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92964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风扇马达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风扇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在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等高性能电子设备中装设有用于冷却壳体内部的cpu等的风扇马达。在驱动风扇马达时,在壳体的内部产生气流。由此,抑制热量蓄积在壳体的内部。关于以往的风扇马达的结构,例如记载在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第2013-032769号公报中。

近年来,随着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等的薄型化,壳体的内壁与装设于壳体的内部的风扇马达之间的距离变短。因此,由于壳体的掉落或壳体的按压,壳体的内壁与风扇马达接触,有可能产生异音或者对风扇马达的驱动带来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壳体的内壁与风扇马达接触的情况下也不会对风扇马达的驱动产生影响的结构。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发明为风扇马达,其具备:马达;以及叶轮,其与马达的旋转部一同旋转,马达具有:静止部,其具有定子;以及旋转部,其具有与定子相对的磁铁,该旋转部借助轴承部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而能够旋转地支承于静止部,静止部具有:轴,其沿着中心轴线配置;以及上推力部,其从轴的上部向径向外侧扩展,旋转部具有:套筒部,其在径向上与轴相对,在轴向上与上推力部相对;以及转子轮毂部,其在套筒部的周围呈环状扩展,且固定有叶轮,静止部的上端位于比旋转部的上端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处。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发明,马达的静止部的上端位于比旋转部的上端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处。因此,即使在壳体的内壁与风扇马达接触的情况下,壳体的内壁也首先只与马达的静止部接触。由此,能够抑制对风扇马达的驱动带来的影响。

参考附图并通过以下对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的说明,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的要素、特征、步骤、特点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风扇马达的纵剖视图。

图2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风扇马达的纵剖视图。

图3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套筒部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推力部的仰视图。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套筒部的仰视图。

图8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纵剖视图。

图9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本申请中,将沿马达的中心轴线的方向称作“轴向”,将与马达的中心轴线正交的方向称作“径向”,将沿以马达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作“周向”。并且,在本申请中,以轴向为上下方向,相对于套筒部以上推力部侧为“上”来对各部的形状和位置关系进行说明。但是,这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对上下进行的定义,并不限定本发明所涉及的风扇马达在使用时的朝向。

并且,在本申请中“平行的方向”还包括大致平行的方向。并且,在本申请中“垂直的方向”还包括大致垂直的方向。

<1.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风扇马达1a的纵剖视图。如图1所示,风扇马达1a具有马达10a和叶轮20a。马达10a具有:具有定子25a的静止部2a;以及旋转部3a。旋转部3a具有在径向上与定子25a相对的磁铁34a,该旋转部3a借助轴承部8a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9a为中心而能够旋转地支承于静止部2a。叶轮20a与马达10a的旋转部3a一同旋转。

静止部2a具有轴21a和上推力部26a。轴21a是沿着中心轴线9a配置的圆柱状的部件。上推力部26a从轴21a的上部向径向外侧扩展。

旋转部3a具有套筒部32a和转子轮毂部33a。套筒部32a的内周面在径向上与轴21a的外周面相对,套筒部32a的上表面在轴向上与上推力部26a的下表面相对。转子轮毂部33a在套筒部32a的周围呈环状扩展。在转子轮毂部33a的外周面固定有叶轮20a。

如图1所示,静止部2a的上端位于比旋转部3a的上端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处。由此,从装设风扇马达1a的壳体的轴向上侧施加朝向下方的力,即使在壳体的内壁靠近风扇马达1a的情况下,壳体的内壁也比旋转部3a之前与静止部2a抵接。由此,能够抑制对旋转部3a的旋转带来的影响。

<2.第二实施方式>

<2-1.风扇马达的结构>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风扇马达1的纵剖视图。

该风扇马达1装设于笔记本电脑等的壳体4的内部,用作供给冷却用的空气流的装置。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风扇马达1具有马达10、叶轮20以及外壳30。

马达10是根据驱动电流而使后述叶轮20旋转的装置。首先,对马达1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以及图4是马达10的局部纵剖视图。如图3所示,马达10具有:相对于后述外壳30相对静止的静止部2;以及可旋转地支承于静止部2并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9为中心而旋转的旋转部3。

