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运输叉车用安全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48998发布日期:2018-06-08 21:25阅读:48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运输叉车用安全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动运输叉车用安全阀,属于安全阀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动运输叉车是一种将水平运输和垂直升降相结合的装卸装置,具有装卸、堆码、拆垛、短途运输等功能。现有的电动叉车是以蓄电池为动力源,驱动行驶电机和液压系统电机,以此来控制叉车的行驶和提升,而有时电动叉车在作业时,因外界因素或本身故障使其液压系统的油管高压,致使油泵处出油管路的流量增大,活塞杆迅速下降,从而导致货叉以及货物快速撞击地面,对人或物带来巨大的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电动运输叉车用安全阀,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电动运输叉车用安全阀,包括上阀体、下阀体、弹性圆柱销和阀芯,其特征是:所述上阀体和下阀体均呈中空管状,所述上阀体和下阀体之间螺纹连接,所述下阀体上设有ED弹性密封圈,所述阀芯上端插套在下阀体空腔内,所述阀芯顶端平面压靠有弹簧,所述弹簧上端与上阀体下端面固定连接,所述阀芯顶端平面上设有槽孔,所述阀芯左右两侧设有与槽孔相通的通孔,所述弹性圆柱销依次穿过左侧通孔、槽孔和右侧通孔,所述弹性圆柱销两端与下阀体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下阀体下端内侧壁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球形块,所述阀芯上端的左右两侧设有锥形孔,所述阀芯内设有板簧,所述板簧两端穿过锥形孔与球形块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弹簧的直径大于槽孔的直径。

作为优选:所述凹槽的形状与锥形孔大径端形状一致,所述球形块的直径大于锥形孔的小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通过旋转上阀体,使上阀体下端面上升或下降,从而改变弹簧的压缩量,已达到调节安全阀限值的作用。叉车开始工作时,液压油从通孔流入,依次经过槽孔、下阀体空腔和上阀体空腔,从上阀体流出,阀芯依靠球形块和板簧形成的装置来抵消阀芯底面受到的冲击力,当压力到达一定值时,板簧在液压油的冲击下收缩并拉动球形块离开凹槽,阀芯沿下阀体空腔向上运动,通孔逐渐被下阀体内壁遮挡,下阀体空腔内流量也随之降低,形成一级减速。球形块进入锥形孔后,阀芯依靠弹簧的弹力来抵消阀芯底面受到的冲击力,当液压油对阀芯底面的冲击力大于弹簧力时,阀芯上升至与下阀体底面紧密贴合,下阀体空腔闭合,以此切断油路,起到保护装置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动运输叉车用安全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阀芯的主视图;

图4为阀芯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

1、上阀体;2、下阀体;3、ED弹性密封圈;4、弹簧;5、弹性圆柱销;6、阀芯;7、槽孔;8、通孔;9、球形块;10、板簧;11、凹槽;12、锥形孔。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4对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动运输叉车用安全阀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电动运输叉车用安全阀,包括上阀体1、下阀体2、弹性圆柱销5和阀芯6,其特征是:所述上阀体1和下阀体2均呈中空管状,所述上阀体1和下阀体2之间螺纹连接,所述下阀体2上设有ED弹性密封圈3,所述阀芯6上端插套在下阀体2空腔内,所述阀芯6顶端平面压靠有弹簧4,所述弹簧4上端与上阀体1下端面固定连接,所述阀芯6顶端平面上设有槽孔7,所述阀芯6左右两侧设有与槽孔7相通的通孔8,所述弹性圆柱销5依次穿过左侧通孔8、槽孔7和右侧通孔8,所述弹性圆柱销5两端与下阀体2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下阀体2下端内侧壁设有凹槽11,所述凹槽11内设有球形块9,所述阀芯6上端的左右两侧设有锥形孔12,所述阀芯6内设有板簧10,所述板簧10两端穿过锥形孔12与球形块9固定连接。所述弹簧4的直径大于槽孔7的直径。所述凹槽11的形状与锥形孔12大径端形状一致,所述球形块9的直径大于锥形孔12的小径。

通过旋转上阀体1,使上阀体1下端面上升或下降,从而改变弹簧4的压缩量,已达到调节安全阀限值的作用。叉车开始工作时,液压油从通孔8流入,依次经过槽孔7、下阀体2空腔和上阀体1空腔,从上阀体1流出,阀芯6依靠球形块9和板簧10形成的装置来抵消阀芯6底面受到的冲击力,当压力到达一定值时,板簧10在液压油的冲击下收缩并拉动球形块9离开凹槽11,阀芯6沿下阀体2空腔向上运动,通孔8逐渐被下阀体2内壁遮挡,下阀体2空腔内流量也随之降低,形成一级减速。球形块9进入锥形孔12后,阀芯6依靠弹簧4的弹力来抵消阀芯6底面受到的冲击力,当液压油对阀芯6底面的冲击力大于弹簧力时,阀芯6上升至与下阀体2底面紧密贴合,下阀体2空腔闭合,以此切断油路,起到保护装置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