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多通道结构的气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08474发布日期:2018-08-31 21:23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泵,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多通道结构的气泵。



背景技术:

充气产品因具有充气时使用,而放气后方便收藏或携带的功能,已广泛使用于各种家居用品。特别是充气床,其由于体积小便于携带和收藏等优点,非常适合野营和在家中作为备用床垫供客人短期使用。充气床设有可充气的充气腔,对充气床的充气方法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采用传统充气设备如手动气泵、手持电动气泵对充气床的充气腔进行充气,并在充气床内部气压衰减后对充气床补气;第二种是采用安装在充气床侧壁的内置气泵,对充气床进行充气或排气。

相较于第一种充气方法而言,第二种充气方法比较简单方便,所以,大多充气床及其他充气产品均采用第二种充气方法来实现。而目前充气床一般会设有多个充气腔,并将多个充气腔设置为不同的气压,从而来提高充气床的舒适性。这也就意味着一个具有多个充气腔的充气床需要安装有多个气泵,这就增加了充气床的生产成本以及其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多通道结构的气泵,采用该气泵可以向充气产品的多个充气腔分别或同时充气、放气,方便了充气产品的充放气操作,降低充气产品的生产成本和维护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多通道结构的气泵,其包括本体、控制机构以及设置在本体内的气泵组和通道切换机构,所述控制机构连接并控制气泵组和通道切换机构;所述本体内形成有一腔室,本体上设有第一通气口和两个以上第二通气口;所述第一通气口通过气泵组与本体腔室连通,而本体腔室通过通道切换机构选择性地与一个或两个以上第二通气口连通。

所述通道切换机构包括换向马达、第一旋转盘以及选择性地随第一旋转盘转动的第二旋转盘,所述换向马达的转动轴穿设在第一旋转盘中,并与第一旋转盘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旋转盘上设有选择性地与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二通气口连通的第二通气孔,所述第一旋转盘上设有选择性地与第二通气孔连通或断开的第一通气孔,该第一通气孔与本体腔室连通。

所述第一旋转盘下端设有一配合第二旋转盘的凸块,所述第二旋转盘上设有容置凸块并供凸块滑动的弧形槽。

所述通道切换机构还包括与第一旋转盘配合确定第一通气孔与第二通气孔处于全对准状态的第一信号开关、与第一旋转盘配合确定第一通气孔与第二通气孔处于局部对准状态的第二信号开关以及与第二旋转盘配合确定通道切换机构的初始位置的第三信号开关,第一信号开关、第二信号开关和第三信号开关上设有触点。

所述第一旋转盘外周设有选择性地与第一信号开关的触点或第二信号开关的触点接触的凸点。

所述第二旋转盘上设有一环形凹槽,第三信号开关的触点设置在环形凹槽内,该环形凹槽上设有一可与第三信号开关的触点接触的定位点。

所述换向马达设置在上盖上,而上盖连接本体腔室的侧壁。

所述换向马达连接有一电路板,该电路板连接控制机构。

所述本体腔室设有一开口,该腔室开口处覆盖有一面板,所述面板上设有第一通气口和控制机构。

所述控制机构包括设置在面板上的控制开关以及设于面板下端且连接控制开关的控制电路板。

所述气泵组包括泵体、泵盖、气泵马达和叶轮,所述泵体和泵盖配合形成一驱动腔,该驱动腔内设有叶轮,该叶轮下端连接气泵马达,所述驱动腔连通第一通气口和本体腔室。

所述气泵组还包括换气芯组和控制换气芯组的电磁阀,所述切换腔通过换气芯组与第一通气口和本体腔室连通。

所述泵盖上设有与驱动腔连通的第三通气孔和第四通气孔,所述换气芯组包括与第一通气口连通的第一通气管道、与第三通气孔连通的第二通气管道以及与第四通气孔连通的第三通气管道;所述第一通气管道通过第一气孔与第二通气管道相通,第二通气管道通过第二气孔与本体腔室连通;所述第一通气管道通过第三气孔与第三通气管道相通,第三通气管道通过第四气孔与本体腔室连通;所述第一通气管道内设有选择性地覆盖第一气孔或第三气孔的第一挡板,在第二通气管道外侧设有选择性地覆盖第二气孔的第二挡板,在第三管道外侧设有选择性地覆盖第四气孔的第三挡板,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和第三挡板通过连接轴连接在一起,该连接轴连接电磁阀。