静止部2具有轴21、基座部22、杯部23、定子25以及上推力部26。

轴21是沿着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9配置的沿着轴向延伸的圆柱状的部件。轴21例如由不锈钢等金属形成。在轴21的上端部的附近固定有上推力部26。并且,在轴21的下端部的附近配置有杯部23。而且,轴21的下端部借助杯部23而固定于基座部22。

基座部22例如由铝合金等金属形成。基座部22具有:沿着径向扩展的底板部221;以及从底板部221的外缘朝向上方突出的大致圆筒形状的保持架部222。在基座部22的下部的外周面例如通过粘接剂固定有后述外壳30的下表面板303的内缘部。并且,在保持架部222的外周面固定有后述定子25的内周面。而且,在保持架部222的径向内侧插入有后述杯部23。

杯部23是配置于轴21的下端部附近的圆环状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轴21和杯部23由连成一体的部件构成。但是,轴21和杯部23也可以分别是分体部件。杯部23具有:从轴21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圆板部231;以及从圆板部231的外缘朝向上方延伸的大致圆筒状的壁部232。圆板部231的下表面固定于基座部22的底板部221的上表面,壁部232的外周面固定于保持架部222的内周面。杯部23的纵截面形状通过圆板部231以及壁部232而呈大致l字状。

定子25是具有定子铁芯251和多个线圈252的电枢。定子25位于比基座部22的底板部221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处。定子铁芯251例如由在轴向上层叠电磁钢板而成的层叠钢板构成。定子铁芯251具有圆环状的铁芯背部71和多个齿72。铁芯背部71例如通过粘接剂固定于基座部22的保持架部222的外周面。各齿72从铁芯背部71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线圈252由卷绕于各齿72的周围的导线构成。优选多个齿72以及多个线圈252在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的周向上以大致等间隔呈圆环状排列。

上推力部26是固定于轴21的外周面的大致圆环状的部件。上推力部26在比杯部23的圆板部231靠上方的位置处包围轴21。上推力部26被压入到轴21的上端部的附近,并且通过粘接剂固定于轴21。但是,轴21和上推力部26也可以由连成一体的部件构成。本实施方式的上推力部26具有平板部261和下垂部262。平板部261固定于轴21的上端部的外周面,并从轴21向径向外侧扩展。下垂部262从平板部261的外缘朝向下方呈大致圆筒状延伸。更具体地说,下垂部262从平板部261的外缘的下表面朝向下方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下垂部262表示比将平板部261的下表面向径向外侧延长的假想面靠下侧的部位。

旋转部3具有套筒部32、转子轮毂部33、磁铁34以及帽部35。

套筒部32在轴21的周围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旋转。如图4所示,套筒部32具有圆环部321、外侧圆筒部322、内侧圆筒部323以及连通孔324。圆环部321呈大致圆环形状。在圆环部321的周向的一部分形成有从上表面沿着轴向延伸至下表面的连通孔324。外侧圆筒部322是从圆环部321的外缘朝向上方延伸的大致圆筒形状的部分。并且,内侧圆筒部323是从圆环部321的内缘朝向上方延伸的大致圆筒形状的部分。在套筒部32的内周面中,圆环部321的内周面和内侧圆筒部323的内周面是连续的连成一体的面。套筒部32的内周面与轴21的外周面在径向上隔着微小的间隙相对。套筒部32的圆环部321以及内侧圆筒部323在轴向上配置于上推力部26的平板部261与杯部23的圆板部231之间。

并且,套筒部32的内侧圆筒部323的外周面在径向上与上推力部26的下垂部262的内周面相对。由此,能够维持径向刚性,使马达10的旋转稳定。并且,能够将该内侧圆筒部323的外周面与下垂部262的内周面之间的沿着轴向延伸的间隙用作用于积存后述润滑油40的油压缓冲器。由此,例如能够将相同地注入润滑油40的内侧圆筒部323的上表面与上推力部26的平板部261之间的沿着径向延伸的间隙的径向长度缩短其相应量。其结果,能够使马达10在径向上小型化。并且,作为静止部2与旋转部3之间的整个间隙,能够增加可注入的润滑油40的容许量。

