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扇叶的快速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84604发布日期:2019-02-01 19:21阅读:419来源:国知局
一种扇叶的快速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扇叶的快速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吊扇能够悬挂在天花板上为室内环境送风,是一种消暑功能好,节能省电,且兼具装饰效果的产品,在市场上广受欢迎。吊扇的扇叶通过电机驱使转动进而能够让周围空气流动产生风,在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结构中,电机的转动部上设置有叶叉,扇叶直接通过螺丝锁固结构安装于叶叉上,以实现和电机的传动连接,然而这类结构的缺点在于,扇叶与叶叉的固定较为麻烦,需要借助工具,且拆装效率不高,同时固定好后还不方便于拆卸,使用上有所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扇叶的快速安装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扇叶的快速安装结构,包括:叶叉和扇叶,所述叶叉上设置有至少三个不共线的定位组件,所述扇叶上开设有与所述定位组件一一对应的葫芦孔,所述叶叉上设置有一弹性片,所述弹性片上设有一能够与扇叶的下端面相抵接的弹性斜面以及与弹性斜面的自由端相连并向下凹陷的阶梯部,所述定位组件能够穿过葫芦孔的较大孔并朝向葫芦孔的较小孔移动以使得扇叶沿着所述弹性斜面朝向阶梯部移动并卡合于所述阶梯部中。

其中,所述定位组件包括一螺接于叶叉上的螺钉以及套装于所述螺钉上并抵接于螺钉的头部与叶叉之间的工字型的套筒,该套筒的两个内端面之间的距离与所述扇叶的厚度相匹配。

优选地,所述弹性片通过所述定位组件固定于叶叉上。

优选地,所述套筒由橡胶材料构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案,所述叶叉上还开设有一缺口,该缺口的边缘设置有弧形加强筋。

进一步,所述扇叶的上端面和下端面皆覆盖有橡胶防滑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以上结构的扇叶的快速安装结构利用至少三个不共线的定位组件和与各个定位组件一一对应的葫芦孔的配合对叶叉和扇叶的位置进行定位,并通过扇叶与弹性片的卡合作用将扇叶卡合在叶叉上,该安装结构简易、能够实现快速拆卸和安装,极大地提高了扇叶的组装和拆卸的效率,减少人工生产和维修的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移除扇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对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是示意性的,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定。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扇叶的快速安装结构,包括:叶叉1和扇叶2,所述叶叉1上设置有至少三个不共线的定位组件3,在本实施例中,定位组件3设置有三个,三个定位组件3之间的连线形成等边三角形,有助于扇叶2转动时叶叉1受力平衡。所述扇叶2上开设有与所述定位组件3一一对应的葫芦孔4,所述叶叉1上设置有一弹性片5,所述弹性片5上设有一能够与扇叶2的下端面相抵接的弹性斜面51以及与弹性斜面51的自由端相连并向下凹陷的阶梯部52,所述定位组件3能够穿过葫芦孔4的较大孔并且朝向葫芦孔4的较小孔方向移动,从而使得扇叶2沿着所述弹性斜面51朝向阶梯部52移动并卡合于所述阶梯部52中,在此过程中,扇叶2的下端面与弹性斜面51的表面由接触状态转变为分离状态,扇叶2卡合在阶梯部52中,并使得扇叶2的左端面抵靠在阶梯部52的侧面上形成紧固状态。其中,定位组件3的头部能够从葫芦孔4的较大孔穿过,但不能从葫芦孔4的较小孔中穿过,防止扇叶2受到向上的外力而脱离叶叉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组件3包括一螺接于叶叉1上的螺钉31以及套装于所述螺钉31上并抵接于螺钉31的头部与叶叉1之间的工字型的套筒32,该套筒32的两个内端面之间的距离与所述扇叶2的厚度相匹配。在扇叶2卡紧在叶叉1上的状态时,套筒32的两个内端面分别与扇叶2的上端面和下端面相抵接,增加扇叶2与叶叉1结合的摩擦力。在其他实施例中,定位组件3可以替代为一个包括头部和杆部的定位柱。

优选地,所述弹性片5通过所述定位组件3固定于叶叉1上,在本实施例中,弹性片5通过邻近的螺钉31和套筒32固定在叶叉1上,减少其他用来固定的零部件,降低生产成本,调高生产效率。

优选地,所述套筒32由橡胶材料构成,防止套筒32刮伤扇叶2的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案,所述叶叉1上还开设有一缺口6,该缺口6的边缘设置有弧形加强筋7,缺口6有助于降低材料成本,而弧形加强筋7则有利于增强叶叉1的机械强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善,所述扇叶2的上端面和下端面皆覆盖有橡胶防滑层,降低扇叶2与叶叉1之间产生相对滑动的几率。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形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所作的等同的变换或相应的改动,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