线段9-1表示液态的冷媒在室外换热器30内的蒸发及过热过程。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系统1,利用如上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10,能够提高换热系统的整体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 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