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压缩机并联系统及多联机换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20457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压缩机、压缩机并联系统及多联机换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压缩机、压缩机并联系统及多联机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压缩机的曲轴通过常规轴承与壳体连接。因此,在压缩机运行过程中,曲轴会与该常规轴承之间发生机械磨损,这不仅影响压缩机的工作效率,缩短曲轴或者常规轴承的使用寿命,降低压缩机的工作可靠性,还会导致压缩机在运行过程中产生噪声或振动,造成用户体验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缩机、压缩机并联系统及多联机换热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压缩机在高速运行时,曲轴易发生磨损及易产生噪音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壳体及设置在壳体内的曲轴,压缩机还包括:第一磁悬浮轴承,设置在壳体内;第二磁悬浮轴承,设置在壳体内,第一磁悬浮轴承与第二磁悬浮轴承分别设置在曲轴的两端。

进一步地,压缩机还包括:第三磁悬浮轴承,曲轴设置在第三磁悬浮轴承上,且第三磁悬浮轴承位于第一磁悬浮轴承与第二磁悬浮轴承之间。

进一步地,压缩机还包括:上支架,设置在壳体内且套设在曲轴外,上支架具有第一轴承安装孔,且第一磁悬浮轴承安装在第一轴承安装孔处。

进一步地,第一磁悬浮轴承包括第一磁悬浮转子及套设在第一磁悬浮转子外的第一磁悬浮定子,且第一磁悬浮定子与第一磁悬浮转子间具有间隙L,第一磁悬浮转子套设在曲轴上,第一磁悬浮定子安装在第一轴承安装孔处。

进一步地,压缩机还包括:下支架,设置在壳体内且套设在曲轴外,下支架包括下支架主体和设置在下支架主体的端面上的第二轴承安装孔,且第二磁悬浮轴承安装在第二轴承安装孔处。

进一步地,第二磁悬浮轴承包括第二磁悬浮转子及第二磁悬浮定子,第二磁悬浮转子与第二磁悬浮定子间具有间隙L,第二磁悬浮转子套设在曲轴上,第二磁悬浮定子安装在第二轴承安装孔处,且第二磁悬浮定子设置在第二磁悬浮转子的运动方向上。

进一步地,压缩机还包括:端盖,与下支架主体连接,第二磁悬浮轴承设置在端盖与下支架主体之间,且第二磁悬浮转子与第二磁悬浮定子靠近端盖的端面平齐且与端盖之间具有预定距离。

进一步地,下支架还具有第三轴承安装孔,第三磁悬浮轴承安装在第三轴承安装孔处。

进一步地,第三磁悬浮轴承包括第三磁悬浮转子及套设在第三磁悬浮转子外的第三磁悬浮定子,且第三磁悬浮定子与第三磁悬浮转子间具有间隙L,第三磁悬浮转子套设在曲轴上,第三磁悬浮定子安装在第三轴承安装孔处。

进一步地,间隙L小于0.6mm。

进一步地,压缩机还包括:吸气管,与壳体连通,吸气管设置在靠近曲轴的颈部的一侧,第一磁悬浮轴承设置在颈部,第二磁悬浮轴承设置在曲轴的尾部。

进一步地,压缩机还包括:轴承结构,设置在曲轴上,轴承结构位于第一磁悬浮轴承与第二磁悬浮轴承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并联系统,压缩机并联系统包括:气液分离器,包括第一出气口和第一进气口;多个过滤器;多个压缩机,各压缩机均为上述的压缩机,各压缩机的第二进气口均经由过滤器与气液分离器的第一出气口相连通,各压缩机的第二出气口均与气液分离器的第一进气口相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多联机换热系统,包括上述的压缩机并联系统,压缩机并联系统的气液分离器还包括第三出气口和第三进气口,第三进气口与第一出气口相连通,多联机换热系统还包括:冷凝器,当多联机换热系统进行制冷时,冷凝器的入口端与压缩机并联系统内的各压缩机的第二出气口相连通,冷凝器的出口端与气液分离器的第一进气口相连通;蒸发器,当多联机换热系统进行制冷时,蒸发器的进入端与气液分离器的第三出气口相连通,蒸发器的排出端与气液分离器的第三进气口相连通。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压缩机运行过程中,第一磁悬浮轴承与第二磁悬浮轴承对曲轴起到支撑定位的作用,防止曲轴在转动过程中相对于壳体发生径向及轴向方向的窜动。这样,第一磁悬浮轴承与第二磁悬浮轴承将曲轴支撑定位在壳体内,减小了压缩机高速运转过程中的机械摩损(如曲轴的机械磨损),确保曲轴高速运转时压缩机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进而提高压缩机的高频能效。同时,本申请中的压缩机降低了能量损耗,提高了压缩机的工作效率,且延长了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的实施例一的剖视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压缩机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压缩机的B处放大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的压缩机的C处放大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的实施例二的剖视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中的压缩机应用于压缩机并联系统的示意图;以及

