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轴套无轴承双端面集装式机械密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30324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密封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轴套无轴承双端面集装式机械密封。



背景技术:

由于泵内流体与泵外大气存在着压差,为了防止介质外泄,在泵运行时需设密封装置,化工行业经常会遇到强腐蚀、高温介质的输送,并且较易出现介质在输送过程中的压力不稳、介质堵塞或操作过程失误导致短暂的局部真空使机械密封干磨失效。而普通衬氟化工泵的机封一般采用WB2型、169型等外装式机封,最高只能耐温100度,当温度过高时,可能会引起弹簧压缩过大、轴传动过大,从而使密封面过渡磨损,或者会使O型圈或者连接金属部件出问题,导致泄露,当泵在输送高温腐蚀介质时,机封动环与静环对磨产生的温度无法被冷却。

目前现有的一些机封通常在已有的机封外加设冷却水通道,需要另外安装,密闭性差,安装麻烦,由于中间通常由密封层隔开,只能降低机封的整体温度,而动环和静环处的局部高温却无法得到及时处理。

并且,现有的机封多采用轴套与泵轴连接,轴套在使用过程中易结垢生锈,影响机封的使用寿命,并且,传统的机封如申请号为201610001532.6公开的一种新型水冷却耐酸碱耐高温集装式机封中,其中对冷却水采用水封轴承来实现密封,但是轴承和轴套一样,容易发生锈蚀等情况,增加机封的故障率。并且在采用轴承、轴套的机封中,一般体积都较大,极大限制了应用范围,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生产难度大,比较难实现模具批量压铸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弊端,提供一种冷却效果好,密封效果好,体积小,制作成本低的无轴套无轴承双端面集装式机械密封,能让动环和静环之间不出现干磨现象,避免温度差引起的磨面开裂现象。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轴套无轴承双端面集装式机械密封,包括设置在泵轴1外侧依次连接的前静环2、前压盖3和后压盖4,前静环2和后压盖4均与泵轴1连接,泵轴1、前静环2、前压盖3和后压盖4形成的腔体内设有四氟波纹管5和卡设在四氟波纹管5上的哈夫分半环6,前静环2与通过碳化硅耐磨环镶嵌于四氟波纹管5组成的前动环7表面契合;

哈夫分半环6前端与设在四氟波纹管5前端的第一弹性补偿元件8连接,且两者之间设有防尘罩23;

哈夫分半环6后端设有限位耐磨片9,限位耐磨片9与哈夫分半环6之间还设有圆柱销10;

限位耐磨片9后端依次连接有冷动环11、冷静环12、推环13和第二弹性补偿元件14,第二弹性补偿元件14与后压盖4连接,推环13和后压盖4之间设有防转销15;

进一步的,前压盖3和后压盖4两者旋压自锁连接,在其连接处设有平面密封圈16;

进一步的,前静环2后端设有O型圈17,前静环2与前压盖3连接处设有密封垫片18;

优选的,限位垫片9与泵轴1连接处设有冷动环密封圈19;

优选的,冷静环12与后压盖4连接处设有冷静环密封圈20;

进一步的,哈夫分半环6上设有紧固螺栓21;

进一步的,前压盖3上设有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实用新型去除了常规使用的轴套和轴承,采用四氟波纹管5直接与泵轴1连接,并用冷静环12、冷动环11等结构对冷却腔体进行密封,替代水封轴承,在节省原材料的同时提升了耐腐蚀、锈蚀性能,拓展了原设备的应用范围且降低了成本,使其更节能更环保。

2、本实用新型在泵轴1转动前,冷却液经过进口、冷却腔体和出口进行冷却循环,此时磨面被冷却液包围,保障了设备在无介质运行的状态下不会出现干磨现象,避免温差引起的开裂。