转子轮毂部33在套筒部32的周围呈环状扩展。转子轮毂部33具有顶板部331以及筒状部332。顶板部331是从套筒部32的外侧圆筒部322的上端朝向径向外侧扩展的大致圆板状的部分。筒状部332是从顶板部331的外缘朝向下方延伸的大致圆筒状的部分。另外,后述叶轮20的叶片支承部201的内周面固定于筒状部332的外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套筒部32和转子轮毂部33由连成一体的部件形成。套筒部32以及转子轮毂部33的材料例如使用了强磁性不锈钢等金属。但是,套筒部32和转子轮毂部33也可以是分体部件。

磁铁34例如通过粘接剂固定于转子轮毂部33的筒状部332的内周面。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中,磁铁34使用了永磁铁。磁铁34呈大致圆筒形状,配置于定子25的径向外侧。磁铁34的内周面是n极和s极在周向上交替排列而成的磁极面。并且,磁铁34的内周面在径向上隔着微小的间隙而与定子25的多个齿72的径向外侧的端面相对。但是,也可以使用多个磁铁来代替大致圆筒形状的磁铁34。在使用多个磁铁的情况下,将多个磁铁34以n极和s极在周向上交替排列的方式配置于转子轮毂部33的筒状部332的内周面即可。另外,磁铁34可以直接固定于转子轮毂部33,或者也可以借助其他部件间接地固定于转子轮毂部33。

帽部35是固定于转子轮毂部33的顶板部331的上表面的环状的部件。帽部35位于后述上毛细管密封部501的上方。帽部35例如通过对金属进行冲压加工而获得。但是,帽部35也可以通过其他加工方法获得,或者也可以是树脂成型品。本实施方式的帽部35具有板状部351和突出部352。板状部351是在径向上扩展的大致圆盘状,其外端部固定于转子轮毂部33的顶板部331。突出部352从板状部351的内缘朝向下方突出。突出部352的内周面在径向上隔着微小的间隙601而与上推力部26的外周面相对。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轴21、杯部23以及上推力部26与套筒部32之间的微小的间隙80中存在润滑油40。作为润滑油40,例如使用多元醇酯类油或二元酸酯类油等以酯为主要成分的油。而且,旋转部3隔着润滑油40可旋转地支承于静止部2。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由轴21、杯部23、上推力部26、套筒部32以及润滑油40构成以能够相对旋转的状态连接静止部2与旋转部3的轴承部8。另外,关于轴承部8的结构,在后面详细叙述。这样一来,通过静止部2与旋转部3隔着存在有润滑油40的间隙80而相对,即使在从风扇马达1的轴向上侧施加朝向下方的力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静止部2与旋转部3接触。

返回到图2。叶轮20具有叶片支承部201和多个叶片部202。叶片支承部201的内周面固定于马达10的转子轮毂部33的外周面。各叶片部202从叶片支承部201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多个叶片部202在周向上以等间隔排列。叶片支承部201以及多个叶片部202例如通过树脂的注射成型而形成为连成一体的部件。但是,叶片支承部201和多个叶片部202也可以由分体部件构成。如后述,叶片支承部201以及多个叶片部202与马达10的旋转部3一同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旋转。

外壳30具有侧壁部301、上表面板302以及下表面板303。侧壁部301在叶轮20的径向外侧以局部连接上表面板302的外缘部与下表面板303的外缘部,将马达10以及叶轮20的至少一部分容纳于径向内侧。上表面板302从侧壁部301的上端向径向内侧延伸,覆盖叶轮20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下表面板303从侧壁部301的下端向径向内侧延伸,覆盖叶轮20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在下表面板303的内缘部例如通过粘接剂固定了基座部22的下部的外周面。另外,下表面板303和基底部22也可以由连成一体的部件形成。这样一来,在由包含基座部22的外壳30形成的风扇马达1的壳体的内部容纳有马达10以及叶轮20的至少一部分。另外,在下表面板303的上表面配置有用于向定子25的线圈252提供驱动电流的电路板45。

在这样的风扇马达1中,在经由电路板45向定子25的线圈252提供驱动电流时,在定子铁芯251的多个齿72产生径向的磁通。而且,通过齿72与磁铁34之间的磁通作用而产生周向的转矩。由此,旋转部3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而相对于静止部2旋转。被支承于转子轮毂部33的叶轮20与旋转部3一同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旋转。