图7示出了本申请中的压缩机应用于多联机换热系统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壳体;20、曲轴;30、第一磁悬浮轴承;31、第一磁悬浮转子;32、第一磁悬浮定子;40、第二磁悬浮轴承;41、第二磁悬浮转子;42、第二磁悬浮定子;50、第三磁悬浮轴承;51、第三磁悬浮转子;52、第三磁悬浮定子;60、上支架;61、第一轴承安装孔;70、下支架;71、第二轴承安装孔;72、第三轴承安装孔;73、下支架主体;80、吸气管;90、端盖;100、轴承结构;110、气液分离器;111、第一出气口;112、第一进气口;113、第三出气口;114、第三进气口;120、过滤器;130、压缩机;131、第二进气口;132、第二出气口;140、冷凝器;141、入口端;142、出口端;150、蒸发器;151、进入端;152、排出端;160、静涡旋盘;170、动涡旋盘;180、储液器;190、四通阀;200、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7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压缩机并联系统及多联机换热系统。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实施例一的压缩机包括壳体10及设置在壳体10内的曲轴20,压缩机还包括第一磁悬浮轴承30及第二磁悬浮轴承40。其中,第一磁悬浮轴承30设置在壳体10内。第二磁悬浮轴承40设置在壳体10内,第一磁悬浮轴承30与第二磁悬浮轴承40分别设置在曲轴20的两端。

在压缩机运行过程中,第一磁悬浮轴承30与第二磁悬浮轴承40对曲轴20起到支撑定位的作用,防止曲轴20在转动过程中相对于壳体10发生径向及轴向方向的窜动。这样,第一磁悬浮轴承30与第二磁悬浮轴承40将曲轴20支撑定位在壳体内,减小了压缩机高速运转过程中的机械摩损(如曲轴20的机械磨损),确保曲轴20高速运转时压缩机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进而提高压缩机的高频能效。同时,本申请中的压缩机降低了能量损耗,提高了压缩机的工作效率,且延长了使用寿命。

如图1所示,压缩机还包括第三磁悬浮轴承50。其中,曲轴20设置在第三磁悬浮轴承50上,且第三磁悬浮轴承50位于第一磁悬浮轴承30与第二磁悬浮轴承40之间。这样,曲轴20由第一磁悬浮轴承30、第二磁悬浮轴承40及第三磁悬浮轴承50共同支撑定位,不仅能够充分保证曲轴20在转动过程中不会发生径向和轴向方向上的移位或窜动,还能够保证曲轴20在转动过程中不会与支撑结构(三个磁悬浮轴承)发生机械磨擦,进而降低能量损耗,提高压缩机的工作效率,延长曲轴20的使用寿命。此外,第一磁悬浮轴承30、第二磁悬浮轴承40及第三磁悬浮轴承50不需要压缩机设计油路对其进行润滑,则免去压缩机的油分系统结构设计,简化压缩机的结构。

如图1和图4所示,压缩机还包括上支架60。其中,上支架60设置在壳体10内且套设在曲轴20外,上支架60具有第一轴承安装孔61,且第一磁悬浮轴承30安装在第一轴承安装孔61处。这样,曲轴20通过第一磁悬浮轴承30支撑定位,且第一磁悬浮轴承30安装在上支架60上,则曲轴20通过上支架60安装在壳体10内。上述设置使得压缩机的壳体10内的结构布局更加合理、紧凑,且使得曲轴20的安装定位更加简单,容易。

如图1和图4所示,第一磁悬浮轴承30包括第一磁悬浮转子31及套设在第一磁悬浮转子31外的第一磁悬浮定子32,且第一磁悬浮定子32与第一磁悬浮转子31间具有间隙L,第一磁悬浮转子31套设在曲轴20上,第一磁悬浮定子32安装在第一轴承安装孔61处。上述设置能够保证第一磁悬浮轴承30正常运行,进而对曲轴20起到径向定位的作用。