3、本实用新型在去除常规使用的轴套、轴承过后,结构简单,体积小,连接方式简单,在设备不做任何改动的情况下完全替换原来的外装式机械密封,在铸模生产过程中,工艺要求降低,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成品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泵轴;2、前静环;3、前压盖;4、后压盖;5、四氟波纹管;6、哈夫分半环;7、前动环;8、第一弹性补偿元件;9、限位耐磨片;10、圆柱销;11、冷动环;12、冷静环;13、推环;14、第二弹性补偿元件;15、防转销;16、平面密封圈;17、O型圈;18、密封垫片;19、冷动环密封圈;20、冷静环密封圈;21、紧固螺栓;22、冷却液进口;23、防尘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例:

本实例提供了一种无轴套无轴承双端面集装式机械密封,如图1所示,设置在泵轴1外侧的前静环2、前压盖3和后压盖4依次连接并与泵轴1闭合形成腔室,前压盖3和后压盖4两者旋压自锁连接,在其连接处设有平面密封圈16,泵轴1在腔室内与四氟波纹管5连接,前静环2与通过碳化硅耐磨环镶嵌于四氟波纹管5组成的前动环7表面契合形成第一个磨面,同时也形成冷却腔体的第一个密封面,四氟波纹管5后端卡设有哈夫分半环6,哈夫分半环6后端设有限位耐磨片9,限位耐磨片9与哈夫分半环6之间还设有圆柱销10,为后端的冷动环11传动,限位耐磨片9后端依次连接有冷动环11、冷静环12、推环13和第二弹性补偿元件14,冷动环11与冷静环12表面契合形成第二个磨面,同时也形成冷却腔体的第二个密封面。

上文中,哈夫分半环6前端与设在四氟波纹管5前端的第一弹性补偿元件8连接,且两者之间设有防尘罩23,第二弹性补偿元件14与后压盖4连接,推环13和后压盖4之间设有防转销15,第二弹性补偿元件14使得冷动环11随着泵轴1转动时第二个密封面不会出现间隙,有效避免介质从密封面泄漏,第一弹性补偿元件8的作用效果与第二弹性补偿元件14相同,使得前动环7和前静环2在其磨面处紧密契合,防转销15使得冷静环12不会随着泵轴1的转动而转动。

在前静环2与前压盖3连接处设有密封垫片18,当设备螺栓连接泵体后盖与前压盖3法兰面时,通过密封垫片18达成密封,而在前静环2后端设有O型圈17,有效的防止了前静环2的脱落。

在限位耐磨片9与泵轴1连接处设有冷动环密封圈19的同时,还冷静环12在与后压盖4连接处设有冷静环密封圈20,完成对整个冷却腔体的密封,在前压盖3设有冷却液进口22和冷却液出口(附图1中未体现,具体位置与冷却液进口22在前压盖3上对称布置),使得冷却液在冷却腔体内持续循环。

为使四氟波纹管5紧固在泵轴1上,在哈夫分半环6上设有紧固螺栓21,使得动环部分随泵轴1的转动而转动。

本实施例中机械密封工作原理如下:

在泵轴1转动前,通过冷却液进口22向冷却腔体内注入冷却液,接着转动泵轴1,泵轴带动两个动环一起转动,在转动的同时,第一个磨面和第二个磨面均沉浸于冷却液中,该冷却液通过冷却液出口排出形成循环,而在泵轴1正常运行后,介质会经前静环2和泵轴1之间的间隙到达磨面处,此时磨面不会因为温差而产生的开裂或形变,形成第一道密封。

由于前静环2与前压盖3连接处设有密封垫片18,当设备螺栓连接泵体后盖与前压盖3法兰面时,通过密封垫片18达成密封效果,所以介质不会从前压盖3和前静环2之间泄漏,形成第二道密封。

由于在限位耐磨片9与泵轴1连接处设有冷动环密封圈19的同时,还在冷静环12与后压盖4连接处设有冷静环密封圈20,使得冷却液不会从冷却腔体内泄漏的同时,外部介质也不会从冷动环11和冷静环12处进入,形成第三道密封。

由于在前压盖3和后压盖4两者旋压自锁连接处设有平面密封圈16,使得冷却液不会泄露,形成第四道密封。

上述四个方面的密封作用使得本机械密封的密封效果达到最佳

上述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