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油烟机风机系统的辅助降噪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08177阅读:419来源:国知局
一种吸油烟机风机系统的辅助降噪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油烟机的风机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吸油烟机风机系统的辅助降噪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提高吸油烟机的风机系统的性能,较为常见的一种改进结构是在风机的叶轮内部设置分流器。如申请号为201610102431.8(申请公布号为CN 105546613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所公开的《用于吸油烟机的分流装置及应用有该分流装置的串联风机》,该分流装置包括分流器,分流器包括多个分流圈,分流圈在分流器的径向上由内向外间隔布置,每个分流圈的侧面从分流器轴向的第一端向第二端延伸而形成导流面,该串联风机通过设置有多个在径向上间隔布置的分流圈构成的分流器,对经过的气流进行层层分流后被相对平均地分配折引导出,从而增加气流通过的流量,减小流体通过的噪音,进而提高整个风机系统的性能。

然而,吸油烟机通常设置成多个档位(例如低档位、中档位、高档位)以满足用户烹饪不同菜肴的需求。一般地,当油烟机的档位较低时,其电机转速较低,气体流量小,气流速度慢,气流大部分集中在次级风机的叶轮前盘,此时应在叶轮前盘位置设置分流圈,而此时位于中盘的分流圈和位于后盘的分流圈不仅没有起到分流的作用反而增加了进风阻力。当油烟机的档位较高时,其电机转速较高,气体流量大,气体流速快,大部分气流集中到后盘,此时应设置多个分流圈,使其分流至前盘和中盘位置,以减少气流损失。而上述已公开的专利文件中,其多个分流圈的位置固定不变,也就是说,在档位较高时,其多个分流圈起到了次级风机进口分流的作用,但在档位较低时,该作用并不明显,反而成为了进气阻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提供一种分流圈的位置可调,能将气流更均匀地导向叶轮的吸油烟机风机系统的辅助降噪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吸油烟机风机系统的辅助降噪装置,包括风机,在风机的进风口安装有集流圈,其特征在于:在风机叶轮的内部安装有固定分流圈和活动分流圈,所述固定分流圈和活动分流圈沿着集流圈的轴向设置且固定分流圈与活动分流圈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活动分流圈能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相对固定分流圈轴向移动,进而调节活动分流圈与固定分流圈之间的间隙。

固定分流圈和活动分流圈可以有多种位置关系,优选地,所述固定分流圈、活动分流圈和集流圈同轴设置,所述固定分流圈设于所述活动分流圈的外侧并固定在所述的集流圈上。

固定分流圈和活动分流圈可以有多种形状,优选地,所述固定分流圈和活动分流圈均呈喇叭口状,且口径较小的一端邻近所述的集流圈。

优选地,所述的固定分流圈和活动分流圈各为一个。

所述驱动机构可以有多种结构,优选地,所述的驱动机构包括电机、传动轴、斜齿轮组件、丝杆和滑块,所述电机设于集流圈外侧,所述传动轴沿着集流圈的径向设置,传动轴的一端连接在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丝杆设于风机叶轮内部并沿着集流圈的轴向设置,所述传动轴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的斜齿轮组件与所述丝杆相连接,所述滑块安装在所述丝杆上,且滑块通过连接杆与所述的活动分流圈相连接。

为了使驱动机构能够更加平稳地驱动活动分流圈,所述丝杆设于所述集流圈的中轴线位置。

为了保护斜齿轮组件、丝杆和滑块,在所述的斜齿轮组件、丝杆和滑块外设有丝杆外罩,所述丝杆外罩固定在所述集流圈上,在丝杆外罩上开有通孔,所述连接杆穿过通孔后固定在所述的活动分流圈上。

丝杆外罩与集流圈之间可以有多种固定结构,优选地,所述丝杆外罩通过径向连接杆固定在所述集流圈上。

进一步优选,在所述的集流圈上安装有支撑座,所述丝杆外罩通过支撑杆连接在支撑座上,所述支撑杆内部中空并沿着集流圈的径向设置,所述传动轴穿设在所述的支撑杆内,传动轴的一端外露于支撑杆并连接在电机的输出轴上,传动轴的另一端伸入丝杆外罩内并连接在所述的斜齿轮组件上。