具体地,第一磁悬浮转子31与曲轴20过盈装配以保证第一磁悬浮转子31随着曲轴20一起转动,第一磁悬浮定子32过盈安装在上支架60上。这样,在曲轴20平稳运转过程中,间隙L不会发生改变,从而实现了曲轴20高速旋转时不产生机械摩擦损失及功耗的目的。此外,上述设置能够降低压缩机整机的装配难度,即进行整机装配时,曲轴20左右两端的同轴度由确保。

如图1和图2所示,压缩机还包括下支架70。其中,下支架70设置在壳体10内且套设在曲轴20外,下支架70包括下支架主体73和设置在下支架主体73的端面上的第二轴承安装孔71,且第二磁悬浮轴承40安装在第二轴承安装孔71处。这样,曲轴20通过第二磁悬浮轴承40支撑定位,且第二磁悬浮轴承40安装在下支架70上,则曲轴20通过上支架60及下支架70安装在壳体10内。上述设置使得压缩机的壳体10内的结构布局更加合理、紧凑,且使得曲轴20的安装定位更加简单,容易。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磁悬浮轴承40包括第二磁悬浮转子41及第二磁悬浮定子42,第二磁悬浮转子41与第二磁悬浮定子42间具有间隙L,第二磁悬浮转子41套设在曲轴20上,第二磁悬浮定子42安装在第二轴承安装孔71处,且第二磁悬浮定子42设置在第二磁悬浮转子41的运动方向上。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

具体地,第二磁悬浮转子41与曲轴20过盈装配以保证第二磁悬浮转子41随着曲轴20一起转动,第二磁悬浮定子42过盈安装在下支架70上。在曲轴20转动过程中,第二磁悬浮定子42能够对第二磁悬浮转子41起到遮挡定位的作用,防止第二磁悬浮转子41发生轴线方向的移位,进而防止曲轴20发生轴线方向的移动,对曲轴20起到轴线方向定位的目的。

如图2所示,压缩机还包括端盖90。其中,端盖90与下支架主体73连接,第二磁悬浮轴承40设置在端盖90与下支架主体73之间,且第二磁悬浮转子41与端盖90之间具有预定距离。这样,上述设置能够进一步地防止曲轴20发生轴线方向的移动,对曲轴20起到更好的定位作用。同时,预定距离的设置能够保证第二磁悬浮转子41随着曲轴20运动过程中不会与端盖90发生运动干涉,提高压缩机内部结构的可靠性。

如图3所示,下支架70还具有第三轴承安装孔72,第三磁悬浮轴承50安装在第三轴承安装孔72处。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装配。

如图3所示,第三磁悬浮轴承50包括第三磁悬浮转子51及套设在第三磁悬浮转子51外的第三磁悬浮定子52,且第三磁悬浮定子52与第三磁悬浮转子51间具有间隙L,第三磁悬浮转子51套设在曲轴20上,第三磁悬浮定子52安装在第三轴承安装孔72处。上述设置能够保证第三磁悬浮轴承50正常运行,进而对曲轴20起到径向定位的作用。

具体地,第三磁悬浮转子51与曲轴20过盈装配以保证第三磁悬浮转子51随着曲轴20一起转动,第三磁悬浮定子52过盈安装在上支架60上。在压缩机运行初始状态或曲轴20转速较低时,第一磁悬浮定子32与第一磁悬浮转子31间的间隙L不变,第三磁悬浮定子52与第三磁悬浮转子51间的间隙L不变,且曲轴20处于初始位置处,此时压缩机内的控制电流为零。当曲轴20由于外界扰动或者高速转动偏移初始位置时,第一磁悬浮定子32与第一磁悬浮转子31间的间隙L或者第三磁悬浮定子52与第三磁悬浮转子51间的间隙L发生变化,位移传感器将该变化传送至控制器,控制器通过功率放大器调整第一磁悬浮定子32及第三磁悬浮定子52上的电流值,使得间隙增大一边的定子电流增大,间隙减小一边的定子电流减小,从而使得电流增大的定子上产生更大的电磁力,使得间隙L恢复到初始值,从而使得曲轴20回到初始平衡位置处。

在实施例一的压缩机中,间隙L小于0.6mm。上述数值范围能够保证第一磁悬浮轴承30、第二磁悬浮轴承40及第三磁悬浮轴承50的正常使用,进而对曲轴20起到支撑定位作用。

