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飞机同步顶升用液压系统及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674173发布日期:2018-10-16 19:51阅读:39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飞机液压系统分析技术领域,更特别地是涉及一种飞机同步顶升用液压系统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社会发展的现在,国内、外在实现油缸的同步控制中有用同步缸的案例,通过控制进入各个油缸流量的一致实现各个油缸液压行程的相近,从而实现油缸的同步控制,其同步精度接近于1%,但是此方案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首先是,同步缸的轴向尺寸和径向尺寸较大,不便于布置,其次是该方案属于开环设计,不利于消除各个油缸产生的累计误差;第三,当各个油缸尺寸差异较大时候,需对同步缸进行非标定制,使得同步精度降低、设计难度增加,并且使得研发费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提高。

并且目前国内、外在实现油缸的同步控制中亦有用同步马达的案例,通过控制进入各个油缸流量的一致实现各个油缸液压行程的相近,从而实现油缸的同步控制,其同步精度接近于1%,缺陷是首先该方案属于开环设计,不利于消除各个油缸产生的累计误差;其次当各个油缸尺寸差异较大时候,需对同步马达进行非标定制,使得同步精度降低、设计难度增加且研发费用提高。

国内外的各型飞机均采用手摇泵通过液压缸的顶升实现飞机的全机顶起,手摇泵的使用,一方面极大的增加了机务人员劳动强度;另外一方面也无法实现飞机的全机同步顶升,使得飞机出现倾斜及承受内应力现象;同时通过机务人员操作手摇泵实现全机顶起,极大的降低了飞机维修保障的效率,伴随着我国航空事业的蓬勃发展,机务人员通过手摇泵实现大吨位飞机的顶升已经脱离现实。故国、内外亟待研发出一种可以实现自动化同步顶升主千斤顶,液压系统作为研制的关键环节,其成败将直接决定自动化同步顶升主千斤顶是否可行。

所以,很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可以解决上述系列缺陷问题的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能得到一种可以实现自动化同步顶升功能的高效、节能液压系统,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飞机同步顶升用液压系统,所述液压系统由电动控制系统和手动控制系统结合而形成的系统,其中所述手动控制系统为辅助控制系统,辅助电动控制系统运行;

所述液压系统分别由液压存储器、驱动装置、手动泵单元、调节控制单元和千斤顶控制单元组成两种主流连接线路;

第一条主流连接线路由所述液压存储器连接至所述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输出连接至所述调节控制单元输入端,所述调节控制单元与所述千斤顶控制单元并联连接,所述调节控制单元输出端与液压存储单元相连组成第一条主流连接线路;

第二条主流连接线路由所述液压存储器连接至所述手动泵单元,所述手动泵单元连接至所述调节控制单元输入端,所述调节控制单元与所述千斤顶控制单元并联连接,所述调节控制单元输出端与液压存储单元相连组成第二条主流连接线路。

进一步方案为,

所述液压存储器由油箱1、吸油过滤器2、放油嘴及堵塞3、空气滤清器4和液压计5组成,其中所述空气滤清器4、液压计5和放油嘴及堵塞3分别连接设置于油箱1的外部,所述吸油过滤器2设置于于油箱1的内部。

进一步方案为,

所述驱动装置由电机6、内啮合齿轮泵7连接驱动组成。

进一步方案为,

所述手动泵单元由单向阀和手摇泵8.1、单向阀和手摇泵8.2并联组合而成。

进一步方案为,

所述千斤顶控制单元由压力传感器20及主千斤顶作动筒21连接组成。

进一步方案为,

所述调节控制单元由单向阀9、精细过滤器10、压力表11、溢流阀12、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13、比例阀14、截止阀15、压力补偿器16、手动三位四通换向阀17、梭阀18和定差减压阀19连接组成。

进一步方案为,

一种实现飞机同步顶升液压系统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a.采用电动控制系统中电动泵作为动力元件时,先使截止阀15处于锁死状态,手动换向阀17处于中位,当系统检测到主千斤顶作动筒20上升或下降的信号后,立即打开电磁换向阀13.1和13.2;

b.采用手动控制系统中手摇泵作为动力元件时,主千斤顶作动筒20上升过程时,上升之前,应先将截止阀15完全打开,手动换向阀17扳至上升位,手摇泵8.1和8.2动作;主千斤顶作动筒20下降过程时,在下降之前应先完全锁死截止阀15,然后使手动换向阀17位于下降位,再缓慢打开截止阀15。

有益效果:

1)摒弃国内、外使用的通过手摇泵实现飞机顶起的传统思路,将自动化同步顶升的新方案引入飞机顶升液压系统中;

2)通过飞机顶升液压系统中引入自动化同步液压系统,使得由电动泵替代了长期来一直使用的手摇泵,降低了机务人员劳动强度,也极大的提高了飞机维修保障的效率;

3)将自动化同步顶升液压系统引入飞机顶升中后,使得飞机同步顶升的同步精度保持在3mm内,并且有效避免了飞机出现倾斜及承受内应力的现象;

4)本发明中采用电机带动内啮合齿轮泵的形式为液压系统提供动力源,液压系统可根据需要调节电机转速,从而调整液压系统流量,有效避免了冗余油液通过溢流阀溢流而产生的发热;

5)本发明中采用负载敏感阀使得卸荷压力可根据执行机构所需压力进行实时调整(卸荷压力比执行机构所需压力大1.2mpa),从而避免了以较高压力通过安全溢流阀溢流产生发热;另一方面负载敏感阀有效保证了伺服阀p口和a口的压差稳定在1.2mpa,从而使得通过伺服阀的流量与开口成正比例调节,提高了液压系统调节的平稳性,消除了执行机构产生的窜动现象。