本实用新型具有多通道结构的气泵通过两个以上的第二通气口分别连接充气产品的多个气腔,然后通过通道切换机构选择充气产品的一个腔室或者两个以上腔室与本体腔室连通,并通过控制气泵组的工作状态来实现对充气产品的多个充气腔分别或同时充气、放气,方便了具有多个充气腔的充气产品的充放气操作,降低充气产品的生产成本和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组合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组合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剖视图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剖视图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通道切换装置切换状态图一;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通道切换装置切换状态图二;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通道切换装置切换状态图三;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组合结构示意图一;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组合结构示意图二;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剖视图一;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剖视图二;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通道切换装置切换状态图一;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通道切换装置切换状态图二;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通道切换装置切换状态图三;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充气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放气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尽本实用新型之技术内容、结构特征、所达成目的及功效,以下将列举实施例并配合说明书附图进行详述。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具有多通道结构的气泵,其包括本体1以及设置在本体1内的气泵组2和通道切换机构3,其中,本体1内形成有一腔室12,本体1上设有第一通气口13和两个以上第二通气口14;第一通气口13通过气泵组2与本体腔室12连通,而本体腔室12通过通道切换机构3选择性地与一个或多个第二通气口14连通。

该具有多通道结构的气泵通过两个以上的第二通气口14分别连接充气产品的多个气腔,然后通过通道切换机构3选择充气产品的一个腔室或者两个以上腔室与本体腔室12连通,然后通过控制气泵组2的工作状态来实现对充气产品的一个或者多个充气腔进行充气或放气。

图1至图8所示的是一种具有三通道结构的气泵,其包括本体1、气泵组2和通道切换机构3。

其中,本体1内形成有一具有开口的腔室12,该腔室12开口处覆盖有一面板11。面板11上设有第一通气口13以及控制气泵组2和通道切换机构3的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包括设置在面板11上的控制开关15以及设于面板11下端且连接控制开关15的控制电路板16。本体1下端设有三个第二通气口14,该第二通气口14通过通道切换机构3与本体腔室12连通。

上述通道切换机构3设置在本体腔室12内,其包括换向马达31、连接换向马达31的第一旋转盘33以及第二旋转盘34。

换向马达31设置在上盖32上,而上盖32连接在本体腔室12的侧壁上,从而固定换向马达31在本体腔室12内的位置。换向马达31连接有一电路板311,该电路板311连接控制机构,通过控制机构可以控制换向马达31的正转与反转。该换向马达31的转动轴313穿设在第一旋转盘33中,并与第一旋转盘33固定连接,使得换向马达31可以通过转动轴313带动第一旋转盘33正转或者反转。

第一旋转盘33上设有第一通气孔331,第一旋转盘33下端设有一配合第二旋转盘34的凸块332。第二旋转盘34上设有第二通气孔341,在该第二旋转盘34上设有第一供凸块332滑动的弧形槽343,当凸块332滑动到弧形槽343边缘与第二旋转盘34接触时,第一旋转盘33可以带动第二旋转盘34转动。

换向马达31只能带动第一旋转盘33转动,当换向马达31带动第一旋转盘33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旋转盘33的凸块332在第二旋转盘34的弧形槽343滑动,当凸块332接触第二旋转盘34时,第二旋转盘34随着第一旋转盘33一起转动。当第二旋转盘34的第二通气孔341与指定的第二通气口14连通时,换向马达31停止正转,并启动反转。换向马达31反转带动第一旋转盘33旋转,当第一旋转盘33的第一通气孔331与第二通气孔341以及指定的第二通气口14连通时,换向马达31停止工作。在该状态下,可以通过控制机构控制气泵组2进行工作,实现充气产品的充气或放气。

通道切换机构3还包括三个信号开关35,每一信号开关35上设有触点354。三个信号开关35为第一信号开关351、第二信号开关352和第三信号开关353,其中,第一信号开关351和第二信号开关352与第一旋转盘33配合使用,第三信号开关353配合第二旋转盘34使用。