在此,如图2~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中,轴21或上推力部26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叶轮20的上端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处。即,通过马达10具有固定有轴21的结构,具有轴21以及上推力部26的静止部2的上端位于比叶轮20以及具有转子轮毂部33的旋转部3的上端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处。由此,即使在因装设有风扇马达1的笔记本电脑等的壳体4掉落等而导致壳体4的内壁靠近风扇马达1的情况下,该内壁也在与叶轮20以及旋转部3的转子轮毂部33接触之前与刚性较高的静止部2的轴21或上推力部26接触。其结果,能够抑制对叶轮20以及旋转部3的旋转带来的影响。而且,上推力部26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轴21以及转子轮毂部33的上端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处。由此,能够通过利用在径向上扩展的上推力部26的上表面阻止从壳体4的内壁承受的力来分散力,从而能够更加降低因接触而产生的影响。

并且,如图2所示,轴21或上推力部26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外壳30的上表面板302的上端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处。由此,即使在装设有风扇马达1的笔记本电脑等的壳体4的内壁靠近风扇马达1的情况下,该内壁也在与外壳30的上表面板302接触之前与轴21或上推力部26接触。由此,能够抑制该内壁与外壳30的上表面板302接触而导致该上表面板302向下方变形并与叶轮20接触,从而对旋转部3的旋转带来影响。

接着,对外壳30内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由外壳30的上表面板302的内缘部与叶轮20之间的间隙而形成了上侧的吸气口304。在俯视观察时,上侧的吸气口304呈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的圆形。并且,外壳30的侧壁部301在周向的一部分具有成为排气口(省略图示)的空隙。但是,吸气口304以及排气口的位置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代替位于外壳30的上表面板302的内缘部与叶轮20之间的间隙,或者除此以外,吸气口304也可以通过沿着轴向贯通外壳30的下表面板303而设置。这样一来,通过在外壳30设置吸气口304以及排气口而构成离心风扇。

另外,通过叶轮20旋转,气体经由上侧的吸气口304沿着轴向被向外壳30的内部吸引。并且,被吸引至外壳30内的气体进入径向外侧,受通过叶轮20产生的离心力,在叶轮20与侧壁部301之间的风洞305内沿着周向流动。之后,气体从风洞305穿过排气口被向外壳30的外部排出。

<2-2.流体动压轴承部的结构>

接着,对轴承部8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以下,与图4~图7一同,还适当地参考图2~图3。如上所述,在轴21、杯部23以及上推力部26与套筒部32之间的微小的间隙80中存在润滑油40。如以下记载,间隙80包含径向间隙801、第一轴向间隙802、间隙803、第二轴向间隙804、上毛细管密封部501以及下毛细管密封部502。

图5是套筒部32的局部纵剖视图。如图5所示,套筒部32的内侧圆筒部323在其内周面具有上径向槽列511和下径向槽列512。下径向槽列512位于比上径向槽列511靠轴向下侧的位置处。上径向槽列511以及下径向槽列512均为所谓的鱼骨状的槽列。在马达10驱动时,通过上径向槽列511以及下径向槽列512使套筒部32的内周面与轴21的外周面之间的径向间隙801中存在的润滑油40诱发动压。由此,产生套筒部32相对于轴21的径向的支承力。

即,在该马达10中,通过套筒部32的内周面与轴21的外周面在径向上隔着润滑油40相对,构成了向心轴承部81。并且,向心轴承部81具有通过上径向槽列511产生动压的上向心轴承部811和通过下径向槽列512产生动压的下向心轴承部812。下向心轴承部812位于比上向心轴承部811靠轴向下侧的位置处。另外,上径向槽列511以及下径向槽列512只要设置于套筒部32的内周面以及轴21的外周面中的任一方即可。并且,径向槽列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

并且,如图5所示,在该马达10中,上径向槽列511的轴向长度h1比下径向槽列512的轴向长度h2长。从而,上向心轴承部811的轴向长度比下向心轴承部812的轴向长度长。因此,能够使润滑油40在靠近旋转部3的重心的位置处产生更强的动压。由此,能够使旋转时的旋转部3的姿势更加稳定。

