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斜流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4636阅读:1791来源:国知局
立式斜流泵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斜流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立式斜流泵。



背景技术:

斜流泵又叫做导叶式混流泵,是离心泵和轴流泵的综合,也是长轴斜流泵的一种,液体斜向流出叶轮。斜流泵具有占地面积少、外径小、易启动以及效率高等优点,是一种性能和结构介于离心泵和轴流泵之间的水泵,补偿了两者缺点的同时具有两者的优点。此种类泵主要应用于大型火电站和核电站的循环泵,作冶金、城市和农田给排水和工矿工程泵,冷却系统泵及用来输送清水、雨水、污水以及海水等各个领域。

相关技术中,立式斜流泵的电机支座直接固定安装在泵座上,此种固定方式为单点支撑,采用此种固定方式,运转中泵与管路容易产生共振,极易导致泵体及泵体内的零部件容易松散、损坏,从而影响泵的使用寿命,若增加泵体的壁厚,虽然可以增加泵体的刚性,减少共振的产生,但泵体的相关零件需重新设计、制造、生产周期长且经济性差。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立式斜流泵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增强整体刚性的立式斜流泵。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立式斜流泵,包括泵座、电机支座及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泵座和所述电机支座的泵体,所述泵体包括筒体及设于所述筒体的吐出口,所述立式斜流泵还包括若干设于所述筒体外侧的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电机支座和所述泵座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装置包括与所述电机支座连接的顶板、与所述泵座连接的底板及连接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的连接块。

优选的,所述连接块与所述筒体倾斜设置。

优选的,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肋板,所述肋板分别与所述连接块和所述底板连接。

优选的,所述立式斜流泵还包括连接螺母、压盖、第一螺栓及固设于所述泵座的地脚螺栓,所述底板具有通孔,所述压盖包括中间开设有圆孔的平板及自所述平板边缘垂直延伸的立壁,所述立壁远离所述平板的一端抵接于所述底板,所述连接螺母插设于所述通孔内并位于所述立壁内侧,所述第一螺栓穿过所述圆孔并旋入所述连接螺母的一端,所述地脚螺栓旋入所述连接螺母的另一端。

优选的,所述立式斜流泵还包括设于所述连接螺母与所述泵座之间的垫圈。

优选的,所述立式斜流泵还包括若干设于所述底板与所述泵座之间的斜垫铁,若干所述斜垫铁设于所述连接螺母的外围。

优选的,所述支撑装置为三个,其中两个所述支撑装置分布于所述吐出口的两侧,另一个所述支撑装置与所述吐出口相背设置。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式斜流泵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一、通过把三个所述支撑装置设置于所述筒体的外侧,使所述电机支座及所述电机支座以上的载荷分散传递给所述泵座和所述泵体,减少了所述泵体的承载压力,不仅增强了所述立式斜流泵的整体刚性,而且加强了所述泵座和所述电机支座的连接作用,从而提高了使用寿命。

二、所述支撑装置的安装不需要另外开设螺栓孔,只需把原来与所述地脚螺栓配合的螺母更换成所述连接螺母,在无需改变整体结构的同时增强了所述泵座和所述电机支座的连接,且此结构拆装简易、方便,有效的解决了拆装繁琐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式斜流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立式斜流泵的A部分的放大图;

图3为图1所示立式斜流泵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式斜流泵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立式斜流泵的A部分的放大图。所述立式斜流泵100包括泵座1、电机支座2、泵体3、支撑装置4、垫圈5、斜垫铁6、第一螺栓7、压盖8、连接螺母9及地脚螺栓10。

所述泵座1包括座体11、与所述座体11连接的安装板13,所述安装板13开设有通槽131,其包括泵支撑板133及与所述泵支撑板133固定连接泵安装垫板135。

所述泵体3包括筒体31及吐出口33,所述筒体31为圆柱形,其两端分别与所述电机支座2的法兰及所述泵支撑板133连接。所述吐出口33开设于所述泵体3的外侧用于往外输送液体。

请结合参阅图3,为图1所示立式斜流泵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支撑装置4为三个,三个所述支撑装置4分别设于所述筒体31的外侧。在本实施例中,其中两个所述支撑装置4分布于所述吐出口33的两侧,另一个所述支撑装置4与所述吐出口33相背设置。

所述支撑装置4用于使所述电机支座2及支撑于所述电机支座2的装置的载荷直接传给所述泵座1,减少了所述泵体3的承载压力,提高了所述立式斜流泵100的使用寿命,其包括与所述电机支座2连接的顶板41、与所述泵支撑板133连接且开设有通孔45的底板43、连接所述顶板41和所述底板43的连接块47及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连接块47和所述底板43的肋板49。

所述顶板41与所述电机支座2采用螺栓连接。

所述连接块47与所述筒体31倾斜设置,使所述支撑装置4更好的支撑所述电机支座2。

所述斜垫铁6为若干个,其安装于所述底板43与所述泵支撑板133之间且间隔设于所述连接螺母9的外侧,用于调整所述顶板41与所述电机支座2的底面贴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斜垫铁6为对称设置的两个。

所述第一螺栓7包括第一螺母71及所述第一螺母71连接的第一螺杆73。

所述压盖8包括中间开设有圆孔81的平板83及自所述平板83边缘垂直延伸的立壁85,所述平板83与所述立壁85形成L型收容空间87,所述立壁85抵接于所述底板43。

所述连接螺母9插设于所述通孔45,并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87内,所述连接螺母9的一端面抵接所述平板83的内表面,另一端面通过所述垫圈5与所述泵支撑板133连接。

所述第一螺杆73穿过所述圆孔81旋入所述连接螺母9的一端。

所述地脚螺栓10与所述泵座1固定连接并穿过所述通槽131及所述垫圈5旋入所述连接螺母9的另一端。

采用所述连接螺母9取代原有技术中所述地脚螺栓10的螺母,并用所述斜垫铁6调节所述顶板41和所述电机支座2的法兰的贴合程度,使所述支撑装置4安装方便、简单。

所述垫圈5、所述斜垫铁6、所述第一螺栓7、所述压盖8、所述连接螺母9及所述地脚螺栓10分别为两组且对称设置于所述支撑装置4的相对两侧,可以更好的固定所述支撑装置4。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式斜流泵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一、通过把三个所述支撑装置4设置于所述筒体31的外侧,使所述电机支座2及所述电机支座2以上的载荷分散传递给所述泵座1和所述泵体3,减少了所述泵体3的承载压力,不仅增强了所述立式斜流泵100的整体刚性,而且加强了所述泵座1和所述电机支座2的连接作用,从而提高了使用寿命。

二、所述支撑装置4的安装不需要另外开设螺栓孔,只需把原来与所述地脚螺栓10配合的螺母更换成所述连接螺母9,在无需改变整体结构的同时增强了所述泵座1和所述电机支座2的连接,且此结构拆装简易、方便,有效的解决了拆装繁琐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