6)本发明经过在自动化同步顶升主千斤顶上的应用,达到的技术状态稳定、密封性佳、效率高、噪音小且耗电量低,实现各型飞机的全机顶起。

附图说明

图1该发明飞机同步顶升用液压系统的系统图

1.油箱;2.吸油过滤器;3.放油嘴及堵塞;4.空气滤清器;5.液压计;6.电机;7.内啮合齿轮泵;8.手动泵;9.单向阀;10.精细过滤器;11.压力表;12.溢流阀;13.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14.比例阀;15.截止阀;16.压力补偿器;17.手动三位四通换向阀;18.梭阀;19.定差减压阀;20.主千斤顶作动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实施例1

一种飞机同步顶升用液压系统,该液压系统由电动控制系统和手动控制系统结合而形成的系统,其中手动控制系统为辅助控制系统,辅助电动控制系统运行;液压系统分别由液压存储器、驱动装置、手动泵单元、调节控制单元和千斤顶控制单元组成两种主流连接线路;

第一条主流连接线路为通过电动控制操作完成系统运作的连接线路,由所述液压存储器连接至所述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输出连接至所述调节控制单元输入端,所述调节控制单元与所述千斤顶控制单元并联连接,所述调节控制单元输出端与液压存储单元相连组成第一条主流连接线路;

第二条主流连接线路为通过手动泵操作完成系统运作的连接线路,由所述液压存储器连接至所述手动泵单元,所述手动泵单元连接至所述调节控制单元输入端,所述调节控制单元与所述千斤顶控制单元并联连接,所述调节控制单元输出端与液压存储单元相连组成第二条主流连接线路。

系统中将自动化同步顶升的新方案引入飞机顶升液压系统中,降低了机务人员劳动强度,也极大的提高了飞机维修保障的效率,避免了飞机出现倾斜及承受内应力的现象。

实施例2

该系统为两种动力驱动系统,分别通过两种操作方法实现其功能:

(1)当电动泵作为动力元件时,具体操作步骤为应先使截止阀15处于锁死状态,手动换向阀17处于中位。当系统检测到主千斤顶作动筒20上升或下降的信号后,立即打开电磁换向阀13.1和13.2。

a)主千斤顶作动筒20上升过程。电机6带动内啮合齿轮泵7动作,使液压油经过吸油过滤器2、单向阀9.1、精细过滤器10、电磁换向阀13.1、比例阀14(位于上升位)、定差减压阀19、电磁换向阀13.2后进入主千斤顶作动筒20下腔,在压力油的作用下使主千斤顶作动筒20实现上升。主千斤顶作动筒20上腔的油液则经过比例阀14后流回油箱;

b)主千斤顶作动筒20下降过程。首先系统检测下腔压力是否大于1.5mpa(略大于主千斤顶作动筒20可自行下降的临界压力);

c)当下腔压力大于1.5mpa时,比例阀14位于下降位,主千斤顶作动筒20在飞机自重的作用下,使其下腔的油液经过比例阀12回油箱1。因主千斤顶作动筒20上腔有形成负压的趋势,使得低压油路中的部分油液经过单向阀9.3流向主千斤顶作动筒20的上腔,实现上腔补油,避免形成气穴及点蚀现象;

d)当下腔压力小于1.5mpa时,电机6带动内啮合齿轮泵7动作,使压力油经过吸油过滤器2、单向阀9.1、精细过滤器10、电磁换向阀13.1、比例阀14(位于上升位)、定差减压阀19、电磁换向阀13.2后进入主千斤顶作动筒20上腔,在压力油的作用下,迫使其下降。下腔的压力油经过电磁换向阀13.2、定差减压阀19和比例阀12后流回油箱1。

2)手摇泵作为动力元件时,操作过程如下:

a)主千斤顶作动筒20上升过程。上升之前,应先将截止阀15完全打开,手动换向阀17扳至上升位。手摇泵8.1和8.2动作,使液压油经过吸油过滤器2、单向阀9.2、精细过滤器10、手动换向阀17进入主千斤顶作动筒17下腔,在压力油的作用下使主千斤顶作动筒20实现上升。主千斤顶作动筒20上腔的油液经过手动换向阀17后,流回油箱1;

b)主千斤顶作动筒20下降过程。主千斤顶作动筒20在飞机重力的作用下迫使其下腔形成正压,上腔有形成负压的趋势。在下降之前应先完全锁死截止阀15,然后使手动换向阀17位于下降位,再缓慢打开截止阀15,下腔的油液经过截止阀15和手动换向阀17后流回油箱1,因主千斤顶作动筒20上腔有形成负压的趋势,使得低压油路中的部分油液经过单向阀9.3流向主千斤顶作动筒20的上腔,实现上腔的补油,以免形成气穴及点蚀现象。

上述方法采用电机带动内啮合齿轮泵的形式为液压系统提供动力源,可根据需要调节电机转速调整液压系统流量,避免了冗余油液通过溢流阀溢流而产生的发热;采用负载敏感阀使得卸荷压力可根据执行机构所需压力进行实时调整避免了以较高压力通过安全溢流阀溢流产生发热,负载敏感阀也有效保证了伺服阀p口和a口的压差稳定在1.2mpa,使得通过伺服阀的流量与开口成正比例调节,提高了系统平稳性,消除窜动现象。

虽然在上文中已经参考了一些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描述,然而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无替换其中的技术点,尤其是,只要不存在技术冲突,本发明所纰漏的各种实施例中的各项特征均可通过任一方式结合起来使用,在本发明中未对这些组合的情况进行穷举行的描述仅仅是处于省略篇幅和节约资源的考虑。因此,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且包括落入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