图6是上推力部26的仰视图。如图6所示,上推力部26的下垂部262在其下表面具有第一轴向槽列521。第一轴向槽列521具有在周向上排列的多个轴向槽。各轴向槽从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呈螺旋状延伸。但是,第一轴向槽列521的形状也可以是鱼骨状。在马达10驱动时,通过第一轴向槽列521来在上推力部26的下垂部262的下表面与套筒部32的圆环部321的上表面之间的第一轴向间隙802中存在的润滑油40中诱发流体动压。由此,产生套筒部32的圆环部321相对于上推力部26的下垂部262的轴向的支承力,使旋转部3的旋转稳定。

即,在该马达10中,通过静止部2侧的上推力部26的下垂部262的下表面与旋转部3侧的套筒部32的圆环部321的上表面在轴向上隔着存在有润滑油40的第一轴向间隙802相对,构成了第一推力轴承部821。另外,第一轴向槽列521只要设置于上推力部26的下垂部262的下表面以及套筒部32的圆环部321的上表面中的任一方即可。另外,优选第一推力轴承部821位于比叶轮20的叶片部202的上端靠轴向下侧的位置处。由此,能够使风扇马达1在轴向上薄型化。

另外,第一推力轴承部821也可以设置于静止部2侧的上推力部26的平板部261的下表面与旋转部3侧的套筒部32的内侧圆筒部323的上表面在轴向上隔着存在有润滑油40的间隙803相对的位置处。

图7是套筒部32的仰视图。如图7所示,套筒部32在其下表面具有第二轴向槽列522。第二轴向槽列522具有在周向上排列的多个轴向槽。各轴向槽从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呈螺旋状延伸。但是,第二轴向槽列522的形状也可以是鱼骨状。在马达10驱动时,通过第二轴向槽列522来在套筒部32的下表面与杯部23的圆板部231的上表面之间的第二轴向间隙804中存在的润滑油40中诱发流体动压。由此,产生套筒部32相对于杯部23的圆板部231的轴向的支承力,使旋转部3的旋转稳定。

即,在该马达10中,在比上述第一轴向间隙802靠轴向下侧的位置处,旋转部3侧的套筒部32的下表面与静止部2侧的杯部23的圆板部231的上表面在轴向上隔着存在有润滑油40的第二轴向间隙804相对,从而构成了第二推力轴承部822。另外,第二轴向槽列522只要设置于套筒部32的下表面以及杯部23的圆板部231的上表面中的任一方即可。

如上所述,通过分别在轴向位置互不相同的第一轴向间隙802以及第二轴向间隙804设置推力轴承部,能够使马达10的旋转更加稳定。并且,即使在对马达10朝向上方向或下方向施加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静止部2与旋转部3接触。另外,马达10可以具有三个以上的推力轴承部,也可以只在第一轴向间隙802以及第二轴向间隙804中的任一方具有推力轴承部。

另外,润滑油40在静止部2与旋转部3之间的包含径向间隙801、第一轴向间隙802、间隙803、第二轴向间隙804、后述上毛细管密封部501以及后述下毛细管密封部502的间隙80以及在轴向上贯通套筒部32的连通孔324内连续填满。这样一来,通过采用所谓的全充填结构,能够更加抑制旋转部3因马达10的设置朝向或振动产生的抖动。并且,能够防止静止部2与旋转部3在马达10旋转时施加冲击的情况下的接触。旋转部3通过向心轴承部81在径向上被支承的同时旋转。旋转部3通过第一推力轴承部821以及第二推力轴承部822一边在轴向上被支承的同时旋转。

另外,如图4所示,在马达10静止时,润滑油40的上液面位于由上推力部26的下垂部262的外周面和套筒部32的外侧圆筒部322的内周面构成的上毛细管密封部501内。并且,在静止时,润滑油40的下液面位于由外侧圆筒部322的外周面和杯部23的壁部232的内周面构成的下毛细管密封部502内。由此,润滑油40的上液面以及下液面通过表面张力而液面呈弯月面状。其结果,抑制了润滑油40从上液面以及下液面泄漏。