第一旋转盘33外周设有凸点333,当第一旋转盘33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旋转盘33外周的凸点333会与信号开关351、352的触点配合。当第一旋转盘33的凸点333触碰到第一信号开关351的触点354时,第一通气孔331与第二通气孔341是全对准状态,此时可以进行充气或者放气。当第一旋转盘33上的凸点333接触到第二信号开关352时,第一通气孔331与第二通气孔332处于局部对准状态,此状态适用于需要排出充气产品的少量气体的情况。

第二旋转盘34上设有一环形凹槽342,该环形凹槽342上设有一定位点344,而该信号开关353的触点354设置在环形凹槽342内,当第二旋转盘34转动时,该第三信号开关353的触点354在环形凹槽342内滑动。当第三信号开关353的触点354触碰到环形凹槽342内的定位点344时,换向马达停止转动,表示第一旋转盘33和第二旋转盘34回复到初始位置。

通道切换机构3还包括信号灯36,其设置在第二通气口14处,当某一第二通气口14与第一通气孔331和第二通气孔341导通时,该第二通气口14上的信号灯就会亮起。

将该实施例中的具有三通道结构的气泵应用到充气产品中时,该气泵只能选择性地对充气产品的多个气腔中的一个气腔进行充气或放气。也就是说,在充气或放气时,第二旋转盘34的第二通气孔341与三个第二通气口14中的一个连通。

参照图17和图18所示,上述气泵组2可以是具有充气功能的气泵,也可以是具有充气功能和放气功能的气泵,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是具有充气功能和放气功能的气泵.

气泵组2设置在本体腔室12内,其包括泵体21、泵盖22、气泵马达23、叶轮24、换气芯组25和电磁阀26。泵体21和泵盖22配合形成一驱动腔,该驱动腔内设有叶轮24,该叶轮24下端连接气泵马达23。在泵盖23上设有换气芯组25以及控制换气芯组25的电磁阀26,该电磁阀26与控制机构连接。

上述泵盖22连接在本体1上,从而固定整个气泵组2在本体腔室12内的位置。泵盖22上设有与驱动腔连通的第三通气孔221和第四通气孔222,换气芯组25连接在该第三通气孔221和第四通气孔222处。

上述换气芯组25包括与第一通气口13连通的第一通气管道251、与第三通气孔221连通的第二通气管道252以及与第四通气孔222连通的第三通气管道253;第一通气管道251通过第一气孔2511与第二通气管道252相通,而第二通气管道252通过第二气孔2521与本体腔室12连通;第一通气管道251通过第三气孔2512与第三通气管道253连通,而第三通气管道253通过第四气孔2531与本体腔室12连通。在第一通气管道251内设有可覆盖第一气孔2511或第三气孔2512的第一挡板254,在第二通气管道252外侧设有可覆盖第二气孔2521的第二挡板255,在第三通气管道253外侧设有可覆盖第四气孔2531的第三挡板256,第一挡板254、第二挡板255和第三挡板256通过连接轴257连接在一起,该连接轴257连接电磁阀26,从而实现电磁阀26对第一挡板254、第二挡板255、第三挡板256的控制。

充气状态下,第一挡板254覆盖第三气孔2512,第二挡板255覆盖第二气孔2521,第三挡板256脱离第四气孔2531。也就是说,此时外部气体由第一通气孔13进入第一通气管道251,然后经第二通气管道252进入驱动腔,再由驱动腔进入第三通气管道253,接着由第三通气管道253的第四气孔2531进入本体腔室12内,最后由通道切换装置3和指定的第二通气口14进入充气产品的一个充气腔中进行充气。

放气状态下,第一挡板254覆盖第一气孔2512,第二挡板255脱离第二气孔2521,第二通气管道252与本体腔室12连通,第三挡板256覆盖第四气孔2531。也就是,此时,充气产品的一个充气腔内的气体通过指定的第二通气孔14和通道切换装置3进入本体腔室12内,然后由第二通气管道252的第二气孔2521进入第二通气管道252内,经由驱动腔进入第三通气管道253内,并通过第三通气管道253的第三通气口2512进入第一通气管道251,最后由第一通气管道251和第一通气口13排出,实现充气腔的放气工作。