作为上述任一方案的优选,在所述的活动分流圈或固定分流圈上开有降噪孔。设置降噪孔后,当活动分流圈与固定分流圈分离时,不仅起到分流导流的作用,还能实现降噪的作用,当活动分流圈与固定分流圈合并时,两者之间可以形成亥姆霍兹共振腔,从而利用亥姆霍兹共振原理进一步实现降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吸油烟机风机系统的辅助降噪装置通过在风机叶轮的内部安装有固定分流圈和活动分流圈,且活动分流圈能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相对固定分流圈轴向移动,进而调节活动分流圈与固定分流圈之间的间隙,使得该辅助降噪装置可以根据吸油烟机不同的档位来相应调节活动分流圈的位置,无论吸油烟机在低档位工作还是在中、高档位工作,分流圈均能将气体均匀地导向叶轮,从而来获得更好的降噪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降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活动分流圈与固定分流圈合并时的结构剖视图;

图4为图3所示结构装入风机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活动分流圈与固定分流圈分离后的结构剖视图;

图6为图5所示结构装入风机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丝杆外罩的另一固定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活动分流圈与固定分流圈合并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活动分流圈与固定分流圈分离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活动分流圈与固定分流圈合并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活动分流圈与固定分流圈分离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吸油烟机风机系统的辅助降噪装置包括风机1,风机1的进风口安装有集流圈2,在风机叶轮11的内部安装有固定分流圈3和活动分流圈4,固定分流圈3和活动分流圈4各有一个并与集流圈2同轴设置,固定分流圈3和活动分流圈4均呈喇叭口状,且口径较小的一端邻近集流圈2。固定分流圈3与活动分流圈4之间形成有间隙,固定分流圈3设于活动分流圈4的外侧,固定分流圈3通过固定杆59固定在集流圈2上,活动分流圈4能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相对固定分流圈3轴向移动,进而调节活动分流圈4与固定分流圈3之间的间隙。

本实施例中的驱动机构包括电机51、传动轴52、斜齿轮组件53、丝杆54和滑块55。其中,电机51设于集流圈2外侧,传动轴52沿着集流圈2的径向设置,传动轴52的一端连接在电机51的输出轴上,丝杆54设于风机叶轮11内部并设于集流圈2的中轴向位置,传动轴52的另一端通过斜齿轮组件53与丝杆54相连接,滑块55安装在丝杆54上并通过连接杆56与活动分流圈4相连接。这样,电机51转动时,在传动轴52、斜齿轮组件53和丝杆54的传动下滑块55能沿着丝杆54来回滑动,从而带动活动分流圈4相对固定分流圈3移动,进而实现活动分流圈4与固定分流圈3之间的间隙调节。

另外,在斜齿轮组件53、丝杆54和滑块55外设有丝杆外罩57,丝杆外罩57通过径向连接杆58固定在集流圈2上,在丝杆外罩57上开有通孔,连接杆56穿过通孔后固定在活动分流圈4上。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丝杆外罩57与集流圈2之间的另外一种固定方式:在集流圈2上安装有支撑座7,丝杆外罩57通过支撑杆8连接在支撑座7上,支撑杆8内部中空并沿着集流圈2的径向设置,传动轴52穿设在支撑杆8内,传动轴52的一端外露于支撑杆8并连接在电机51的输出轴上,传动轴52的另一端伸入丝杆外罩57内并连接在斜齿轮组件53上。

实施例二:

如图8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辅助降噪装置在活动分流圈4上开有降噪孔6,降噪孔6布满整个活动分流圈4,设置降噪孔6后,当活动分流圈4与固定分流圈3分离时,不仅起到分流导流的作用,还能实现降噪的作用,当活动分流圈4与固定分流圈3合并时,两者之间可以形成亥姆霍兹共振腔,从而利用亥姆霍兹共振原理进一步实现降噪。

实施例三:

如图10和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辅助降噪装置在固定分流圈3上开有降噪孔6,降噪孔6布满整个固定分流圈3,其工作原理与实施例二相同,在此不再展开描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前提下,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多种改型或改进,这些均被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