并且,上推力部26的下垂部262的下表面与套筒部32的连通孔324附近的上表面在轴向上相对的间隙的外周部的轴向间隔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扩大。由此,在该间隙中的润滑油40中产生气泡的情况下,气泡被输送到上毛细管密封部501侧。即,可以抑制气泡的滞留,提高气泡的排出效率。同样地,套筒部32的外侧圆筒部322附近的下表面与杯部23的圆板部231的上表面在轴向上相对的间隙的外周部的轴向间隔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扩大。由此,在该间隙中的润滑油40中产生气泡的情况下,气泡被输送到下毛细管密封部502侧,同样可以抑制气泡的滞留,提高气泡的排出效率。

而且,上推力部26的外周面与帽部35的突出部352的内周面在径向上隔着微小的间隙601相对。由此,可以抑制气体在间隙601中出入。其结果,抑制了润滑油40从上液面蒸发。相同地,套筒部32的外侧圆筒部322的外周面与杯部23的壁部232的上部的内周面在径向上隔着微小的间隙602相对。由此,可以抑制气体在间隙602中出入。其结果,抑制了润滑油40从下液面蒸发。

并且,通过上推力部26的下垂部262的外周面以及套筒部32的外侧圆筒部322的内周面朝向轴向上方并且朝向径向内侧倾斜,上毛细管密封部501随着朝向上方而向径向内侧倾斜。因此,在马达10驱动时,朝向上毛细管密封部501的下端部侧的离心力施加于上毛细管密封部501内的润滑油40。从而,能够抑制润滑油40从上毛细管密封部501向马达10的外部漏出。并且,通过该形状,可以确保外侧圆筒部322的上部的径向厚度以及强度。并且,可以确保转子轮毂部33的顶板部331的与外侧圆筒部322之间的边界附近处的径向厚度以及强度。

<3.变形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图8是一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10b的纵剖视图。在图8的例中,上推力部26b只具有从轴21b的上部向径向外侧扩展的平板部261b。如图8所示,在马达10b中,也可以使静止部2b侧的平板部261b的下表面与旋转部3b侧的套筒部32b的上表面在轴向上隔着具有润滑油40b的轴向间隙805b相向,在该轴向间隙805b中构成推力轴承部823b。

图9是另一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10c的横剖视图。在图9的例中,套筒部32c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套筒部32c具有圆环部325c、内侧圆筒部326c、上侧突出部327c以及下侧突出部328c。圆环部325c呈大致圆环形状。套筒部32c从圆环部325c的外缘至转子轮毂部33c由连成一体的部件形成。内侧圆筒部326c是从圆环部325c的内缘朝向下方延伸的大致圆筒形状的部分。并且,上侧突出部327c是从圆环部325c的外缘朝向上方突出的大致圆筒形状的部分。而且,下侧突出部328c是从圆环部325c的外缘朝向下方突出的大致圆筒形状的部分。上推力部26c只具有从轴21c的上部向径向外侧扩展的平板部261c。杯部23c具有从轴21的下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圆板部231c和从圆板部231c的外缘朝向上方延伸的大致圆筒状的壁部232c。

如图9所示,在轴21c、杯部23c以及上推力部26c与套筒部32c之间的微小的间隙80c中存在润滑油40c。在马达10c静止时,润滑油40c的上液面401c位于上推力部26c的平板部261c的外周面与套筒部32c的上侧突出部327c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中。并且,在静止时,润滑油40c的下液面402c位于杯部23c的壁部232c的外周面与套筒部32c的下侧突出部328c之间的间隙中。

在图8或图9的例中,马达的静止部的上端也位于比旋转部的上端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处。因此,在壳体的内壁与风扇马达接触的情况下,壳体的内壁在与旋转部接触之前与静止部接触。从而,能够抑制对风扇马达的驱动带来的影响。尤其在图8以及图9的例中,轴的上端位于比上推力部的上表面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处。因此,能够使壳体的内壁与轴的上端接触,而不是与上推力部接触。从而,能够抑制与轴承机构的性能相关的上推力部的形状发生变化。

另外,马达的细节部分的形状也可以与本申请的各图所示的结构以及形状不同。并且,也可以在不发生矛盾的范围内适当地组合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出现的各要素。

本发明例如能够用于风扇马达。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