图9至图16所示的是一种具有七通道结构的气泵,其包括本体1、气泵组2和通道切换机构3。

其中,本体1内形成有一具有开口的腔室12,该腔室12开口处覆盖有一面板11。面板11上设有第一通气口13以及控制气泵组2和通道切换机构3的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包括设置在面板11上的控制开关15以及设于面板11下端且连接控制开关15的控制电路板16。与具有三通道结构的气泵不同的是,该本体1下端设有七个第二通气口14,该第二通气口14通过通道切换机构3与本体腔室12连通,该气泵可以通过应用于具有七个独立气腔的充气产品中。

上述通道切换机构3设置在本体腔室内,其包括换向马达31、连接换向马达31的第一旋转盘33和第二旋转盘34。

换向马达31设置在上盖32上,而上盖32连接在本体腔室的侧壁上,从而固定换向马达31在本体腔室12内的位置。换向马达31连接有一电路板311,该电路板311连接控制机构,通过控制机构可以控制换向马达31的正转与反转。该换向马达31的转动轴313穿设在第一旋转盘33中,并与第一旋转盘33固定连接,使得换向马达31可以通过转动轴313带动第一旋转盘33正转或者反转。

第一旋转盘33上设有第一通气孔331,第一旋转盘33下端设有一配合第二旋转盘34的凸块332。第二旋转盘34上设有第二通气孔341,在该第二旋转盘341上设有第一供凸块332滑动的弧形槽343,该凸块332与第二旋转盘34接触时,第一旋转盘33可以带动第二旋转盘34转动。

与具有三通道结构的气泵不同的是,该具有七通道结构的气泵的第二旋转盘34转动时,第二旋转盘34上的第二通气孔341可以与一个以上的第二通气口14连通。

该实施例中的气泵组与上述实施例的其泵组结构相通,在此不再赘述。

将该具有七通道结构的气泵应用在充气产品上时,本体1的七个第二通气口14分别连接充气产品的各个独立充气腔。

当向充气产品的其中三个充气腔同时充气时,需要通过通道切换机构3将连接指定的三个气腔的通道打开。控制机构启动换向马达31,该换向马达31只能带动第一旋转盘33转动,当换向马达31带动第一旋转盘33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旋转盘33的凸块332在第二旋转盘34的弧形槽343内滑动,当凸块332接触第二旋转盘34时,第二旋转盘34随着第一旋转盘33一起转动。当第二旋转盘34的第二通气孔341与指定的三个第二通道14连通时,换向马达31停止正转,并启动反转。换向马达31反转带动第一旋转盘33旋转,当第一旋转盘33的第一通气孔331与第二通气孔341以及指定的第二通气口14连通时,换向马达31停止工作。在该状态下,通过控制机构控制气泵组2进行充气工作,外部气体由第一通气孔13进入第一通气管道251,然后经第二通气管道252进入驱动腔,再由驱动腔进入第三通气管道253,接着由第三通气管道253的第四气孔2531进入本体腔室12内,最后由通道切换装置3和指定的第二通气口14进入指定的三个充气腔中进行充气。

当对充气产品的其中三个充气腔同时放气时,同样需要通过通道切换机构3将连接指定的三个气腔的通道打开。控制机构启动换向马达31,该换向马达31只能带动第一旋转盘33转动,当换向马达31带动第一旋转盘33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旋转盘33的凸块332在第二旋转盘34的弧形槽343内滑动,当凸块332接触第二旋转盘34时,第二旋转盘34随着第一旋转盘33一起转动。当第二旋转盘34的第二通气孔341与指定的三个第二通气口14连通时,换向马达31停止正转,并启动反转。换向马达31反转带动第一旋转盘33旋转,当第一旋转盘33的第一通气孔331与第二通气孔341以及指定的第二通气口14连通时,换向马达31停止工作。在该状态下,通过控制机构控制气泵组2进行放气工作,充气产品的三个充气腔内的气体通过指定的第二通气口14和通道切换装置3进入本体腔室12内,然后由第二通气管道252的第二气孔2521进入第二通气管道252内,经由驱动腔进入第三通气管道253内,并通过第三通气管道253的第三通气口2512进入第一通气管道251,最后由第一通气管道251和第一通气口13排出,实现充气腔的放气工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