如图1所示,压缩机还包括吸气管80。其中,吸气管80与壳体10连通,吸气管80设置在靠近曲轴20的颈部的一侧,第一磁悬浮轴承30设置在颈部,第二磁悬浮轴承40设置在曲轴20的尾部。这样,在压缩机的曲轴20颈部、尾部及中间部位均设置磁悬浮轴承。其中,分别位于颈部及中间部位的第一磁悬浮轴承30与第三磁悬浮轴承50用于曲轴20径向方向的 支撑定位,防止曲轴20发生径向方向的窜动,位于尾部的第二磁悬浮轴承40用于曲轴20轴线方向的支撑定位,防止曲轴20在运转过程中发生轴线方向的窜动而影响压缩机的正常使用。进而使得曲轴20的受力更加均匀,提高曲轴20的结构强度。

如图1所示,压缩机还包括静涡旋盘160、动涡旋盘170及电机200。其中,静涡旋盘160与动涡旋盘170相互啮合,曲轴20与电机200的转子固定。在压缩机运转过程中,曲轴20在电机200的带动下旋转,则曲轴20带动动涡旋盘170进行转动,与动涡旋盘170相互啮合的静涡旋盘160将由吸气管80吸入的低温低压冷媒气体压缩为高温高压的冷媒气体,之后由静涡旋盘160中心处的排气口排出至压缩机的壳体10内,该冷媒气体经过电机200的定子后从壳体10的排气管排出到压缩机外部。

如图6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并联系统,压缩机并联系统包括气液分离器110、多个过滤器120及多个压缩机130。其中,气液分离器110包括第一出气口111和第一进气口112。各压缩机130均为上述的压缩机,各压缩机130的第二进气口131均经由过滤器120与气液分离器110的第一出气口111相连通,各压缩机130的第二出气口132均与气液分离器110的第一进气口112相连通。这样,与现有技术相比,压缩机并联系统没有传统的轴系润滑结构设计,能够免去系统油分结构设计,减少回油功能及逻辑控制,进而降低了压缩机并联系统由于系统回油或压缩机均油失效带来的故障率。

可选地,压缩机并联系统还包括阀结构。如图6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压缩机并联系统中,阀结构为四通阀190。其中,从压缩机130的第二出气口132排出的冷媒气体经由四通阀190后进入气液分离器110,从气液分离器110的第一出气口111排出的低温低压冷媒气体经由四通阀190后进入压缩机130的第二进气口131,在压缩机130内完成压缩后再次从第二出气口132排出,不断循环。这样,四通阀190的设置能够保证冷媒气体的正确流动,保证压缩机并联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需要说明的是,阀结构的类型不限于此。可选地,阀结构为二通阀或者三通阀,只要能够保证冷媒气体的正确流向即可。

如图7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多联机换热系统,包括上述的压缩机并联系统,压缩机并联系统的气液分离器110还包括第三出气口113和第三进气口114,第三进气口114与第一出气口111相连通,多联机换热系统还包括冷凝器140、蒸发器150及储液器180。其中,当多联机换热系统进行制冷时,冷凝器140的入口端141与压缩机并联系统内的各压缩机130的第二出气口132相连通,冷凝器140的出口端142与气液分离器110的第一进气口112相连通。同时,气液分离器110的第三出气口113经由储液器180后与蒸发器150的进入端151相连通,蒸发器150的排出端152与气液分离器110的第三进气口114相连通。这样,采用压缩机并联系统的多联机换热系统能够减少系统回油结构设计,简化系统结构设计,进而降低了系统因回油或压缩机均油失效带来的故障。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的压缩机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压缩机的结构不同。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压缩机还包括轴承结构100。其中,轴承结构100设置在曲轴20上,轴承结构100位于第一磁悬浮轴承30与第二磁悬浮轴承40之间。这样,在压缩机正常运行过程中,第一磁悬浮轴承30及轴承结构100对曲轴20起到径向定位作用,第二磁悬浮轴承40对曲轴20起到轴线方向定位的作用,进而保证曲轴20在转动过程中不会发生径向和轴向方向上的移位或窜动。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在压缩机运行过程中,第一磁悬浮轴承与第二磁悬浮轴承对曲轴起到支撑定位的作用,防止曲轴在转动过程中相对于壳体发生径向及轴向方向的窜动。这样,第一磁悬浮轴承与第二磁悬浮轴承将曲轴支撑定位在壳体内,减小了压缩机高速运转过程中的机械摩损(如曲轴的机械磨损),确保曲轴高速运转时压缩机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进而提高压缩机的高频能效。同时,本申请中的压缩机降低了能量损耗,提高了压缩机的工作效率,且延长了使用寿命。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